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長崎市歷史人文觀光指南:歷史篇(六)近現代(下)

高望半糖檸檬紅 | 2022-07-29 21:08:05 | 巴幣 2110 | 人氣 1433

(位於平和公園的平和祈念像)

本篇相關景點

新地中華街
唐人屋敷跡(福建會館)
ツル茶ん(前東洋日之出新聞社)
四海樓(強棒麵創始店)
孔子廟
三菱長崎造船所
平和公園
爆心地公園
長崎原爆資料館
國立長崎原爆死沒者追悼平和祈念館
浦上天主堂(原爆毀壞遺跡)
永井隆紀念館(如已堂)

       本篇講述的是長崎市近現代的歷史,因篇幅較長分為上下兩篇。江戶時期在長崎經營貿易的華商,在開港後靠擅長的雜貨買賣業更為發達。長崎由於是中日雙方往來的重要港口,包含孫文等中國革命者曾在此留下足跡,長崎出身者中也有如梅屋庄吉等支持革命。以1874年侵略臺灣開始,長崎在近代也轉型成重要的軍事基地,戰時長崎更成為戰艦的重要生產地,但也因此成為1945年原子彈攻擊的目標。原爆對長崎造成毀滅性的傷害,促使戰後長崎訴求「反核武器」與「和平」,過去留下的歷史遺跡也使長崎轉型成觀光都市。
(近代華商的聚集地新地中華街)

華商的發達

       江戶時期鎖國時日本與中國有貿易關係,長崎的中國商人因為地域關係而有各自的社交圈,尤其來自三江(江南、浙江、江西)與福建(泉州、福州)最多。1858年長崎全面正式開港通商後,中國商人不再受到居住地限制,加上鎖國時代的唐人屋敷建物大多損壞,且毀於1870年的大火,因此華商紛紛轉住鎖國時代作為中國商品倉庫的「新地」,也因此形成新地的華商商圈。近代長崎華人的人口平均占外國人六至七成,代表近代長崎華人的勢力之大。
(長崎近代知名華商「泰益號」門前)
(資料來源: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網站)

       這時華商的主要經營業務是海產品與雜貨的買賣。江戶時期的日本對中國輸出品本來以金屬為主,但俗稱「俵物」的海產品逐漸佔有重要地位,主要是因為幕府期望透過海產取代金屬出口以減少金屬外流,另外也與長崎周邊漁獲量豐富、中國料理對海產的需求有關。海產品等雜貨買賣是華商貿易的專長,並不因明治以後自由貿易而衰落,反而靠者人際關係網路與商業眼光而持續發展。
(位於唐人屋敷的福建會館大門)

       這時前來長崎經商的華人除了原有的三江與福建商人外,還加入廣東商人,因此形成三江幫、福建幫、廣東幫等同鄉互助團體。以福建幫為例,他們在長崎開港後便立即成立「八閩會館」,以福建商人為會員,經費也來自於會員依共同約定繳納。由於華商在日本受限語言與制度差異屢有紛爭,該會所除了作為商業團體來爭取權益與排解爭議外,也是解決商人間紛爭的管道。1888年該會館失火後,於1897年重建,也就是現存的「福建會館」。
(出身金門的泰益號經營者陳世望)
(
資料來源《新長崎市史  第三卷近代編》)

       福建商人在長崎華商間具有重要地位,其中最受注意的便是「泰昌號」與「泰益號」。泰昌號是在1862年由金門與海澄商人出資成立,後來1901年金門出身的陳國樑(瑞椿)從泰昌號另立門戶,在長崎新地成立泰益號,2年後交由長男陳世望經營。陳世望經營的泰益號靠者人脈組織與獨到的商業眼光快速崛起,除了以長崎為根據地外,並在神戶等地開設分店,營業往來區域包含中國、臺灣、東南亞等地,並在一戰的好景氣帶動下經營邁向最高峰。陳世望靠者商業也贏得他在長崎華商的社會地位,曾擔任長崎福建幫董事長、長崎中華總商會會長等,甚至進入中國政界。
(四海樓的知名長崎美食「強棒麵」)

