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選擇比努力重要,低薪不見得是你的錯

臭臭泥甕 | 2023-05-03 09:01:05 | 巴幣 100 | 人氣 304

某人主張,「低薪是教育出了問題,因為教出來的學生沒有那個價值」並且進一步認為,「該科系畢業生起薪太低,表示那個系要縮編,因為供過於求,應回復到市場規格」。先講結論,個人認同這個主張不過,這段話並不精確,應該進一步將教育的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與工具價值(instrumental value)做區別

內在價值而言,不同領域專業之間的價值是無法直接分高低做比較,因為任何專業就其知識性價值的深入研究與突破,皆能對社會與個人產生某種程度的貢獻或影響;但是,工具價值而言,哪種專業值多少錢,完全取決於市場如何的評價。更精確地說,台灣主流產業市場需要什麼人才,以及該人才在國際上的需求,決定了該專業人才值多少錢。或許,這裡將「錢」理解為「個人信用」或「社會貢獻度」能更好理解,你的專業能夠對社會貢獻或影響的範圍多廣,影響了你的薪水高低。這也是為何,不同產業的薪水天花板有非常大的差異,以及儘管是從事相同專業的工作卻有薪資上的差異。

例如,同樣是從事基礎工作的勞工,在科技工廠擔任作業員、在社區擔任保全、在超商擔任門市人員、在路上跑外送。作業員產出的產品不僅是為了公司,而是能造福全球有需求的人;保全維持的治安或服務則是限制在某個區域;超商門市服務的這是周邊社群;至於跑外送的,其社會貢獻取決於所接的單跟跑的範圍。這種差異性,決定了同樣是基礎工作者薪水的高低。同理,為何老闆普遍累積資產比較快?因為他們承擔了創業風險,並且更廣泛的造福社會,包含提供勞動力的需求與社會的需求。我們無法否認,台灣理工科專業的薪水普遍高於人文科專業。因為台灣是靠出口賺錢的國家想要從國際賺錢就需要迎合國際的需求。因此,越是具有國際需求的專業薪水就越高。

有人或許會反駁,某某國家的人文科薪水很高或人文科的專業是長期深度影響在地文化素養的根基,但是這裡卻陷入兩個盲點。第一個盲點,這些給予人文科高薪的國家,不僅是人文科高薪,並且針對人文科的人才需求也不見得比想像中的高;第二個盲點,人文科的內在價值不是靠一個人的努力來實現,如果社會整體不重視人文科。例如,寧可花好幾百元吃好料卻嫌幾百元不折扣的書好貴,或者文創商品成本這麼低為何要花大錢買?那麼儘管是人文科專業的人才知道人文專業的價值,若市場不認同其內在價值則其工具價值(薪資或附加價值)就無法與其他被市場認同的專業得到相同的認同。

回到開頭的問題,低薪是教育出了問題嗎?是,也不是。學術角度來說,教育並不全然為市場服務。但是很現實的是,學術界人文科能爭取的經費也往往不如理工科。一方面,人文科的學術成效普遍較低,因為需要發表文章投入的時間遠高於理工科;另一方面,人文科的學術研究成果,往往不像理工科的研究能夠立即的為社會產生具體貢獻;市場角度來說,國家經濟發展的市場需求決定了何種專業具有較高的工具價值,但是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普遍薪資中上且是少數爭取到相關專業需求職缺的人,為了維護其勞動市場的穩定性,需要有學生就讀相關的系所,否則隨著系所減招或停招,這些師資可能就要到其他學校謀職或甚至失業。業界與學界之間的衝突,導致許多學生就讀市場需求較低的系所時,產生了倖存者偏差,認為自己也是少數有機會能夠得到高薪的人(能夠進入市場需求低窄門的人)。

身為教育者在能夠穩定溫飽生活的前提,建議學生勇於追夢或興趣是很不負責任。因為他們沒告訴學生的事情是當你勇於追夢或興趣時,你需要承擔風險而這個風險並沒有你想像中的低,甚至可能影響未來生活。換言之,教出低工具價值的系所,如果為了自身的生存與避險,而讓投入市場的畢業生不斷的承擔就業風險與低薪風險,這個社會將是不健康的、對立的、衝突的。因為這些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低薪,也不知道為何某些族群憑什麼高薪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