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這才是真實的三國史(三)正史三國的兩三事

坪圳氏共和國人 | 2022-06-19 12:41:30 | 巴幣 1124 | 人氣 565



提到《演義》和三國志為首的諸多正史典籍、文章中記錄的史實。幾件有趣的人事物,不得不提。例如說,《演義》中淪為配角的東吳軍師──魯肅。
 
 
  人物平反-魯肅
 
  魯肅出生在徐州南端的東城(今安徽省定遠縣)。魯肅的父親名不見經傳,合理推測並非名門。不過,魯肅家境富裕,終日騎馬練劍,被家鄉老人們喚作「狂兒」,諷刺他是敗家子。
 
  某日,周瑜率領部下前來索取糧食,魯肅指著家中兩座米倉之一(1),就這樣奉送給周瑜。
 
  不久,魯肅感到北方時局混亂,認為南方才是樂土。於是,他帶著魯氏一族鄉黨渡將而來,然後在周瑜的引介下拜會孫權,當年的慷慨之舉,一次回本了。
 
  拜見孫權時,魯肅明確提出復興漢王朝已經不可能,曹操雄踞北方的優勢也難以動搖;進一步建議拿下江南,觀望天下大勢,消滅劉表,佔領長江以南來成就帝王霸業。雖然立場不同,但這個想法跟諸葛孔明的三分天下之計無異,時間點上也比諸葛亮更早提出來。
 
  此外,併吞長江以南這點,也和周瑜的意見一致。但周瑜傾向單獨行動且急於完成,相對的魯肅從長計議,漸進而為。但是,並非人人都能理解魯肅的考量,孫權麾下第一名士,後來於赤壁之戰中主張投降的張昭,曾強烈批判魯肅。
 
 
  在赤壁之戰的前夜,魯肅主動前往拜會劉備,說服雙方結盟。他對首度見面的諸葛亮說:「我是您兄長諸葛瑾的朋友。」然後陪諸葛亮到柴桑會見孫權,並找周瑜一起來說服孫權抗曹,這都是魯肅一手促成的。
 
  魯肅直言對孫權說:「我投降曹操,還能回到故鄉做個一官半職。但你投降曹操,能回去哪裡?」因而說服孫權。後來出使魏國的趙咨,被魏帝問到孫權有何優點,回答是:「能從『凡品』(庶民家庭)中拔擢魯肅。」作者認為,這不僅說明魯肅和張朝那些名士出身階級不同,觀點想法也是差別甚大。對名士來說,像是以漢王朝正統繼承人自居的魏,是很能接受的。畢竟中華歷史價值觀強力灌輸的,就是盡忠義、服從順應天意民心的正統王朝。如果處在分裂時代,自己選擇的是否就是那個王朝,就很在意了。
 
 
  不僅如此,在周瑜不幸因舊傷惡化死後。魯肅繼位,一改周瑜的政策,將南郡「借」給了劉備。據說,曹操聽到這個消息時,正在寫信,驚訝得筆都掉了下來。後來,吳蜀兩國甚至還有第二次瓜分荊州;讓劉備得到荊州尤其是南郡,替劉備打開了攻打益州之路!荊州地勢也很適合北伐,讓蜀漢國成為曹操眼中的大敵、魏國的眼中釘。以這層意義來看,作者認為魯肅才是三國時代最偉大的戰略家,至少算是提倡大戰略的先驅
 
  然而,魯肅這番謀略並未獲得正確理解。就連孫權在魯肅死後回顧往事也說:「力勸建立帝王大業,主張投入赤壁之戰是魯肅的功勞,但把荊州借給劉備,是他的失策(2)。」




 
 
  但在《演義》中,魯肅卻遭到嚴重貶低!從赤壁之戰的結盟到出借荊州,連串動作都是魯肅主導的。《演義》卻主客顛倒,歸功於諸葛亮,將魯肅變成一個穿梭於周瑜、諸葛亮之間的可笑的老好人。《演義》是以蜀魏分別作為代表善惡主角,吳國淪為陪襯丑角,這點在貶低魯肅的描寫上特別明顯。
 
 
 
