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雜翻】[Dr. K] 邏輯思維如何引致非理性

小孔 | 2023-12-15 14:59:08 | 巴幣 0 | 人氣 88

    原片出自YT頻道HealthyGamerGG

    前言聲明:此篇「翻譯」,並非純正影片逐字稿;而是筆者抓取該影片講者用意,經個人潤飾、通順語意後,為方便以文章方式呈現而得。本文創作用意,重點在於輔助筆者其他文章的概念解釋。請有興趣與餘力的看倌,不妨試著與影片講者的實際內容相互對照、打臉筆者英譯中能力;也請大神們,不吝提出筆者對該專業領域誤譯、或存在誤導可能的指教批評,以正大眾視聽。
    但一如往常:明顯挑釁者,恕在下直接漠視,再犯者、依小屋權限權衡處置之。

--

【開頭20秒為影片後製、剪輯自講者文本內容;後面會提及,故忽略不譯。】

    大多數人通常如此假定:只要當事人展露高度理性化的表現,幾等同於、這人就不會輕易情緒化。此種假定,常見於爭吵論辯之中:當其中一方的言行、浮現情緒化的徵兆,不管這人後續、能說出甚麼道理,都會被先前的情緒化言行,給連帶汙名化、進而被蔑視唾棄。

    事實上,這種假定、有其弔詭之處。
    特別是當一個人認定自己是理性派時,區分的基準,往往落在「洩露出多少情緒」的比較上 ─ 只要自己洩露的情緒比對方少,自己的論辯、似乎就可以被證實是更加理性的一方,也就順水推舟地被認定更加正確 ─ 彷若吾等,將論辯是否符合理性的判定基準,訂定在展露情緒的多寡上;而不是在申論內容本身、是否符合理性邏輯。甚至,即便某論辯的內容本身、確實是符合理性邏輯的;但如果呈現此論辯的過程,透露出些許情緒化的跡象,那麼人們就會認為、其內容必不理性。

    面對這些自認具備理性思維、自認一點也不情緒化之人,揭穿他們的方法、其實簡單得很 ─ 只要蒐集陳列他們申辯內容的邏輯,脈絡過程裡、存在多少謬誤就好。有趣的是,是當被挑出真正邏輯上的毛病時,這些自認具備理性思維之人,忽然就會萌發一股、強烈且即時的情緒反應。

    當吾等假定理性思維與情緒感受、應當處於同一頻譜的兩端,此種假定、確實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現實:人類負責掌管高階思考的大腦皮質 (cortex/cortices)、與負責管理情緒的邊緣系統 (limbic system) 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相互抑制 (reciprocal inhibition) ─ 意指,當大腦皮質活躍時、會抑制邊緣系統;反之亦然。故,人們會直覺性地認為:當陷於情緒化時、會難以理性思考。

    但人類心智活動 (mind) 的運作方式,遠比單純的二元拮抗、要來得複雜得多。

    首先,熟悉論辯的技巧,並無法直接證實、當事人是否具備理性思維。
    在臨床婚姻諮商中,常見其中一方、辯論能力較強;每當雙方起衝突,辯論能力較強的這方,通常能用較高的連貫性、去蒐集組織有利自己的論點,也往往因為如此、而贏下該回的衝突。也因為論辯能力較強的這方,時常贏得論戰的勝利;他們也順理成章地假定,自己就是更有理、更有邏輯的那方 ─ 大多數人看待理性與否,也常常是以結果論去推估。

    但,身具更強的辯論口才,也只是擁有更高明的技術水平而已。給一位專業辯論者、一項狗屁倒灶的命題前提,讓他去跟一位業餘新手辯論;不管掰出多少唬爛亂湊的道理邏輯,這位專業辯論者,還是有很大機會、能「駁倒」他的不專業對手。
    故,當論戰的勝負,還需考量到、例如辯論能力高低的影響之時;贏下論戰,並不代表贏家、就一定具備更明晰的理性邏輯思維。

    若論辯的結果、仍不足以證實理性邏輯與否,那吾等又該如何判別、到底甚麼符合理性邏輯?

