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33 GP

【窖藏】『不勞而獲的東西總是特別誘人。』──《大賣空》

作者:XO│2016-09-06 23:47:09│巴幣:1,067│人氣:906
希望這篇的內容能給那些看不懂電影與原著所想表達的危機的人們一點幫助。
我盡可能的詳實介紹了,但當中也夾雜了不少個人觀點就是。




《大賣空:預見史上最大金融浩劫之投資英雄傳》
2015/12二版

會知道這本書的存在是因為電影的關係。我跟一般愛跑電影院享受聲光效果的人不同,通常讓我買票入場的電影都是沉悶的劇情片;災難特效?史詩場面?穿著緊身衣的英雄?我等電影台播就好,對我來說這不是第一時間該看的東西。

之所以會想去看《大賣空》是某次在HBO的電影特輯中瞥見了這部片的資訊,看了下導演與演員,再對上題材,挑起了我的興趣──導演亞當.麥凱,一個以喜劇電影著稱的名導;演員史提夫.卡爾,好萊塢知名的冷面笑匠(當然不只有他,還有其他演員,比方從《大腸太陽帝國》童星一路演上來的克里斯汀.貝爾。布萊德.彼特?我不太喜歡他)──然後電影主題內容是『金融風暴』?

怎麼可能會有人不對此感到好奇?

電影本身是改編自2010年出版的同名著作《大賣空》,原著者麥克.路易士的作品被搬上大螢幕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但我想他打死都沒想過一本關於次貸危機的紀實文體居然會有人想拍成電影。

麥凱導演的拍攝秘辛也很有意思。我想,當他跟經紀人說他想拍《大賣空》時,這肯定是該名經紀人事業中最大的挑戰:他要怎樣說服麥凱的投資者與電影公司讓他們支持一個以喜劇著稱的導演去拍一部可能掩住人口鼻就可以把人活活悶死的電影?《銀幕大角頭》裡荒腔走板的笑料要怎要塞進華爾街?最重要的是,要怎要說服這些有錢的大老爺們支持他的顧客去拍一部『票房可能會慘賠到脫褲』的電影?

不管怎樣,他辦到了。

《大賣空》的故事始於一群被人們視為怪人的人材。他們是在滿是瘋子與野心家的華爾街環境下仍被同行們視為怪人的人們。

史提夫.艾斯曼,避險基金『尖端夥伴事業』的老闆,一個憤世嫉俗、直來直往,自詡是華爾街羅賓漢般的人物,認為整個金融市場滿是雞鳴狗盜之輩、需好好整肅的人。他是那種只要發現自己是對的(不是認為自己是對的,而是發現自己真的是對的),就會毫不猶豫抨擊跟自身立場相對的對象──哪怕他正在與對方商談生意──艾斯曼從不碰違背良心的事業,而最常給生意往來對象的一句話……噢,天啊,我欣賞他:『你打算怎麼坑我?』
(※註:電影裡這個角色被替換成馬克.鮑恩,原因是艾斯曼原著中提及的個人悲劇──喪子──他本人不希望這件事被搬上大螢幕)

麥可.貝瑞,一個對股市交易感興趣也獨具天賦的前醫生,辭去工作後在親友幫忙下成立了『傳人避險基金』。貝瑞對數字有著非比尋常的敏感與專注,這使得他在投資上獨具慧眼,經常發現他人漠視的獲利機會。他極端不擅社交,在旁人眼中他是個舉止詭異、講話不得體的怪胎,而他也習慣獨處,埋首一堆數據資料中。後來才知道他在數字上的天分與社交方面的缺陷是源自他先天患有的疾病:亞斯伯格症。(他一直到自己都有兒子了才被診斷出來)

葛瑞.李普曼,德意志銀行的頂尖債券交易員,一個貨真價實的混蛋。他自私自利,並且極度喜好自我吹捧,但也因此,李普曼對他人自私自利與自我吹捧的行為也極端敏銳。個人看來,他如果發現你是個自私自捧的傢伙,那他就是個比你還更精於此道的王八,而且他會很主動(也很樂意)揭下你的面具,可你怎樣也揭不了他──因為他的不是面具──這傢伙甚至公開承認他對自己的公司沒什麼好效忠的,就只是在那工作罷了。這態度在同行中不是什麼新鮮事,可問題是李普曼是唯一一個敢掛嘴上的人,他是那種要幹一件事就會幹死幹絕,不留餘地的人,是個名符其實的瘋子。

