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隨筆】延遲享樂:你的退休生活

愛天使亞夜 | 2025-03-26 20:02:31 | 巴幣 1022 | 人氣 57

這裡亞夜。
關於延遲享樂這點亞夜之前就講過許多次了,不過今天的切入方向是退休生活,也就是:賺錢要幹嘛這件事上。



【前言】
延遲享樂是什麼意思想必大家大概都有個概念,其實就是投資的雛形。簡單來說就是,忍耐不享受當下,並期待未來能享受更多。最常被引用的例子就是棉花糖實驗:給孩子一個棉花糖,並要求他忍耐 15 分鐘不吃。如果他能忍耐 15 分鐘,就能再得到一個棉花糖作為獎勵。

先不管忍耐並獲得獎勵這件事靠的是自制力還是戰略決策能力,這個實驗設計的內容就是放棄眼前的利益以換取未來更大的利益。而這個就是所謂的投資:把當下的錢存起來而不是拿去花掉,以換取未來有更多的錢可以花。



【錢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喜歡的樣子】
「錢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喜歡的樣子。」亞夜曾經公開反對過這句話。如果你把錢花掉,錢就是不見了。錢並沒有變成你喜歡的樣子,而是變成別人的錢。這才是這世界真實的樣子。

「如果我把錢拿去買雞排,那錢就變成雞排啦!如果我把錢拿去買鋼彈,那錢就變成鋼彈啦!」錢錢變成喜歡的樣子的邏輯,基本上是這樣的。但是,錢就是錢,除非你能把雞排重新變成錢,能把鋼彈重新變成錢,否則,這就不是錢。錢錢就是從你身上消失了,就是變成別人的錢了。

但投資標的不一樣。你不只可以將錢換成標的,同時你也可以把標的換成錢。所以為什麼亞夜一直說「你應該投資」?因為只有投資,才能讓你的錢不被通膨吃掉。



【賺錢的目的】
賺錢就是為了花錢,對也不對。極端來說,都花心血賺錢了,賺來卻不花,本質上跟沒賺到是等價的。那麼就可以說是花了心血卻沒賺到錢,相當於做白工,這不就虧慘了?所以說,賺錢就是為了花錢,不能說錯。
然而,為什麼說對也不對?因為錢同時有維持你生命的功能。只要你還活在世上一天,你就不得不花錢。吃飯要錢用電要錢連睡覺也要錢。睡覺為什麼要錢?你睡覺用的房間難到是免費的嗎?就這麼簡單。所以賺錢除了用來花用來享受以外,也還要考慮你究竟要留多少錢下來生活。

人們太習慣把花錢的重點放在「享受」上。享受不是不對,但不是必須的。在享受之前,你得先維持生命,因為沒有生命,那就是所謂的「有錢沒命花」,這又回到最一開始說的:沒命花跟沒賺到是一樣的。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人主張及時享樂。
但現實就是,為了賺錢你必然有所付出,而這個付出就總是痛苦的。那麼轉個念:為了讓未來不用痛苦付出,今天就該把錢存下來,是不是就說得通了?
為什麼會需要退休金制度?因為你現在還能工作還有收入,所以你日子還過得去;但一旦未來你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收入,你日子總還是要過,如果此時你沒有存款,那你日子還怎麼過下去?

想像一下:假如你現在八十歲,身體雖然沒病但也算不上健康。當初退休也沒有規劃所以沒有退休金,沒有理財所以沒有被動收入,再加上年紀大了風險太高所以買不到保險租不到房子更找不到打工,而你身上就只剩下一些些錢了。
在這個前提下,如果給你一個機會回到三十年前,你已經預判了所有未來,那麼在那個當下,你還會選擇把錢花光光嗎?

簡單做個結論:賺錢就是要花本質上當然不能說錯,但賺錢的目的其實是維持生活。當你在維持生活以後還有冗於的錢你才有花的底氣,說更直白點,當你把所有的錢都花完又斷了收入的那一刻,你就完蛋了。



【賺多少錢才夠?】
結合前面說的,就衍生一個問題:賺多少錢才夠?
錢這種東西一般來說沒有人會嫌「太多」的。但是如果結合了「沒花掉的錢等於沒賺到」這點的話,你就會嫌錢多了。怎麼說?既然錢都是辛苦賺來的,那如果花不到那麼多,當初何必那麼辛苦?所以理想上當然是「夠用就好」。

因此結論就是:在你死時剛好把錢都花完,這就是最棒的了。

所以市場上也推出很多相關的商品嘛!例如退休房貸:拿你的房子做抵押,銀行按月給你錢,於是你確保了生活費。當你死後,房子銀行收走,拍賣用以償還你的貸款。而你的孩子如果想要房子,就直接跟銀行買回去即可。或者更直接地說:只要孩子償還了你的貸款,那房子就可以讓孩子繼承。
想想看,你打拼了大半輩子,買了一棟房子,你半生的積蓄就都在這房子上了,結果死後房子直接留給孩子當遺產,那你這麼辛苦算什麼?當然,你買了房子也住了大半輩子,本質上並不虧;但如果你能把「原本要留給孩子」的那筆錢也拿來花掉,你是不是更賺?因此,這類的商品因運而生。

可是死神跟明天哪一個會先來?誰知道?不知道啊!既然不知道,那房子的殘值夠不夠?你怎麼知道?

