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儒禍(三)思辨其學說實用與比較

坪圳氏共和國人 | 2022-09-01 15:46:20 | 巴幣 1138 | 人氣 300


 批判尚古主義,不得不提到中國人文社會存在一股現象:重「大說」而輕「小說」。(第十八頁)
 
  古中國的知識份子和讀書人兩千多年來一成不變,都把人生最重要的目標放在做官:「學而優,則仕。」官運亨通就得意洋洋,若是免職下台,便是執筆去寫史書。求取功名也就是科舉考試尚未及第者,只能寫小說自娛娛人;(筆者我補充:明清兩代的士林觀念有所轉變,讀書人也可改行從事經商、醫療,標榜其身份稱為「儒商」、「儒醫」,強調自己的行為操守值得信任。

  但是,中國思想界主流自古以來重視史書、輕視小說。稱歷史為「大說」,虛構劇情的作品只是「小說」,寫著不著邊際的小說家,為現實的知識圈人士所看不起。(第十八-十九頁)

      筆者在此補充自己看法:結果在五四運動後,決定全面西化的中國看見西方社會重視小說,連忙回頭去關注在庶民文化的流行的像是《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等書。
 
  不僅如此,中國文學界開始建立起來,戰前的中國出現魯迅、徐志摩、張愛玲等人吸收西方文學知識養份後,再創作出不少文學優作;戰後在臺灣,則是金庸、古龍、梁雨生等人的武俠文學亦曾風靡一時,至今仍能見到相關電視劇改編新作。但就算如此,所謂「主流」的學術界批判這種適合大眾的通俗文學聲音,仍不絕於耳。甚至到了以課業為重,將其區分為「課外讀物」跟課綱指定推薦的參考書、相關主題書籍分離。
 
  「novel」按照線上劍橋字典,原意僅指長篇故事的文學體裁,也可指新奇的觀點想法;總之是從詩集、戲劇逐漸發展而來。以西方文藝復興的時代開始算起,小說的發展至今也將近六百年了。除了一開始的愛情文學、騎士文學或宗教文學和長篇史詩傳說外,也隨時空變遷,發展出各種不同領域的類型文學:歷史文學、推理文學、神話文學到一直到戰後的奇幻文學、科幻文學結合傳說史詩或其他類元素也能大放異彩,締造銷售排行榜佳績的同時,也更新人們的三觀;提供新觀點的發想與指引。
 
  現在,則是細分出更多類型領域,讀者閱讀喜好、習慣也一直影響寫作規則變化,尤其是電影電視的發明普及,文字必須製造刺激讀者想像力的「畫面感」已成為必要。在西方,由於歷史傳記、虛構文學之間無明顯的高下之別。即使是同在亞洲的日本,也不同於中國。他們關注自身歷史紀錄之餘,也有許多名人創作的《物語》歌頌流傳,也被列為正式文學加以重視。 
 
  具體來說,不論是強調學術藝術價值、思維反省批判、時事批判並從中取材學習的純文學,還是以不論社會層級都能接受的通俗議題、商業娛樂元素的大眾文學。共同點在於,無論是人性的情感文化詮釋、價值觀哲理思辨、世界觀的呈現角度與反思批判,越是長篇完整度高、設定豐富且參考現實議題的作品,搭配上優秀的文筆描寫呈現、劇情高低起伏,就能引導讀者們的思緒、情緒感受起伏直到劇終。這,便是自然發展且無意間發展出「小說」的重要功用。
 
  這個功用為何重要,如果說電影延長了我們人生三倍的時間,因為我們的人生感受、體驗都被放大延長了。別忘了,在這之前負責這個工作的媒介,就是小說。
 
  如果說熱愛小說寫作如我,因為受到主流觀念打壓而仇中……我承認那個人就是我!(大拇指
 
 
  遺憾的是,在號稱「文明之國」、「文人之國」的中國社會,情感表現受到壓抑,誠實表達被認為是低俗、愚笨的、太「」氣。真實思想、辯論內容的外流,在不同時代亦有可能引來同行黨同伐異、來自上位者的殺身之禍。中國人以自身豐富的飲食文化、經濟生產成果豐富而自豪,因為飲食文化這方面沒有受到官方打壓,得以自由發展。
 
  但是可有人想過,為何只愛談飲食?只會談飲食?食物不太可能直接牽扯到政治文化上的「意識形態」之爭。
 
  但是其他?秦代有焚書坑儒打擊學術、漢有罷黜百家壓制異音;隋唐兩代科舉取士,成功地打壓被視為優秀文臣武將來源、「人才庫」美稱的世族政治,也利用考試選書侷限讀書人的思想。宋代開始興文字獄,元只有取消科舉並表明藐視讀書人;明清兩代則是文字獄、查禁祕密結社、罪罰連座誅滅親族的行為盛行,乾隆編四庫全書、禁止華夷之辨的討論時也燒毀不少書籍……有沒有發現共同點,都是大一統的中央政權,必然管制民間思想文化發展?
 
