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0 GP

滕文公上

作者:ChaoX│2022-08-15 01:12:45│巴幣:0│人氣:173
滕文公上
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過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世子自反,復見孟子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

    1. 滕文公:戰國時滕國的賢君,名宏。曾多次向孟子請教。
    2. 世子:天子、諸侯的嫡子。
    3. 之:往、至、到。
    4. :國名。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大陸地區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
    5. :國名。周朝分封微子之地。約位於今河南省商邱縣南,後為齊所滅。
    6. 孟子:即孟軻(西元前372-前289),字子輿,戰國時鄒人,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受學於子思弟子。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著有《孟子七篇》。也稱為「孟子」。
    7. 道性善:認為人初生之始,本性即為善。為孟子的人性學說主張。道,以為、認為、料想。
    8. :古帝陶唐氏的號。相傳為帝嚳次子,初封於陶,又封於唐,在位百年,有德政,後傳位於舜。
    9. :上古帝王舜的稱號。姓姚,名重華。因建國於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堯用之,使攝位三十年,後受禪為天子,都於蒲阪(今山西省永濟縣)。在位四十八年,南巡,崩於蒼梧之野。傳位於禹。也稱為「大舜」。
    10. 反:回來、返回。通「返」。
    11. 復見:又見。
    12. 疑:懷疑。
    13. 夫: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
    14. 成覸:人姓名。趙岐注「勇果者也。」王夫之孟子稗疏「成覸,齊之勇士,以力事齊景公。」
    15. 齊景公:齊景公(?-西元前490),姜姓,名杵臼,齊後莊公的異母弟,在位時有名相晏嬰輔政。晏子勸諫他,齊景公能納諫。在位58年,國內治安相對穩定。
    16. 彼:他。
    17. 丈夫:英武有志節的男子。
    18. 顏淵:即顏回(西元前521-前490),字子淵,春秋魯人,孔子弟子。天資明睿,貧而好學,於弟子中最賢,孔子稱其「不遷怒,不貳過」。後世稱為「復聖」,列於孔門德行科。也作「顏子淵」、「顏淵」。
    19. 有為者亦若是:有作為的人也如此這樣。
    20. 公明儀:東周時魯國南武城人,生卒年不詳。其生活年代與身分有許多不同記載,《孔子家語》記載其曾問禮於孔子,鄭玄則認為其曾為子張、曾子弟子。亦有說認為公明儀為孟子弟子,且在《孟子》書中曾多次提及公明儀。
    21. 文王:指周文王,姓姬名昌,生卒年不詳。商紂時為西伯,建國於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里,後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武王有天下後,追尊為文王。
    22. 周公:人名(?-西元前1105)。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輔佐武王伐紂,封於魯。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歸而制禮作樂,天下大治。也稱為「姬旦」、「周旦」。
    23. 豈欺我哉:難道會騙我?
    24. :國名。西周諸侯國之一。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滕縣一帶。
    25. 絕長補短:以有餘補不足。
    26. 猶:仍然、還。
    27. 善國:美善的國。朱熹注「言滕國雖小,猶足為治,但恐安於卑近,不能自克,則不足以去惡而為善也。」
    28. 書:指《尚書‧周書‧說命》。
    29. 瞑眩:音ㄇㄧㄢˋ ㄒㄩㄢˋ。服藥後產生頭暈目眩的反應。也泛指頭暈目眩。
    30. 厥疾不瘳:厥疾勿瘳。其病很嚴重,不得痊癒。瘳,音ㄔㄡ,病癒。



  滕定公薨,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於,於心終不忘。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問於孟子,然後行事。」
  然友,問於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齋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為三年之喪。父兄百官皆不欲也,故曰:「吾宗國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喪祭從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謂然友曰:「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劔。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於大事。子為我問孟子。」
  然友復之,問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聽於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誠在我。」
  五月居廬,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謂曰知。及至葬,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悅。

    1. 滕定公:姬姓,為戰國諸侯國滕國君主之一,是《孟子》中所提及的滕文公的父親,繼滕考公之後。
    2. 薨:音ㄏㄨㄥ,古代諸侯或大官死亡。
    3. 世子:諸侯的嫡子。指滕文公,為滕定公的兒子。
    4. 謂:告訴。
    5. 然友:人姓名,世子太傅,即輔導官。
    6. 昔者:以前、過去。
    7. 嘗:曾經。
    8. :國名。周朝分封微子之地。約位於今河南省商邱縣南,後為齊所滅。
    9. 大故:父親或母親去世。
    10. 子:你。同「爾」、「汝」。
    11. 之:往、至、到。
    12. :國名。春秋時邾國,故址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鄒縣地,戰國時改為鄒,為楚所滅。
    13. 不亦善乎:不也很好嗎?