  最早的資訊戰假新聞-劉備既位理由
 
  建康元年(二二零年)十月,漢獻帝下詔給曹丕,曹丕經過三次推辭才首肯。他在穎川郡穎陰的繁陽築壇繼位,是魏文帝。這種不經武力革命,將皇位和平轉移的方式,稱為「禪讓」。相傳古代聖天子堯將帝位傳給比自己兒子更賢能的舜,舜也同樣將帝位傳給禹。不過,這乃戰國時代形成的傳說,難以當成史實。篡奪西漢王朝改立新朝的王莽就是一例,但王莽並未進行禪讓儀式。
 
  因此,曹丕意外成了中國史上首次以這個儀式登基的皇帝。
 
  隨著曹丕既位,年號也從延康改為黃初。根據五行之說,漢為火德,魏為土德,土的象徵色是黃色,因此定年號為黃初。
 
 
  漢朝滅亡與魏帝即位的消息瞬間傳遍中國。最早做出反應的人是劉備。由於誤傳獻帝被殺,劉備立刻服喪,追諡獻帝為「孝愍皇帝」。因為孝獻是魏國叫法,意為獻上皇帝之位。然後,在群臣的擁載下既位,年號章武,成為蜀國昭烈帝。章武的武字取自光武帝的武,意指劉備想效法當年光武帝,討伐如王莽般的篡奪者曹丕,復興漢室。
 
  時值魏國的黃初二年四月,曹丕繼位才半年而已,劉備動作多麼神速。
 




 
  問題是獻帝並沒有死。在魏國,也有人以為獻帝已死而落淚。一個是曹植,另一個就是擔任曹丕侍中的蘇則。曹植當時身為臨淄侯,受困封地,誤以為獻帝已死而痛哭流涕。曹丕聞訊後不滿說:「吾應天而禪,而聞有哭者,何也?」身為侍郎而剛好也在哭泣的蘇則,認為曹丕一定在說自己而欲上前辯解,被同僚急忙咬耳朵:「不是說你。」
 
  作者金教授分析,從這兩件事可得出結論:其一,獻帝被殺的謠言散佈很廣,連曹丕身邊的人都受到影響。其二,有股勢力利用這股謠言達到目的。說穿了,有人故意散布這種謠言,而利用這謠言達到目的,顯然就是劉備的即位。他匆匆忙忙的急著即位,就是最佳證明。魏國內仍對漢朝念念不忘的人,也因劉備的行為心生反感。
 
  在擁載劉備登基的上奏書中署名的,包括黃權這類劉璋時代的老舊部,他們並非真心擁載劉備即位,費詩更是公然反對:「即位還太早。」惹劉備不悅。
 
  不過,劉備急著即位,作者認為可能是失去荊州和關羽,讓他心急如焚。上庸太守孟達害怕劉備指責他未出兵援救,乾脆投靠魏國。這可能也讓劉備焦慮不安吧?諸葛亮以孟達叛逃為藉口,殺掉劉備的義子劉封,斷絕將來可能發生的後繼者之爭。
 
  諸葛亮不反對劉備即位,說明他標榜復興漢室的理想,終究只是口號而已。
 
 
  後來,劉備在夷陵之戰大敗,撤退到白帝城,吳國使者鄭泉來訪,劉備問鄭泉,孫權對自己即位皇帝是否不滿?鄭泉回答,曹操父子篡奪皇位,身為皇族的劉備不但不討伐,還自行稱帝,讓天下人失望。語氣婉轉,責難之意十分明顯。
 
  據說,劉備聞言後十分慚愧。
 
 
 
  對境內異民族的政策
 
  (金教授在這裡用的是少數民族,但這是中華民族發明後才用的詞彙,應是誤用)
 
  如何管理領土上的非漢族人口,對三國而言都是大事。
 
  自西漢時期以來,在支那北部活動的匈奴成為威脅中國的一大勢力。然而歷經兩漢時期不斷征伐與懷柔後,匈奴的勢力大為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東北的烏丸、鮮卑等蒙古語系的民族,還有西邊的藏語系的羌族、氐族,是東漢王朝的大患。為了平定他們所耗掉的軍事費用壓垮財政,成為東漢滅亡的原因之一。董卓、馬超、韓遂等關西軍閥,無不是利用羌族、氐族的武力,企圖稱霸中原。
 
