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0 GP

禹啟出生神話及其他 作:劉錫誠

作者:玄都之王│2015-08-18 23:04:26│巴幣:0│人氣:333
 石能生人(氏族祖先),石頭具有生殖的功能,是原始先民時代萬物有靈論世界觀導生出來的一種象徵的觀念。原始先民為了避免本部族被它部族侵害和消滅,希望更多、更快地繁殖新的成員以充實本部族的實力。低下的社會生產力要得到發展和提高,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作為原動力。同時,人們希望獲得更多的生活資料,希望戰勝凶猛的野獸和險惡的自然條件,以便維持他們的生存,也不能沒有足夠的人力。因此,原始先民極其重視種的繁衍。在人類生存於其中的自然界,有靈性、受崇拜的萬物之中,石頭便是被賦予生殖的功能、能夠擔負起生養人類使命的靈物之一。
 
 原始先民看到火山的爆發,噴發的岩漿變成了黑色的石頭,毀滅了大片土地上的生態,改變了山川河流的位置和大地的面貌。他們又不斷地經歷了山崩和泥石流的發生,滾滾的石塊像一個愛發脾氣的人一樣,一次次地給束手無策、應變能力極低的人們造成慘重的悲劇。在原始先民的心目中,山和石是有靈性、有神性的,和人一樣,是有性格、有脾氣的。另一方面,人們最先居住在洞穴裡,野獸也常常出入於人類居住的洞穴。原始先民認為,人是從山洞裡生出來的。於是,原始先民便不自覺地賦予石頭以生殖的功能,認為人類的先祖是石頭生的,石頭是可以生人的。繼而又逐漸賦予某些石頭以生殖神祗的職能,於是,便出現了靈石信仰、神石信仰,即對石頭的崇拜。隨著靈石信仰的出現與延續,關於靈石的禮俗也應運而生,人們向某些特定的石頭(石祖)頂禮膜拜,祈求石頭賜予人們子息。在石頭與人們的觀念之間形成的象徵關係之中,當然不僅只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社會因素的影響也往往乘虛而入,在石頭象徵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
 (玄都按:靈石的信仰並不全是基於生殖神,永遠不變的岩石在先民心目之中也是不死與永恆生命的象徵,比方說印尼蘇拉威西島的島民便相信:過去神明曾賜給人類石頭而遭人類拒絕、之後人類又收下神明所賜予的香蕉,此後人類便無法像石頭那樣永存、而像是香蕉那樣終將衰亡腐壞,此後人類才開始有生死、有壽命。類似的神話在台灣泰雅族、日本、馬來半島、尼亞斯島、西蘭島、新幾內亞都有流傳,此一神話主題稱為「香蕉型神話」。)


 「禹生於石」和「石破北方而生啟」的神話,是我們從史籍記載中所能得到的人類關於石頭具有生殖力和生殖功能的觀念的最早的信息。禹生於石頭,禹的妻子塗山氏變成石頭生了啟,啟是石頭裂開而出生的。是否可以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說,在某種意義上,禹、禹的妻子塗山氏(又稱女媧,或女狄)、塗山氏的兒子啟所組成的這個神話中的家族,是一個石頭的家族?

 禹的神話,本義是治水。研究這一題目的學者很多。但涉及禹的出生問題,在神話學或歷史學或民俗學上研究的人和研究論文卻寥若晨星。關於禹的出生,神話中有種種大同小異的說法。現擇要列舉幾種如下:
 
 「鯀娶於有侁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壯未孳,嬉於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肋而產高密。家於西羌,地名石紐。石紐在蜀西川也。」--《吳越春秋‧越王吳余外傳》
 
 「古有大禹,女媧十九代孫,壽三百六十歲,入九嶷山飛去。後三千六百歲,堯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墊溺。大禹念之,乃化生於石紐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愛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長,能知泉源,代父鯀理水。堯知其功,如古大禹知水源,乃賜號禹。」--《繹史》卷十一引《遁甲開山圖》
 