    14. 親喪:喪親、失去親人。
    15. 固:原來、一向。
    16. 所:虛字。置在動詞前,暗示動作達到的事物。
    17. 自盡:竭盡己力。比喻非常用心、盡力。指盡孝、盡悲慟之情。
    18. 曾子:即曾參(西元前505-前436),字子輿,春秋時魯國武城(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曾點之子,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傳《大學》為其所述;又作《孝經》,以其學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後世尊稱為「宗聖」、「曾子」。
    19. 吾未之學:即「吾未學之」,我沒有學過諸侯之禮。
    20. 雖然:縱然如此。
    21. 三年之喪:舊時孝服中最重的一種。如子女為父母親、妻子為丈夫等要服喪三年。
    22. 齋疏:即齊衰。齊,音ㄗ,衣服的下襬。衰,音ㄘㄨㄟ,用粗麻布做成的毛邊喪服。朱熹注「齊,衣下縫也;不緝曰斬衰(音催),緝之曰齊衰。疏,麤(粗)也;麤布也。」蔣伯潛說:「父喪當服斬衰,此言齊者,包斬衰而言。」
    23. 飦粥:即饘粥,音ㄓㄢ ㄓㄡ。稠的稀飯稱為饘,稀的稱為粥。後以饘粥做為稀飯的統稱。
    24. 天子:舊稱統治天下的帝王。古代認為帝王乃受天命而有天下,所以帝王為上天的兒子,稱為「天子」。
    25. 達於:到於。
    26. 庶人:平民、百姓。
    27. 三代:夏、商、周三朝。
    28. 反命:復命。
    29. 父兄:趙岐注「滕之同姓、異姓諸臣也。」按父兄指國君的宗室。
    30. 百官:各種官吏。
    31. 宗國:同姓之國魯國。趙岐注「滕、魯同姓,俱出文王。魯,周公之後;滕,叔繡之後。敬聖人,故宗魯者也。」朱熹注「滕與魯俱文王之後,而魯祖周公為長,兄弟宗之,故滕謂魯為宗國也。」
    32. 先君:前代君王。
    33. 莫之行:即「莫行之」,不推行三年之喪。
    34. 子之身:指滕文公。
    35. 而反之:指違反先君的禮制,而推行三年之喪。
    36. 志:古時傳記的書,又作「誌」。
    37. 吾有所受之也:言傳記上既有這話,那麼我們依照祖宗的方法,正是有所傳受的。意即不應違反祖宗的定制。
    38. 他日:異日、別日。指過去、以前。
    39. 馳馬:音ㄔˊ ㄇㄚˇ,騎馬疾奔。
    40. 試劔:即試劍。
    41. 不我足:朱熹注「謂不以我滿足其意也。」
    42. 大事:重要的事。指喪亡送終之事。
    43. 復:再、又。
    44. 然:唯,表應答。
    45. 他求:向他人找尋幫助。
    46. 孔子:即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也稱為「孔子」。
    47. 冢宰:音ㄓㄨㄥˇ ㄗㄞˇ,職官名。周制,為百官之長,六卿之首。
    48. 歠:音ㄔㄨㄛˋ,飲、喝。
    49. 面深墨:形容哀戚凝重的面容。
    50.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居上位的人有那一種愛好,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
    51. 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風行草偃。比喻上位者以德化民,上行下效。
    52. 是在世子:指政令推行與否的關鍵在滕文公自己。
    53. 誠:的確、確實。
    54. 五月居廬:孝子居喪廬中五月。朱熹注「諸侯五月而葬,未葬,居倚廬於中門之外。」焦循正義「無柱無楣,但用兩木斜倚於東壁作塹堵形,向西順斜倚之木,以草為屏,故名倚廬。」
    55. 未有命戒:朱熹注「居喪不言,故未有命令教戒也。」
    56. 族人:同宗族的人。
    57. 可謂曰知:此句有三解。一、朱熹注「疑有闕誤。或曰:皆謂世子之知禮也。」二、謂「可」字上有一「曰」字。三、謂「可」作「肯」解;始而云「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是不肯謂之曰知;至是乃肯曰知,表示心服首肯了。
    58. 四方:東、南、西、北。泛指四處各地。
    59. 顏色:面容、臉色。
    60. 戚:悲哀、憂傷。
    61. 弔者大悅:喪葬盡禮,參加喪禮的人非常悅服。



  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榖穀。』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貢,人七十而助,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凶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夫世祿,固行之矣。《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為有公田。由此觀之,雖亦助也。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曰校,曰序,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詩》云:『雖舊邦,其命維新。』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
  使畢戰問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將行仁政,選擇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穀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夫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餘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

    1. 為國:治國。
    2. 民事:農事。
    3. 緩:放鬆、延遲、慢而不急。
    4. 詩:指《詩經.豳風.七月》。
    5. 晝爾于茅:白天你去拿草茅。晝,白天。爾,你。于,往取。茅,草名,分白茅、青茅等種,可蓋屋頂用。
    6. 宵爾索綯:晚上你去拿繩索。綯,繩索。
    7. 亟其乘屋:趕快爬上屋頂。指趁著農事空閒時,趕快登屋加蓋茅屋。按茅屋一般年必加蓋新茅一次於舊茅之上。亟,音ㄐㄧˊ,緊急、急切。乘,登、升。
    8. 其始播百榖:才開始撥種各種穀類。
    9. 民之為道:百姓行為的道理、習性。
    10. 恒產:固定而不易變動的產業,多指田地、房屋等不動產。
    11. 恒心:恆久不變的心志。
    12. 茍:如果。
    13. 放僻邪侈:放縱、乖僻、邪惡、奢侈。
    14. 無不為已:沒有什麼不做的。已,通「矣」。
    15. 及:到、到達、到了。
    16. 陷乎:陷於。
    17. 罔民:陷害人民。
    18. 焉有:怎麼有、哪裡有?