  曹操基本上延續漢代的作法,對這些民族採取一邊征伐一面懷柔的兩手策略。他動用武力殺死了匈奴的單于於夫羅,出兵討伐烏丸,派刺客刺殺鮮卑的首領軻比能,但主要還是懷柔政策為主。
 
  一方面,曹操將這些民族細分,進行分割統治,讓他們遷居中原內地,將一部分人納入自己的軍隊,稱為「義從」、「勇力」等;另一方面,曹操對少數民族領袖們施以漢化教育,企圖同化他們。而異民族遷居以及同化政策,不但讓邊境地帶得以安定,也能補足內地人口勞動力不足。長年以來因遇到大瘟疫、黃巾之亂,導致人口大量銳減的中原,也能恢復經濟、休生養息。
 
  拜曹操如此周密的政策之賜,北方民族大致順服,當時並未發生大問題。
 
 

  不過,曹操這個政策也給後世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這些民族不斷遷徙,中原人口比例也產生變化,有些地方的北方民族幾乎跟漢族人口比例相同,有些地方甚至還超過漢人。在語言文化衝突的問題來看,這是足以動搖國本的大問題。根據晉代江統的說法,當時關中人口一百萬,約有半數都是北方民族。今日的美國,黑人、拉丁裔、亞裔的新移民人口已經超過當地白人,尚且有不少種族衝突、貧富差距與槍械暴力等問題,不難想像當時的情況吧?江統以及更早魏國時代的鄧艾就提出警告,要把這些民族趕回北方。
 
 
  說到這種狀況,容我補充:不得不讓筆者我想起,小時候購買過世界史的雜誌繪本。裡面的中國史篇有提到:在三國東漢的時代,北方遊牧民族接受曹操的招募,來到中國北方定居。一開始,他們受到「客人」的待遇,官方政策特別優待,不僅稅金減免,提供農具、耕牛和農地;還提供漢字教育、加入軍隊立功升遷的機會。這吸引很多遊牧民來到魏國,成為當時一大助力。
 
  可是到了魏國時代,他們從客人的地位降級到「僕人」了!許多優待政策被取消,九品官人法不僅考察漢學才能與人品,也考量家世出身;學習漢字機會不多、出身北方的遊牧民自然被排擠在外,成為了整個社會人數最多的邊緣人團體。這個時候,北方民族似乎也察覺到異狀,不再鼓勵移民,而是忙著部落之間互相併吞、衝突;偶有掠奪支那邊境,跟南方支那關係持續惡化。
 
 
  到了晉國時代,他們的地位不知不覺淪為「奴隸」!如果不是失業被到處驅趕、強行徵用當苦力甚至當成奴隸販賣。當晉國的司馬家族們內鬨,引發「八王之亂」的同時,北方民族如鮮卑、柔然等勢力崛起,他們在覬覦中原尤其是江南資源的同時,也注意到昔日的同鄉們在異地受到的殘酷虐待、不公平。
 
  於是,境內遭到排擠的異鄉人,與北方遠征而來的原鄉人聯手,裡應外合擊潰滅亡西晉王朝,開啟了五胡十六國的時代,倖存的漢人世族權貴往南方逃亡,建立東晉,開啟了南北朝對立。
 
  當然,傳統中國史書包括《演義》這種歷史娛樂創作,不曾提到胡漢民族民間與政權真實的關係如何,還有中國人老祖宗如何擅長系統性的種族歧視&奴役,這種能力若要自稱排行第二,整個人類世界史不知道能否找到第一。
 
 
  另外,蜀漢對於邊境北方的羌族、西南方的游耕民族也採取撫慰政策,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諸葛亮也跟曹操一樣,對這些移民實施分割統治和移民政策。這些措施也是為了解決人口不足、缺乏兵力的問題。




 
 
  三國中,那個時代民族衝突最嚴重的,就是吳國了。荊、揚、交三州有大量未開發的土地,原本都是南方民族的居住地。荊州南部的「五谿蠻」、「武陵蠻」等民族就是。
 
  根據《晉書.地理志》記載,吳國滅亡時,揚州人口約三十一萬戶,當中接近半數都是南方民族。作者推論,漢化之前應該還有更多人才對。這裡原本就是山越的居住地,後來漢人才移民過去;這點跟北方原本是漢族居住地,後來北方民族才遷移過來的狀況正好相反。如果將後者看作是美國白人與新移民人口比例逆傳的狀況,後者則是白人跟原住民爭鬥的拓荒時代了。
 
