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3 GP

[達人專欄] 淺談就讀大學的意義: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作者:綠葉小仙子│2021-07-27 20:10:05│巴幣:1,122│人氣:819
  一位年齡四十上下的男子侃侃而談他的人生經歷。讀完高中就出來社會打拼,現今成為年平均月收入五萬的業務。工作不會繁忙,正常的工作天數與時間。沒有車貸房貸負擔的車子與房子。有老婆,有兩個孩子。家庭小康,衣食無虞,可以說是做好一個丈夫與父親的角色。
  「就讀大學的意義在哪?」
  五萬,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然而時下為了學歷多花四年甚至以上的年輕人,頂標像是工程師或是醫師,底標則像是餐飲業、服務業。前者有著他人無法輕易取代的專業知識,相對地得要用大量的時間與自己的健康──加班與輪班──才能換得高薪。這也就算了,至少學以致用。後者卻是不需要任何學術背景就能從事的工作,只要頭腦與四肢正常就能勝任。那為什麼這些人還要讀大學?簡直是浪費時間。

  「由於廣設大學,時勢所逼,現在每個人都是大學生。如果自己不是大學生,會很難找工作。」
  有些讀者可能會這麼想,但是我個人的看法並非如此。




  一、國民義務教育的意義:一邊提升國民的知識水平,一邊找尋國民的興趣所向與發展定位。

  在開始闡述就讀大學的意義之前,我想要說說在這之前的過程。以普羅大眾說的俗語叫做「讀書」,以專業術語來講叫做「國民義務教育」。
  在這個世界,只要是開化的國家都一定會有「國民義務教育」。撇除棄嬰、孤兒等等特殊情況,所有人類來到世界成為一個國家的「國民」,第一個遇到的教育環境一定都會是「家庭」。不過這個教育環境因人而異,沒有任何客觀性與系統性可言。因此政府訂定了第二個教育環境「學校」,強制所有國民都必須上學。

  學校的功能。
  ▶幫助人類獲得這個世界與社會的「知識」。
  ▶確保人類在這個世界與社會的「概念」與「觀念」的理解相同。
  ▶開啟人類在這個世界與社會的「思考」與「邏輯」行為。
  ▶建立人類在這個世界與社會的「社會性」。
  ▶產生人類在這個世界與社會的「自我」。
  
  透過學校,國民得以開啟「萬物之靈」的道路。做事不再像是普通動物般地粗暴野蠻,能夠經由思考與衡量再做出合宜的行動──當然這只是「開啟」。能不能順利地走上這條道路,讓自己成為萬物之靈就是每個國民不同的命運。學校最重要的還是引導國民學習與「非己之人」如何相處,避免國民離群索居。畢竟即使人類是萬物之靈,根本上仍然是社會性動物。基本上只有悟得造化的人類才有能耐離群索居。

  「不過什麼文言文,方程式,電功率啊,學生時代讀書讀來的知識在未來的生活都不會用到。那為什麼我們要讀書?」

  這個問題我相信不只是讀者在自身周遭的環境聽過不少,讀者本身可能就存在這個問題。對此,網路充斥著大量來自不同人的見解。然而幾乎是全部的見解,都是「深度層次的雞湯式結果」。例如「為了能夠獨立思考」,「為了與世界連結」,「為了看見開闊的人生」。這些結果的出發點,同時也是共通點,也就是「學歷、成績不代表一切」是好的。只是這樣的回答仍然沒有回答到根本的問題:為什麼人類要讀書。


  我國的國民義務教育於一九六八年實施,立意在於「提高國民智識水準,適應國家建設需要」。到了近代,國民義務教育的核心還是沒有變,不過歷經將近三十年的教育改革,在二零一九年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後者的三年並非強制,而是鼓勵。也因此名稱才取為「基本教育」,而非「義務教育」。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小學課程綱要。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國中課程綱要。


  撇除下面的校訂課程,從以上兩張圖表我們可以發現國小與國中的部訂課程除了國中的「科技」,其餘七大領域都是一樣。這些一樣的領域不只是台灣,放眼全世界也是大同小異。因為這七個領域可以說是世界的文化起源,也可以說是世界的奠基,更可以說是一個國民為了能夠在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生存所必經的開始。