    19. 仁人:有仁德的人。
    20. 可為:可以作為、很有發展的希望。
    21. 故:所以。
    22. 賢君:賢明愛民的君主。
    23. 恭儉:恭敬。
    24. 禮下:禮賢下士。有地位者能尊禮有才德的人,謙恭待士。
    25. 取於民有制:向人民索取財物有法制規定。
    26. 陽虎:人名。字貨,春秋魯人,生卒年不詳,為季氏家臣。事季平子,平子卒,虎遂專政,欲去三桓,後魯師伐之,虎出奔齊,復奔晉。
    27. 為富不仁:只知斂聚財物,卻不講求仁義道德。
    28. 為仁不富:行善者樂善好施,不聚斂財富,通常都不富有。
    29. 夏后氏:夏朝的別名。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禹受舜之禪讓所建立。建都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斟鄩(今登封縣西北)、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等地。傳至太康,被后羿所逐,後有少康中興,傳至夏桀,暴虐無道,為商湯所逐,夏亡。也稱為「夏后氏」。
    30. 五十而貢:朱熹注「夏時一夫授田五十畝,而每夫計其五畝之入以為貢。」
    31. 人:商代的人,借指商朝。商朝約西元前十六世紀至前十一世紀,為商湯滅夏後所建立的國家。建都亳(今河南省商丘市北),經多次遷移,後盤庚都於殷(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北的小屯村)。傳至紂,被周武王所滅。商朝的農業、手工業、文字都相當發達。青銅器和甲骨文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32. 七十而助:朱熹注「商人始為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畝之地劃為九區,區七十畝中為公田,其外八家各授一區,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復稅其私田。」
    33. 人:周代的人,借指周朝。周朝(西元前1122-前256),周武王翦商至周赧王為秦所滅,共歷八百六十七年。前期都鎬京,自武王傳至幽王寵褒姒亡國,共傳十二君,歷三百五十二年,史稱為「西周」。自周平王東遷雒邑至周赧王滅國,共傳二十二君,歷五百一十五年,史稱為「東周」。
    34. 百畝而徹:趙岐注「耕百畝者,徹取十畝以為賦。雖異名而多少同,故曰皆什一也。徹,猶人徹取物也。」朱熹注「周時一夫授田百畝,鄉遂用貢法,十夫有溝,都鄙用助法。八家同井,耕則通力而作,改則計畝而分,故謂之徹。其實皆什一者,貢法固以十分之一為常數,惟助法乃是九一。徹,通也,均也。」
    35. 什一:周代的田賦制度名為「徹」。為十取一的稅法。
    36. 徹者徹也:周代的田賦制度「徹」,即為徹取民物。
    37. 助者藉也:殷商時代的賦稅制度「助」,即為借助民力。
    38. 龍子:朱熹注「古賢人。」焦循正義「列子仲尼篇有龍叔,或即其人。」
    39. 貢:古代向帝王進獻。
    40. 校數歲之中以為常:比較許多年之中的收入以為常數。校,音ㄐㄧㄠˋ,比較。
    41. 樂歲:物產豐收的年歲。
    42. 粒米狼戾:音ㄌㄧˋ ㄇㄧˇ ㄌㄤˊ ㄌㄧˋ。狼戾,狼藉散亂的樣子。粒米狼戾指稻米穀粒散得到處都是。形容糧食充裕富足。
    43. 凶年:收成不好、鬧饑荒的年歲。
    44. 糞其田而不足:治理田地,而收成仍然不足。糞,趙岐注「治其田。」朱熹注「壅也。」壅是陪覆植物的根土,即施肥的意思。
    45. 則必取盈焉:則必定把農民的收成都取走。盈是滿,言必取滿租稅。
    46. 盻盻然:音ㄒㄧˋ ㄒㄧˋ ㄖㄢˊ,勤苦不休息的樣子。
    47. 終歲:一整年。
    48. 稱貸而益之:言人民舉債來湊足規定的稅額。
    49. 老稚:老幼。
    50. 轉乎溝壑:輾轉死於水溝、山谷。
    51. 惡:音ㄨ,如何、怎麼。
    52. 夫: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
    53. 世祿:功臣的子孫所食國家世代的俸祿。
    54. :國名。西周諸侯國之一。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滕縣一帶。
    55. 固:原來、一向。
    56. 詩:指《詩經.小雅.大田》。
    57.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希望上天)在我們的公田下雨補充水分,於是再下到我的私田。朱熹注「言願天雨於公田,而遂及私田,先公而後私也。」
    58. 惟:僅、獨、只有。
    59. 庠序:音ㄒㄧㄤˊ ㄒㄩˋ。庠與序,皆為古時學校的名稱。
    60. 三代:夏、商、周三朝。
    61. 明人倫:使通曉人類的倫常。
    62. 王者:帝王;以王道治天下的君主。
    63. 詩:指《詩經.大雅.文王》。
    64. 雖舊邦,其命維新:周雖然是舊有的邦國,她所承受的天命仍然保持得像剛開始。朱熹注「言周雖后稷以來,舊為諸侯;其受天命而有天下,則自文王始也。」
