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鄭成功到鄭經的台灣經營-英國人來台

帝國人 | 2020-01-02 23:05:50 | 巴幣 1014 | 人氣 850


(一、)1662年

       鄭森在擊敗荷蘭人後,首先的目的在於穩定自己的統治,在取得台灣之前,鄭成功攻取南京失敗,金廈兩島危急,加上軍隊的糧草與根據地的需要,才有了攻擊荷屬台灣之舉,揆一免於一死,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成員將留下資產離開台灣,接著鄭成功明令搶劫漢人居民的士兵處死,並建立台灣的一府二縣、承天府與萬年(南)天興(北)兩縣,其是照著荷蘭人在南北兩地的台灣會議(Raad van Formosa)所建,從楊英的《從征實錄》中,鄭成功同時也昭告當時的漢人,承認他們的土地所有權,記得利益者可以維持現狀,並調查可用的田地與稅收,除了漢人外,鄭成功也巡視了原住民村落,但不久便亡故。


(二、)統治與農業的穩定

       鄭成功入台最主要的目的在於獲取糧食,我們可在《台灣外記》中看到鄭成功多想建立糧食生產地,根據台灣外記,約有以下記載:

1.定都於「承天府」,大小官與其家眷定居於此
2.讓官員們圈地,永為其業,但不得圈到現有農民的農田,並在各地設立衙門
3.圈地包含了山川丘陵坡地者,帶著該地圖來可以減輕其稅賦
4.派遣官兵前往汛地開墾,允圈地為其事業,但不得圈到現有農民的農田
5.在汛地開墾者若範圍有山川坡地,上報可領賞
6.港口除了現有的漁網位置外,其餘分配給官兵,並定其稅賦
7.圈田開墾必須要先報備

       其中,不得圈台灣漢人與原住民的田地,就是荷蘭人所保留的王田,並以官兵開墾荒地與現有土地為基礎,寓兵於農。1663年,金廈被攻陷,鄭經就帶領了這些島上的官兵遷往台灣,並積極防禦澎湖,其抽調至澎湖的官兵便是屯墾之兵。但是一要士兵農耕,又要士兵屯墾,會使國防與屯墾的勞動力兩頭燒,於是積極的引入勞動力便是鄭氏的首要目標,除了方才提到的,用官兵的家眷遷台,作為勞動力與人質外,還有就是「招納流氓」,也就是金廈等地的罪犯,但是這個方式並不持久,早在順治十二年,遷界令就已經下達,在日人著作《華夷變態》中,可以看到「許多百姓喪家廢業,遷界後許多人無家可歸、無業可營、很多人餓死或著是鋌而走險」,所以更多人試圖抵達台灣,其中他們大多是男子,所以販賣婦女之情事履見不鮮。

(三、)貿易

1.五商、東南亞與日本貿易: 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4629671

2.英國:

      在康熙九年,英國人的船隊班丹號(The Bantam Pink)與珍珠號(The Pearl)抵達台灣,也是英國人首次抵達,當時的東亞海域上,雖然以葡萄牙與荷蘭人的船隊為大宗,但實際上東亞海域沒有實際上有哪一個國家是壟斷海上貿易的,葡萄牙有澳門、西班牙具有馬尼拉與一陣子的北台灣、荷蘭則是擁有印尼的雅加達、英國作為後起之秀,其根據地在班丹(萬丹,在當地開設分公司),英國在十七世紀打倒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又開始將自己的勢力延伸到東亞海域,而她的主要貿易對象就是日本,並在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上都有自己的商社,但是英國人是後起之秀,她在亞州的據點最東不過就到印尼,加之當時的除了荷蘭外,萬丹的蘇丹王(Sultan)也與英國人競爭胡椒貿易,日本鎖國後,英國人的商館也被逐出。

       所以台灣之所以會與英國人接觸,其本身就是想要以台灣作為跳板,同中日貿易圈作直接性的交易,另一方面是知道鄭氏與日本通商許久,本身與日本有著密切關聯,1674年總公司對萬丹分公司的訓令中就有「積極與台灣親善,鼓勵他們運送英國貨物前往日本與馬尼拉交易」的內容,班丹號(The Bantam Pink)與珍珠號(The Pearl)的船長本身就是華人。

       當時的國王是英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並與鄭經在1670年簽訂了《鄭英通商協易條款》,條約內容摘自賴永祥的《台灣鄭氏與英國的通商關係史》:



       但是這個並非正式協議,英國方面認為要轉告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班丹分公司才有權簽定,於是在1671年,東印度公司致鄭經書信,在其中清楚的稱鄭經為「台灣國王」,1672年,雙方正式簽定貿易協議,其中鄭氏最需要的是英國的軍火、鋼鐵,而英國需要鹿皮、糖、銅、金、各種中藥,然鄭英貿易本身並不順遂,大約有幾點原因:

(1.)國營貿易

       鄭家本身與部下的船隊貿易通常以「公家」為之,在前面有關於五商的文章中,我有提到裕國庫的存在,鄭成功底下或著不隸屬於他的商人可以跟他借貸,鄭氏有五大商,分布在北京、蘇杭、山東等地,並以官方的形式來運轉這些貿易據點,可謂國營貿易,台灣出口品以「砂糖與鹿皮」為大宗,英國人想進口卻需要面對鄭氏的嚴格管制而非自由貿易,除了皮與糖,包括「銅」也在嚴加管制之列。

(2.)遷界令

       遷界令對於鄭氏的直接影響,即為缺少中國貨物,即便有五商在對岸的滲透,但其貨品不得與正常貿易而語,加上若要進口中國貨物,最佳據點是廈門,不是台灣,鄭經便在陳永華的建議下重新收復廈門,英國人與泰國商館並重新立足於此,但當三藩之亂結束後,廈門與海澄(從耿精忠手中奪來)也跟著失守,英國人需要的貨物也沒有了。

(3.)荷蘭人的阻擾

       英人在1672年的觀察中指出,鄭氏商船很少南走,更多是因為害怕荷蘭人針對1662年的報復,鄭經在1669年曾經高調的發邀請函給眾多鄰國,以求打破荷蘭的包圍網,但是往南尤其是暹羅的鄭家船仍然有(詳見遷界令-東西洋船隊的部分),鄭家會派遣自己的軍艦護航貿易路線。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