    有趣的是,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科學家發現,情緒其實會劫持該人的辯論能力。
    以一位意識上、否認自己已陷入酒精成癮的患者為例:不管外人用多麼符合邏輯的方式,去告訴這位患者、他已經陷入酒精成癮;只要當事人在情緒感受上、不願接受自己酒精成癮的事實,負責他理性思考的大腦迴路,就會去積極地蒐羅、足以駁斥這項事實的各項論點,以致於外人根本無法說服當事人。唯有這位當事人,願意主動去接納 (entertain)、自己身體出了毛病的想法,否則、天王老子都說服不了他。
    由此可見:在人類心智的運作中,大腦的其他部位活動、例如情緒感受,是有可能去挾持這人的辯證能力。

    若一個人特別熟稔與人爭論的技巧;當他陷入情緒衝動時,該情緒可能會給這人的爭論動力火上加油,導致沒有人能說服他、他可能在理性邏輯上是錯的。尤有甚者,這人可能還會認為:剛剛發生的這場爭辯,又是以他自己的勝利作收 ─ 愈加證實、他自己才是「正確」的一方。
    若無法想像這種情境,只要多觀察身邊、涉及政治觀點的爭論就好:當陷入爭論的對立雙方,彼此都持有各自不同的政治信仰;就因為各自對各自的政治主張、都深信是絕對合邏輯且正當化的,所有與之對立的政治看法、都是不成熟的 ─ 談到政治,沒有人會說自己的政治主張很蠢 ─ 爭執到後來,往往會變成:雙方開始相互指責對方「陷入情緒化」的僵持局面。即便當私底下去問這兩人、是否都服膺理性邏輯時,這兩人通常也會給予正面答覆;即便方才發生的爭論,沒有任何一方、用客觀的邏輯去評斷…

    當吾等把理當客觀的邏輯、塞進人類的大腦裡,各種不合邏輯的怪事、就接二連三地發生。

    讓我們鑽得再深點:為何自認理性思維之人,事實上非常情緒化;又為何,除非試著去了解自身思維、受到情緒多少程度的影響,否則我們根本無法好好構築我們的思緒?

    由此論起:有人會覺得「我不覺得我現在、正陷入情緒化的狀態」,並由此推論、該人應當是處於理性的狀態。這種表述,碰上述情障礙的人 (alexithymic)、就碰釘子了 ─ 這種人擅於訓練自己、或處於某種制限狀態下,調降他們的情緒信號、使其較常人微弱許多。出現述情障礙狀態的人,他們的情緒商數/EQ、通常會比常人要低。由此例就可得知:當事人沒有感覺到情緒,不代表該人大腦中的情緒處理迴路、就完全沒有在運轉。
    我們的大腦,都具備主掌情緒的邊緣系統 (limbic system)。當我們翻閱案例,便可知:在神經科學的層次,即便當事人的大腦、主動地去抑制感受情緒的能力,負責該功能的該區大腦迴路、卻不會因此而關閉 ─ 就算這項發現、聽來非常反直觀 ─ 這些負責感受情緒功能的大腦迴路、反而可能以另一種方式活化;即便在表意識上,並不會把這些情緒表現出來。

    縱使這項發現聽來自相矛盾:當你與他人陷入一場邏輯論辯時,你大腦裡的情感迴路、並不會因此而停止功能;這些迴路仍會正常運行,但感知的程度、會受到抑制。
    發現這個現象,是來自於對思覺失調症 (schizophrenia;與思覺失調/psychosis並非同一病症) 的研究:觀察一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可能會發現他們對情感的體驗、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鈍化或降低;這些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身上,會因此出現平板情感 (flat affect) 的徵兆 ─ 從他們的臉上,可能讀不出這位患者的當下情緒。即便這些患者其實正在經歷著某些情感,但他們大腦內彷彿有個斷路器 (break)、擋在兩道大腦迴路之間,使他們情感無法顯露於外。

    述情障礙 (alexithymia) 的機制是類似的:縱使大腦內的迴路、呈現了一定程度的情緒感知,且此道情緒、正在挾制當事人的理性思維;但就當事人自己的體驗,卻感受不到這段過程 ─ 不管這聽來有多荒謬,但意識層面沒有體驗到、不代表大腦裡就真的完全沒在運作。