  然而中國歷代只要完成大一統,就會推行「定於一尊」:政治、經濟、文化思想上必須整齊劃一,這也是大一統體制確保政情穩定、罷黜百家後獨尊單一思想、一元化價值標準的由來。這個大一統的弊端究竟多少?下面會一一道來。
 
 
  中國歷來大一統帝國的朝廷,自古有文人相輕、喜好黨爭的傳統。包括唐帝國的「牛李黨爭」、宋王朝的「新舊黨爭」、明帝國的「東林黨爭」,知識份子成為朝堂上的科舉官僚,聚眾成黨、不停互鬥;而且也不像西方社會、日本幕藩體制那樣,摸索找到良性競爭的規則、方法。中國黨爭導致朝政混亂、國力衰退,往往是帝國滅亡的原因之一。
 
  直到二十世紀初期,透過「和製漢語」為媒介,大量西方社會各領域學術理論翻譯傳入後,中國社會才終於醒悟:原來所謂的中華—漢文明衰退的主因,就是將不斷對古典進行考據、注釋再注釋的儒教奉為「國教」,這種毫無長進、消極怠惰的作為,當然會深刻影響文化價值觀、大眾生活觀念的發展,於是就出現五四運動中「打倒孔家店」的口號。
 
  可以說,從辛亥革命到文化大革命,打倒儒教一直都是文化核心命題。黃文雄先生認為:儒教文人被輕視、攻擊到如此地步,這樣的歷史事實無非是彰顯其本質大有問題。(同第二十頁)


        日本漢學與支那儒教的差異

  西元七世紀的大化革新,倭國主動學習吸收唐帝國的漢字、儒教、佛教、律令制後轉型,從原本一個倭王底下眾氏家大族拱立、大小氏族部落不計其數的鬆散濱海王國,成為一個位居東北亞、嶄新面貌的唐式律令體系封建國家。

  那麼,以日本列島為中心發展而來、口說歷史達數百年之久的倭文化──大和民族文化本位,吸收儒學後以自身觀點重新詮釋的神道信仰國家、天皇之國日本,又是怎麼發展儒學的呢?

  來自中國的仁義倫理規範,並非一到日本就被人接受,而是經過儒學者尤其是江戶儒學的發展,才在日本社會生根,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倫理學。(第七十五頁)

  日本傳承自儒家的思想與倫理觀,但是喜歡強調「義」這種理念,因此有《太平記》這種古典文學(編按:十四世紀中葉軍事小說,描寫鎌倉幕府的滅亡與南北朝的動亂。)這本作品之中與「義」有關的詞彙,據說超過三百三十個,可見日本的南北朝是一個「義」氾濫的年代。(第七十四頁)

  武士道經典、山鹿素行所著的《山鹿語類》,強調「尊義」重要性。日本另有一位學者,對「義」的看法與傳統儒學不同,認為「義」與「利」的內涵相近,此人正是皆川淇園。


  皆川是江戶儒學的代表人物、當時思想界的領袖。在他看來,「義」非常具有實踐動力,「義和利其實非常相近,是義的,自然有利。」(《淇園答要》卷中)亦即「義」並非超越利、抽象的概念;而是跟「利」這種現實利害密切連結。當然,過度重「利」,不可能有「義」,但他不贊成把「義」詮釋成「不可得利」。(同第七十四頁)

  伊藤博文的左右手、外相陸奧宗光,早期曾經是參加西南戰爭、被政府下獄的政治犯,但是他在仙台監獄中翻譯了效益主義者邊沁的《道德與立法諸原理序說》,該書問世,被譽為「利學正宗」。陸奧在書中指出,將孟子談論的「義」反過來理解,就能理解邊沁的效益主義的涵義。(同第七十四頁)

  此外,夏目漱石所著的《虞美人草》、尾崎紅葉所著的《金色夜叉》等明治時代的純文學作品,也都反覆討論著「義」與「利」。黃先生認為,這表明不贊成義須「不盡利」的,不只是皆川淇園,承認人們有追求「利」的慾望,正是「義」的本質所在。(第七十五頁)



  那麼,日中兩國的價值道德觀之發展,差異性、實用性比較又如何呢?