    65. 文王:指周文王,姓姬名昌,生卒年不詳。商紂時為西伯,建國於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里,後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武王有天下後,追尊為文王。
    66. 子:你,同「爾」、「汝」。指畢戰。
    67. 畢戰:朱熹注「畢戰,滕臣。文公因孟子之言,而使畢戰主為井地之事,故又使之來問其詳也。井地即井田也。」
    68. 井地:井田。周代授田之法,以地一方里畫成九區,由八家各占百畝,稱為私田,中間百畝為公田,因形如井字,故稱為「井田」。
    69. 經界:田地的分界。
    70. 不鈞:即「不均」,不均衡。指數目分量或多或少,分配得不平均。
    71. 穀祿:趙岐注「穀,所以為祿也。」祿,薪俸。古時薪俸以穀計算,故云穀祿。
    72. 不平:不公平。
    73. 是故:所以、因此。為承上啟下之詞。
    74. 暴君:殘暴專制的統治者。
    75. 汙吏:貪汙、不廉明的官吏。
    76. 慢:怠惰。
    77. 壤地:音ㄖㄤˇ ㄉㄧˋ,土地。
    78. 褊小:音ㄅㄧㄢˇ ㄒㄧㄠˇ,土地狹小。
    79. 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趙岐注「為,有也。雖小國,亦有君子,亦有野人,言足以為善政也。」朱熹注「言滕國雖小,然其間亦必有為君子而仕者,亦必有為野人而耕者,是以分田制祿之法不可廢也。」
    80. 君子:在位者或君王。
    81. 野人:居處村野的平民。
    82. 野九一而助:郊外採朱熹注「野,郊外都鄙之地也。九一而助,為公田而行助法也。」
    83. 國中什一使自賦:朱熹注「國中,郊門之內,鄉遂之地也。田不井授,但為溝洫,使什而自賦其一;蓋用貢法也。周所謂徹法者蓋如此。以此推之,當時非惟助法不行,其貢亦不只什一矣。」
    84. 卿:職官名。古代指位在大夫之上的官爵。
    85. 圭田:卿、大夫的祭田。
    86. 餘夫:朱熹注引程子曰「一夫,上父母,下妻子,以五口八口為率,授田百畝。如有弟,是餘夫也;年十六,則授田二十五畝,俟其壯而有室,然後更受百畝之田。」
    87. 相友:相伴。
    88. 守望相助:相互幫助,共同守衛、瞭望。
    89. 親睦:親近和愛。
    90. 大略:大概、大要。
    91. 若夫:助詞,用於句首,表示承接、轉折。
    92. 潤澤:沾溉、使滋潤。指使百姓富足。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
  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負耒耜而自。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
  陳相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陳相孟子,道許行之言曰:「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
  曰:「然。」
  「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
  曰:「否,許子衣褐。」
  「許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織之與?」
  曰:「否,以粟易之。」
  曰:「許子奚為不自織?」
  曰:「害於耕。」
  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
  曰:「然。」
  「自為之與?」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當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偪人;獸蹄鳥迹之道,交於中國。獨憂之,舉而敷治焉。使掌火;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疏九河,瀹而注諸海;決,排,而注之,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勳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以不得為己憂;以不得皋陶為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孔子曰:『大哉,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陳良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傑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嚮而哭,皆失聲,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他日子夏子張子游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魯頌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