    讓我們看看學者們的研究,以幫助我們了解得更清楚:
    《行動、思想與情緒的抑制:篩選性神經生物學綜述 (Inhibition of Action, Thought, and Emotion: A Selective Neurobiological Review)》這篇文章,鑽研了許多、與我們主題較為無關的內容,但非常值得一探。
    重點來了:『…情緒失調 (emotional dysregulation) 是許多精神病理 (psychopathology) 的一項特徵。…藉由研究其消滅 (extinction) 過程,學者得以大幅理解在制約恐懼反應 (conditioned fear responses) 的抑制背後、其心理學及神經迴路的運作機制。以下,吾等將檢視:腹內側前額葉皮質 (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PCF)、杏仁核 (amygdala) 與海馬迴 (hippocampus),為涉及大腦中、消滅恐懼反應之關鍵區域的相關證據。

    若我們試著翻譯上述「文言文」的含意:
    所謂『制約恐懼反應的抑制』,指的是:當我身體啟動了一道恐懼反應,與此同時,我的大腦其他部位、卻會去反制這道反應;即便該恐懼從不曾消失,大腦的某些迴路,卻會非常努力地針對該恐懼、試圖阻止其在現實層面的實踐。
    這就類似、我們在與述情障礙之人發生爭論時的現象:就算大多數人、並不覺得自己正陷入情緒化的狀態,不代表這些人的大腦當中、情緒相關的神經迴路就沒有在運作 ─ 它們只是被我們大腦的其他迴路給抑制,使其無法表露於外。

    負責我們大多邏輯與執行功能的腹內側前額葉皮質 (VMPCF),會去主動抑制、例如恐懼或其他情緒的感受體驗。有趣的是:人體往往存在與之拮抗 (以維持平衡) 的抑制機制。所以時常導致:即便身體試著去抑制某神經迴路,該迴路卻可能被觸發、反過來影響吾等的理性脈絡。

    比如你有位非常情緒化的朋友…換個例子:假設我正在擔心、自己的伴侶不忠;接下來發生的,可能會是我被自己的情緒、主導了我的理性思緒 ─ 我開始蒐羅各種過往跡象,即便這些 (不夠信實的)「證據」、一一被我的朋友駁斥,我可能還是像「不可能,我傳給他這麼多信息、但他都不回我。」「可能他已經睡了,現在都半夜一點了。」「才不是這樣,他是因為OXOX才不回我的。」不論你再怎麼跟、你正在爭辯的對象理論,只要這些人的情緒迴路、正在劫持他們的理性迴路,他們就永遠不可能去回應你的理性申論 ─ 即便這運作原理、乍看十分弔詭。

    人腦同時具備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而我們總是覺得,只要我們沒有感受到情緒、代表我們就是理性的。但我個人發現 ─ 也多少與瑜珈修行者所揭櫫的吠陀知識相關 ─ 如果你對你的情緒毫無認知、如果你感覺不到你自己的情緒,那不代表你體內、情緒就不存在!那只代表:平常應該因情緒而興的後續言行,在你身上看不到而已。
    我甚至願意斷言到這地步:你能感受到的情緒愈少,你的理性思維、愈高機率是被你的情緒所脅制

    這不就是認知偏誤 (cognitive bias) 的形成機制!? 不然精神病學 (psychiatry) 提到的認知偏誤、抵賴 (denial)心理防衛機制 (defense mechanism) (心理) 投射 (projection) 等,到底是甚麼意思?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行為?為什麼我們會產生認知偏誤?為什麼人體會出現這些心理防禦機制?─ 當一個人陷入抵賴/否定狀態,那就是心理防禦機制被觸發了 ─ 這些心理機制、到底是在防禦些甚麼?
    其實,它們在幫助抵抗 (我們不能/想面對的) 情緒感受。

    由此,我們時常發現:(自認為) 高度理性思維的人,其實並不高度理性 ─ 特別是當他們,之所以會得出、他們屬於高度理性思維之人的結論,是肇因於、他們幾乎無感受的特徵。在精神病學的訓練裡,會提醒我們醫生們、一項認知前提:人類身體存在的各種心理防禦機制,有可能外顯、變成理性言行;但若當事人、實際上是無法體驗自身深層的情緒流轉,那麼這些情緒、將會脅持該人的爭辯技能,使其到處去反駁其他人。