如果房子的殘值不足以支付貸款,那這貸款就斷了。換句話說,如果你活得太久,最種還是得面對沒錢花的窘境。此時你甚至還得考慮,在孩子知道房子無法成為他的遺產以後,還願不願意照顧你,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退休規劃,其實是一種保險的概念】
你為什麼會買保險?因為你不知道會不會出險。一旦出險,你會承受難以估量的損失,所以你希望有人能幫你分擔風險,在你出險時幫你一把。
但想也知道,如果沒有好處,為什麼要幫別人承擔風險?所以,你想要買保險,就必須有所付出——給予承保人利益,換取他在出險時賠付你所承受的損失。

由於你不知道死神跟明天哪一個會先來,所以你實質上實在無法精確地在你人生最後一天把錢花完——如果你不想在人生的最後階段為錢發慌的話。那麼同樣的,你也可以為了退休生活買保險。去買「在死之前就花光積蓄」的保險,而保險費就是「死後所留下來的遺產」。

如果你能精準預測你明天會不會出險,你的決策當然就會變成:會出險才買,不會出險就不買。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能精準預測你幾年幾月幾日往生,那麼你就能精準地算出你應該留下多少財產,而剛好夠你後半輩子花用。

但是,可能嗎?

其實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你總不會為退休生活留下足夠花 200 年的錢。因為,你活到超過 200 歲的機率趨近於零。
但撇除這種天方夜譚,雖然國人平均壽命為 83 歲,那麼你就能以 83 歲做一個簡單的目標,最少要留下可以活到 83 歲的錢量。但是,你真的能活到 83 歲嗎?如果活不到那還好,至少你錢還沒花完;但如果你活超過 83 歲呢?
那多預留個 10 年,抓 93 歲?可是 94 歲以上的人也是存在呀。那再多預留 10 年,抓 103 歲?103 歲好像差不多,但還是有人能活超過 103 歲啊!說到底,能活多久還真不好講。



【退而不休】
以上都是建立在退休後沒有收入的前提之上。但誰說退休後就必須斷了收入?
你辛苦賺了大半輩子錢,不就是為了在退休後花用嗎?而你為了能更快賺到這麼多錢,於是你學會了投資。所謂的投資,就是將你用不到的閒置資金投入市場,以換取額外收益的行為。那麼同理,退休後,你不會立刻動用你所有的退休金,而是從你存下來的退休金中逐筆花用。那麼在花完之前,這些是不是仍是「閒置資金」?那麼一樣繼續投入市場,這樣就能創造現金流。

講到爛的例子:如果你賺了一億元,以定存年息 2% 的利率來算,你一年能有 200 萬的利息收入。扣掉稅金,也還有個 150 萬左右。年收 150 萬,你還怕日子過不下去?而這還只是利息而已,你的本金可一點沒少。
但這是你要先賺到一億元。除非你中了樂透,不然正常理財要賺到這個數字雖說不是不可能,但也絕不是普通人有辦法的。再說,如果真有一億元,你想存定存恐怕還找不到銀行。(因為有「大額存款」的限制,超過這個金額統一稱為「大額存款」)

可行性較高的做法,當然是趁年輕的時候就開始累積資本。股市/債市並沒有所謂的「大額存款」問題,甚至反過來說,如果你是大戶,你甚至可以拿到券商的折扣,而且通常市場上的報酬也比定存要高很多。所以透過市場累積財富,然後在退休年齡時,藉由轉換標的或賣證券的方式拿到零用錢,這樣基本上後半輩子就無虞了。

但是!除非你真的真的真的沒辦法工作了,否則退休後,不見得無法繼續透過工作來獲得報酬。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某個領域的專家,那你為什麼不能去當人家的顧問?如果你是自由業,那你為什麼不能繼續接案?也許你會說:都退休了還工作,做到死嗎?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但反過來說,退休了都不工作,那你要幹嘛?遊山玩水?還是醉生夢死?這是你想要的生活嗎?如果是那很好,怕就怕你以為是,但真的做了才覺得無聊。

說到「社會性死亡」,大家都會想到日本性犯罪的犯人,就算服完刑責出獄,也會因為前科的關係而失去人脈與機會,最後無法在社會立足,進而走向絕路。這種被整個社會孤立的情況,人雖然沒死,但基本上跟死了沒兩樣,即所謂的社會性死亡。
那麼想想,你一個退休老人。因為你成天無所事事,逐漸與社會脫節。然後也許一開始還好,但隨著時間過去,跟你同年齡的人肯定也會一個個離開(往生)。如果你是早走的那一梯隊那好說,萬一你是活最久的那一個,你週圍再也沒有熟悉的人事物,偏偏此時你還死不掉,那麼就算你不缺錢又如何?這樣的日子你真的會開心?

所以說,退而不休。不是說不要退休,而是退休後了也不要放棄工作。你沒有必要像退休前一樣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想做就做,當作打發時間。只要你還有工作,就會接觸到社會,那就不會脫節。就算你身邊同齡的一個個離開,但因為你持續有在接觸社會,你也會遇到年輕人,年輕人就會成為你的夥伴。不要遺忘社會,也別讓自己被社會遺忘,這樣的晚年生活才有色彩,不是嗎?



【結語】
還是那句老話:你不缺一雙鞋。如果沒有必要,就別把錢浪費在這種地方。世界上確實有很多人光是為了必須開銷就已經自顧不暇了,他們確實很可憐;但是更多所謂的「窮人」,實際上是因為自己過的不夠爽所以喊窮。他們看到別人有,就認為自己也該有。於是作出了超出能力的消費,最終導致自己無力翻身。
所以,想要有良好的晚年生活,就必須提前做好規劃。規劃不是不能滾動式調整,但重要的還是紀律。如果沒有紀律,憑著衝動下決策,那就會造成很多錯誤決策而產生不可挽回的結果。

所以懂得延遲享樂的人普遍更為成功,而這份成功是來自於戰略眼光,還是來自於紀律呢?不妨可以琢磨看看。


封面圖片:AI生成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0則留言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