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這才是真實的三國史(一)小說讀者們不知道的真相

坪圳氏共和國人 | 2022-06-16 12:36:12 | 巴幣 3172 | 人氣 659





作者金文京博士,在日韓國人,先後於慶應義塾大學、京都大學取得學位,對於古代的東亞文學、歷史典故研究頗有心得,尤其是三國史。
 
 
  首先,當時的大漢(東漢)帝國朝廷,是由豪族(地主)、儒教文人宦官這三位一體組成,首次躍上歷史舞台,也是東漢到三國這個時期。
 
 
 
  這裡要一個基本認知:中國周邊各民族皆是採納、模仿古中國的政治制度而形成各自的國家。其中以朝鮮和日本為代表。那麼在朝鮮和日本,如何接受中國政治的這三大勢力的存在呢?
 
  首先,被視為中國政治禍端的宦官,在日本並不存在。朝鮮雖然引進此制度,但是在朝鮮歷史上,並不是大問題。
 
  另一方面,在中國自東漢就消失的外戚勢力,在日本則有平安時代的外戚藤原氏所操縱的「攝關政治」,以及鐮倉時代將軍的外戚北條氏獨佔「執權」官職。在朝鮮,外戚安東氏獨佔政權長達六十年,這就是著名的「世道政治」。作者評論:韓國前總統朴槿惠夫人的閨蜜傳出營私舞弊的事件,能算是外戚政治的後遺症?
 
  作者進一步認為,這或許代表中國的儒教父權家族制度,雖然傳入日本、朝鮮,但是其影響力不足以改變兩國固有的母權家族制度。儒教的根本在於家族制度,從這點來看,恐怕日本、朝鮮接受儒教的程雖然有別但都沒有照單全收。
 
  再來是儒教官僚,既然儒教本身影響力有限,自然也不會產生同樣的官僚。日本沒有引進科舉制度,而是採用階級世襲。因此日本史上的儒教文人從未進入過權力核心參與政治。中國士大夫的「」,指的是「文士」,在日本卻是指「武士」。中國除非面臨政權更迭、改朝換代的混亂,武人不能干涉政治。這點跟日本的政治文化形成強烈對比
 
  至於朝鮮,高麗時代引進了科舉制度,朝鮮時代推行儒教化政策,結果出現了「兩班」階級。中國的士大夫完全是由科舉制度來產生,世襲程度較為薄弱。但是朝鮮兩班卻有強烈的世襲性格(官位頭銜、封地皆世襲),以這層意義來說,和中國魏晉六朝之前的同樣世襲、名為「世族」的門閥貴族較為相似。
 
  作者這一比較,分析出日本、朝鮮雖然引進中國政治制度,但停留在表面程度而已,只是固有文化與習慣上披了一件中國制度的外衣。中、韓、日三國至今仍存在巨大差異,可以說源自於此。
 
 
  至於導致東漢滅亡的主因,則是來自信奉儒教理想主義、批判外戚與官僚專權腐敗的清流派知識份子和官僚。陳蕃就是清流派的領袖,當他發動對宦官的政變不幸失敗後,發生了二次對清流派的鎮壓事件,三國演義的讀者可能有印象,這事件就是「黨錮之禍」。
 
  所謂黨錮,就是把清流派視為結黨營私的不良份子,羅列「黨人」黑名單,處以禁錮之刑,封殺其活動。
 
  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在延禧九年(一六六年),宦官以清流派的另一名領袖──李鷹煽動都城的太學生們誹謗政治為由進行告發,導致全國有二百名清流派讀書人被捕,隔年(一六七年)在外戚竇武的求情下,被釋放改為在家鄉軟禁。同年十二月,桓帝去世。
 
  一六八年,大將軍竇武和陳蕃發動剷除宦官政變卻失敗。靈帝建寧二年(一六九年),宦官曹節上奏,將李鷹為首的清流派百餘人處刑,與之相關者也遭到禁錮處分。這,就是第二次黨錮之禍。




 
  關於黨錮之禍,三國演義的初版-嘉靖版可是隻字未提。通行本(毛本)也以「桓帝禁錮善類」簡單一句話帶過,完全忽略最重要的原因!
 