  對於中國人來說,「義」終究是甚什麼?只怕中國人很多都回答不出來吧?

  因為中國傳統的「義」這個詞的涵義很多,缺乏主體性,附屬於「禮」而存在的。(第六十四頁)

  「經禮三百、典禮三千」的「禮」意思很清楚。相對的,「義」這個字,核心概念可引伸出非常多涵意:與「道」結合就是「道義」;與「德」結合成「德義」;與「禮」結合則成了「禮義」;與「勇」結合成了「義勇」,以此類推……

  關於「義」字的闡述定義,《禮記.表記》提到,「義者天下之聖也。」《國語》說到「義者文之理也。」《白虎通.惰性篇》提到「義者斷決。」《荀子.議兵篇》則是說「義者循理」。此外,孟子說「善惡之心,義也。」韓愈說「行而宣之謂之義。」朱熹說「義者心之制,事之宣」……「義」的定義在歷代文人的詮釋下如此變化多端。如此容易與其他概念連結、相互依存,也難怪涵意如此變化多端。(第六十五-六十六頁)


  孟子將「仁、義、禮、智」四種德性,分別解釋成「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當時的楊朱利己主義與墨家的兼愛主義在諸夏社會上極端對立,黃先生認為,孟子為了爭取曝光機會,提出這樣的理論。

  如果拿孔孟與老莊比較,兩者的差異就會更加明顯。前者比較偏向人為規範,後者則是堅持自然法則。

  孔子認為,社會混亂的原因是喪失仁義道德,要重建仁義。老子方法則不同,在他眼中,「仁義道德」正是社會混亂的元凶,唯一解決方法就是拋棄人為的仁義道德,回歸自然。

  老子極力批判道德至上主義,指出萬物的根本真理是「自然」,稱之為「道」,放棄美醜善惡之辨就是「絕聖棄知」,就可「民利百倍」。(幸福一百倍)

  莊子用「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偷東西者判死刑,偷竊國家卻可成為君侯)來做諷刺,只要能不擇手段成為君上,就可宣稱自己擁有「仁義道德」。他斷言,所謂仁義道德、聖人智慧在此不過是虛假名聲形象,是「偷」來的。(第六十七頁)

  這不得不讓筆者我想到,英國有句諺語說:「偷了一條麵包,你會進監獄。偷走一條鐵路,卻可以去選國會議員!」畢竟乘客只要買票上車,享受舒適的乘車服務,品質不打折就可,誰在乎原先的列車鐵路公司的老闆是誰?


                   再來,日本跟中國對於「仁義」的看法又如何?
 
  黃先生認為,中國人多半認為「仁」與墨家的「兼愛」(博愛)成對比,前者是「有等級、有差別的愛」。相對的,日本人認為,「仁」應該就是「愛」、「博愛」或者「慈悲」。(第七十五頁)
 
  日本人總說「醫既仁術」,「仁術」可解釋成不愛錢。病人是否送紅包致謝不重要,窮人甚至還要免費醫治,才是「仁道」。
 
  黃文雄先生認為,江戶儒學和中國儒教、佛教不同。可從下列這一點看出:
 
  江戶儒學全盛時代重要的經典之一《先哲叢談》(卷三)指出,大儒山崎闇齋在世時,曾公開問一大群弟子:「若中國以孔子為帥,孟子為副帥,率數萬兵馬攻打日本,吾等學習孔孟之道者,何以因應?」弟子中無人能答,紛紛請闇齋開示。(第七十九頁)
 
  闇齋說道:「若不幸遭此災,唯有穿上鎧甲、手持武器一戰。擒孔子、孟子以報國恩。此既孔孟之道。」黃先生想,這就是闇齋等江戶儒學者,與朝鮮朱子學者差別所在。可能是受日本傳統「國學」影響,江戶時代日本人已經建立近代國民國家精神的強大基礎,其中也有源遠流長的「大和精神」。(同第七十九頁)
 
  無論從儒學得到多深刻的仁義道德,面對緊急狀況,日本人總是採取民族主義的立場,這便是「大義的名份」。(同第七十九頁)





(1)和製漢語:【傷感情】「和製漢語」如何影響現代華人世界觀?                                                                                                                網址:https://www.cup.com.hk/2020/05/19/wasei-kango/


          (下回待續)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大漠倉鼠
害怕思想百花齊放延伸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價值觀XDD
2022-09-03 15:09:34
坪圳氏共和國人
真的~~~
2022-09-03 15:34:19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