 「鯀納有莘氏女曰志,是為修己……胸坼而生禹於石紐。」--《帝王世紀》
 
 「帝禹夏氏母曰修己……剖背而生禹於石紐。」--《竹書紀年‧沈約附注》
 
 「修己坼背而生禹。」--《春秋繁露‧三代改制》
 
 「初鯀納有莘氏曰志,是為修己,年壯未字,……以六月六日屠疈而生禹於僰道之石紐,所謂誇兒坪者。」--《路史》引《尚書‧帝命驗》
 
 「禹生於石。」--《淮南子‧修務訓》
 
 從這些有關禹的出生神話記錄中,我們可以得出下面三個結論性的意見:

 (1)禹是石頭生的。但禹是怎樣從石頭裡出生的,卻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淮南子‧修務訓》:「禹生於石」;《隨巢子》:「禹產於昆石」。第二種說法是:《遁甲開山圖》:禹是其母女狄「得石子如珠,愛而吞之」,感石受孕而生的。這兩種說法,一種是由石頭生的,一種是感石頭生的,二者雖然都是石頭生的,但二者之間是有差異的。石頭生禹的象徵含義是,石頭是生育嬰兒的母親或母體。這種以石頭作為生育嬰兒的母親或母體的觀念,是相當古老、相當原始的,說明這種神話生成之時代,人們至少還沒有產生人的出生需要男女交配、受精、妊娠的觀念,把人和作為自然物體的石頭等同起來,人是可以由自然物生出來的。盡管我們今天作父母的還偶爾會以嬉戲的口吻回答小孩子的問題,「你是從石頭縫裡撿回來的」,但毫無疑問,認為石頭生人是一種極古老的思維。石頭感生說的象徵含義是,石頭是有魂的,「假如婦女懷了孕,這是因為有某個『魂』(通常是等待著轉生並在現在準備著誕生的某個人的魂)進入了她的身體,這當然又必須以這個婦女與這個魂同屬於一個氏族、亞族和圖騰為前提。」〔1〕更進一步說,這種觀念則把具有生殖功能(當然是氏族始祖的出生)的石頭看成是男性神。盡管感生說同樣也是說明原始先民不懂得生育的本質原因,認為女人受胎是神秘的,女人不需要男性的參與也能受孕、生育,顯示了女性的崇高無匹的地位,但這種觀念也向我們展示了,原始先民畢竟已經能夠把人與物區分開,而且懂得有某個「魂」--石珠--進入了女人的身體,從而轉生為有形貌和血肉的人(氏族始祖)。
(玄都按:女人不需要男性的參與也能受孕、生育,這也是太母神信仰的基本信條,所以太母神們通常是個處女,女神存在於男神出現之前、女神靠自己的力量單獨生下了男神,男神是後來才被創造出來的東西、所以最初的太母神必然是個處女、單憑著自己的力量便產下後代。所以處女是神聖的、處女懷胎也是神聖的,我們在老子、釋迦、耶穌的誕生中都能看到「處女懷胎」這一自母系時代便傳承至今的神話主題,其中尤其以聖母瑪麗亞為典型。感孕神話證明了即使是在父權的時代、神明或是聖人的誕生依然是需要透過一個不曾受玷污的、神聖而純靜的子宮作為母體。)

 (2)禹是從鯀的身體裡分裂出來的。坼胸也好,坼肋也好,坼(剖)背也好,都不是由父母性交受精,通過紅門而出生,而是通過母體的分裂而達到生殖的結果;通過母體的分裂而達到生殖,很可能是石頭的破裂而給人類帶來的一種聯想,並把這種聯想不自覺地附會到禹的出生上。禹從鯀的身體中生出,意味著從母系氏族制到父系氏族制的過渡。

 (3)禹的出生地為蜀地西部之汶川的石紐、石夷等,「疑石紐石夷之說即由禹生於石之說推演而出」的論點(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石紐山下的誇兒坪,傳說有「禹穴」,那兒「白石累累,俱有血點侵入」(《錦裡新編》卷十四),自然令人們想到禹的出生與石頭有關。據曾經對禹的出生地誇兒坪進行過實地考察的學者們說,「坪」在當地就是「壩子」,而「誇兒」則是「剖開」,所謂「誇兒坪」者,就是剖開肚腹而出生的意思。從羌族人這個名稱的由來考查,也與石開而出生有一定的關係。