  ▶語文(國語文、英語文):「語言」不只是一個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最根本的東西,更重要的是透過「文字」表達的「精神」,以及更加深遠而隱含的「文化」。
  ▶數學:很多人認為數學只要能夠運用於生活,懂得加減乘除就好。然而國民義務教育的數學除了想要傳達的是「邏輯的追求」,還要為之後的高等數學打下邏輯的根基──數學不只是加減乘除才與生活息息相關,舉凡手機、電腦、網頁都能算是數學應用的一種。
  ▶社會(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了解前人的事情。感謝前人的努力,背負前人的過錯。為好的事情感謝,為不好的事情警惕。這是歷史的意義;了解世界各地的地形、氣候與人類發展,讓國民意識到「自己是地球村」的一員。這是地理的意義;人類如何活在這個世界與這個社會?因為政府建立社會。那麼政府與社會是怎麼形成與運作?這是公民與社會的意義。
  ▶自然科學(理化、生物、地球科學):如果說社會是了解「人類的過去與現在」,那麼自然科學就是了解「世界的過去與現在」。這個世界的起源,以及十七世紀開始的啟蒙時代,由科學與科技帶來世界的改變。
  ▶藝術(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人類對於「美感」的三大表現方式。
  ▶綜合活動(家政、童軍、輔導):充實國民在生活中的理解與應用。引導國民「探索自我」,進而以正向且健康的方式面對自己與他人。
  ▶健康與體育(健康教育、體育):人類的身體要維持健康,正確的飲食與運動是兩大關鍵。不過除了了解正確的飲食與運動,在國民義務教育更為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身體」。例如身體自主權,身體的第二性徵,情緒與心理的變化,同性與異性間的相處等等。

  正如角色扮演遊戲有新手教學與新手村,現實世界的新手教學與新手村即是「學校」。這七個領域分別是一個國民可以學習的技能。這些領域的課程除了是為了讓新生的國民能夠有系統地認識這個世界與這個社會的組成與過去,幫助國民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類之外,更為重要的是透過有系統的課程,國民能夠找到自己喜愛的技能,進而加以深造。例如透過家政的烹飪課程了解到自己喜歡烹飪,所以高級中等教育選擇就讀餐飲科,高等教育選擇就讀餐旅管理系。

  何謂「有文化(讀書)的人類」?這邊簡單地以電功率舉例。
  ▶沒有文化的人:延長線為什麼會跳電!延長線壞掉了!我要退貨!
  ▶略有文化的人:延長線不能同時使用兩個以上的大功率家電。
  ▶有文化的人:根據電功率公式「P=IV」,一個插座只能負荷15安培的電流。同時使用1200W的吹風機與800W的微波爐,使得延長線能夠負荷的電量過載,進而啟動延長線本身的安全保護機制。


  二、教育的失敗:向他人證明自己。

  如果國民義務教育如同我在第一大點所說的那樣,國民在國小能夠找到自己有興趣的技能,在國中銜接初階技能的課程,進而進入合適自己的高級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也就是高中與大學──就讀,順利成為一個為社會貢獻的人才。然而現今的社會不要說是成為人才,就是國民連自己的定位沒有找到。對於自己擁有的能力與特色毫無所知。未來一片迷茫,人生愁雲慘霧,進而認為「讀書沒有意義,是種浪費時間與精力的行為」。

  教育的失敗其實是多個面向加總在一起才會致使失敗,舉凡「教師」,「家庭」,「體制」與「社會」等等。只是這個主題可以說是論文等級,嚴加探討有失本文淺談的意義。因此這一節我想討論很多人明白,很多人提到,卻沒有實際提到問題核心的問題,也就是「讀書考試」。
  

  這張圖片我相信不需要我多講,讀者自己就能明白這張圖片想要表達的意思。不過我會想要把這張圖片貼在這邊,並不是要表示歐美與台灣的差距──只要用瀏覽器搜尋,不難發現許多網友分享現實中的歐美教育其實不像圖片中所說得如此理想──而是單純地想要點出一個問題:這個社會,甚至說這個世界的人們,都會很自然地將「讀書」與「考試」連結在一起。

  讀書考到好的成績,就能考上好的學校。考上好的學校,才能找到好的工作。這句話我相信讀者一定不陌生。然而就是這麼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太自然了──以至於沒有人發現,沒有人思考這句話的問題與盲點。
  ▶讀書為什麼要「好的成績」?
  ▶好的成績為什麼要「考到」?
  ▶為什麼好的成績才能考上「好的學校」?
  ▶「好的學校」的定義是什麼?世界排名?台灣排名?公立學校排名?公立學校?
  ▶「好的工作」的定義是什麼?有社會地位沒有社會地位?高薪水低薪水?