       長崎華人的活躍留下許多歷史遺跡。現在長崎的孔子廟於1893年由清朝政府與日本合資設立,是完全以中國樣式建築的孔廟,並於1905年在孔廟內設立小學堂,收留華僑子弟入學,學生曾多達百人。長崎知名的特產「強棒麵」(ちゃんぽん),是1900年左右由四海樓創辦人陳平順為了當地留學生引進的麵食,據1907年「長崎縣紀要」已有10多家提供強棒麵的店家,並在廣受好評下流傳至日本各地。

       由於近代中日關係經常保持緊張,長崎華商的經營也因政治局勢而起伏,尤其戰爭與民國時代的反日運動影響最大。1937年中日全面開戰後,在中國領事館的呼籲下有不少華人回國,留下的華商也無法持續經營,上述知名的泰益號便在1940年經營陷入停頓。戰後緊隨者國共內戰,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日斷交,也使長崎華商無法再回到過去的榮光。
(長崎出身的孫文友人梅屋庄吉夫婦與孫文合影)
(資料來源:孫文.梅屋庄吉博物館官方網站)

長崎與近代中國政治

       長崎在近代初期依然扮演中日雙方交流窗口的角色,也使長崎留下許多中國政治人物的足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國父孫文。孫文由於長期致力中國革命而到處宣傳與募款,即使中華民國成立後也經常訪外,日本也是常前往的地方。長崎因為是前往日本輪船重要的寄港地,因此孫文一生到過長崎多達9次,雖然都只是把長崎當中繼站,但也留下不少足跡。

       孫文第一次到長崎是1897年,當時第一次革命的廣州起義失敗,迫使他流亡國外,與革命好友陳少白、宮崎滔天前往熊本的宮崎老家,途中有在長崎停留,之後在革命期間共有6次經過長崎。中華民國成立後第一次前往長崎是1913年,當時他不再是被清廷追捕的革命者,而是成立新國家的英雄,因此受到長崎縣知事、長崎市長等官民的極大歡迎,除了參觀三菱長崎造船所外,並在華僑與留學生的邀請下舉行盛大的演說會。
(孫文與宋慶齡1915年在梅屋庄吉的東京住宅結婚合影)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支持孫文的革命者中,長崎出身的梅屋庄吉尤其重要。梅屋莊吉出生於1868年,被當地的貿易商梅屋家收為養子,後來學習照相技術後在香港經營照相館,1906年回到日本合夥開設電影公司,曾是日本電影產業的龍頭之一。梅屋莊吉與孫文於1895年在香港的照相館認識,後來梅屋終生支持孫文的革命事業。1915年孫文因二次革命失敗逃亡日本期間,便在梅屋在東京的宅第與宋慶齡舉行婚宴。
(東洋日之出新聞舊址,現為咖啡廳與土耳其飯老店ツル茶ん)

       支持孫文的革命者還有如「東洋日之出新聞」這樣的日本媒體。東洋日之出新聞是1902年由鈴木天眼在長崎創辦,經常支持中國的革命,1913年孫文在長崎時便曾前往鈴木家訪問,該報不但在報導稱讚孫文的革命,並已經稱呼他為「中華民國之父」。1924年孫文最後一次訪日在長崎停留時,曾經接受記者訪問,其內容部分便是他後來在神戶發表知名演講「大亞洲主義」的原型。
(梅屋庄吉後代收藏的革命志士的屏風書法,其中包含當時還是年輕軍官的蔣介石)

       許多中國政治人物也在長崎留下足跡,例如在中國革命地位上不輸孫文的黃興,也有與東洋日之出新聞往來。另外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包含孫文在內許多革命人物流亡日本,部分曾在長崎停留,其中也包含當時還是年輕軍官的蔣介石在內。1927年蔣介石第一次下野時,也曾搭乘長崎-上海聯絡船前往長崎,並前往雲仙溫泉的旅館休養。由上可知長崎與中國革命有不少關係,但後來都隨者中日關係緊張而結束。
(1874年從長崎侵略臺灣的「孟春」艦)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軍事部屬與戰爭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一反之前對外的保守態度,轉而往侵略的路線前進,而這也成為後來軍國主義的養分。長崎近代除了持續發揮貿易角色外,也成為重要的軍事戰略要點。除了近代日本戰役幾乎都與長崎有關,以三菱長崎造船所為首,更使長崎成為重要的軍事基地。