 
  漢族與山越的衝突激增,原因有幾個:一,北方戰亂仍頻,漢族移民激增,不斷向山岳地帶開發。山越原本以宗族為單位,於山岳地帶過著刀耕火種、自給自足的生活,也被稱為「宗民」、「宗部」。自從和平地漢人接觸後,自給自足的生活逐漸瓦解,也從抗爭走向共存,乃至於同化。這在世界其他地區(感覺類似台灣原住民跟閩粵人關係)也屢見不鮮。
 
  此外,魏國要牽制吳國,經常策動山越叛亂,也是對立激化的原因之一。
 
 
  吳國討伐山越的方式也很苛刻,反抗者一律處死,然後全員強制遷徙平地。根據《吳志》的統計數字,編入吳軍的山越人多達十五、六萬人之多,也就是說吳軍有將近一半都是山越人。吳國之所以對魏稱臣,無法專心跟蜀國並肩作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山越人數太多了。
 
  雖與漢族同化,山越的獨特文化並沒有消失。安徽和江蘇南部、浙江到福建、廣東都曾是山越的居住民,今日仍使用有別於其他地區的方言,其中不乏漢字無法表記的單字,這是山越語言的遺留。
 

 
 

 
 
(1):出自《三國志.吳志.魯肅傳》「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
 
〈2〉:《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鋼之筆
你說得話語很值得省思,會認真思考,因為我個人認為談論比讀一堆書籍要強,儘管某方面我不是很認可,但的確在台灣這個土地上有很多值得理解和思考的價值

然而我希望能把現在社會矛盾解決,光提出問題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應該提出具體的方式處理和改善之道,才是上道
2022-06-24 10:54:41
坪圳氏共和國人
說的比做的容易。我也覺得台灣需要經歷戰爭、社會跟教育觀念都產生突破性的改變,才能稍微成就什麼。


說實話,對於既定事實、認知都沒有一致性,觀念也不合。在擁有三個國家認同的島嶼上,想合作太困難了。

(不如用機器人比較快.....)
2022-06-24 10:58:44
鋼之筆
不然,民進黨這做法,繼續下去,某些方式老實講過不是我要唱衰,你既然奪得政權,就該履行對人民當年的承諾……

我講個實話問,你認為這樣的局勢發展?除了集體完蛋以外?還有更好的解法嗎?
2022-06-24 10:57:01
坪圳氏共和國人
我不太懂你的史觀,不過你大概很喜歡中國史吧?

我讀的世界史、東亞史、台灣史則是教導我,歷史充滿意外,未來值得期待,是因為還有各種可能性。如果政策不行,真的只能另尋解套。


至於歷史的意外?像是1949年開始實施戒嚴,沒有人想到40年後,竟然有被統治奴役的階級、有台灣人李登輝當總統一樣,令人驚奇!(這個絕對無法預測)
2022-06-24 11:01:53
鋼之筆
美國可能不會一直幫台灣,或許美國跟台灣關係很鐵,但當有一天價值利用完後,國際那套現實,我個人可非常清楚

台積電和一些技術在台灣目前留住,美國才會努力保護,但當這些技術連美國都搶去時,台灣能有的談判籌碼將會更少
2022-06-24 11:00:27
坪圳氏共和國人
台積電當年也是從無到有,一步一腳印。如果晶片優勢沒了再找其他產業.....倒是國家主權定位、歷史遺緒問題,除了戰爭,還真看不到其他解法。
2022-06-24 11:03:41
鋼之筆
https://youtu.be/IDai1Lsk2tE 這部影片理解一下
2022-06-24 11:04:15
坪圳氏共和國人
line today 的國際新聞品質.....爛,漏掉很多國際要聞內幕,我不推薦。
2022-06-24 11:06:09
鋼之筆
我清處你看完,能理解我想表達的
2022-06-24 11:05:10
坪圳氏共和國人
我覺得我們好像需要線上聊天才能聊清楚?不過我有事,晚點聊
2022-06-24 11:06:36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