    即便這看來很弔詭,但以我個人所見:如果一個人真的想要驗證,自己的思考脈絡、是否真的符合理性邏輯;真正該被捫心自問的驗證問題,是 ─ 這個人是否有意識到,自己眼下是處於甚麼樣的情緒狀態之中?
    除非你真正意識到,你是處於甚麼樣的情緒狀態 (才去做出這些「理性」爭辯),不然就存在很大機率,你現在所想的、根本就不理性;反之,你可能其實陷入一種、招募各式錯置心理防禦機制的狀態,任其綁架你的爭論技能,好來向其他人證明、他們是「錯誤」的那方 ─ 而事實上,你可能才是錯得最離譜的那人。
    我知道這乍看之下很矛盾,但這套、就是如此運作的。

    故,如果你真的想要成為一位、能更加運用理性去思考的人,真正該做的事,其實是、想盡辦法去增加自己的情緒感知。
    當我們遇見一名、能夠做出合宜決策的理性之人,往往是那種能做到 ─ 能坦承自己「如果我跟著去參加這場派對,我會覺得很尷尬」的情緒,並根據著這份、已經被自我認知的窘迫情緒,去做出相應適切的判斷。在同樣情境下,如果我們不小心處理、這份尷尬情緒的話,很可能會演變成:「那派對根本就不值得參加」(→妄下結論)、「我不可能會享受待在那的時光」(→負面偏誤)、「派對的地點太遠了」(→外部導向思維)…此人會想盡辦法去編出 (come up with) 各式藉口,想盡辦法去「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自己。

    所謂的合理化,指的就是:從我們人體大腦所肇生的情緒,藉由劫持我們辯解的能力、來編出一套符合邏輯的回覆,讓其他人無從去反駁
    光是想到:我們的語言系統裡,本來就存在、能本質性地去點破這套謎團的專用術語;這點,就讓人 (對這種狀況、有多麼被人忽視而) 感到不可思議。 畢竟,所謂「合理化」,字面上就是這個意思。

    這就是為何,在我們的身邊、常常遇到:只要當事人、愈不了解自己當下的情緒,這人的理性思維迴路,就愈容易被「合理化」所填占充塞、而非實際的邏輯脈絡。
    因此,當我們自認是一名理性思考的人、同時也不太感受得到自己的情感時,那就要小心了:有不小的機率,真正在主導你腦內小劇場的、其實是你的情緒;你的理性,只是受控於情緒的傀儡。

--

【此處插了一段關於班·夏皮羅的時事議題。因筆者本人對這方面不清楚,故不作翻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導或爭論。】

    當人們把「合理化」跟「找藉口」連結在一起,這理所當然。
    畢竟,你之所以會想要去編藉口,是因為你想要去避開某種、你不想去面對的痛楚情緒 ─ 這也是為何心理防禦機制、是一種「保護」機制的原因。

    當人們開口詢問:我該怎麼去增加自己的情緒感知?有時候,可能只需要坐下來、好好反觀自我,你就會發現:你的生命裡,有許多許多的事情,是你的心思、想盡了辦法要去避開的。
    當我們打開那些棘手複雜的麻煩事 (can of worms),然後發現:這是因為我的錯誤而導致的、或那是因為我的癮習造成的 ─ 天啊!這代表甚麼?是不是意味著:我辜負了我的孩子、我讓我的伴侶失望了、我沒能達到我同事對我的期待…我也許具備一種毛病、是我根本就不知道我能不能克服的?
    我們只能梳整腦內的理性事務 ─ 因為我們的心智,會幫助我們歸納、找出力所能及的解方 ─ 但與此同時,許多積累的恐懼,可能會用一種不曾被處理過的型態、鬆開心理防禦機制的閾閥,來因應我們的問題。