 禹不僅生於石,而且還是社神。《淮南子‧汜論篇》說:「禹勞天下,死而為社。」楊寬在《中國上古史導論》裡寫道:「禹之傳說,最怪者莫若生於石之說。《太平御覽》卷51引《隨巢子》曰:『禹產於昆石,啟生於石。』《淮南子‧修務篇》亦云:『禹生於石。』此等怪說之來,疑亦出於社神之神話。」〔2〕顧頡剛、童書業在《鯀禹的傳說》中也寫道:「禹啟父子之生都與石發生關係,真是一件奇巧的事:這大約本是社神的傳說吧。」〔3〕他們還根據《書‧呂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和《史記‧封禪書》「自禹興而修社祀,后稷稼穡故有稷祠」的記述,認為禹是社神,是「名山川的主神」。〔4〕在古代,社是集會進行全民公決和祭祀神祗的聖地。《周禮‧地官‧州長》:「若以歲時祭州社,則屬其民而讀法。」《國語‧魯語》:「社而賦事,蒸則有功,男女效續,愆則有辟,古之制也。」古人祀社之作用,大致如此。

 《淮南子‧齊俗篇》云:「社祀:有虞氏用土,夏後氏用松,殷人用石,周人用栗。」
 
 古代建立社,要選擇樹木豐茂的地方,即所謂「宜木」。注曰:「以石為社主也。」社供石主為社神,石主即是社的代表物。石主不僅有靈性,而且有神性,是祖先神的象徵。《墨子‧明鬼篇》說:「燕之有祖,當齊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有雲夢也。男女之所屬而觀也。」
 
 據郭沫若考證,「祖」、「社」為一物。祀於內者為祖,祀於外者為社。「燕之有祖,當齊之社稷」,社祠往往也就是禖祠,社主往往就是高禖石。《周禮‧地官‧媒氏》說:「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凡男女之陰訟,聽之於勝國之社。」
 
 這裡描繪的固然是社祀的情景,但社祀的時候,往往也是男女幽會、自相婚配的場所:「凡男女之陰訟,聽之於勝國之社」。現代少數民族中有許多遺留至今的類似社祀的習俗,也可以證實這一點。劉錫蕃《嶺表紀蠻》裡記道:「蠻人之祀社神,猶本古之遺意,亦以仲春仲秋二月為祀社報祈之期。是日,同社長老,必沐浴易新衣,鹹集於社前,屠牛刑豕,禱告社神,祝豐年,祈福佑;同時並討論全社應興應革之事宜。議迄,聚飲頒胙,唱歌為樂。怨女曠夫,亦或趁此機緣,各覓配偶。」〔5〕

 禹是社神,也是高禖神。楊寬根據郭沫若《釋祖妣》和孫作雲《中國古代的靈石崇拜》的研究,指出:「齊,姜姓,本羌族,齊之社稷即齊之高禖,則羌之社祭亦即羌之高禖,禹為羌之社神,則禹亦羌之高禖神也。……禹為社神兼高禖神,古皆用石,則禹生於石之說出於社神高禖神之神話明甚。」〔6〕而齊之「社」,據郭沫若考證,認為是生殖器的象徵。作為生殖器的象徵,高禖石--高禖神的功能,一是主男女婚配,二是主生殖。禹既然兼有社神和高禖神兩重角色,自然受到祈求生殖子嗣的民眾們的虔誠的崇祀。禹生於石的生殖象徵意義不是不言自明了嗎?


