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明朝海外貿易與漢人出海

帝國人 | 2019-11-02 20:49:04 | 巴幣 8 | 人氣 204


(一、)朝貢貿易與解禁

明太祖立國之初,北元勢力猶在,故需要湊齊一切財源來維護國家運行,故在剿滅張士誠之後,對張士誠的海上商貿體系並未作太多更動,在北元的問題暫時解決與農業的起步並成為主要稅賦來源後,明太祖開始擔心沿海居民造反(如蘭秀山之亂),濱海居民在明代ㄧ開始朱元璋並未嚴格限制海上貿易,但在管束日漸嚴格下,他們仍舊違禁出海貿易,逐釀成叛亂,在此後,明代持續了一段期間的海禁政策,唯一與官方有商貿往來者便是朝貢船隊,這些船隊除了大使外,還包含了商人,居座,土官等,故外國如日本,就寄託商機於朝貢貿易之上,大內與細川兩家曾在1498年相互爭執派遣相國寺船,意圖透過勘合貿易賺取收入

但日本在中國的朝貢體系的邊緣,入華朝貢次數遠不如琉求,朝鮮與越南,1523年細川氏與大內氏的相爭,使兩國貿易中斷17年之久,1551年大內義隆死亡,使兩國貿易全面中斷,此後中國東南沿海經常受到倭寇騷擾,在隆慶元年1567年在「漳州月港」開放部分海禁。

除了日本的影響,海上貿易帶來的收入,本就使明朝官員垂涎不已,正德四年1509的暹羅商船事件,開了不經由朝貢貿易的商貿先例,由於不是朝貢(朝貢歸市舶司管轄),所以改由鎮巡,三司官兼管,並准許了外國商船入口貿易。

嘉靖元年1522年又關閉貿易,但已有官員如林富就諫言海上貿易的好處:

1.抽貨物稅
2.兩廣用兵已久,需要錢
3.商貿之儲貨可以賺取利潤
4.惠民助國

在經過倭寇的打擊後,明朝政府開放了月港,准許私人海外貿易,繳納稅餉並出海貿易,明朝在月港開港主要是因應閩人對海上貿易的了解,以及在開港前走私船隻大多都從月港出航,也就是月港的興起主要是走私的猖獗與偏僻的地裡所致。月港開禁後,當時主要的貿易地點是西班牙占領的菲律賓,當時西班牙殖民者開闢了大帆船貿易路線(馬尼拉~墨西哥),將銀元換取中國的生絲與絲製品,流入中國的銀元在1598年西班牙人寫給國王腓力二世的書信中,說中國人帶走的秘魯銀兩可以建造一座宏偉的宮殿。另外福建的地狹人稠,與貿易帶來的可觀利潤,使漢人紛紛出海,在澎湖,台灣馬尼拉等地建立據點,並頗具規模的移民,在菲律賓的華人屠殺前1603年(明萬曆三十一年),漢人人口已經臻至四萬有餘。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