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華麗的蒼少女 名詞與世界觀說明03:金融合併小吃大是否可行

幻月 | 2020-12-09 21:20:20 | 巴幣 4 | 人氣 220

作為《華麗的蒼少女》第一季最後一個名詞與世界觀說明的文章,敝人帶來的是一個說明文章─這個文章要配合的,就是關西白鷺銀行併吞NFG銀行的劇情。
 
在《華麗的蒼少女》第一季尾聲的時候,和歌山集團以禿鷹手段拿下了NFG銀行,並且宣告讓關西白鷺銀行與NFG銀行合併,成立白鷺NFG銀行。
 
但是一定會有大大提出疑問,這種地區型的中型銀行用禿鷹手段拿下規模與資本遠勝自己的大型銀行,真的是有可能的嗎?
 
敝人準備了兩個案例,就讓我們來看看金融合併小吃大是否太過超現實,這兩個案例其中一個是虛構的,另外一個則是發生在現實世界中的台灣。
 
<華麗的蒼少女 名詞與世界觀說明03:金融合併小吃大是否可行>
 
[I. 虛構故事的案例:阪神銀行併大同銀行(取自《華麗一族》的劇情)]
 
首先請容許敝人直接破梗,因為我有說過《華麗的蒼少女》就是以日本小說/日劇《華麗一族》為雛形,所以《華麗的蒼少女》這個作品採用了《華麗一族》的兩個主題。
 
其中一個採用的主題,就是關於五月與彌生的身世(但是不同於《華麗一族》的劇情,五月與彌生是真正的祖父變成親生父親,而《華麗一族》中最後揭露,萬俵鐵平其實是萬俵大介的親生兒子,而非自己祖父的兒子)。
 
另外一個採用的主題,就是金融合併小吃大─在《華麗一族》之中,這是可以看見人性陰險,甚至是金融界與官僚陰險的劇情,而《華麗的蒼少女》中關西白鷺銀行併NFG銀行,就是取自《華麗一族》中阪神銀行併大同銀行的劇情。
 
我們綜合《華麗一族》影劇版與原作版的資訊,可以得知作品中的大同銀行原本是儲蓄銀行,在幾度金融合併的過程中,最後變成了一間商業銀行。

 
但是大同銀行因為是嵌合獸,再加上成立的過程之中也有日本銀行(日本的央行,以下簡稱日銀)介入,因此日銀其實具備控制大同銀行的能力。
 
由於日銀具備控制大同銀行的能力,也因此大同銀行的總行長都是由日銀的理事或是高階官員空降,甚至大同銀行的12名董事之中,就有4名(也就是三分之一的數量)都與日銀有關連。
 
大同銀行基本上分成三種派系,而且三種派系也都在大同銀行之中明爭暗鬥,企圖奪取主宰大同銀行的經營權。
 
以總行長.三雲行長為首的,是日銀空降派,除了三雲行長以外,還包含四名董事─這一派系的人,基本上都是從日銀空降到大同銀行的。
 
以資深董事.綿貫專務為首的,則是大同銀行草根派,包含綿貫專務在內,總共有四名董事─這一派系的人,都是從大同銀行的基層爬到董事位置的,但是因此對日銀空降派有強烈敵意。
 
最後以另外一個資深董事.夏目專務為首的,則是大同銀行中立派,包含夏目專務在內,總共也有四名董事─這一派系的人,同樣也都是從大同銀行的基層爬到董事位置的,但是相較之下比較像是遠離黨爭、獨善其身的類型(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影劇之中夏目專務與中立派並沒有登場)。
 
介紹了大同銀行端之後,接下來就是介紹阪神銀行端與作品背景─首先,阪神銀行的總行長.萬俵大介其實兼任阪神地區財團.萬俵集團的總裁,其旗下的子公司包含阪神特殊製鋼、阪神不動產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子公司企業。