 如果說,石頭具有生殖功能的觀念,在禹的出生神話中,還顯得比較朦朧,直接的證據還不是十分充分,還需要繞著幾個彎子去推導論證的話,那麼,在禹的兒子、夏王啟的出生神話中,石頭具有生殖功能的觀念則顯示得明明白白、淋瀝盡致,不容置疑了。《漢書‧武帝紀》顏師古注引《淮南子》云:啟,夏后子,其母塗山氏女,禹治洪水,通軒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
 
 在這則神話裡包含著好幾個神話學的問題,如轅山地望、禹化為熊以及塗山氏化石和石破生啟等。本文只來談塗山氏化石和石破生啟的問題。這裡涉及到兩個方面的信仰問題,即:(一)石頭是有靈性、有靈魂的,唯其有靈性、有靈魂,才有塗山氏變成石頭的可能。弗雷澤在其巨著《金枝》裡列舉了大量的材料,說明原始人認為人的靈魂藏在某些植物或動物的身體裡,有時侯人的靈魂就幻化為某種植物(如樹木或穀種)或某種動物(如狼、山羊)的形體。根據世界許多民族中關於精靈和靈魂的觀念來審視塗山氏幻化為石的情節,我們不難想像,神話生成之時代,初民認為塗山氏的靈魂是寄藏在石頭裡的,人和石頭可以互相轉換形體。其實,人和石的形體的轉換也就是死與再生的轉換。換一個角度來看,塗山氏化石觀念的形成,也不能排除巫術的作用。原始初民的世界觀,巫術的成分十分濃重。塗山氏本人是女始祖、女先妣,也有可能就是一個女巫師。在非常雜亂的神話資料中,有一種說法,說塗山氏就是補天的那個女媧。如果塗山氏真的就是女媧或與女媧有某些朱絲馬跡的瓜葛的人物,巫師的假說就有了一個新的證據。

 《史記‧夏本紀‧索隱》引《世本》說:「塗山氏女名女媧。」
 
 《正義》引《帝系》云:「禹取塗山氏之子,謂之女媧,是生啟也。」
 
 女媧是中國神話中創造萬物的神聖女神,是女始祖、女先妣、女巫師,洪荒之時,是她煉五色石把殘缺的天補起來的,因此她的身世與石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女媧作為創世者,有巫師的本領,能「一日七十化」(《楚辭‧天問》注),能「化萬物」、用泥土造人,能致雨(《論衡‧順鼓》:「雨不霽,祭女媧」)。石頭在古代也常常被用來作為施行巫術的工具(如由於天象的變化石頭上會出現水珠,這種自然現像在原始初民眼裡,就成了神靈顯現的一種徵兆,因而常常被用來作為祈雨的工具就是一例)。

 (二)石頭又是具有生殖功能的,唯其具有生殖功能,塗山氏才能在化石之後生出一個活生生的夏王啟來。石頭的生殖功能來源於前面論到的社主的生殖功能,社以石為主,因此,石頭的生殖功能是石主的生殖功能的一種擴大和延伸。艾利奇‧紐曼( Erich Neuman )說:石頭是母親的象徵。在故事中,石頭代替了母親的地位。〔7〕塗山氏化為石,石開而生啟,同樣,石頭代替了母親的地位,自然石頭就成為母親的象徵了。陳炳良說:「禹從鯀的身體中出生,意味著鯀從母系到父系氏族制的過渡。……禹生於石的故事亦可以此來解釋。……禹和啟生於石的傳說顯示出嬰兒從肚腹出生的幼稚思想。而在啟的故事中,那破碎的石頭使我們想起了希臘洪水故事中的一個情節,生還者杜卡利安( Deucalion )和派娜( Pyrrna )把石頭拋向自己的背後,它們就變成了人。」〔8〕


 石能生人(氏族始祖)、石作為具有生殖能力的母親的象徵的觀念是原始初民非常古老的一種觀念,這種觀念在當代某些少數民族的口傳神話中,也還能依稀能看到一些或多或少變了形的遺跡。

 雲南西盟佤族的創世和人類起源神話《司崗裡》說:司崗裡洞穴,就是「人類所由來的地方」。但他們的神話關於人的來歷說得很模糊,說是神造了人,把人放到了洞穴裡去,人感到很難受,難以生活,後來才從岩洞裡走了出來。盡管前後矛盾,顯然,他們是把人類所由出來的那個洞穴看成是一個孕育了人類及動物的大的母體、大子宮。〔9〕