    畢竟,一個人可能真的無力改善自己的癮疾;即便人生中其他性質的問題,這人看似都能處理面對 ─「電玩才不是病灶,關鍵在我不夠自律;我希望我的自我規範能力、可以再強點…」「大麻根本就沒問題,它還幫我舒緩了我的焦慮;問題出在這個資本主義的社會,學生貸款制度的缺陷,整個世界面臨崩潰…大麻只是背鍋。」當我們仔細檢視這些申辯,我們就能清楚發現:當我們的情緒、挾脅了我們大腦內的理性迴路,我們就能聯想出 (come up with) 一堆、非常具說服力的現實證據 ─ 這甚至不是我們幻想出來的、一些根本不存在的理由!重點是,這些 (因心理防衛機制而被蒐羅的) 證據、是具高度篩選性的。

    想想:一個人過得不好,可能確實是因為整套資本主義體制的缺陷 ─ 這也可以是一種公正的評斷。當人們指出這社會、充斥著剝削弱者的工作環境;此種陳述,在邏輯上、也不存在任何謬誤。
    關鍵在:怨天尤人,是一種寬恕自身的 (錯置) 萬靈丹;當錯誤都在自身之外,自己就不用被究責了!

    從醫療的角度看,人類自我的某些運作方式、是帶有風險的。
    為了創造一個包容的社會,有人就開始正當化、或甚至推銷,下述帶有此類風險的概念:當一個人,不能/想去面對自身的羞恥感、或自己的某一特定面向時,相較起想辦法去照顧自身,不如去轉嫁責任、汙名醜化自己所身處的社會。

    我自己作為醫學人士,甚麼能被稱為健康、甚麼是不健康的,我們有自己的一套明確判定標準。
    但當人們身陷這些心理層面的「遊戲」─ 每當一個人不想面對、內在所感受到的恥辱,這人就可以玩一種「時髦的把戲」:「只要我不是做錯的那個人,那我就不用感覺羞恥了。」真的如此嗎?

    這就是那套錯置萬靈丹、處理羞恥感的手法:把所有過錯、都歸咎到整個社會,然後正當化自己的一切所為;貫徹「如果你沒法接納我的最爛,你又怎麼值得我、去付出我的最好」的解套詭辯!
    此套思維,直接放棄了:做為一名人類、去學習成長的選項 ─ 「本來就應該是別人該更包容;為啥我是個混帳、會是我自己的問題?」「人們應該要更具同理心!是他們有問題。」「現代人都嘛狡詐殘忍;我又不用改些甚麼,是他們該對我好點。」

    接下來的爆點,可要小心了 ─
    上述這些莫名其妙的人,是不是剛好符合了你心目中、那些常常跟你發生衝突齟齬的人的形象?「對耶,那些人就是Dr. K你說的這些症狀!」「剛好就是那些傻瓜在做的事耶!」「Yeah,就是那些人!」(爭論的起因) 隨便你們挑:保守派、自由派 (這邊看倌們想套用藍綠紅也行),這個人、那個人…不管你爭論的立基點為何,你現在、在想的,是不是「媽的Dr. K,你就在講那些跟我作對的那些人!」
    不是啊,當你作此怪罪時,其實就已身陷 (這種錯置萬靈丹) 其中了啊!? 我講的不是那些跟你爭論的人,我們在探討你自身啊!

    你意識到你的思維如何運作了嗎?只需一個剎那,你就能找到一個藉口、去駁斥他人的論點 ─ 只要你固執於你自己是對的,或你堅信你「信任」的人是對的!

    要小心啊!

    我們不是聚集於此、僅為了去評斷他人;這次直播/影片(文章),從頭到尾都只關乎你自身。為什麼你會想要緊抓、上述的那份理據?不就因為這份理據、真的如此美味,拿去做為駁斥的藉口,會讓你覺得特別舒爽嗎?

    並不是說、大家生活的四周,就完全不存在這種人。
    但請各位專注在、小心注意自己思緒的走向:當你想要把前述此等愚痴、加諸於你的對手身上時,好好檢視你當下所身處的情緒狀態 ─ 你愈是因為貶低了對方而感覺舒爽,是不是反過來印證了、你心存某些過於急切想要宣洩的情緒?這不就是你的情緒、挾持了你的理性,讓你急於證明自己、其實「勝過」這位觸發你各式情緒的對象?
    這是所有人都愛做的事:證明自己優於他人 (即便事實上我們並沒有);那感覺真他媽爽 ─ 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們該對這份傾向、非常戒慎注意的原因。