查理.雷德利與傑米.麥伊,合力經營『康沃爾資本管理公司』的搭檔,兩個缺乏自信心又很神奇地能從投資中獲利的怪胎。他們專門找華爾街普遍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然後去投資這件事,投資完以後又對自己的眼光存疑,開始四處找人問「我們這樣做到底對不對?」,好玩的是,他們詢問的每個對象都會認為他們是把投資打水漂,可卻又無法提出反證來嘲笑這對搭檔的智商,而到了最後他們總是賺錢。

除了上述二人外,康沃爾還有一名類似軍師的人物,前德意志銀行職員班.哈克。由於能力與人脈,哈克專門幫雷德利與麥伊實現他們無法完成的交易,因為在華爾街這種動輒數億元來去的地方,康沃爾千萬等級的資本根本沒有哪個大財團會把他們視為交易對象,但哈克就是有辦法說服康沃爾有意接洽的對方,讓對方把康沃爾之名列入交易名冊中。

而一切都從貝瑞開始。

當時貝瑞深入解析許多投資債券的結構,發現這些債券是由許多有極高機率收不回的爛帳組成的,於是他開始替這些債券買保險,可當時市面上還沒有這種東西存在,這讓與貝瑞商談的對象不得不為他客製出這種東西。

而李普曼注意到了貝瑞的行為,他從貝瑞手中買回了一些『信用違約交換』(就是貝瑞的客製化保險),並且開始跟一些人推銷這東西,其中一個對象就是艾斯曼。艾斯曼跟進深入了解後,決定大量買進這些保險。

在此同時康沃爾的怪胎二人組也在哈克的幫助下進入了這交易圈,開始大量買進『信用違約交換』,等著獲利。

OK,看到這裡想上一頁的話我不怪你,因為上面這段東西連我看了都覺得乏味。你們現在的問題大概就是『貝瑞發現了啥小?』、『李普曼為什麼要買回來自己賣?』、『艾斯曼幹啥要跟進?』、『康沃爾為什麼怎樣也想插一腳?』還有『他媽的他們到底是在幹什麼?』,我應該沒猜錯對吧?

為了弄懂上面這些問題,電影跟書我都重複看了好幾遍。我不敢說我很理解(嘿,我當年會計學分被當了三次耶!),但我已經有某種我自認為應該沒錯,也能淺白解釋讓人明白的觀點,所以當有真正金融專門的人看著下面我即將解釋的東西,發現當中有誤時,還請不吝指點。因為這種程度的理解已經是我在不向人請益、獨自思索的大腦極限了。

貝瑞發現的東西與他客製化的保險,個人是這樣解讀的。他發現了市面上的投資債券有很多都是毫無價值的爛帳,他是從哪去判定的呢?因為他一筆一筆的去核對那些債券組成的內容,發現這些債券的借款人根本沒有償還能力。

呃,你現在應該在想『債券是三小』對吧?講簡單點就是『可認購的負債』。好比說今天你去跟銀行借了一百萬,銀行當然會算你利息,假設連本帶利算一百一十萬好了,整個世界也不會只有你借錢對吧?於是銀行就把這些跟他借錢的人們的債務全部綁在一起,將所有數字累加起來,就……十個人好了,一千一百萬。然後銀行就會去問別人『我這有筆值一千一百萬的帳,只賣你一千零八十萬,有沒有興趣?』。

咦?這樣的話銀行不是損失了二十萬的獲利嗎?為什麼銀行要這麼做?很簡單,因為這麼做的話他能把這一千一百萬倒帳的風險轉嫁到別人身上,銀行反而毫無風險的賺了八十萬,而買入方則要承擔原本該由銀行承擔的倒帳風險(風險就是這一千一百萬沒人還出來的情況)。這就是債券。

而貝瑞發現的事情是,這些債券多數都是由收不回來的爛帳組成的,因為核發貸款的人從來沒去評估借款人的償還能力。放貸審核者基本上也不太會去管銀行的營利,他們是按筆抽庸,所以核發的貸款越多,他們賺得越多,而銀行就把這些債務全部綁一起做成債券拿去券市販售。

銀行沒發現這些債券實際上一點價值都沒有(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第一線的借款者沒有償還能力,放貸還爽爽放,等借款人沒錢還款時,這些債券就倒帳收不回來了),他們也不在乎,畢竟只要把大量的貸款包裝成債券去賣給別人,銀行就能無風險的獲利。可貝瑞發現了,於是貝瑞買了這些債券,並且去替這些未來肯定毫無價值的債券買保險。

