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停下來的書店作者:夏琳
出版:逗點文創結社
出版日期:2021年1月
【前言】
這本剛出的時候我就在圖書館完食了,一開始以為它是以發財市的書店歷史為主題的散文集,後來才發現原來是自傳體短篇小說集。
大概是本書生活感過於強烈,加上在下是個從小喜歡去書店和圖書館的發財市民,才讓我產生了它是懷舊生活散文的錯覺。
這本我不打算寫心得,純粹只是想介紹。說起高雄這個地方,「文化沙漠」一詞我是從小聽到大,諸如父母長輩、外縣市同學、外縣市補習班講師、政治人物,乃至於本地平輩朋友間的自嘲都曾這麼揶揄過。
最誇張的一次,是一位從北部南下的 文組(強調) 補習班講師,某一天說他等車前要去買一下書,問教室裡的當地人們高雄有沒有書店。我聽到直接傻眼,大遠百最頂層不就是誠品在南部的旗艦店嗎?
而且那間門市的設計還得過獎......
只是這也不能怪當事講師,畢竟他是貨真價實的外地人。反而是出現在我身邊一些高雄人口中的言論,才真是令人費解。比如我家的父母和其他長輩,他們會一邊抱怨高雄是文化沙漠,同時又認為地方上的文化建設是浪費錢、民進黨政策買票。
文化沙漠這個稱號,也許有一半是對的,畢竟發財市的正式發跡本來就是因為工業。然而這並不代表此地沒有人文薈萃之處,就像天龍國曾有個大稻埕,發財市也曾有個哈瑪星(鼓山區西子灣一帶)。
不過《停下來的書店》講的是鹽埕區,鹽埕在書中設定的背景1960~1980年代間,就是高雄的文化綠洲,這裡曾經是個區內有著三十幾間書店的地方。
【內容簡介】
這本書的各篇章之間可以當作小品獨立閱讀,也可以組成連貫的故事。背景是1960~1980年代的鹽埕,以經營書店的主角家族為主軸,從書店業的興衰紀事慢慢敘述鹽埕的歷史和產業發展由來。
其中說到在美國船常駐高雄港的時代,船員和軍人們下船之後在港區附近活動,他們的消費除了去書店買外文書來看以外,也帶動了酒吧與西餐廳的湧現。主角家的其中一間書店隔壁就有酒吧,裡面有一位女性為了替人還債和生活兼了兩份工,白天在書店當店員,晚上就去酒吧當吧女。
主角家的書店其實也像現在的誠品、金石堂一樣兼做文具店,逢十二月甚至還會去找聖誕燈的家庭代工來做,就是用來賣給教會和需要聖誕用品的其他外國人。(所以說不要再嘴現在的書店商業化不務正業了,哪怕是實體書店的全盛時期,人家也在想辦法賺更多錢,沒有金錢灌溉的文化潔癖只會把人逼瘋,不信可以看看梵谷。)
書中的鹽埕,就是高雄在那個時代最繁華的地段。裡面也提到當時加工出口區的年輕女工領了薪水後,最期待假日去鹽埕買最新的衣服、和閨蜜們約看電影。而在書店街之外,還有銀樓、金飾店聚集的地方,以前可以偷偷去那邊換外幣。
所謂最繁華到底到了什麼程度?提到金飾街的章節有云,當時大家都會羨慕嫁到那邊的媳婦可以當清閒的少奶奶,嫁到舶來品店的亦然。
當然一切都是往事了,現在的商業中心早就不在哈瑪星和鹽埕的舊市區。這兩個地方如今已是文青勝地,說是文青勝地其實也沒有那麼不食人間煙火,不管怎麼說,高雄的庶民美食王者至今仍然是鹽埕嘛XD
雖然已經知道這本真的是小說,但我還是覺得用在地生活散文的眼光去看會更有味道。不管是對文化綠洲時代的發財市生活有興趣,還是單純想去鹽埕埔一帶閒晃,或者是近期計畫去舊市區裝文青的觀光客,我先推這本為敬。
備註:
如果想看真正的懷舊高雄散文,這本《12元的高雄》會比《停下來的書店》又更生活化一些。而且這本的內容範圍不是單指原高雄市, 而是整個高雄,下次再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