  「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1. 神農:帝號。中國傳說中上古的帝王,始作耒耜,教民種植五穀,振興農業,口嚐百草,始作方書,以療民疾,為傳說中務農、製藥的創始人,故稱為「神農」。起於烈山,故也稱為「烈山氏」、「炎帝」。
    2. 許行:人名。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楚人。主張君民並耕而食,與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3. :國名。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大陸地區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
    4. 之:往、至、到。
    5. :國名。西周諸侯國之一。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滕縣一帶。
    6. 踵門:音ㄓㄨㄥˇ ㄇㄣˊ。登門,親至其門。
    7. 文公:指滕文公。
    8. 一廛:音ㄧ ㄔㄢˊ。古時一個成人定居、自給自足所需的土地,約百畝之地。
    9. 氓:古代稱庶民為「氓」。
    10. 衣褐:音ㄧˋ ㄏㄜˊ,穿粗毛、布製成的衣服。
    11. 捆屨織席:編織草席、鞋子。形容工作粗賤,地位卑下。
    12. 陳良:戰國時楚儒家學者。
    13. 徒:門人、弟子、學生。
    14. 負耒耜:揹著翻土所用的農具。耒耜,音ㄌㄟˇ ㄙˋ;翻土所用的農具,耒為其柄,耜為其刃。
    15. :國名。周朝分封微子之地。約位於今河南省商邱縣南,後為齊所滅。
    16. 盡棄其學而學焉:徹底捨棄過去向陳良所學而學習許行。焉,兼有介詞加代詞的功能。
    17. 道:說、談。
    18. 雖然:縱然如此。
    19. 未聞道:還沒得知真理。
    20. 饔飧:音ㄩㄥ ㄙㄨㄣ。饔,早餐。飧,晚餐。饔飧指熟食。
    21. 倉廩:音ㄘㄤ ㄌㄧㄣˇ,儲藏米穀的地方。
    22. 府庫:國家儲藏財物的處所。
    23. 厲民:苛待人民。
    24. 惡:音ㄨ,如何、怎麼。
    25. 許子:指許行。
    26. 粟:「小米」之古稱。禾本科狗尾草屬,一年生草本。高約一點五公尺。花小而密集,呈圓錐花序。可食用,亦可入藥,有清熱、解毒、滋補等療效。
    27. 然:唯,表應答。
    28. 衣:音ㄧˋ,穿衣。
    29. 冠:戴帽子。
    30. 奚:何、什麼。
    31. 素:白色的生絹。
    32. 易:交換。
    33. 奚為:何為、為何、為什麼。
    34. 「害」於耕:妨礙、不利。
    35. 釜:古代的一種烹飪器具。即今之鐵鍋。
    36. 甑:音ㄗㄥˋ。古代蒸煮食物的瓦器,底部有許多小孔,放在鬲上,有如現代的蒸籠。
    37. 爨:音ㄘㄨㄢˋ,以火燒煮食物。
    38. 鐵:鐵器,指耒耜一類。
    39. 與:音ㄩˊ。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同「歟」。
    40. 械器:構造較精密或有專門用途的器具。指耒耜、釜甑等。
    41. 厲:苛待。
    42. 陶冶:陶匠和鑄工。
    43. 豈:難道。
    44. 舍皆取諸其宮中:什麼都取之於他的家中。舍,朱熹注「舍,止也。或讀屬上句;舍,謂做陶冶之處也。」毛奇齡四書賸言「舍,止也;言止(只)取宮中,不須外求也。」按清錢玄同謂:「舍,即今浙江紹興方言之啥,意即什麼;言無論什麼都可取之於他的家中而用之也。」其說甚精。諸,之於二字的合音;「之」是代詞,「於」是介詞。宮,房屋、住宅。
    45. 何為:為何。
    46. 紛紛然:多而雜亂的樣子。
    47. 百工:各種工匠。
    48. 交易:本指交換、互換。後泛指買賣。
    49. 不憚煩:音ㄅㄨˋ ㄉㄢˋ ㄈㄢˊ,不怕麻煩。
    50. 固:原來、一向。
    51. 耕且為:指一面耕作,一面又做其他事情。
    52. 然則:承接連詞。表示互相因襲的關係。如口語中的「那麼」、「既然如此」。
    53. 大人:對權貴或官吏的稱呼。
    54. 小人:平民百姓。
    55. 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謂一人所需,齊備百工的所作。
    56. 如:如果。
    57. 率天下而路:趙岐注「是率領天下人以嬴困之路也。」路與露通,嬴困路即瘦瘠暴露。但朱熹注「路」則義不同,說「謂奔走道路,無時休息也。」以朱熹注為佳。
    58. 故:所以。
    59. 或:有人。
    60. 勞心:用腦力工作。
    61. 勞力:使用體力工作。
    62. 治人:管理人民。
    63. 治於人:被人所管理。
    64. 食人:以食給人。食,音ㄙˋ,通「飼」。朱熹注「謂出賦稅以給公上也。」
    65. 食於人:吃別人所提供的食物。指受人供養。
    66. 通義:常則。
    67. :古帝陶唐氏的號。相傳為帝嚳次子,初封於陶,又封於唐,在位百年,有德政,後傳位於舜。
    68. 猶:仍舊、還。
    69. 未平:未平息。
    70. 洪水:氾濫成災的大水。