我打個比方:
若債券是個活人,那貝瑞就是在替這人買高額的意外險,而且買的項目是『這個人被雷劈了才能獲得理賠』,受益人則是貝瑞自己。承保方根本不相信會發生這種事,對於他們來說貝瑞是在送錢給他們花,所以他們接受了這個保險條件,並且開出了高額的賠償金(畢竟這件意外發生的機率太低)。

但貝瑞已經預知了在近期的某天,這個人會在暴風雨中穿上中世紀的全身鎧甲還手執五公尺長的避雷針,跑到空曠無際的草原上站在雷雲正下方等閃電打下來。

而在這天到來前,貝瑞必須不斷的繳保費,直到閃電劈在債券身上為止。

李普曼查覺貝瑞在幹什麼以後,便向貝瑞買回部分保險,並開始自己兜售、抽庸。當他找上艾斯曼時,艾斯曼仍是那副『你打算怎麼坑我?』的樣子,但深入研究後他決定參予這樁交易。艾斯曼恨透了華爾街的黑暗與腐敗,他認為這筆交易能給整個金融界一個慘痛教訓,所以他便開始不斷的買入債券,然後再替這些債券買保險。

康沃爾則是靠著哈克的手腕才從李普曼那裡加入這樁交易,但康沃爾那兩個古怪的經營者卻發現了前面幾人沒發現的內幕。『債券』這東西是有分層級的,越高級的債券風險越低,也就越不容易倒帳(說白點,你買的債券評級越高,它變成全無價值的廢紙機率就越低)──他們發現許多層級較高的債券實際上是劣質債券偽裝的──也就是跟他們投保的債券其實是一樣的東西。

用前面的比方來講:
康沃爾發現了其他會在雷雨天站在大草原上全身掛滿金屬給雷劈的傻子。

他們分析過後,買下了那些高評等的劣質債券,並且為其投保,保費還更便宜。再套一次比方:他們替所有人都認為下雨天不會出門的傢伙買他在雷雨天會被雷劈的保險,因為在承保方來看,這件事發生的機率更低,所以保費也相對降價。

那為什麼這些債券會被誤判呢?原因出在評級單位。負責給債券做評鑑的人並沒有像貝瑞一樣去核對債券組成的細部項目,他們只靠債券大體結構就做出評斷,如果一筆債券的債務構成全是在同一領域,那風險就高,評級也會跟著降低。

一筆債券若全是由車貸組成的,那如果車市出現了大變動導致車貸全部倒帳的話,那這債券的價值也就會跟著跌到谷底。可如果一筆債券是由不同領域的債務組成的話,比方房貸、車貸、創投貸款、小額信貸、公司貸款……二十個領域組成,當車市影響到車貸時,債券也只有二十分之一的結構會受到波動,可以從其他十九個債務結構的獲利來填補。

可真正的問題就是評級單位沒有發現,只依債券觸及領域廣泛就照表面給予高評價,可實際上該債券是由一堆賣不出去的高風險債務綁在一起出售的!這二十個組成債券的債務都是收不回來的爛帳!

二十個全是爛帳是比較悲觀的說法,但實際上組成的爛帳只要能抵過其他債務提供的利息,這債券就沒有買進的價值。你花一千萬買了一千兩百萬的債券,然後該債券裡的車貸爛帳造成債券兩百萬的虧損,就等於是用一千萬買了一千萬而且還要付交易手續費。

但若不止車貸,連房貸也一起垮台,導致一千兩百萬的債券總值拉低了四百萬呢?恭喜你,你花一千萬買八百萬,相當於買入兩百萬的虧損。而《大賣空》的主人翁們就是在為這個情況買保險。

當他們的債券價值開始下跌,造成投資虧損,那保險就會生效,承保方必須依約賠償。賠償的金額遠高出他們認購債券的費用、債券虧損的損失、持續繳納的保險費,因為整個市場都認為『債券淨值下跌』這件事不可能發生,所以保單設計上的賠償金比例相當高。

你可以把這想像成一張賭桌,貝瑞一眾賭客一直用同樣的金額在狂押一賠兩百的『豹子』,就假設是……一百萬?而就在第五十一把(也就是輸了五千萬)的時候,豹子開出來了,莊家賠了兩億出去,貝瑞等人拿了籌碼就閃。