  作者在這裡強調:黃巾之亂跟黨錮之禍其實密不可分
 
  以宦官為主體的政權和清流派的對立矛盾日益加深時,黃巾之亂爆發了。
 
 
  第二次黨錮之禍十五年後,光和七年(中平元年,一八四年)二月,太平道教主、鉅鹿人張角發動叛亂,數十萬信徒蜂擁而起。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其弟張寶、張梁自稱地公將軍、人公將軍。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信徒都綁上黃色頭巾,故稱黃巾軍。
 
  黃巾軍一般被視為宗教背景的農民運動,但作者指出:這種規模極大、組織動員力高的暴亂不可能只是不識字農民發起而已。依照五行思想,黃色排在象徵漢朝的紅色之後,光和七年正好又是甲子年;這場動亂事前必定經過計畫。再來,張角將信徒以萬人為單位分成大小三十六個「」,這種組織運作必然有知識份子的參與。當時的知識份子中,除了清流派這種希望在體制內改革者外,黨錮之禍後對朝廷失望、對政治冷感選擇歸隱的大有人在。
 
  太平道以黃帝、老子的道家思想為信條之一,而當時的道家思想對部分的讀書人影響極深。作者因此推測:許多不滿體制的下層知識份子加入了太平道。據說當時的官府及地方官廳門上,都寫了黃巾軍的標語「甲子」二字,可見張角也獲得下層官吏的支持。張角甚至獲得部分宦官內應,但是因遭到密告而敗露,預定三月舉兵,不得不提前到二月。
 
  朝廷接到報告後,任命外戚何進為大將軍,強化首都防備。緊接著解除長達十五年的黨錮。當時,北地太守皇甫嵩向靈帝進言要解除黨錮。靈帝詢問宦官意見,宦官呂強也表示:這些讀書人若是協助張角,暴亂將更加嚴重。靈帝只好心不甘的採納皇甫嵩的意見。外戚及清流派的勢力就此復活。
 
 
  黃巾賊的主力在河南的穎川郡,地理位置對這場叛亂的思考很重要。穎川為首的河南一帶,是當時文化程度最高、清流派知識份子最多地方,陳蕃、李鷹等人均出身於此。這裡也是黃巾賊的重要據點,到了魏國時代仍舊是人文薈萃之地,關聯性可見一斑。
 
  在皇甫嵩、大學者盧植、武將朱儁三人的運籌帷幄下,黃巾之亂的主力在該年十月遭到鎮壓平定。餘黨活動雖然持續數年,已無力回天。




 
 
  至於發動這場黃巾之亂的張角是何許人也?史書上隻字未提。《演義》提到是落第秀才。漢代還沒有科舉制度,自然沒有落第書生,這只能說是生長在明代的作者知識貧乏吧?
 
  不過合理推測,作者推斷張角也可能是下層出身的知識份子。其立場類似於清末的落第書生洪秀全,懷著理想抱負發動太平天國之亂,最後遭到現實派的高級官僚曾國藩所鎮壓,歷史在某種程度的規律上,果然會重演。
 
 
 
  在黃巾之亂將東漢政治重新洗牌的大好機會上,日後三國鼎立主角孫堅、曹操、劉備等人也在此登場。發生黃巾之亂的那一年(一八四),孫與曹都是三十歲,劉備二十四歲。孫堅的長子孫策則是十歲。
 
 
  曹操-魏國
 
  曹操,是曹嵩的長子,曹嵩則是宦官曹騰的養子。宦官曹騰何許人也?東漢史上最殘暴的外戚梁冀毒死了年幼的質帝後,大臣們莫不希望立聰明的清河王繼任皇帝,但是向梁冀建言要立昏庸的蠡吾侯比較好的,就是曹騰。蠡吾侯就是後來的桓帝。東漢政治的明顯衰敗,也是從桓帝開始的。作者甚至推斷,曹騰也許是在替後來的子孫們仕途鋪路!後來的魏明帝還追封他為「高皇帝」的尊號,雖然是死後追諡,但是曹騰成為東亞史上第一位宦官皇帝
 
  曹騰的養子曹嵩,據說原本出身夏候氏,後來才改姓。他用養父累積的龐大資產買官,官至太尉。以清流派的角度,屬於被唾棄的濁流。曹操或許對這般身世感到自卑,才會在年輕時終日沉迷於獵鷹、賽狗?
 
 
  不過,他可不是一個終日遊蕩的浪子。他在二十歲時被舉為孝廉,當上京城洛陽的北部尉(相當於警察署長)。一名受到靈帝寵愛的宦官叔父,被曹操以違反夜間通行禁止令為由,遭到逮捕處死。這件事使得曹操得以脫離宦官親族圈,打入清流派官僚圈子中。
 
 
  黃巾之亂時,曹操曾協助皇甫嵩、朱儁討伐穎川的黃巾賊,曹氏的家鄉譙縣就在穎川郡東側。之後,他將黃巾賊的餘黨納入麾下,同時用人唯才,獲得了穎川群為據點的文人支持。還將東漢最後一位皇帝──獻帝迎接到穎川郡的中心許都(今河南許昌市),並且握有實權,一步一步鞏固自己的權位。晚年,他將女兒許配給獻帝為后,成了東漢的外戚。換句話說,曹操一人就掌握了宦官、豪族、文人這三大互相排擠、不相容的政治勢力,難怪他被稱為「奸雄」。
 
  他會成為三國爭霸的最後勝利者也是理所當然,這也無愧「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這個評價了。




