前往
大廳
主題

關於銀英戰艦的一點研究-埃阿斯級簡介

Takaru | 2023-06-29 07:58:41 | 巴幣 2012 | 人氣 1091

當770年休伯利安級艦隊旗艦開始陸續服役時,帝國軍開始增加了每支主戰艦隊的艦艇數量,從8000艘猛增到12000-15000艘,作為應對,同盟軍也同樣增加戰艦數量。但令同盟軍沒想到的是,因休伯利安級艦體空間不足,無法安裝大型艦隊指揮管制系統,導致了即使經過改裝指揮管制能力依舊不足,面對剛服役就落後的事實,同盟軍只能緊急啟動了新型艦隊旗艦的開發工作,經過10年的研發建造,最終首艦於781年末服役,這就是埃阿斯級艦隊旗艦。
生不逢時的休伯利安級

埃阿斯級在設計時就吸取了休伯利安級的經驗教訓,將艦隊指揮管制能力放在了第一位,新設計的通訊和指揮管制設備使得埃阿斯單艦就擁有指揮30000艘各類艦艇的能力,而且還預留了升級空間。以應對可能的艦艇數量增加。在火力方面,除了首艦埃阿斯外,像帕特羅克洛斯這類標準型埃阿斯級,單純的正面火力換算都有休伯利安級的125%。當然能源消耗也跟著激增,為此還得研發大型反應堆,而為了安裝這些設備就必須要有巨大艦體空間,最終設計完成的埃阿斯級長1159米,寬72米,高358米(含天線)的龐然大物。光艦體長度就超過休伯利安248米,這是同盟軍第一種也是最後一種千米級的戰艦。
兩代旗艦的長度對比

埃阿斯級的設計建造也延續了同盟軍一貫的模塊化思路,因此在不增加造船廠工作量就可以很方便的根據不同的設計進行建造。而同盟軍不僅將埃阿斯作為戰艦使用,還將其視為新設備或新技術的試驗平台,使得每艘埃阿斯級的造型和性能都存在細微到顯著的差異。而模塊化設計也有利於戰艦今後的升級改裝工作,像早期型埃阿斯,比如佩加蒙和帕特羅克洛斯都經過數次的改裝依舊維持一線級的性能。

埃阿斯的艦體大致可以分為艦首武器艙段,艦中指揮居住艙段和艦尾動力艙段。而這三個艙段又是由150個以上的模塊組成的,因此在日常維護上要比帝國軍的旗艦方便許多。而艦橋也一改休伯利安級暴露在外的設計,設置在了甲板下方10米的艦體內。出色的艦體設計使得想要正面擊沉埃阿斯級是件非常困難的事。雖然亞空間躍遷航法已經完成實用化了,但是在進入和脫離亞空間時艦體還是會有很大的震動,難免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加上同盟軍有很多女兵,所以亞空間穩定器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同盟軍的艦體大多是細長型的,為了改善轉向能力,大型戰艦會在亞空間穩定器後面安裝可動導流板,而埃阿斯則更進一步,將二者組合在一起,裝備的是全可動穩定導流板。這長達150米的導流板給予了埃阿斯級出色的機動力,在迴轉性方面甚至比標準戰艦更優秀。但因為結構過於復雜,所以下一代旗艦特利古拉夫並未採用該設計。
結構複雜的全可動穩定導流板

相較於1159米的艦長,埃阿斯級的艦寬只有72米,長寬比達到驚人的16:1,雖然細長的艦體有助於減小正面投影,降低被命中的概率,同時還可以增加護盾的強度,但是也造成側面防禦不足。以艦橋為例,雖然艦橋是深埋在艦體中,幾乎不會被來自正面的火力擊中,但是如果側面位於艦橋的艦體被擊中,損傷就很容易波及到艦橋,輕則設備受損,重則司令部全滅。事實上,除了少數幾艘,大多數埃阿斯級被擊沉的原因都是艦體側面被擊中,而艦橋位置被直接擊中導致司令部先於戰艦毀滅的也不在少數,像帕特羅克洛斯這種艦橋受波及導致司令部半毀的已經是幸運兒了。
列奧尼達斯的中彈位置在艦橋側上方,10米的厚度也不足以抵禦帝國軍的火力
要是中彈位置再前一點,就沒楊威利甚麼事了

埃阿斯級是型火力強大的戰艦,但過分強調火力使得某些衝動的艦隊司令會讓旗艦出現在最前線,這樣雖然能發揮最大的火力並提升友軍的士氣,但是也增加了旗艦中彈的可能性,就連帕拉梅德斯這種長射程型旗艦都有被導彈直接命中的記錄,以至於缺席第六次伊謝爾倫要塞攻略戰。在主砲火力上,同盟軍選擇了數量和射速,力求用高射速迅速過載帝國軍戰艦的護盾然後給予殺傷,這個戰術在會戰開始時陣列對射階段比較有效,但在混戰階段則有些尷尬,1對1戰鬥時往往需要多輪射擊才能過載帝國軍戰艦的護盾。
儘管多次齊射,但是雙方都未能過載對方的護盾

一般一個常備艦隊會配置一艘埃阿斯級作為旗艦,到有作戰任務時會額外配置一艘警備艦隊的埃阿斯級作為副司令的坐艦,萬一出現旗艦受損或被擊沉的狀況,可以迅速接管指揮權。雖然很罕見,如果兩艘埃阿斯級同時被擊沉的情況下,同盟軍還有被稱為後備旗艦的戰艦,或者乾脆用編隊領艦代替,這兩種戰艦都是用標準戰艦改裝的,以後講到標準戰艦的時候會詳細介紹。
第八艦隊的2艘埃阿斯級

最後附上埃阿斯級的系譜,這是根據最新設定製作的。
埃阿斯級的系譜

出處: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4473820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