可這後面衍生出了一個問題,因為保單的承保金額太大了,導致他們付出賠償金的對象可能賠不起。你拿著合約要求對方履約,可對方要是在那之前就倒閉的話那一點意義都沒有,而在那個同時,因為債券倒台之故『信用違約交換(債券保險)』成為了市場上人人搶著要的商品,而當時市場又已禁止了該保單的製作與販售(你不可能為正在著火的房子防火險吧?同樣的道理!)。

所以《大賣空》的主角群就開始以低於保單面值的價格,將這些保單賣給其他對此感興趣的人,而這些人不知道保單的承保方就要倒了。回到前面的賭場比喻的話,就是貝瑞一眾拿著兩億的籌碼,但沒有走到兌現處,反而是在賭場內用一億八千萬的價格把這些籌碼賣給其他賭客;這間賭場要倒閉了,購入籌碼的賭客卻對此事毫不知情,還在那兒以為自己撿了個天大的便宜。

你有沒有覺得這種行為有點眼熟?對,這就類似銀行販售債券的方式,他們將承保方倒閉的風險轉嫁到購入者身上,就像銀行將貸款倒帳的風險轉嫁到債券投資人身上一樣。這也是電影版中的馬克.鮑恩(也就是艾斯曼)自我嫌惡與掙扎的原因,因為只要將這些保單賣給不知情的人,他的作為就跟他一直鄙視的那些銀行與財團沒兩樣……但他最後還是賣出了,因為不賣出的話那些保單將成為毫無價值的廢紙。

套句電影版裡妻子開導他的一句話:
「你不是聖人,聖人不會住在公園大道的豪宅裡。」

接著暴風雨來了,傻子一個個精準無誤的給響雷劈開了腦門;賭場倒了,空有籌碼的賭客不知上哪兌現。他們是幸免於難的一群,大把大把的銀子入了口袋,但卻怎樣也高興不起來……

這世界恨他們,只因他們比任何人都早預見了真相,人們甚至認為這真相實際上是這些既得利益者刻意製造出來的;你會因為一個地質學家警告一座橋下的根基因為水流掏空而將崩垮,而在橋崩垮後去質疑那學者『這橋會垮其實是你的陰謀!』嗎?

人就是如此荒謬。

我們的借貸生態也一樣,很詭異。今天我帶著我的企劃書、資產證明、收入憑證,想去銀行貸個五十萬做小本生意,銀行會給出一堆理由推辭掉,不核發該筆貸款,可同樣的資產收入相關文件,卻能讓他們核發一筆三千萬的房貸?這標準在哪?

答案是『利益』。五十萬無論是抽成、回收、債務轉嫁的利潤都太低了,可三千萬?光回收利息就多少錢?如果不想冒借款方還不起債務的風險製成債券販售出去的話也不少對吧?就算對方真還不起,最後房子還是歸銀行的,這算盤怎樣打都不會虧!

然後,我覺得更誇張的是藉由貸款創造金錢這件事。今天假設你去貸了五百萬,年息算2%好了,也就是十萬塊──在你去貸款的瞬間整個世界經濟圈就平白無故多出了十萬──而這個世界,同一時間不會只有你一筆貸款。

我想這就是通貨膨脹的主因之一:我們到底透過負債創造出了多少本來不該存在的錢?

但是你無法停止去貸款,為什麼?因為你被說服了。

你認為自己每天上班就該從一杯星巴克的咖啡開始,身上的行頭也必須不落人後,下班跟同事或朋友去高級餐廳聚餐,假日跟另一半出去遊山玩水,直到結婚;你的婚禮要大排場,蜜月旅行得到國外的觀光勝地,買了有中庭空間的樓房後,接著就是孩子出世;最好的保姆可以分擔你的教養工作,等孩子大點就要送進有雙語教學的私立幼稚園,而全家大小一年要一起出國兩次。

你被說服這才是你的人生。過不起是不是?沒關係,銀行會借你錢。這也是現在我看到那個信用卡廣告說到『╳╳,無價。』時總忍不住想吐的原因。

你根本不在意這背後是怎麼運作的對吧?對你來說只要過著夢想般的生活一切都無所謂對不對?來,跟我念一遍:
『我,╳╳╳(你的姓名、ID、外號或暱稱),絲毫不在意整個金融環境的真相與背後的形成原因。』

反正當一切出問題時,丟給財團與政府就好(順帶一提,永遠別去相信政府什麼『救市方案』之類的鬼話,因為他們連自己在說什麼都不知道!),但你卻從沒想過這一切可能自己也有份。他們是不該放貸,但你也不該去借。你過著自己不配的日子,憑什麼認為自己是無辜的?