 
  補充一下,評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名士許劭,是那個時代知名的人物評論家。當時的名士之間,十分盛行從人物相貌來推測他的性格或能力,因為人們相信相貌就是一張鏡子,可反映出一個人的能力、人格。對外貌一表人才的重視,與當時的名士貴族化不無關聯。當時的民眾熱衷於對人品頭論足的風潮下,許劭和堂兄許靖於每月初一決定主題,不斷進行人物評論,他們的評論對於當時名士圈的風評,甚至是官吏的任用,均有莫大的影響力,就連後來魏晉的「九品官人法」都跟這個評論產生關係。許劭兄弟的客戶群是汝南人,他們的人物評論也被稱為「汝南月旦評」(每月初一為月旦)。
 
  時至今日,品評人物仍稱為「月旦評」。
 
 
  孫堅-吳國
 
  孫堅出生於吳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陽縣),位於吳郡最南端,東臨會稽郡的郡治山陰(紹興市),這一代為當時漢族移民的前線,由此以南,今浙江省南部到福建省全域,皆為未開發之地。以都城立場來看,這裡是相當偏遠的邊境。不過,這個邊境自史前時代就存在有別於黃河的獨特文化,也是產銅等自然資源富裕之地。
 
  孫堅,就是這麼一位在邊境開拓地長大的一位豪邁男子漢。
 
  話說默默無名的孫堅有次遇上海盜,以一人擊退眾賊出名,隨後又在鎮壓會稽的「陽明天子」宗教叛亂中大顯身手,成為一方英豪。後來黃巾之亂爆發,他隨同鄉的朱儁平定潁川之南的汝南、南陽兩地而名聲大噪。
 
  他參加西部涼州的討伐叛亂戰役,向上進言應該斬掉違反軍令的董卓,但未被採納。如果當時採納孫堅的意見,歷史走向將會大為不同。
 
  不久後,他在諸侯討伐董卓的戰役中和董卓對戰,立下赫赫戰功。但在一場和劉表的部下黃祖對戰中,因過於血氣方剛而喪命。年僅三十七歲,結束了精彩的一生。
 
  孫堅之子孫策,相較於父親更加性格剛烈、衝動。相較於父親轉戰北方,他則是把故鄉會稽、吳郡一帶納入勢力範圍,建立了吳國基礎。不過,他在二十六歲就被暗殺了,接手的弟弟孫權,或許是對父兄的死於非命一事,引以為戒。所以只是安分守己經營吳國。
 
  三國中,作者認為吳國的武人性格是最強烈的,魏和蜀爭奪漢朝正統的地位而開戰,吳國並未涉入。她時而服從魏國、時而跟蜀國結盟,同時致力於開發南方的廣柔未開拓之地。吳是三國中最晚稱帝的國家,而且歷時最久,相信跟這點不無關係。
 

 


 
 
  劉備-漢國(後世才稱蜀)
 
  劉備出身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自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子孫。問題是,中山靖王有子一百二十人,他的子孫恐怕高達五萬人!劉備祖父當過縣令,但父親無官職,只是普通人。據說,劉備年輕時曾拜同鄉的大學者盧植(前面提到討伐黃巾賊主力者)為師,但是他討厭讀書,喜歡遛狗、賽馬、音樂和華服。但劉備在年輕人當中很受歡迎,聚集許多手下。
 
  《演義》中提及,黃巾之亂爆發時,劉備在幽州參加義兵,然後遇見關羽和張飛,與他們結義後協助皇甫嵩、盧植、朱儁等人而大顯身手。不過作者考證認為:只有劉備率領子弟兵參加幽州義軍是真的。《演義》注釋引用的《典略》中記載,劉備第一場戰役是在黃巾之亂後,鎮壓張純的叛亂時。還提到當時劉備受傷,靠裝死才撿回一命。
 
  曹操和孫堅在參加鎮壓時,都是跟皇甫嵩、朱儁等討伐軍統帥一起行動,立下汗馬功勞。劉備僅是一人參加幽州這場小型戰役,而且不太靈光。除了比曹操、孫堅年輕六歲之外,還真找不出劉備有何英雄之舉、傑出之處
 
  三國中遠離家鄉建國的,也只有劉備一人。歷史上足以與之匹敵的,大概只有以長征之名實行大逃亡的毛澤東了,而且都是越逃跑、勢力越大。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冰河裡的胖蟹
曹操和孫權一個狠得下心,一個沉得住氣,劉備……運氣很好?(x)
2022-06-16 13:51:19
坪圳氏共和國人
可以這麼說,還有他很會交朋友、情報靈通。
2022-06-16 14:03:19
Aura
感謝好文推薦。

但勘誤一下,清流派是李膺而不是李鷹。

2022-10-05 19:37:01
坪圳氏共和國人
喔打錯字(羞
2022-10-05 19:42:33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