  我在第一大點說過了,只要是開化的國家都一定會有「國民義務教育」。國民義務教育的意義是什麼?一邊提升國民的知識水平,一邊找尋國民的興趣所向與發展定位。那麼理應上只是單純地提升國民知識水平以及找尋興趣所向與發展定位的國民義務教育,為何會與考試有關係?那就是「為了向他人證明『自己比別人厲害』」。這個「他人」,可以是父母,可以是老師,可以是自己,更可以是社會。而且這個厲害不只是指單純的厲害,而是「選擇性全能」的厲害。
  
  ▶以目前最新的國中教育會考制度舉例,五大考科為「國文(作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那麼以「藝術」、「綜合活動」與「健康與體育」厲害的國民呢?
  ▶即使不提上頭不列入考科的三個領域,國民在五大考科都必須是「A++」才能獲得他人最高水準、最高標準的掌聲與認同。當一個國民只有其中一、兩個考科A++,大多數的他人不會稱讚國民這一、兩個A++考科,而是檢討「為什麼其他的考科沒辦法A++」。
  ▶當一個國民沒有任何一個A++,甚至連A都沒有,他人總是會說「盡力就好」。這四個字看起來沒有責難的意思,背後卻隱藏著比責難還嚴重的傷害──這個國民「也就這樣的程度」的「放棄」心態。

  打從開始,這七個領域的課程根本上的目的只是「學習這個世界的基礎構成」。將學習貶低為讀書,將讀書與考試連結在一起,用成績去分類國民就已經不對了,就算要用成績去分類國民,也要用對方法:因材施教,適材適用。肯定並且加強國民的優勢,將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然而絕大多數的「他人」都沒辦法全能了,為什麼「他人」能夠要求一個來到這個世界、這個社會不過十年左右的國民成為「全職高手」呢?




  三、廣設大學的意義:降低高等教育的門檻。除了拉近城鄉的差距,還讓國民有「重生」的機會。

  講完國民義務教育,接著來講講高等教育,也就是普羅大眾俗稱的「大學」。
  雖然口語上的俗稱名為大學,不過它其實有個正式名詞,叫做「大專院校」。大學不只是公立與私立的大學,實際上科技大學、獨立學院與專科學校也包括在此。理應上大專院校是培育高等領域人才的搖籃,是該被社會重視、矚目與尊重的領域,社會對於大學一詞卻是嗤之以鼻。認為現在的大學與過去的大學無法比較,從而將問題歸咎於一九九四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李遠哲提出,一九九六年實施的「廣設大學」政策──大量的大專院校,讓國民只要有錢,人人都可以是大學生。大專院校的學歷不再具有價值,甚至被網路論壇戲稱、調侃如此莊重的高等教育為「學店」。
  
  物以稀為貴。廣設大學讓「大學學歷」在社會的價值變低,這是無庸置疑的事實。然而不偏不倚地正是這點,社會對於「大學」有著非常嚴重的誤會。
  「為什麼大學要與社會價值連結?」
  正如我在前一點所講「讀書為什麼要與考試做連結」,大學為什麼要與社會價值連結?大學明明是為了讓國民將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拓展到更高、更深的層次,廣設大學只是讓國民進入高等教育的門檻變低,幫助考試制度底下劣勢或是資源不足的地區的弱勢國民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對於國民基本教育階段還沒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向與發展定位的國民還能透過大學的時間重新找尋──「轉學考」這個話題比起基本教育階段,在高等教育階段可以說是相當活絡。網路論壇有專屬的論壇,隨便搜尋就是一大把實例。那些名不經傳或是排名較為後面的學校也是具備一定的水準才能通過教育部的審查與認可,才能合法地招收學生,為什麼社會要把大學當作是一種「地位」或是「人權」的象徵?