我們都在做空自己的未來,但沒有人能為此事買上保險。
而你要嘛不是不知道、不在意,就是裝作沒看見。

應該要節錄整本書的一大段過場,但我最後發現只需要一句話就夠了。這是作者路易士在原著結語的段落:

  如果人不需要做聰明的決策,做了愚蠢的決策還可以致富,你期望他們做出聰明決策的機率是多少?

※  ※  ※
 
『我們都在直奔天堂的路上,我們也同奔往彼方的地獄。』
                     ──查爾斯.狄更斯《雙城記》





我認為這是個你絕對有必要認知的事物。
但我認為你不在意。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31478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小說|隨筆一文|雜記|短篇|時事|創作|心得|影評|評文|電影

留言共 5 篇留言

Dio
好文

你在提到通膨之前的說法都沒有問題,但是後面的說的就錯了

來點貨幣銀行學

金融分兩種,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

直接金融就是投資

間接金融就是銀行收放款



你覺得錢,一堆錢,一堆人的一大堆錢應該怎麼用?
如果全放到直接金融,誰敢?
這種說法就是問你,你敢把你所有資產全部丟到股票市場嗎?

所以會有間接金融,我們把錢放到銀行
一個可以為我們(一大群人)把關風險,並掌握更多投資資訊的地方

是的,就是省力,就是效率

好,問題來了,你把錢放到銀行,等同於銀行剝奪你的投資機會
為此,他要給你補償,這就叫"利息"


舉個例:

100個人,每人有100塊,表示市場共有10000塊
假設你可能可以獲利10%(或虧10%),但是某A獲利能力強,有50%(或虧5%)
要是大家都在市場是開店,獲利會被均分,而且市場風險大,不見的每個人都會想開店

於是大家把100塊集合起來,交給非常有信用的B,湊成10000塊給某A
但是你不會甘願自己有可能賺10%的機會就這樣消失
於是在經過和B討價還價後,B承諾給你10%的保證利潤,並且等你要取錢時,隨時可以取回
而B則向A收取10%利息,作為選擇A的機會成本代價(B大可選別人)
所以A的實際利潤是30%
但是沒人跟他搶市場,風險低的多,A也樂的接受

如果A只有100,他可以賺50
但是藉由借貸,他可以賺3000,而其他人則可穩定獲得10塊利息(1000塊/100人)

你把你的機會讓給別人,並向他人收取機會的價格,而且不虧本(跟投資不同)
這就是利息

09-07 01:08

Dio
以上為初階內容

深入一點,為什麼要借貸?

答案簡單,每個人能力不同,需要不同,生產的東西不同
所以當一個人能在某領域能達到成就,但是卻因為缺乏資源使用而無作為
這就是全人類的損失

要是沒有借貸
搞不好你今天才剛看到世界第一座城堡剛完工


回到基本,借貸中就有利息,決不是無中生有
而是我們相信錢借出去後,產出會增加

原本這農場只能產10根蘿蔔
但是藉由借貸,多買了一畝地,變成能產20根蘿蔔
於是農人把賣20根蘿蔔的錢還你
這樣算無中生有嗎?


你後面的問題就是,你把借錢給別人,和跟別人借錢混為一談


利息,就是機會成本的價格
當機會成本價格高,利息就高

像是70年代經濟起飛
大家都想借錢做生意,所以利息20%、30%跑不掉
而這些錢確實也變成實質的物質回饋到我們生活中
那年代每年加10%薪水就是很實際的成果

但如今機會成本低,所以利息低
沒人想借錢做生意
因為做生意也不怎麼賺,所以利息才只有少少的2%、3%

我不會說利息和通膨沒有關係
但是這層關係並沒有你想的那麼直接,更甚者,為遠因(看情況)

這世界必然是要通膨
這代表我們的產出在增加


最後,借錢不代表擴張消費,也可以是擴張生產

例如你炸得一手好雞排,生意估計會有50%的利潤
你可以選擇工作五年存錢再開始賣
也可以選擇今天借錢,今天開始賺50%的利潤,然後顧很多員工,照顧員工的生計

09-07 01:08

XO
可如果是次貸風暴級別的倒帳風波(本金+利息,所有借款人都還不出來),那只是讓市場憑空出現龐大債金不是嗎?然後紓困案又得製造真的由政府背書的錢去補那個坑,等於變成翻倍了……