 
作品之中有說,當時大藏省想要創造大型銀行,因此十分熱絡的想要推動金融合併,其中阪神銀行被安排的對象是比阪神銀行規模還大的其他富國銀行。
 
問題是,大介是阪神地區的地頭蛇,自然不甘願被富國銀行併吞(因為富國銀行的規模比較大,假如合併的話,會變成阪神銀行被併吞),而當時還有另外兩種外部情況。

 
大介為了避免阪神銀行的資金緊縮,拒絕給自己的兒子.鐵平所經營的企業.阪神特殊製鋼融資進行高爐建造,為了想要籌措資金,鐵平找上了自己在美國留學時認識的忘年之交.大同銀行的三雲行長,想要從大同銀行取得資金。

 
而當時第三銀行與太平銀行準備在大藏省銀行局的牽線之下合併,但是這兩間銀行其實私底下喬不攏,尤其兩端的高層很明顯都想要當總行長,這讓合併出現了問題。
 
於是大介找人爆料第三銀行副行長的醜聞,結果就是第三銀行與太平銀行之間的合併失敗(本來就喬不攏了,這下子更是引起兩方紛爭),銀行局沒能順利處理這件事情,所以就將阪神銀行與富國銀行合併的想法擱置。
 
另外一方面,大介知道鐵平找上了性格友善但是卻又十分天真的三雲行長,於是暗中欺騙三雲行長,讓三雲行長融資給鐵平,但是在了解大同銀行的體質之後,卻又暗中找人聯絡綿貫專務,企圖挑起綿貫專務與三雲行長的矛盾。

 
綿貫專務認為自己一直在資助阪神地區的某肥皂業者,因此對於三雲行長決定資助阪神特殊製鋼不以為然,但是好死不死鐵平在進行高爐建造之後,高爐卻發生了爆炸,導致阪神特殊製鋼新建的高爐全毀。

 
隨著阪神特殊製鋼新建的高爐全毀,鐵平等同陷入了阪神特殊製鋼因為業務停擺,而不可能償還大同銀行款項,甚至是宣告破產的困境(我自己所寫的真帆重工的情況,其實就是部分參考這個劇情),這讓三雲行長與日銀空降派陷入了大同銀行草根派的攻擊,甚至還因此被逼宮。

 
但是早在這之前,大介就已經成功挑起大同銀行草根派對於三雲行長與日銀空降派的仇恨,於是大同銀行草根派說服大同銀行中立派,簽下了同意與阪神銀行合併的連署書,並且在阪神特殊製鋼的高爐爆炸之後,強行向三雲行長逼宮。
 
對外大介與大同銀行草根派已經完成了疏通,於是大藏省同意阪神銀行與大同銀行的合併,而綿貫專務也在大同銀行董事會上強行通過了合併連署,等同將三雲行長與大同銀行的日銀空降派掃出大同銀行。

 
本來阪神銀行在資本額、儲蓄額與規模上,其實在日本當時前十名銀行之中只有排名在後段,而大同銀行則是排名第五。
 
但是大介靠著掀起大同銀行之中的鬥爭,以及利用阪神特殊製鋼高爐爆炸案,導致阪神特殊製鋼破產乃至三雲行長遭到究責的情況,趁機讓阪神銀行吃掉了資本額、儲蓄額與規模都勝於自己的大同銀行,並且成立東洋銀行。
 
某種程度上,大介的行為其實等同於趁火打劫,但是大介這種為了預謀併吞大同銀行,而挑起大同銀行之中的鬥爭的行為,其實是十分可怕的─因為大介就是利用董事會在機制上的漏洞,將三雲行長掃出大同銀行的。
 
如果有稍微觀察的話,就會發現《華麗的蒼少女》之中,關西白鷺銀行也是利用了NFG銀行之中的矛盾,將淺倉行長與其黨羽掃出NFG銀行,並且最後接著併吞NFG銀行,其實是部分參考《華麗一族》中阪神銀行併大同銀行的劇情。
 
[II. 實際案例:台北富邦銀行的誕生(富邦併北銀,通稱富邦案)]
 
講完了虛構案例之後,接下來要介紹的是一個實際案例─也就是2000年代的時候,台北富邦銀行的誕生。

 
這個地方會涉及政治,但是看過我的一些其他小說作品的大大,應該都知道我的政治立場傾向於哪一端,所以我就不多說了。
 
那個年代,剛被引進台灣的《華麗一族》原作與影劇之所以成為經典,其實就是因為台北富邦銀行的誕生,與《華麗一族》中阪神銀行併大同銀行的劇情實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台北富邦銀行的前身,一個是台灣至今仍然存在的金融集團.富邦金控旗下的富邦銀行,另外一個則是由台北市政府營運的台北銀行。
 