 哈尼族一則神話說,相傳開天辟地後,在虎尼虎那,他們的女先祖塔婆在岩洞裡生下了二十一個兒子。孩子們生下地後,都先後奔向森林、河谷、高山、大水邊等處。孩子們走後,塔婆非常孤獨地生活在哪兒。虎尼虎那是紅色石頭和黑色石頭。如果我們把虎尼虎那理解為一種女先祖的象徵,是不會有大錯誤的吧。(《塔婆取種》)另一則神話說,有一天,天上掉下三塊綠茵茵的大石頭,石頭落在地上,發出幾聲驚天動地的巨響。石頭炸開,地上隆起了幾座又高又大的山峰。在石頭炸開時,從裡面跳出一個頂天立地的漢子,他叫阿托拉揚。他身挎一張大弓,背上背著可以射穿天地的箭。他射穿了天上懸著的大口袋,於是,便朝大地上撒下來穀種、樹籽、飛禽走獸。從石頭裡生出來的阿托拉揚和從金葫蘆裡生出來的阿嘎拉優成了親,他們是人類和魔鬼的祖先。(《天、地、人和萬物的起源》)〔10〕

 廣西凌雲縣的壯族神話《布洛陀》裡有一個細節:布洛陀(男性神)開天辟地,定萬物時,把其陰莖化成一根巨大的趕山鞭,把一切都趕得飛飛跑。剛好在這時,米洛甲(女性神)蹭在前頭,她的陰部變成了一座巨山,而陰道則變成了一個巨洞,把萬物都裝在裡頭,隨後又把萬物一一生出來。〔11〕這個壯族神話與上面所引的佤族的司崗裡神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高山族的人類起源神話,是典型的山石破裂而生人的神話。泰雅人傳說:古代天地開闢時,有男女二神降臨到大山的絕頂岩石上,忽然岩石裂開成為大殿,二神就在其中生活,後結婚生子,即為人類祖先。達悟人也傳說:古代在蘭嶼柏布特山上有塊巨大岩石,有一天忽然像天崩地裂一樣地巨響,巨石裂開,裡頭有一個男神;不久又發生大海嘯,波濤打到魯塞克海岸的竹叢中,一根大竹裂開,又走出一個男神。後來,這兩個男神交上朋友後過親密。有一天並枕而臥,兩膝相擦生出男女兩人,即是人類祖先。卑南人傳說:古時在拍拿拍揚有一女神名叫奴奴拉敖,她右手持一石,左手持一竹。有一天女神投石於地,石頭裂開走出一神,是馬蘭杜的祖先;後又拄竹於地,竹的上節裂開生出女神孔賽爾,下節裂開生出男神柏考馬拉伊,這兩神就是卑南社人的祖先。〔11〕泰雅人、達悟人、卑南人的祖先都是從石頭中生出來的,而那些石頭則充當了母親的地位,具有著生殖的功能;這些從石頭裡出生的男神便取石頭母親的地位而代之,成為新的世界的主人,於是,在這些神話裡所埋藏的從母系(石)到父系(男神)氏族制的過渡的象徵隱義便一目了然了。

 朝鮮民族也有類似的神話。王孝廉先生在其《朱蒙神話--中韓太陽始祖神話之比較》一文中,從漢籍和韓籍中鉤沉出十條有關朱蒙神話的資料,論述了該神話中始祖朱蒙的卵生和感日影生的特點和內涵。〔13〕陳夢家先生在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一文中也曾有過論述,他以洞幽察微的眼力指出了朱蒙神話與石頭的生殖力的微妙的關聯。朱蒙神話的情節較為復雜曲折,其中涉及石者有二。

 如《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的記載:「始祖東明聖王,姓高氏,諱朱蒙。先是,扶余王解夫婁老無子,祭山川求嗣,其所御馬至鯤淵,見大石相對流淚,王怪之,使人轉其石,有小兒,金色蛙形。王喜曰:『此乃夫賚我令胤乎?』乃收而養之,名曰金蛙,及其長,立為太子。」
 