我不知道自己這樣理解到底有沒有錯。還勞請指點。

因為我的觀點全建立在『銀行在不斷借錢給沒能力還錢的人』。09-07 01:21
XO
而銀行也不在乎,反正他們有能力將風險轉到別人身上。09-07 01:23
曲蘿幻
說得好清楚
原來這部電影是在說這樣
(我沒看過電影)

09-07 02:55

XO
原著更清楚,電影刪掉了不少細部項目。09-07 23:45
Dio
我上面提的是基本中的基本
大賣空的內容是其中的延伸、應用、轉化後的實務面手法再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XBZxiNFrxk

這部的解答很完整

所以我會說你前面的理解是對的

不過這跟一般百姓藉由擴張信用去消費
多少還是有差異


『銀行在不斷借錢給沒能力還錢的人』
這種理解確實沒錯
但是你後面說的
其實比較像是"喬治瑪莉事件"
所以你擔心的問題,那次之後其實就很少出現了
畢竟喬治瑪莉後,多數人都建立起消費信貸的理財觀念了


題外話,
放在台灣的話,前陣子的炒房就是金融海嘯前的情況再現XD
不過好在還是有些有反省能力的人讓台灣本島的金融風暴再發生前平息了(打房)
不然歷史又要在台灣重演一遍


例如大賣空裡面有一段

艾斯曼問了脫衣舞孃,結果脫衣舞孃竟然說她買了五棟房子
這算是印證上面影片中,大概七分鐘左右的片段
也印證你說的:『銀行在不斷借錢給沒能力還錢的人』


至於銀行不在乎?對。他們還真的不怎麼在乎
他們在意的是,手握那麼多資金,卻沒辦法放出去
但是卻要付存款戶利息(想想屯了一堆貨賣不出去的商人)
在大的銀行也是受不了
於是急病亂投醫,願意跟他借錢的人,沒有信用問題,大概都被當VIP了吧orz
試想想,賣雞排一個月都賣不出去,突然有人願意花5塊買一根垃圾桶裡的雞骨頭,都痛哭流涕了...

但是銀行高層的魯莽行動,他們卻不必負責還坐領高薪
所以會有之後包圍華爾街的行動



而紓困又是另一回事
紓困是為了避免金融擠兌的恐慌
這才是真正更可怕的
你可以去GOOGLE看看

當時受到紓困的銀行,有幾間其實沒有受到CDO和CDS影響
但是還是被迫接受紓困
這是政府為了避免大眾知道哪幾間銀行狀況嚴峻被擠兌

以上可以看電影:大到不能倒
這是以政府的角度來看倒一家銀行對世界的影響
也就是由次貸風暴(2007)延伸到全球金融海嘯(2008雷曼兄弟倒閉)的過程


如果要研究2008年金融海嘯,建議看電影清單和順序

1.居住正義
2.大賣空
3.黑心交易員的告白
4.大到不能倒

09-07 14:22

X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j3Gn_2didc
我是看這部。

裡面有提到銀行把私人借貸全部綁在一起,以公司債的規格製成債券販售,卻沒想過私人借貸與公司債的風險等級完全不同,唯一相同的只有債券的金額。

公司債的還債能力普遍較高,發放也較嚴謹,可私人借貸組成的債券卻是一堆還款能力不一的人,而且放貸者還沒去評估私人借貸貸款人的資產是否能負擔他所要承擔的負債。

於是當私人借貸的負債全部倒帳,除了利息外還有一堆被無中生有創造出的『本金』也因而誕生。(身家三十萬的人去貸五十萬,算利息共五十五萬,之後倒帳還不出來,等於憑空出現二十五萬!)

然後這種人的債,居然被銀行製成債券?

太扯……09-07 21:42
XO
《大賣空》這整起事件最好玩的地方,就是真正在意市場興衰的居然是一群看準市場破敗而對此買下保險獲利的人。其他人都完全不把這末日當一回事!09-07 21:44
曲蘿幻
我是說你說得很清楚啦Orz

09-07 23:51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33喜歡★f22512376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散文】『黃』帝。... 後一篇:中譯歌詞:THE HEA...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robert286 ლ(´•д• ̀ლ
ლ(´•д• ̀ლ看更多我要大聲說13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