台北銀行是經過整頓的公家銀行,而台北銀行因為最大的股東就是台北市政府(估計持股應該是將近或是超過一半),因此台北市政府其實就是台北銀行的營運者,並且也算那個年代的中型/大型公股銀行。
 
富邦金控雖然名為金控(金融控股集團的簡寫,此類金融集團只能針對金融業務進行營運),但是富邦金控的頂端企業其實並不是富邦銀行,而是富邦人壽,而且富邦銀行在2000年代初期稱不上是大型銀行。
 
可能有大大會覺得,台北銀行的設定好像很眼熟,但是這種問題是不需要另外懷疑的─因為這個設定與華麗一族之中的大同銀行,是有部分相似之處的。
 
就如同前面所說的,富邦金控的頂點企業並非銀行,而是富邦人壽,但是後來的十多年之間,富邦金控卻開始崛起,並且最後成為台灣的大頭金控之一。
 
最主要的原因,要從富邦銀行與台北銀行說起─畢竟富邦金控的崛起過程直到今天,依然是一件非常有爭議的事情。
 
首先,與《華麗一族》之中,阪神銀行─大同銀行的關係一樣,富邦銀行在資本與規模上,其實是落後於台北銀行的。
 
其次,富邦金控當時與台北市政府的關係非常的密切,甚至曾經有過讓富邦銀行代理台北市金庫的措施,乃至經常與時任市長吃魚翅宴的事情。
 
再來,富邦金控的蔡家其實與當時的台北市政府有利益上的往來(還捐款給當時的國民黨),這其實就已經產生了圖利財團的嫌疑(尤其當時宣告要讓台北銀行民營化的時候,對於與台北銀行合併有興趣的業者,並非只有富邦金控)。
 
最後,台北銀行的資產與不動產價值被低估(還很有可能是刻意低估的嫌疑),導致台北銀行明明在當時的台北地區精華地段有開分行,資產與不動產價值卻低到十分可疑的情況。
 
而在這些需要關注的地方以外,最可疑的就是內線交易的嫌疑了─富邦金控可以吃下台北銀行的關鍵因素,是因為富邦金控從當時的台北市政府手中買下了台北銀行45%的股權。
 
絕對需要注意的是,富邦金控本身並非沒有台北銀行的股權(粗估至少有10%的股權),如果又從當時的台北市政府那邊得手45%的股權,依照一般在會計上的認知,富邦金控將會取得營運台北銀行的權利(如果持有某企業股份達50%以上的話,將可以宣告以子公司的方式營運該企業的權利)。
 
而後來當時的台北市政府更是與富邦金空轉換股份,結果就是台北市政府得到了約略15%的富邦金控股權,而富邦金控得到了台北銀行100%的股權,於是台北銀行成為了富邦金控的子公司。
 
接下來的結果,應該就不需要多加說明了─2005年的時候,富邦金控宣告旗下的富邦銀行與台北銀行合併,並且在兩間一小一大的銀行合併之後,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台北富邦銀行誕生了。
 
要曉得,這整件事情最詭異的地方,莫過於富邦金控透過得手台北銀行45%股權,而取得營運台北銀行的權利─對於當時還不是大型金控的富邦金控來說,這完全是金融禿鷹的行為。
 
雖然說當時的台北市政府主張,想要讓作為公家銀行的台北銀行民營化,問題是當時在這件事情之中競標的並不只有富邦金控,而且最奇怪的是,我們後來還得知當時的台北市政府喜歡與富邦金控的人吃魚翅宴。
 
然而魚翅宴的過程之中,是否有更多的利益交換,乃至當時的台北市政府,是否更進一步的圖利富邦金控,這些更多的細節,我們這種尋常百姓一般不太有辦法曉得,也不太願意曉得─畢竟誰也不想被惡勢力做成消波塊。
 
不過富邦併北銀,整體來說其實很難擺脫內線交易的嫌疑,而且台北富邦銀行成立之後,富邦金控接著快速的崛起,如果要說富邦併北銀沒有為富邦帶來任何的效益的話,恐怕也只有鬼才會相信。
 