       日本對外侵略的序曲便是1874年的出兵臺灣,而長崎便是侵略的前線。1871年琉球居民飄流到臺灣恆春(當時稱為瑯嶠)周邊,被原住民殺害,當時琉球雖然尚未是日本版圖,但在江戶時代實質上已經是薩摩藩的勢力範圍。明治時期的日本意圖將琉球合併,並利用琉球居民殺害事件為藉口侵略臺灣,因此於1874年出兵前往恆春(臺灣史常稱為「牡丹社事件」)。
(侵略臺灣的軍事領導人西鄉從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出兵臺灣以明治維新重要人物西鄉隆盛的弟弟西鄉從道為軍事領導人,他於4月前往長崎開始軍事佈署。5月日軍從長崎出發前往恆春,雖然成功占領當地,並與當地原住民部落展開攻擊,但士兵因為水土不服紛紛病死,最後該事件以外交解決,日軍全數撤退回到長崎。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長崎縣曾計畫設立以天皇為最高統帥的大本營,隨時做好與中國開戰的準備,雖然後來並未實行,但在1894年的日清戰爭時於廣島實現。

       隨後的日清、日俄戰爭,長崎都被設定為戰時的重要軍事要點。1914年一戰爆發,日本加入同盟國參戰,並搶奪中國山東半島的德國租借地,當時九州的軍隊便從長崎集結出發,凱旋歸來後受到長崎市民的歡迎。一戰帶來日本前所未有的「戰爭景氣」,三菱長崎造船所的經營達到高峰,但戰爭結束與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軍艦噸數,也帶給該所重大打擊。
(1942年完工的「武藏」,日本三菱造船所建造的最大戰艦)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身為日本重要的軍艦造船基地,三菱長崎造船所再度邁入經營高峰。三菱造船所在二戰時的最高傑作,無非是1942年完成的「武藏」,該戰艦與「大和」同為日本史上最大戰艦,完成後雖然立即投入太平洋戰爭,但當時日本已開始屈居下風,尤其參與1944年的菲律賓海戰失敗後更是無力回天,同年該艦便在菲律賓的中央內海中被美軍擊沉。

       在中日戰爭爆發的同時,日本政府發布「國民精神總動員實施要綱」,進入戰時的總動員體制,1940年成立「大政翼贊會」,將戰時的統制落實在市町村的生活中。總動員是不分男女老少的,即使是不用上戰場的婦女,也透過婦女會參加軍人送行、家族慰問、防空演習、軍需品製造等活動。戰爭後期長崎學生也陸續被動員參與糧食生產與武器製造,例如三菱造船所製造的魚雷便有學生參與。戰爭後期日本物資漸感缺乏,即使糧食也開始管制,到了1945年長崎就連米的供給都有困難,市民就在這困苦的生活下遭到原子彈的爆炸。
(長崎原爆所出現的蕈狀雲)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原爆當日

       1945年7月26日盟軍發布「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投降,否則將會面臨「毀滅式的打擊」,但日本政府並未正面回應。1942年美國開始實行原子彈製造計畫,並在1945年7月首次試爆成功,而這時美英雙方也已同意對日本使用核武器。同年8月6日第一顆原子彈在廣島爆炸,當時日本媒體以「新型爆彈」稱呼。

       同年8月9日,美國B29轟炸機搭載原子彈飛往小倉,但當時小倉天氣不佳,因此轉往第二個候選地點:長崎。長崎之所以成為原子彈攻擊目標,主要就是如上述在戰時是重要的軍事生產基地,尤其是戰艦與魚雷等,另外長崎與廣島等被設定目標的都市一樣,在原爆前並未受到大規模的空襲。當日11點1分,飛機穿過雲層看到長崎市後立即投下原子彈,1分後在長崎市區北部的浦上上空約500公尺爆炸(如今爆炸地點設有爆心地公園)。
(因原爆毀壞的浦上天主堂)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有關原子彈爆炸時現場的情景,可以參考當時長崎醫科大學教授永井隆的經歷,他在事後著有《長崎和平鐘聲》一書,詳細描寫他原爆後數日的經歷與受害者的醫學觀察。長崎醫科大學與附屬醫院是現在長崎大學醫學部的前身,距離爆炸地點不到1公里,爆炸時他正在醫院本館的研究室內,突然看到亮光一閃,之後就是極為強大的衝擊波,玻璃與室內的所有物品不是粉碎就是倒下,他不但被玻璃割傷,全身鮮血如注,也被倒下的雜物給壓住,好不容易才掙脫出來。
(因原爆而受損的浦上天主堂神像)