    小心啊。

    當一個人的情緒劫持了理性迴路,此人這時的理性迴路,就不可能去得出、自己是錯誤的結論,也不會去蒐羅、證明自己是錯誤的事證。真正麻煩的是:當一個人陷入了這樣的狀態,表示這人的理性迴路、壞掉了嗎?不,此人理性並沒有崩壞 ─ 它只是變得高度篩選性;換言之,變得不完整。

    打個比方:
    我如果邀位女生出來約會,她拒絕了;我因為邀約被她拒絕,而感到受傷、被排擠和恥辱 ─ 直到我開始貶低她:「她根本就配不上我」,然後我就不必感覺到羞恥了!「這是她的損失」,我可以再度感覺自我良好;「我只是出於憐憫、才開口約她,是她不識好歹」、「我對她來說太帥了,她的魅力根本配不上我」…
    上述範例,我是從我自己的第一人稱角度出發,才會採取異性戀本位 (heteronormative)、陽剛性質 (masculine) 式的說法;因為這些小劇場,真的就是我19歲左右、大學楞頭青,試著去約女孩、而後被拒絕時,在我腦裡發生過的 ─ 編出各式各樣的理由,來保護我自己、不去感到自我羞恥。

    同樣的 (自我欺瞞) 脈絡,可以被套用在任何關係上:男對男、女對男、女對女…甚至不需要是感情上的關係:工作面試、邀朋友出來…任何時候,當一個人感覺自己被拒絕了、覺得自己不如他人,我們的大腦,就開始主動介入、幫我們翻轉檯面:「這是那些人的損失。」

    我無意挑在場各位毛病;但上述這些小劇場,確實是人性的一部分。
    請理解這點:感覺羞恥,並不是件值得羞恥的事;被他人排斥,也只是人生必經的磨練。唯有當我們開始去面對、我們真正的病灶 ─ 亦即這些羞恥或被排斥的負面情緒 ─ 我們才能借助 (leverage)、不受挾持的理性思維,發揮出它真正的效益。

    然後我們才會真正認知到、下述的兩種不同情況:
    其一,(根據我拙劣的人際關係技巧) 也許我真的該被那人拒絕;也許只要我多培訓 (groom) 自己、在處理感情關係上的能力,人們就不會老是拒絕我 ─ 先認知到自己的缺憾,是人生有所長進的肇始。
    或是,你會更為明晰地認識到:那傢伙真的是個、名符其實的惡毒混帳!因為有些人的拒絕、確實是不公允的 ─ 特別是,當他們也正受他們自己的自尊掙扎、或是情緒調適障礙的影響。尤有甚者,(當你開始劃清自己情緒的影響範圍) 你可能會發現你的人生之中,有這麼一兩個人,持續不斷地讓你產生、名不正言不順的負面情緒 ─ 當你還無法作到、真摯 (authentically) 且冷靜地 (calmly) 去檢視自己的感受時,是沒法發現,這個人定期地 (routinely) 讓你感到、自己有多「不值」的處境。

    讓我們再稍微離題遠點。
    如果我們不去注意 (去認知自己周遭、是否存在惡毒之人),所可能導致的情況、是:由於人類會想盡一切手段、去讓自己感覺舒服些;當你人生中的這位惡質人士、老是嫌棄不相信 (reject) 你,你的身體會自動地去、想盡辦法抑制那份負面感受 ─ 造成你不由自主地、加倍竭力 (bend over backwards) 去向那人討好!
    「你想不想要週五出去吃個飯?」那個人拒絕、打擊了你的感受,「我會請客啦!公司剛發一筆紅利 (bonus),我正想慶祝慶祝;我買單。」那人可能心不甘情不願地陪你出門。接下來,你可能為了不想再度經歷、被這人拒絕的負面感受,促使你一整晚、頻頻獻上各式殷勤,僅僅為了避免這人再次拒絕你 ─ 持續地對這段 (不平等) 有害交際 (toxic relationship) 灌溉施肥 (propagate)

