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遊記】 說走就走,台南漫遊 三

小伽羅 | 2016-10-05 14:44:05 | 巴幣 140 | 人氣 3008

離開了孔廟,時間已是下午,這時的太陽最強烈,似乎是臨別前的最後一搏,它熱力十足的讓地表成了烤箱,我躲回飯店換回輕便的服裝,這幾日在台南我的防曬噴霧用量暴增,在強大的防曬、傘具,還有穆斯林造型防曬套裝的支援下,我才意興闌珊的出發,我們在附近發現了有趣的點,黑橋牌香腸博物館。

其實會到那兒,完全是誤打誤撞的結果,酷熱的太陽讓我興起了宅在飯店的想法,但拗不過朋友的興致,最後我們決定,「室內、有吃的、好玩的」,關鍵字一搜尋,就跑出香腸博物館了。

既然這是命運安排,我們就出發吃香腸!

博物館離我們下榻的飯店不遠,反正台南路很好認,市中心一個大圓環,分別向八個方向拓展,真的迷路了,約在圓環見就好了。

圓環的設計,其實是在日治時期才開始大量出現的,當時也是為了治理方便,中南部許多城市都有類似的設計,像是嘉義的市中心。台南是南部最早發展的城市,當時便是以圓環為中心向外發展,在人口增長的壓力下,許多社區沿著圓環向外開拓,清領時期這種社區具有防禦的功能,到了日治時代才開始沒落,所以到台南你會發現,即使在市區,也會有很多小巷弄,七零八落的有些散亂,不熟悉的人容易迷路,這並不符合現代城市的美學設計,但反過來說,這種看似亂七八糟的巷弄,其實不正代表著一種時代的氛圍?當你走進巷子,你會好奇接下來會走到何方,它來自哪裡,又該何去何從,它是時代的縮影,是歲月的痕跡,即使逐漸失去風采,但它仍值得旅人駐足,那怕是匆匆一瞥。



進入園區第一眼便看見了據說是黑橋牌早期店面的模樣,雖然我不太相信,在博物館學的理論中,非常強調與觀眾的互動,這是一種展覽技巧,冰冷冷的展品,如何吸引觀眾目光?又該讓觀眾獲得什麼樣的資訊?兩個人才能說故事,這種「參與式藝術」(participatory art),這幾年開始流行,例如早期的故宮博物院,它們並不會將心思放在觀眾,只是照著展期演出,然而這幾年它的廣告文宣、現場的互動都有明顯的提升,這是一種文化精神的進步,至少它讓更多人能感受到文化的氣息。



門口還停放了一輛復古單車,載著彈珠台和烤香腸,如今在許多廟會、夜市攤仍能看到,只是數量逐漸稀少,小時候社區晚上常有這種香腸攤,我曾玩過幾次,每次老闆都會給我同情的小香腸。

黃昏午後,十八碗公,賭的不是香腸,而是一種懷舊。



博物館共三層樓,一樓是販賣部,二樓開始是展區,當天有一組小學生參訪,因為實在過於活潑,我們只得跟他們玩起躲貓貓,和他們的路線錯開。

一到三樓,映入眼前的是作家郭楓的散文〈台南思想起〉中的一段,我看到頗為驚喜,我買過他的散文集,他說台南是一座美麗的花城,路旁都有著高大的鳳凰樹,他懷念著過去的台南,如今高樓大廈,車馬林立,鳳凰樹仍然盛開,但和過去不同了....。

台南老城充滿故事,它曾經有個別稱「鳳凰城」,在城市的街道上,種植了許多鳳凰樹,然而經過幾次拓寬工程,鳳凰樹的植量已大幅減少,如今只有在安平運河一段較集中,盛開的鳳凰仍在那兒。



提到安平運河,三樓的地板造景,就是仿造安平的河道,在地理學上,台灣的高山群曾被視為龍脈,早在明代的小說中就曾有紀載,例如徐弘祖的《江源考》,不過他講的很籠統,當時的人們對台灣非常陌生,認為是個蠻夷瘴癘之地。

他們認為台灣的龍脈有數條,其中一條便經過台南,台南本是龍脈格局,但約莫道光年間,可能因天災受到了破壞,所以由龍轉鳳,台南成了鳳凰的格局,當然你今天是看不到了,如今台南在形勢上,早已不同以往。

當時的鳳凰眼就坐落在孔廟附近,所以孔廟附近曾建有幾座風水塔,而赤崁樓則坐落在鳳凰的頭部,這種說法非常有趣,地理學其實就是一種學習觀察的過程,如何觀察山脈形勢、地形走向等,都是需要時間累積的,所以本伽羅只能隨口胡謅,你們就當作被騙看看就好。



三樓有不少仿古展品,看到這種磁磚台我深有感觸,小時候家裡常買的麵攤,就是這種樣式,麵攤非常油膩,但做出來的麵條卻很好吃,後來第二代接手後,就每況愈下了,最近回老家已經看不到了。

除了供人拍照的造景,還有一幅台灣古地圖,這應該是清初時候的地圖,當時的地圖只是一種相對方位的參考,並不精細,這是中國式地圖的特色,直到清領後期,台灣才有較精確的地圖產生。