       永井隆出了研究室後,正好跟醫院的同事會合,並馬上發現爆炸時在室外的幾乎全部當場死亡,室內的也大多數被衝擊波震死或被倒塌的建築與裝潢壓死。他們在確認同事的安危不久,大量的傷患湧進了醫院,讓他們馬上忙得不可開交,而且立即發現大火襲來,只能盡力再將傷患搬出醫院附近,然後眼看無情的惡火把整個醫院全部吞噬,同時下起了有如重油顏色的黑雨。
(走在原爆廢墟內的永井隆,展示於永井隆紀念館內)

       據1950年7月的受害報告,這場原子彈爆炸死者共有7萬3千餘人,傷者7萬4千餘人,但確實人數始終都無法準確估計(即使到近年,仍有受害者的身分被確認,被放入受害者名簿中)。據永井隆指出,傷亡者的直接傷害通常是炸彈碎片、衝擊波與射線,間接傷害為倒塌的房屋、火災與輻射傷害。永井隆的團隊就在救治傷患的過程中,迎接8月15日日本的投降。
(寺井邦人所繪製的「被爆者救援列車」)
(資料來源:長崎原爆紀念館網站)

原爆後的救援活動

       就如同上述永井隆在長崎醫科大學的經歷,原子彈爆炸後大量的傷患湧進了醫院,市內的學校也立即成為了臨時救護所,長崎附近如諫草、大村、佐世保等地的救援隊也在當日到數天後前來。但也如同永井隆等人所遇到的,有限的藥品與器具完全無法應付龐大的傷患,加上醫師從沒遇過受到輻射傷害的病人,只能做緊急的處理,許多死傷便因此出現。
(被原爆嚴重灼傷的少女)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長崎和平鐘聲》中有輻射病患的醫學觀察敘述,書中永井隆稱為「原子病」,主要是因為原子彈爆炸所產生的輻射會破壞體內的細胞,尤其是骨髓與黏膜。病患在爆炸後幾天後便出現腹瀉、口腔炎、發燒、出血等症狀,數周後許多市民罹患白血病而死亡,即使是經過原爆後現場的人,事後也會出現白血球急劇升高的狀況。所幸原爆3個月後回到現場的人不會再有明顯症狀出現,因此市民便陸續重建家園。
(永井隆紀念館)

       永井隆在原爆後幾天不顧自身在原爆受到的重傷,努力從事醫療救援活動,更是在數天後開始前往郊外山區進行巡迴醫療工作,時間接近2個月,期間曾因傷勢嚴重與輻射傷害影響幾乎送命。同年10月他向長崎醫科大學提出「原子爆彈救護報告書」,作為他從事輻射傷害病人救護的第一手觀察,之後依然不顧自身病情持續研究,也因此獲得世人的讚揚。
(永井隆去世前的居所「如已堂」)

       永井隆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在中日戰爭時曾前往中國服役,不分敵我救治病患。1945年原爆前夕因為從事放射醫療工作而得到白血病,當時被宣告只剩3年壽命,但原爆後他依然不顧重傷持續從事救護與研究工作。隔年他倒下後從此臥床不起,直到1951年去世前都住在「如已堂」的小屋中,努力從事寫作。在他的知名作品《長崎和平鐘聲》中最後祈求不要再有戰爭與世界和平,獲得許多反響,曾獲得長崎市榮譽市民。今天如已堂的旁邊建有永井隆紀念館,透過展示來宣傳他對醫療與和平的貢獻。
(位於原爆中心點附近的原爆資料館)

邁向和平都市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長崎在近代被打造的軍事港口都市也走入歷史,但原子彈爆炸的傷害卻才開始。1949年國共戰爭結束,中共政府成立後,中日的政治與商業關係也中斷,也宣告長崎的國際港口地位的結束。長崎受到原子彈爆炸與失去國際港口地位的雙重衝擊,將何去何從?