    要解決這套困境,方法是一樣的:只要你能意識到、自己那份 (不想面對、不想再次經歷的) 恥辱感和被排斥感,甚至試著去容忍這些負面感受 ─ 其實要作到容忍,就得先去意識認知;老實說,主動認知、幾等同於50%的容忍 ─ 當你能做到認知與容忍時,這些負面情緒,就不會躲在幕後、私下地操縱著你的言行舉止;避免你在不知不覺間、助長了一段 (不需要維持的) 有害交際。

--

    合理化是否助長了負面自我形象?斷然如此!
    記住:合理化的目的,是去扶持擁護你任何性質的感受。對於厄運論者 (doomers) 而言…厄運論者可能不是個好例子。

    當一個人陷入消沉 (depressed),他的腦內存在著一個、低自我評價的核心;接著,這人的理性,就會找出千百種理由、來替這份低自我評價辯解。我跟我的病患客戶們、不知爭論多少回了:人生存在這麼多種活下去的理由 ─「你的三位子女,都希望你好起來」、「他們想要再看看你,他們很愛你,他們不希望你遠去。」即便講得如此明白,但愈強大的情緒、會引出愈強大的合理化勁道:「我這個 (長期) 病,給他們帶來太多折磨了。」「如果他們能把他們的關懷、傾注在更值得他們關愛的人身上,他們會活得更好。」─ 宛若合理化的力道、撐起了他們的情緒;哪怕這循環、有多瘋狂。

    是故,合理化必然百分之百增強、個人的負面自我形象;這也是為什麼用邏輯論理、來說服人們繼續活下去,通常沒啥屁用 ─ 有些人可能適用啦。你得先發掘他們的情緒,再試著跟他論理。

--

    有人問到:『要怎麼處理一連串的有害交際?』
    答案很簡單:透過檢視你日常生活的變因;我絕對不是故意要酸人。

    你會做些甚麼事情,是甚麼情感需求、促使你去做日常的這些事情 ─ 人們之所以被捲入一系列的有害交際關係之中,必定存在著一道強力的因子、促使你被這個人所吸引。理解這道強力因子,就是你 (為了擺脫下一次的有害交際) 需要做的事情。

    這其實是個極佳的問題。
    人們之所以一再重複地陷入有害交際之中,是因為你交往的這些對象、順應了你想要看待自己的感覺;這些人證實了你對自身的認知。相較起痛楚折磨,人類會優先選擇肯定 (confirmation) 與秩序 (order);這不是甚麼對錯,只是人類就是這樣演化的。我們寧可去選擇,一項我們已經非常了解且熟悉的痛楚 ─ 在腦袋裡、我們確信我們能在這種情境下倖存;因為我們過去已經痛過十次了,這是「主場優勢」!?
    當你對自己抱持著一種特殊看法 (belief),而這位有害交際對象、證實了你對你自己的這套看法,你就會產生「我就知道,我就知道!」的被肯定感 ─ (一再陷入有害交際的) 關鍵就出在這裡。

    當然事態、可能也不像我描述的這般發展;也許你的社交圈,真的就充斥著各種惡毒之人。但總體而言,我個人發現到的是:當這些人因一再陷入有害交際、而來求助諮商;我們往往不是在處理他們在交往的對象,我們會處理這位諮商求助者。

    因此,我建議在場所有人,試著去對你的生活情境扛責;唯有當你開始試著、去扛起你自己生活的責任,你才有能力去控制你的生活。雖然以下陳述、乍聽會覺得怪怪的:但如果都是其他人的錯,那我們根本做不了任何改變;因為沒有人能夠改變他人 ─ 你是可以試試看啦…但那不可能奏效的。
    只有當你開始去接受、造就你現立處境的責任 ─ 這意味著,你承認了過去的你、做了某些事情,才造就你現在的模樣 ─ 如果你過去的行為、是存在改進空間的,這也代表:現在的你,同樣擁有改進的可能性

    責任與賦權 (empowerment) 是攜手並進的:當一個人擁有愈大的能力,則必然會扛起更大的責任;這只是人世常理。而當你試著把過錯、攬在自己身上時,這同時意味著:你擁有改進這些誤失的能力 ─ 就看你願不願意扛起這份責任而已。

--

補充:講者·Dr. K維基介紹英文頁面。
另:文中的維基連結,僅供看倌們參考;特別是維基中文頁面,可能會有資訊更新不及的問題。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