 如《舊三國史》所記:「(第三節)漁師強力扶鄒告金蛙曰:近有盜梁中魚而將去者,未知何獸也。王乃使漁師以網引之,其網破裂,更造鐵網引之,始得一女坐石而出,其女唇長不能言,令三截其唇乃言。王知天帝子妃,以別宮置之。其女懷牖中日曜,因以有娠。神雀四年癸亥歲夏四月,生朱蒙,啼聲甚偉,骨表英奇。初生左腋生一卵,大如五升許。王怪之曰:『人生鳥卵,可為不祥。』使人置之馬牧,群馬不踐;棄於深山,百獸皆護。雲陰之日,卵上恆有日光。王取卵送母養之,卵終乃開,得一男。生未經月,言語並實,謂母曰:群蠅昝目不能睡,母為我做弓矢。其母以篳作弓矢與之,自射車上蠅,發矢即中,扶余謂善射曰朱蒙。」〔14〕
 
 陳夢家則發現,朱蒙神話中朱蒙之母「坐石而出」與塗山氏化石生啟神話,在象徵模式上有相似之處。他寫道:「夫余國除玄鳥故事外,其他尚有二事與商民族同出一源,一、《朝鮮三國史東明本紀》『夫余王解夫老無子,祭山川求嗣。所御馬至鯤淵,見大石流淚,王怪之,使人轉其石,有小兒金色蛙形。王曰:此天賜我令胤乎?乃收養之,名曰金蛙,立為太子。』以金蛙為始祖,與商人之祀蛙似乎有關;又同書記朱蒙之母『坐石而出』,與金蛙之出於石,其事同於《淮南子》說塗山氏化為石,石破生啟(《漢書‧武帝紀》注引)。」〔15〕

 陳夢家的論述是有道理的,只要對上面引述的兩段文字稍加分析,即可看出,朱蒙之母「坐石而出」和金蛙出於石的情節,同塗山氏化為石和石破生啟在生殖的模式上是幾乎一致的。相對來說,朱蒙出生的神話較之石破生啟的神話,則更為復雜些,它包括了朱蒙之母「坐石而出」和感日影受孕、卵生等三個不同的始祖出生的神話模式。但只要剝去朝朝代代層層附加上去的那些游動的因素,就可以看出,朱蒙之母「坐石而出」的那塊石頭,仍然如同上述裂開而生始祖的石頭一樣,是母親的象徵,是生殖的象徵,是在奇異的分勉之後已經失去了舊日的權力的母系氏族的象徵。

1992年10月1日脫稿
--------------------------------
注釋:
〔1〕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第140頁,丁由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
〔2〕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古史辨》第七冊上第360頁。
〔3〕顧頡剛、童書業《鯀禹的傳說》,《古史辨》第七冊下第152-15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4〕同上。
〔5〕劉錫蕃《嶺表紀蠻》第84頁,商務印書館1934年初版。
〔6〕同注〔2〕。
〔7〕Erich Neuman, The Greet Mother, p.51, New York, 1955.
〔8〕陳炳良《廣西瑤族洪水故事研究》,《幼獅學刊》第17卷第4期,1983年,台北。
〔9〕《佤族歷史故事「司崗裡」的傳說》,《雲南佤族社會經濟調查材料》(佤族調查材料之七)第102-149頁,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1980年3月。
〔10〕《哈尼族神話傳說集成》第23頁,第34-37頁,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90年。
〔11〕 參閱過竹《葫蘆說》,《民間文學論壇》1985年第6期第88頁。
〔12〕 陳國強、林嘉煌《高山族文化》第231-232頁,學林出版社1988年,上海。
〔13〕、〔14〕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上冊)第96-97頁,台灣時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1987年。這則神話的現代記錄,見:《金德順故事集‧東明王的傳說》第13-23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吉林省民間文學集成延邊故事卷》第284-291頁,1987年;《中國少數民族神話‧朱蒙神話》上冊第21-25頁,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
〔15〕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1939年第20期。
 
(原載作者與馬昌儀合著《石與石神》,學苑出版社1994年;《廣東民俗文化研究》第1、2期合刊)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2934496
Some rights reserve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2.5 台灣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喜歡★z96385274110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嗯~... 後一篇:淺談中國神話中的巫術表現...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ilikemousse好朋友們
小屋新繪圖,歡迎大家來我小屋晃晃參觀喔~~~也歡迎交流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0:27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