       1949年日本國會為了受到原子彈爆炸毀滅的廣島與長崎早日復興,通過「廣島平和紀念都市建設法」與「長崎國際文化都市建設法」,後者在也在長崎市民以壓倒性的票數贊成通過實施。在該法與戰後復興計畫下,受到爆炸毀滅的長崎(尤其是爆炸中心的浦上地區)施行土地區劃、道路、上下水道等建設,市民很快便回到過去的生活。
(2021年的長崎「平和宣言」簡體中文版)
(資料來源:長崎市官方網站)

       受到原爆傷害的廣島與長崎,都以「反核武器」與「和平」作為該市的主要訴求。原爆滿周年的1946年,長崎市長便在爆炸地點舉行慰靈儀式,後來在1948年的3周年儀式首度發表「平和宣言」,之後每周年都會發表宣言。1956年長崎繼廣島之後舉辦核武禁止世界大會,後來陸續舉辦數次大會,由長崎政府當局、市民與非營利團體向世界發聲訴求和平。1982年聯合國軍備縮減特別總會邀請長崎市長與原爆被害者協議會發表演說,長崎市長也在1995年國際司法法庭上陳訴使用核武違反國際法的主張。
(2003年開館的追悼平和祈念館內)

       1955年為了紀念原爆十周年,以西洋神像為形式的「平和祈念像」在爆炸地旁的山丘上落成,之後該地便形成今天的平和公園,並成為原爆周年的儀式舉辦地。1968年平和祈念像前設有奉安所,存放原爆的死者簿冊,現在放在2003年開館的追悼平和祈念館內。爆炸地附近也於1955年建立長崎國際文化會館,並置有原爆資料展示室,後來於1996年重新建立原爆資料館,透過原爆事件的展示空間,呼籲世界不再使用核武。
(鎖國時代的荷蘭商館,戰後復原的出島)

迎向觀光都市

       長崎戰後由於失去國際港口的地位逐漸邊緣化,但由於是江戶時代到近代日本重要的國際港口,留下極多的歷史建築與遺跡,尤其西洋與中國風的建築更受注目。戰後的高度成長期由於日本經濟起飛而使國民所得大幅提高,旅遊產業也隨之興起,長崎的異國風情成為吸引日本旅客的賣點,迎來長崎觀光的黃金時代。

       有關長崎的歷史遺跡以出島與哥拉巴園(グラバー園)為代表。出島本來是鎖國時代的荷蘭商館所在地,明治時期被合併於居留地後,在商業用途下原商館建築紛紛遭到拆除。戰後初期首先復原少數庭園等建築,後來1977年在駐日荷蘭大使的建議下,將出島的土地公有化之後,重新復原商館時期的建築,目前已完成第三期的復原工程,並置有許多展示空間,成為長崎最有名的觀光景點。
(戰後復原的哥拉巴住宅,位於哥拉巴園內)

       擁有許多洋風住宅的東山手與南山手地區,1991年被劃分為重要傳統建築物保留地區。近代知名商人哥拉巴、林格、阿爾特等住宅在戰後紛紛轉為長崎市所有,整修後開放參觀,其他長崎歷史建築也被移建到此,現在被劃為哥拉巴園的主題公園內,也成為知名觀光景點之一。
(每年冬季的長崎觀光熱門活動「長崎燈會」)

       日本與中國貿易關係斷絕,一時之間長崎華僑受到重大打擊,不得不改開中華料理店來謀生,所幸強棒麵等中華料理受到歡迎之下,長崎華僑的經濟就此穩定。近年長崎官方為了促進觀光,除了改建孔子廟、中華街等設施,1994年開始舉辦的「長崎燈會」,也加強長崎的中國印象,如今已成為長崎觀光的另一特色。

       戰後的歷史遺跡巡迴觀光潮,與原爆相關景點而帶來的學生旅行潮,帶來長崎旅遊的榮景,1990年長崎的觀光人數達628萬人,是歷年觀光人數的最高峰,但隨後的泡沫經濟破裂,也重大打擊了觀光業。現在長崎利用歷史文化與景點相結合的「まちあるく」(市街走讀)型的觀光策略,並培養在地市民的地陪導遊,期待有更多喜歡長崎的觀光客前來。
(由哥拉巴園所見的長崎夜景)