最後言歸正傳,當然還是必須要說明一下─
 
《華麗的蒼少女》之中,和歌山集團在高天原幹事長的默許下,從兩大掮客手中拿下NFG銀行共計45%的股份,從而宣告營運NFG銀行的權利,並且最後接著併吞NFG銀行,其實就是部分參考自富邦併北銀的金融合併案。
 
而金融廳最初想要讓東洋集團與和歌山集團競爭,從而決定由哪一方旗下的銀行企業與NFG銀行合併,則是部分參考自富邦併北銀的金融合併案初期,競標者並非只有富邦金控的這件事情。
 
[III. 補充資料]
 
這篇文章會稍微比之前的文章還要長,是因為最後還加入了兩個要需要額外補充說明的條目─一個是關於NFG銀行,另外一個則是關於TOB。
                
1.     NFG銀行的雛型
 
在這個文章開始之前,先來談論一下《華麗的蒼少女》之中,一些關於NFG銀行這間虛構的銀行,一些比較概略的設定。
 
在《華麗的蒼少女》這個作品之中,與帝都陽友銀行、扶桑東和銀行、東海櫻花銀行並列日本四大巨型銀行的,是發源自關西的NFG銀行。
 
NFG銀行前身乃是明治時期成立的老牌銀行.赤羽銀行,後來在泡沫經濟之後,與關東─中部地區的青鳥銀行以及東北地區的神森銀行合併,並且成為了NFG銀行。
 
首先在此說明一下,在《華麗的蒼少女》出現的這間NFG銀行,其實是統合了一些小說或影劇之中的虛構銀行企業之後,所寫出來的銀行企業。
 
一定要說的話,NFG銀行的概念雛型其實有三個─其中一個是《禿鷹》中的三葉銀行,另外一個則是《巨型銀行最終決戰》中的東西帝都EFG銀行,最後一個則是現實世界中的瑞穗銀行。
 
如果統合《禿鷹》原作小說版與影集版的資訊,三葉銀行是日本最為老牌的巨型銀行之一,其前身是一間發源自大阪、名為「巴屋」的商社,後來在明治時期的時候靠著自身資金的統合,並且結合政府資金挹注,轉型成為三葉銀行。
 
三葉銀行雖然是老牌企業,但是其歷代的大掌櫃卻靠著融資給客戶的同時,從客戶那邊索求回扣,並且利用這些回扣貪汙,而且在泡沫經濟之後,因為三葉銀行經常性浮濫放款的緣故,導致三葉銀行被大量不良債權所拖累。
 
其中最明顯的貪污例子,就是作品中的大掌櫃.飯島常務融資給客戶的時候,會要求客不得動用融資款項的其中一部份,並且該部份的款項其實就是飯島常務可以存取的私人款項。
 
後來三葉銀行因為背負的債務實在是太過龐大,因此三葉銀行為了企圖繼續生存下去,而在2000年代的時候與中日銀行以及東亞信託銀行合併,並且成立三銀聯合金融集團(UTB金融集團,UTB=Union of Three Banks)。
 
不過依照小說中的暗示,構成UTB的三間銀行之中,由於最為強勢的是三葉銀行,因此UTB疑似有被三葉銀行出身者主宰的情況。
 
因為《巨型銀行最終決戰》只有看過影劇版而沒有看過原作小說(因為台灣沒有翻譯),關於東西帝都EFG銀行的資訊,只能提供影劇版的說明。
 
東西帝都EFG銀行(別名TEFG銀行)是該作品世界觀中最大的巨型銀行,並且其前身總共有四個─帝都銀行、東西銀行、西和銀行以及名京銀行。
 
在這四個前身之中,帝都銀行是最骨幹性的前身─帝都銀行原本是巨型銀行之一,並且也因為並未背負不良債權,所以是少數未遭受泡沫經濟崩壞的銀行。
 
但是帝都銀行後來卻被日本政府命令,要與背負大量不良債權的東西銀行合併,因此兩間銀行在經過合併之後,成為了東西帝都銀行。
 
後來到了2000年代中期的時候,西日本最大的銀行.EFG銀行(由大阪的西和銀行,與中部的名京銀行合併而成的銀行)因為被金融廳屢屢打壓,而最後甚至因為被金融廳惡整,導致最後面臨崩潰的情況。
 