    71. 橫流:水四處漫溢的樣子。
    72. 暢茂:繁茂滋長。
    73. 五穀不「登」:成熟。
    74. 「偪」人:侵迫。同「逼」。
    75. 獸蹄鳥迹:鳥獸足跡。
    76. 交:縱橫錯雜。
    77. 中國:上古時代,漢族文化發源黃河流域,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其地為「中國」。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轄境,皆稱為「中國」。
    78. 舉:推薦、推選。
    79. 敷治:治理。
    80. :即伯益,虞舜的臣子,為東夷部落的首領。相傳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讓位給伯益,益避居箕山之北。也作「伯翳」、「柏翳」。
    81. 掌火:主管用火焚山以驅禽獸,或使土壤肥沃而利耕種的事。
    82. 烈:燃燒。趙岐注「益視山澤草木熾盛者而焚燒之。」焚之以利耕種。
    83. 禹:姓姒氏。夏代開國的君主,在位八年。顓頊之孫,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禪讓為天子,世稱為「大禹」。傳位於子啟,而開君主世襲之制。也稱為「夏后氏」。
    84. 疏:開通、使通暢。
    85. 九河:毛詩正義引鄭玄注云「河水自上至於流盛,而地平無岸,故能分為九,以衰其勢,壅塞故道利之也。九河之名:徒駭、大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絜、鉤盤、鬲津。周時齊桓公塞之,同為一河。今河間弓高以東,至平原鬲津,往往有其遺處焉。」
    86. 瀹:音ㄩㄝˋ,疏濬、疏通。
    87. :音ㄐㄧˇ。即濟水,源出河南省濟源縣王屋山,南流注入黃河。也稱為「沇水」。
    88. :音ㄊㄚˋ,。即漯水,古時黃河的支流。其故道自河南省涉縣分出,行今黃河之北,經河北省而入山東省,於今黃河之南,東流入海。因河道屢次變遷,文獻上記載時有不同,舊跡今已不存。
    89. 注諸海:即「注之於海」,濟水、漯水注入渤海。
    90. 決:疏通水道。
    91. :即汝水,源出河南省嵩縣高陵山,流經臨汝、許昌、汝南、潢川、新蔡諸縣,注入淮河。也稱為「旴江」。
    92. :即漢水,發源於陝西省寧羌縣北嶓冢山,至湖北省漢口與漢陽之間流入長江。是長江最長的支流,亦是漢中盆地的命脈。也稱為「漢江」。
    93. 排:疏導、疏通。
    94. :即淮河,為黃河和長江間的大川,發源於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主流全長約九百公里,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也稱為「淮水」。
    95. :即泗水,源出山東省泗水縣陪尾山,分四源流因而得名。也稱為「泗河」。
    96. :即長江。源於青海省唐古拉山脈,由最長的正源沱沱河、水量最大的當曲河、以及尕爾曲、布曲與楚瑪爾河,共同組成江源水系。至上海出吳淞口,注入東海。全長六千四百零三公里,為世界第三大河。也稱為「大江」、「揚子江」。
    97. 三過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幾次經過家門都不進去。比喻公而忘私,勤於職守。
    98. 后稷:周朝的先祖。相傳姜原因踐天帝跡而懷后稷,因初欲棄之,故取名曰棄。及長,帝堯舉為農師;有功,遂封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
    99. 稼穡:音ㄐㄧㄚˋ ㄙㄜˋ。播種與收穀,為農事的總稱。
    100. 樹藝:種植。
    101. 逸居:閒居。
    102. :音ㄒㄧㄝˋ。殷代始祖。高辛氏的兒子,堯時為司徒,封於商。也作「偰」。
    103. 司徒:職官名。《周禮》地官有大司徒,為六卿之一,掌理教化。
    104. 人倫:人類的倫常。
    105. 放勳:趙岐注「放勳,堯號也。」閻若璩云:「古帝王有名有號,如堯、舜、禹,其名也;放勳、重華、文命,皆其號也。」放,音ㄈㄤˇ。
    106. 勞之來之:勞,音ㄌㄠˋ,慰問。來,音ㄌㄞˋ,慰勞、安撫,同「徠」。之,指百姓。
    107. 匡之直之:匡,改正、扶正。直,使不邪曲。之,指百姓。
    108. 輔之翼之:輔、翼,皆指輔助。之,指百姓。
    109. 使自得之:使他們自己領會到做人的道理。自得,自得其道、自得其性。
    110. 振德之:奮發他們的德性。
    111. 暇耕:有空閒時間耕作。
    112. 皋陶:音ㄍㄠ ㄧㄠˊ。傳說為舜的臣子,為人正直,掌管刑獄,是中國法典的創始人。也作「咎陶」、「咎繇」
    113. 夫: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
    114. 百畝之不「易」:治理。
    115. 分人以財謂之「惠」:給人好處、恩澤。
    116. 是故:所以、因此。為承上啟下之詞。
    117. 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
    118. 孔子:即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也稱為「孔子」。