如今台灣的古地圖,資料已非常齊全,中研院將地圖全部數位化了。像是這一幅光緒年間的台南地圖,已經脫離了抽象色彩,開始有了較準確的經緯,其實地圖也可以視為一種國家權力的象徵,例如台灣在面臨西力東漸之下,為何清廷要趕著製作出台灣地圖呢?換句話說,當有人在你家門口亂停車時,你會很自然地跑去門口掛上牌子,上頭大書「此地有人,請勿停車」,清廷的舉動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到了日治時期,台南的輪廓基本未變,有趣的是日本相當重視街道地圖,這是源於統治的便利性,畢竟製作這張圖時(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中南部仍有許多地方持續地進行抗日活動。



(以上圖片均來自於中研院GIS地理資訊科學專題研究中心)

到了二樓,開始進入香腸主題,展示了各國的特色香腸,以及製作過程。從各部位的肉質到添加物,介紹得相當詳細。




看了這張圖,不禁佩服起豬這種近乎全能的家畜,人類藉由馴服動物,提高社會的運作,然而我們卻鮮少考慮動物的感受,人類學家哈拉瑞便曾語重心長的說過「被馴化的動物,是最可悲的。」當然我想我們不必這麼悲觀,只是從2000年後,每年數以萬計的食材遭到浪費,這實在不是件值得鼓勵的事,想前進,從學會反省開始,我想這句話是對的。

大量的香腸展品,讓人真的很想咬上一口,特別是起司香腸。平心而言,我上健身房的動力,便來自於想吃美食的慾望,人啊,將一切的慾望放在食物上就好,其他的平淡些,總能少去許多紛爭。




抱歉,貪吃鬼入鏡

製作香腸的過程繁雜,必須放入大量的添加物,以提高香腸的色澤和口感,所以香腸不能常吃,它是一種非常重鹹的食物,眾多添加物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海鹽,大多數的香腸放的都是廉價食鹽,海鹽、玫瑰鹽之類的並不多,因為香腸本身就是大眾向的食物,它並不是高檔料理店的食材。



對了,十八碗公真的很好玩XDDD

只是後來被小朋友搶走了......。



二樓的展區較寬敞,展品陳列相當豐富,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一處類似時光走廊的展區。

60年的台灣,當時黑橋牌剛創立,兩岸對立緊張,隔年八二三炮戰才結束,國府逐漸意識到反攻的希望渺茫,加快了建設台灣的腳步,工業區、加工區如雨後春筍,台灣進入了代工時代。


到了70年,中美斷交下的台灣,面臨了重重困境,我們成了亞洲的孤兒,黑橋牌開始引進了機械生產,提高了生產效率,這時乖乖出現了,無敵鐵金剛成了孩子們的童年玩伴,電視脫離了黑白,在一片肅殺的政治氛圍下,終於有了一點色彩。


80年代開始,麥當當來了,戒嚴解除了,台灣的經濟像搭上了高速列車,開始飛快的成長,這些成長,伴隨著經融危機、環境破壞、貧富差距,即使是蓬勃的黃金年代,仍掩蓋不了問題的產生。


90年開始,台灣終於有了些自由的氣息,報社、雜誌開始出現,我們學會了自我思考,重新的認識起這片土地,它褪去了反攻大陸的角色,它成了我們唯一的家。

看看右下角那台遊戲機,那是紅白機的全盛時期,它成為大朋友們心中永遠的回憶。


最後,我們走的顛簸、走得艱辛,終於熬到了現在,我相信未來它的故事仍會繼續,因為這名為小番薯的海島,它有強韌的生命力。


文末,附上差點被我轉壞的古早電話,躲著太陽誤打誤撞的香腸之旅結束。

走吧,人生就是一場馬不停蹄的下一站之旅。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星海下高歌
伽羅安安,非惡意不過想提醒妳一下就是,女生揹這種側背包時建議別這樣揹.. 會讓胸部感覺非常的明顯,其實比較不恰當
2016-10-07 10:14:50
小伽羅
謝謝你的關心,原來你都注意到那裏Q/ / /Q
2016-10-09 09:51:34
Mercury Lampe
台南啊
印象中除了工作外
好像都只是去那邊的廟宇拜拜(抹臉
2016-10-07 12:30:50
小伽羅
真的 台南廟宇超多,我也常去喔^^
2016-10-09 09:49:23
星海下高歌
阿.. 我被當變態了...
2016-10-09 13:26:25
小伽羅
沒有啦,謝謝你的關心^^
2016-10-14 16:41:08
耳語風暴
真懷念那種老電話,還依稀記得轉號碼還挺費手勁呢!(也許是當時年紀太小) O_O
2016-11-10 08:58:54
小伽羅
我有轉壞過一台喔,很小的時候,家裡有台骨董電話,被我玩壞後,到現在不曉得去哪了XDD
2016-11-13 23:08:51
孟浪游人
晚上6點 2ㄌ

香腸好吃但不能常吃呢
小學生參觀很可怕 我很怕小朋友 怕傷到又怕他們吵
他們就像一群風風火火開開心心的小動物 這裡跑 那裡跳
不過他們也是台灣以後的年輕人 阿我快要不是了 ....ORZ

轉盤式電話 我爸硬是從倉庫翻出來 我看到電話被換的時候 ???這個是??
接在家裡 每當拿起來 就很重 而且轉來轉去的 為甚麼要轉來轉去呀
有的按不好嗎 為甚麼有現代電話不用 好不習慣阿 T^T
2017-07-30 17:58:51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