最後金融廳乾脆出狠招,下令東西帝都銀行併吞EFG銀行,於是東西帝都EFG銀行以日本最大巨型銀行的姿態誕生了。
 
但是東西帝都EFG銀行四間銀行合併而成,卻因此產生了四個階級。
 
帝都銀行出身者,其董事在新銀行之中占比高達八成,甚至總行長與副總行長的職位,同樣也都是由帝都出身者包辦;而東西銀行出身者,因為大多都是外匯的專家,因而得以在新銀行內,靠著過硬的本領取得第二高層的位置。
 
西和銀行出身者,大多因為打壓而所剩無幾,在新銀行內取得董事職位者,基本上都是堅韌不屈的強者;而名京銀行出身者,則是新銀行的四個階級之中,最為低落的一個。
 
最後現實世界中的瑞穗銀行,是日本的富士銀行、第一勸業銀行、日本興業銀行在1990年代末期實施漸進式合併,成立瑞穗金融集團,之後三間銀行才經過逐步合併變成如今的瑞穗銀行。
 
瑞穗金融集團最有名的,就是三間銀行出身的主管各自形成各自的派系,有些時候還會為了要打擊最強力的派系,而出現兩個派系結盟對付一個派系的情況。
 
假如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NFG銀行的成立過程是參考結合UTB與瑞穗銀行,而出現在NFG銀行內的階級制度,則是參考東西帝都EFG銀行。
 
此外《華麗的蒼少女》之中,和歌山集團收購NFG銀行的劇情,其實是部份參考自《巨型銀行最終決戰》之中,外資金融禿鷹企圖收購東西帝都EFG銀行的橋段。
 
2.     何謂股份要約收購
 
最後一個要提的東西,就是股份要約收購(Take Over Bid,通常簡稱TOB)─這個觀念,是我取自《禿鷹》的東西。
 

所謂的TOB,以較為簡單明瞭的概念來說明的話,就是一堅企業透過收購另外一間企業的股份(並且是以比股市市價還要高的價格進行收購),並且在這種手段的前提之下,掌握一間企業的經營權。
 
依照我們一般對於會計制度的認知來說,假如某人/某團體持有某企業的股份達51%(有些時候是50%),那麼這個某人/某團體就可以宣告自己有營運某企業的權利。
 
將這兩種觀念結合,假設A持有B企業的股份達10%,但是如果A想要針對這個B企業進行TOB的話,那麼A就必須額外收購41%的股份。
 
等到A經由額外收購的手段,將自己持有的B企業的股份擴充達到51%,那麼在這樣子的情況之下,A就可以宣告自己具有營運B企業的權利。
 
對於金融禿鷹而言,如果要取得一間大型企業的經營權,雖然有很多種手段,但是直接TOB一間企業,其實可以說是最迅速的手段。
 
只是要TOB一間企業的時候,需要注意是否會有內線交易的問題─例如《禿鷹》的帝都重工篇的最後面,武士基金就是透過聯合亞蘭的企業,在帝都重工被掀開了貪瀆黑幕之後,趁著帝都重工的股價暴跌的情況下,以TOB的手段吃下帝都重工的經營權。
 
但是因為在股價暴跌之前就任帝都重工社長的鷲津,原本就是武士基金的社長,因此雖然這件事情一度引來內線交易質疑(武士基金被質疑,是先放鷲津進去帝都重工搞破壞,之後再配合進行TOB),但是武士基金因為早就先一步與日本的證券交易委員會打過招呼,所以才沒有引起後續的其他爭議。
 
最後要說明一下,我寫的東西是小說,如果一間地區銀行想要利用TOB的手段,來併吞檔次差了好幾個級別的巨型銀行,那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
 
最後這篇文章就先這樣,如果敝人有任何因為學藝不精而寫錯的地方,還希望閱讀這篇文章的大大可以不吝指正。
 
其他關於女系家族與綜合商社的文章,因為是《華麗的蒼少女》第一季所沒有深入觸及的地方,要到第三季的時候才會深入提及,因此到時候就等到第三季才會來另外說明。
 
幻月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