  「師資,教學品質,研究資源,器材經費等等,都有明顯的差異。從名校出來與學店的學生,就是會有水準的差異。」
  有些讀者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對此我能夠認同,但是不完全認同──有差異,但絕對不是明顯。假設名不經傳或是排名較為後面的學校是六十分,臺清交成政這種揚名社會的風光學校是九十分。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只有極少數的國民能夠進入後者就讀。這時那些絕大多數的國民可以選擇前者,最少不會落於零分(沒有讀大學)的下場──這正是「廣設大學」的意義。
  關於師資與教學品質,我認為能夠進入大學任職的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絕對都有兩把刷子。只要國民有海納百川的學習慾望,願意花費心思投入每個課程,與每位教授深入交流,一定會發現到許多在風光學校就讀,不會發現的種種人事物。至於研究資源與器材經費,風光學校能拿到的資源一定是最多。但是那些最多的資源是所有系、所都一樣的最多,還是只有出色、出頭的系、所才是最多?另外,是在校的所有學生都能享用得到,還是只有一部分甚至是極少數的學生才能享用?
  
  這三十分的落差,只要國民有自發性的求知慾,在現今科技發達的世代就算沒有辦法全部彌補,最少也能彌補個十五、二十分。況且就算是九十分的大學,不可能所有的大學生畢業都是九十分。讀六十分的大學,表現卻不輸九十分大學畢業的大學生;讀九十分的大學,表現卻不如六十分大學畢業的大學生。這樣的人在社會上大有人在。說白了「名校」、「學歷」實際上只是假議題,真正的核心還是「事在人為」。




  四、就讀大學的意義: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找回自我,追求自我。讓自己往更高、更廣的層面邁進。

  我必須得說,在這個社會上不需要學歷的工作一大堆。時下的年輕人會找不到工作,並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想做』的工作」。至於社會總是說僅有基本工資的工作導致結婚生育等等的新生家庭問題(原生家庭的問題相較於新生家庭更為錯綜複雜,在此不做討論),我也得說,其實只要懂得開源節流,降低欲望,精打細算,低薪也能給予孩子無虞的生活品質。所以「工作」與「薪水」並非是讀大學最主要的意義,「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是讀大學最主要的意義──換句話說,如果是已經找到「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並且為之規劃、行動的人,不讀大學也無所謂。

  一個好的教育體制,不是為了讓國民解開難題,考試得到高分就讀名校,而是讓國民能夠發自內心地對於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產生興趣,進而了解到「學習是快樂的一件事」。
  一個好的社會體制,不是為了讓國民能夠賺到更多的錢,能夠養活一個家庭,而是讓國民能夠發自內心地為活著感到喜悅,進而感謝這個世界、這個社會賦予自己這麼一個人生。
  
  "It is the mark of an educated mind to be able to entertain a thought without accepting it." – Aristotle.
  思想受過教育的標誌,就是你不接受某個觀點時,也能夠容納它──亞里士多德。

  由衷地期望這個世界、這個社會不因為成績的高低、學校的不同而有所區別與劃分。不因為薪水的高低、職業的不同而有所對立與鄙視。在文末的最後,我如此祈禱著。




  附錄:我個人對於教育體制的一些改革想法。

  國民基本教育。
  ▶上課時間早上七點至下午四點。七點到八點為打掃與談話時間。八點到十點,十點到十二點為考試課程(一堂五十分鐘加十分鐘的休息時間)。十二點到一點二十分為午休。一點半到三點為休閒課程(非考試科目。一堂四十分鐘加十分鐘的休息時間)。三點十分到四點是放學前的打掃與談話時間。
  ▶考試課程為一個科目一次兩堂。第一堂上課,第二堂複習第一堂課的內容與寫課後習題。休閒課程同為一個科目一次兩堂。
  ▶課後習題不要求寫完,寫多少算多少,因此沒有所謂的「回家作業」。當然,如果國民回到家想要繼續寫完也是可以的。
  ▶分數以日常的學習態度為主(六十個百分比)。考試不小考,只有期中與期末(各佔二十個百分比)。

  升學。如同現階段的學測,只是與學測有些不同。
  ▶不再有大考。
  ▶製作備審資料,以面試代替大考。
  ▶第一階段,學生可以報名六所自己想要就讀的學校。
  ▶第一階段沒上的學生,直接以在校三年的學期分數總平均採第二階段登記分發。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52208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4 篇留言