    119. 大哉:偉大啊!
    120. 「則」之:效法。
    121. 蕩蕩乎:廣大。
    122. 無能名焉:不能指稱、形容他。指無法用言語說出堯的偉大。
    123. 君哉:
    124. 巍巍:音ㄨㄟˊ ㄨㄟˊ,崇高雄偉的樣子。
    125. 有天下而不與焉:擁有天下卻好不相關的樣子。與,朱熹注「不與,猶言不相關,言其不以位為樂也。」意謂舜雖得天下,卻像毫不相關,只以救民為心,並不以天子的地位為自足。
    126. 耳:位於句末,表限制的意思。相當於「而已」、「罷了」。
    127. 用夏變夷:以諸夏的文化影響外族。
    128. 變於夷者:指諸夏的文化受外族的影響而改變。
    129. 產:楚地所出生。
    130. 悅:喜愛。
    131. 周公:姓姬名旦(?-西元前1105),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輔佐武王伐紂,封於魯。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歸而制禮作樂,天下大治。也稱為「姬旦」、「周旦」。
    132. 仲尼:指孔子。
    133. 未能或之先也:即「未能或先之也」,不能有人超越他。
    134. 彼:彼
    135. 豪傑之士:才智出眾的人。朱熹注「才德出眾之稱,言其(陳良)能自拔於流俗也。」
    136. 子之兄弟:你們兩兄弟,指陳相、陳辛。
    137. 遂:於是。
    138. 「倍」之:違背、反叛。
    139. 昔者:以前、過去。
    140. 沒:音ㄇㄛˋ。死,通「歿」。
    141. 門人:弟子。
    142. 治任:整理行裝。
    143. 揖:音ㄧ,拱手行禮。
    144. 子貢:即端木賜(西元前520-前?),字子貢,春秋衛國人。善於經商,有口才,列於孔門四科中的言語科,料事多中。
    145. 相嚮:相向,面對面。
    146. 失聲:因悲傷過度以至泣不成聲。
    147. 築室於場:場指孔子墳上的壇場,子貢於壇場上專築一小室守孔子塚。
    148. 子夏:即卜商(西元前507-前400),字子夏,春秋時衛國人,為孔子弟子,擅長文學、孔門詩學,由子夏六傳而至荀卿,荀卿授浮丘伯,為《魯詩》之祖,復授毛亨,為《毛詩》之祖。又《春秋》公羊、穀梁二傳,皆傳自子夏。孔子歿後,子夏講學於西河,魏文侯師事之。
    149. 子張:即顓孫師(西元前503-?),字子張,春秋陳國人。孔子弟子。資質寬沖,博接從容,然不務立於仁義之行,故孔子弟子友之而弗敬。
    150. 子游:即言偃(西元前506-?),字子游,春秋吳國人。孔子弟子,仕魯為武城宰,習於禮,以文學著稱,孔門四科中列於文學科。
    151. 有若:人名。字子有,春秋時魯國人,生卒年不詳。孔子弟子。記性佳,好古道,貌極似孔子,孔子卒後,弟子思慕孔子,乃共立有若為師,侍之如夫子生時。也稱為「有子」。
    152. 強:勉強。指子夏等勉強曾子亦以師禮事有若。
    153. 曾子:即曾參(西元前505-前436),字子輿,春秋時魯國武城(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曾點之子,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傳《大學》為其所述;又作《孝經》,以其學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後世尊稱為「宗聖」、「曾子」。
    154. 以濯之:江,長江。漢,漢水。濯,音ㄓㄨㄛˊ,洗滌、清洗。指孔子的潔白,如同是由長江、漢水來洗滌。
    155. 秋陽以暴之:秋陽,舊指盛暑炙熱的太陽;周代以國曆的十一月為正月,七、八月秋季開始,時值國曆五、六月,正當盛暑。暴,音ㄆㄨˋ,晒;同「曝」。指孔子的光亮,如同是由盛暑的太陽來照耀。
    156. 皜皜:音ㄏㄠˋ ㄏㄠˋ光明潔白的樣子。
    157. 不可「尚」「已」:尚,通「上」,添加;指亮上加亮,使孔子更加光明潔白。已,用於句尾,相當於「矣」。
    158. 南蠻鴃舌:鴃,伯勞鳥。南蠻鴃舌為譏笑南蠻言語,聲如伯勞鳥鳴。後用以譏稱與自己不同的語音。
    159. 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你背叛你的師傅而學習南蠻鴃舌之人。
    160. 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離開幽深的山谷、遷入有許多多年生高大而有明顯主幹的樹木如松、柏、楊等地方。
    161. 魯頌:《詩經》三頌之一。四篇,是魯國宗廟樂歌。魯為分封周公的諸侯國,因周公有制周禮之功,周天子命其郊祭諸禮可仿王室規模。孔子編詩,沿用此例,將魯宗廟樂歌與商、周二頌並陳。
    162. 戎狄是膺:即「膺戎狄」,攻擊戎狄。戎狄,舊指居於西北邊境外的野蠻民族。是,用於句中,使賓語提前。膺,攻擊。
    163. 是懲:即「懲荆、舒」責罰荆、舒。懲,責罰。是,用於句中,使賓語提前。荆,楚國。舒,近楚的小國,在今安徽省廬江縣西。
    164. 方且:尚且。
    165. 子是之學:你贊成南蠻鴃舌之人的學問。是,贊成、稱讚。
    166. 亦為不善變矣:也不算是善變嗎!?
