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式中戦車【チハ】
八九式中戰車在中國戰線擔任裝甲部隊的主力,但是長時間使用的情況下,昭和10年(1935年)已經是破爛不堪的了,特別是一直有速度不足的問題。
同年針對這個問題的新型中戰車開發開始,受到英國維克斯公司開發A6十六噸中型坦克(Sixteen tonners) 將搭載47mm戰車砲的情報影響。新型中戰車將以能追隨九五式輕戰車的速度,另一方面主砲依然採用低初速的九七式57mm戰車砲,此外,依據軍方的要求,他們希望抑制車輛總重,裝甲輕薄沒有關係,藉此壓低造價與能使用鐵路運輸。
結果,裝甲最厚的部分在砲塔正面、主砲砲架附近的33mm(為了要支撐主砲所以才這麼厚),砲塔側面26mm。車體的部分前方為20mm,車體上方12mm。整個車體結構主要是鉚接,側板與底盤依然採用焊接。整體而言,以1930年代中期的水準而言是不及格的,當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昭和十六年(1941年)後,更是落得被屠殺的一方。
試製中戦車【チニ】。
作為另一個試製的競爭對手,【チニ】搭載了較輕的120hp柴油引擎(美方的資料為135hp),相對於【チハ】由三菱重工完成,【チニ】是由大阪兵工廠完成,【チニ】的引擎和八九式中戰車乙型是相同的。但【チハ】的懸吊是九五式輕戰車同款,陸輪從4個增加到6個。
不過因為兩方意見不同(第一線推薦チハ,參謀本部推薦チニ),使得正式採用困難,但昭和12年(1937年)7月7日爆發的中日事變(七七事變、蘆溝橋事變),為了緊急配置新型戰車,加上預算比平時增加了不少,最後陸軍選用性能較高的【チハ】。
昭和13年(1938年)3月正式制式採用。
九七式中戦車【チハ】
現存於若獅子神社的九七式中戰車。
現存於靖國神社遊就館的九七式中戰車
諸元:
全長:5.516m,全幅:2.330m,全高:2.230m。
全備重量:14.3噸
成員:4名,包含駕駛、機槍手(兼無線電兵)、砲手、車長。
裝甲:砲塔最厚處為前方33mm、側面26 mm、後面20mm、上面10mm。車體為前面20mm、側面25mm、後面20mm、上方12mm。
武裝:九七式五糎七戦車砲(57mm,114發)、九七式車載重型機槍X2(4035發)。
引擎:三菱SA一二二〇〇VD氣冷V型12汽缸柴油引擎(出力為150hp/迴轉數1500rpm時、出力為170hp/迴轉數2000rpm時)。
最大速度:38km/h。
續航力:210km
參與新加坡戰役中,武吉知馬制高點攻防戰的九七式中戰車。
九七式中戰車內的無線電兵,與其操作的九六式四號戊型無線電機。
---------------------------
九七式中戦車【チハ】衍生型:
增加裝甲裝著型:公主嶺教導戰車旅團戰車第23連隊(昭和19年,1944年)
九七式中戰車在經過諾門罕事變、中日戰爭、太平洋戰爭的教訓後,認為前方25mm的裝甲板容易被國民革命軍的PaK36 3.7cm的戰防砲、美軍的M3司圖亞克37mm戰車砲貫穿,當時的日軍應為工廠無法應付增加裝甲的要求,所以均由前線部隊自行改造,就如其中之一的公主嶺教導戰車旅團(第23、24連隊),他們在車體前方與砲塔前方各加掛25mm的裝甲板,這樣的車輛除了他們如此做外,配置於戰車第7連隊第5中隊也有兩輛做了這樣的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