RexSword
我只覺得四年內要跑完所有主線任務,同時要頂著就業、人際的壓力,真的很難受。

07-27 22:17

綠葉小仙子
  謝謝你告訴我你的想法。我可以透過你這一句極短的話感受到你的沉重。雖然我這邊沒辦法直接幫助到你什麼,但是我能就你的話和你分享一點我的想法。

  首先是主線任務。主線任務就我的理解是「達到畢業門檻」。這個門檻會因不同的科系而異,不過本質上的核心「學習」是一樣的。因此你如果覺得主線任務很難受,我想會有幾種可能:你不適合這個科系,你沒有找到學習的方法與樂趣,或是你本身的學習力不強。
  如果是第一點,那麼只是「你不適合這個科系」而已。並不是你自己的能力不足,請你不要對自己喪失信心。
  如果是第二點,你要先去思考「你是不是打從內心地喜歡這個科系」。因為如果是自己真正熱衷、真正喜歡的科系,我相信你會一頭熱地去思考「自己要怎麼樣才能把不會的東西學起來」。然後在思考的過程,你就能自然而然地找到屬於你自己學習的方法,進而更有效率地、更為輕鬆地學習,不再將學習視作痛苦。
  如果是第三點,大學身為「高等教育」,本身就有一定程度的難度。如果你已經撇除了前兩點,還是覺得大學的主線任務很難受,那麼退出不妨也是種選擇。

  再來是就業。就業的壓力就我個人而言只有「科系的受歡迎程度」。像是科技業這種比較熱門的領域,就業機會自然很多。只要自身有一定的能力,都不會太難就業。然而像是偏門或冷門的科系,由於領域本來就不是那麼大,找工作本來就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如果不是自身的能力特別出色,很容易就找不到相關領域的工作。
  這時就是心態的轉換了:學習了這個科系的能力,做著不是這個科系的工作,「倒也無傷大雅」。因為你在這個科系投入了四年,對這個領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不會因為你畢業後不是從事該領域的工作就會消失不見。在工作之餘繼續精進、打磨你的領域專業,就算不能夠成功地從事該領域相關的工作,但只要有任何機會,你就是有能力可以把握的──最近很紅的石明謹警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最後是人際的壓力。人際的壓力有很多個面向,例如性格、情緒、心理、相處等等,我不是很清楚你的壓力是指什麼。不過對我而言,在嚴肅的高等教育學習,沒有朋友或是只有幾個朋友是很正常的事。因為當你的身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專業領域的學習,你不會有時間與精力去維持、經營人際關係。沒有人際關係,也就沒有壓力可言。


  如果你有什麼想法或是想說的話,歡迎你繼續留言沒有關係。我只要有時間,就會像這樣認真地回覆你。07-28 00:54

我認同跑主線任務很累的事情,雖然我對當時我就讀的科系是很有興趣的,但一些高中有用到的基本技能並不好,導致大學很努力才能平平過關;太晚才發掘自己的興趣和家人的壓力與價值觀互相衝突,當時的社會氛圍這些都是因素。

07-28 01:46

綠葉小仙子
  我個人認為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大多數的人們終其一生都沒能找到「自我」──例如自己發自內心喜歡的興趣,打從心底想要去行動的事情。雖然你說你「太晚」才發掘自己的興趣,不過你最少「發掘」到了,而且看你的話,你有成功地排除萬難,為自己的興趣真正付出心力。恭喜你,真是為你感到開心。

  謝謝你的留言,也謝謝你告訴我你看完文章的感受。07-28 18:19
RexSword
謝謝你的長篇回覆,幫助我理清了一點思緒。
畢竟念的就是冷門科系(歷史系),雖然學長姐說過未來的出路很多樣化,但在系上學到的都是抽象的概念,不像其他科系有實際的技能或證照。明年即將成為大四生,看著同儕比自己優秀,有的準備好考研,有的還開始實習了,一股恐懼或壓力籠罩著我⋯⋯
當然眼下是要先順利畢業,獲得文憑啦!

07-30 01:24

李子
我很佩服版主認真生活的態度,我也相信不管是不是大家傳統概念上的好學校,若一間學校大大部分人都願意以這樣態度看待大學生活,即使對就業沒幫助,讀大學依舊是相當值得有意義的。
雖然這樣說有點政治不正確,但我覺得在跟各式各樣的大學生聊過後,我認為真正有在認真讀大學的人還是少數,尤其在分數較低的學校中又特別明顯。當一間學校有八成九成的人都沒在讀書時,讀大學這件事只是在浪費學生跟老師的時間,以及整個社會的資源。

12-06 00:15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3喜歡★asddanny123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達人專欄] 淺談改變想... 後一篇:[達人專欄] 漫畫評:漫...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blackotori大家
歡迎大家來小屋看看,說不定會有你喜歡的?看更多我要大聲說14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