    167. 市賈不貳:賈,通「價」。指市面上的商品沒有第二種市價。
    168. 國中無「偽」:欺詐、虛偽。
    169. 五尺之童:未成年的孩童。
    170. 適市:到市場。適,往、至。
    171. 莫之或欺:即「莫或欺之」,沒有人欺騙他。
    172. 帛:絲織品的總稱。
    173. 則「賈」相若:通「價」,價格。
    174. 相若:相似。
    175. 麻:以韌皮纖維為主要用途之草本植物的統稱。其莖部的韌皮纖維長而堅韌,可供紡織用。其果實可為飼料或榨油用。種類甚多,有大麻、黃麻、業麻、苧麻、亞麻等,中國古來即有種植。
    176. 縷:音ㄌㄩˇ,線、麻線。
    177. 絲:蠶所吐的東西,可製造絹帛。
    178. 絮:音ㄒㄩˋ,粗製棉。
    179. 五穀:泛指各種主要的穀物。但五穀說法不一,比較普通的說法以稻、黍、稷、麥、菽為五穀。
    180. 屨:音ㄐㄩˋ,鞋子。
    181. 夫:
    182. 物之「不齊」:不平整、不整齊。
    183. 物之「情」也:常情、一般的情理。
    184. 或相:有的相差。
    185. 倍蓰:倍,一倍;蓰,五倍。「倍蓰」指由一倍至五倍,形容很多。
    186. 什百:超過十倍、百倍。
    187. 千萬:超過千倍、萬倍。
    188. 惡能:怎麼能、哪裡能。惡,音ㄨ。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見孟子孟子曰:「吾固願見,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見。夷子不來。」
  他日又求見孟子孟子曰:「吾今則可以見矣。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吾聞夷子墨者,墨之治喪也,以薄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豈以為非是而不貴也?然而夷子葬其親厚,則是以所賤事親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彼有取爾也。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蓋上世甞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貍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於面目。蓋歸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憮然為間曰:「命矣。」

    1. 墨者:舊稱研究信奉墨翟學說的人。
    2. 夷之:戰國時人,生卒年不詳。是一位墨者,但在節葬思想上與墨家出入。曾透過徐辟問學於孟子,後來可能離開墨家之門,成為孟子弟子。
    3. 因:經由、透過。
    4. 徐辟:戰國時鄒國人,生卒年不詳。孟子弟子。祖居徐國,以國為氏。
    5. 固:當然、誠然。
    6. 病愈:病好了。
    7. 且:將要。
    8. 夷子不來:此句有兩解。趙岐注「是日夷子聞孟子病,故不來。」是以此句為述事之辭;王念孫經傳釋詞謂「不,毋也,勿也。言我將往見夷子,夷子勿來也。」則以為是孟子語。
    9. 不直則道不見:不糾正他的錯誤,則道不顯現。
    10. 治喪:辦理喪事。
    11. 薄:指禮不厚重。
    12. 易天下:指移風易俗。
    13. 徐子:指徐辟。
    14. 以告:以此相告。
    15. 若保赤子:如同保護初生的嬰兒。
    16. 此言何謂也:這話怎麼說?
    17. 愛無差等:兼愛,戰國時墨翟所倡導的學說。主張平等之愛,無人己親疏厚薄的不同。
    18. 施由親始:施愛從親人開始。
    19. 夫: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
    20. 彼有取爾也:「若保赤子」這句話是別有用意的。蔣伯潛說「彼,指『若保赤子』之言。所謂若保赤子者,蓋別有取意也。」爾猶「此」。
    21. 匍匐:音ㄆㄨˊ ㄈㄨˊ,手足伏地爬行。
    22. 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本,根本。趙岐注「天生萬物,各由一本而出,今夷子以他人之親與己親等,是為二本,故欲同其愛也。」
    23. 蓋:發語詞,提起下文,無義。
    24. 上世:上古時代。
    25. 甞:曾經。
    26. 舉:扛起、抬起。
    27. 委:放置。
    28. 壑:音ㄏㄨㄛˋ,坑洞。
    29. 蠅:昆蟲綱雙翅目蠅科的通稱。體長約六、七公釐,密生短毛,灰黑色,頭上有複眼甚大,口器伸為管狀,適於舐食。生長繁殖極快,能傳染霍亂、傷寒、結核、痢疾等的病原菌。常見的有家蠅、綠蠅、肉蠅等。
    30. 蚋:音ㄖㄨㄟˋ。昆蟲綱雙翅目蚋科蚊類的通稱。體長一至五公釐,褐色或黑色。頭小,足短,胸背隆起,觸角粗短,翼透明。吸食人畜血液。幼蟲則生活在水中。
    31. 姑:語助詞;或說通蛄,即螻蛄,昆蟲綱直翅目螻蛄科的泛稱。體圓,色褐,長約三公分。有兩對翅膀,前肢有力,善掘地,生活在泥土中。晝伏夜出,嗜食農作物嫩莖,為稻麥害蟲。雄蟲每於日落黃昏時叫。也稱為「土狗」、「蝲蝲蛄」、「鼫鼠」。
    32. 嘬: 音ㄔㄨㄞˋ,叮、咬。
    33. 顙:音ㄙㄤˇ,額頭、前額。
    34. 泚:音ㄘˇ,流汗的樣子。
    35. 睨而不視:斜著眼看,不能直視。朱熹注「睨,邪視也。視,正視也。不能不視,而又不忍正視,哀痛迫切,不能為心之甚也。」
    36. 中心達於面目:心中的狀態傳達到面目上。
    37. 歸:返回。
    38. 反虆梩而掩之:翻轉挖土器具將屍體掩埋。虆梩,音ㄌㄟˊ ㄌㄧˊ,取土、運土的器具。虆,同「蔂」;古人用來盛土的一種竹器,底深而有蓋。梩,鍬、臿之類的挖土器具。
    39. 掩之誠是也:朱熹注「此掩其親者若所當然,則孝子仁人所以掩其親者,必有其道,而不以薄為貴矣。」
    40. 憮然:音ㄨˇ ㄖㄢˊ,悵惘若失的樣子。
    41. 為間:一會兒,過了一下。
    42. 命:猶教導。朱熹注「言孟子已教我矣。」

徵引來源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553454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孟子|四書|滕文公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喜歡★qw1145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中元... 後一篇:滕文公下...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happy545你好阿~~
歡迎大家來我的小屋看看喔~~~XD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17:53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