結語

       走在長崎的街道上,路上有許多教堂與洋風建築,到處都是賣中華強棒麵等中華料理,名產品店賣蛋糕佔大多數,到處都有異國風味,但不像徹底洋化的輕井澤,回到長崎的鬧區,神社與日本料理依然隨處可見。如果第一次前來日本,想要徹底感受日本歷史文化,長崎並不是適合的地方,但想要了解日本與世界文化結合的究極表現,長崎不但是必要前來的,而且它的歷史文化也值得細嘗品味。
(長崎知名的觀光景點大浦天主堂)

       就如第一篇前言所說的,長崎的歷史人文觀光重點如下:1.天主教的信仰中心;2.日本的重要對外港口;3.日本與世界名人來往的舞台;4.西洋與中國文化的輸入窗口;5.原子彈爆炸的陰影。除了第5點以外,其他的歷史都集中在江戶時代與近代,因此也成為本系列歷史篇的重心。以上觀光重點都有許多歷史古蹟與博物館、紀念館等設施,在景點介紹篇會再詳細介紹。

       本系列以6篇介紹長崎的歷史,雖然共有3萬字的篇幅,但其實也僅將長崎的歷史做簡單介紹,且大多僅介紹與觀光景點相關的內容,這些內容的背後有更為浩瀚的研究成果。個人才學疏淺,本系列先以簡單的內容陳述長崎的歷史,期望本系列在進行過程中,能夠再透過多次長崎旅遊,並持續收集書籍與文獻,將現有的內容強化,期待更為豐富的「長崎學」。

本篇參考書籍文獻

小坂文乃著,謝育容譯,《國父與他的日本友人:一段被封印的史實》(臺北市:商周出版,2011年)。
永井隆著,賴振南譯,《長崎和平鐘聲》(臺北市:上智,2003年)。
長崎市史編さん委員會,《「新長崎市史」普及版》(長崎市:株式会社長崎新聞社,2016年)。
長崎市史編さん委員會,《新長崎市史  第三卷近代編》(長崎市:長崎市,2012年)。
長崎市史編さん委員會,《新長崎市史  第四卷現代編》(長崎市:長崎市,2013年)。
許紫芬,《近代中國商人的經營與帳簿:長崎華商經營史的研究》(臺北市:遠流,2015年)。
橫山宏章,《長崎が出会った近代中国》(福岡市:海鳥社,2006年)。
藤井志津枝,《近代中日關係史源起:1871-74年台灣事件》(臺北市:金禾,1992年)。

創作回應

東堂隼人
實在是太專業的日本深度介紹文了!請收下老宅女的GP![e12]
2022-07-29 22:48:54
高望半糖檸檬紅
寫出這樣的文章是我這3年來的目標
這次長崎歷史篇算是初步達成的第一步
還要持續努力
感謝支持我的文章
2022-08-02 16:35:19
K1996
讚!
2022-08-01 01:30:30
高望半糖檸檬紅
喜歡的話歡迎訂閱
2022-08-02 16:33:33
河合艾梅莉
前半段彙整了先前文章中提及商會及孫文等人的事情,好好的再複習了一次

後半段原爆相關,屬實感觸良深,在原爆紀念館所見之物彷彿又在眼前重新浮現了。

最後,能看到長崎重新轉型成歷史觀光都市,讓我們這些外國人有機會能欣賞富有深度又美麗的長崎,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

結語下的也有所感,長崎確實是不適合初次到日本想體驗日本文化的旅客該前往的都市,不過卻是在這之後值得再來體驗的。
2022-08-15 20:34:56
高望半糖檸檬紅
終於寫完了歷史篇
可以跟我朋友分享
目前看來評價都還不錯
長崎的景點還會繼續連載
請繼續關注歐

還有
最近會開啟2019年東京人文遊記的連載
開啟的理由之一便是日本旅遊開放的時間應該不遠了
不需要再拿來當壓箱寶了
期望邊境管制快點解除吧
2022-08-20 11:10:12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