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短語】大學離校問卷有感:教育所欠缺的三個面向

兔二:滾你奶奶的 | 2016-06-19 17:34:07 | 巴幣 42 | 人氣 481

  填了畢業生問卷,上頭有個題目「最希望學校開設的課程或活動」。我毫不猶豫地選了「生涯規劃輔導」。從我生命而言,從不缺乏「填鴨要做些甚麼」的經歷,但卻缺乏「為什麼要做這些,還有其他甚麼要做」的思考。

  我認為人只要活著,就無法停止思考「為什麼要活著」,縱使一時間轉移注意力,等你閒下來,或者失敗、挫折到一定的程度,這問題還是會浮現上來,時時刻刻逼你回答。若是回答得不好,無論社會不會鄙視你,自己的內心總會又股疙瘩。

  如何解決這問題呢?我先講結論,下段內容皆會扣回這三點。

  一、我們需要知識性的學術教育,傳承知識內容,但我們搞混「填鴨\啟發」皆為解決問題的工具,知識傳承與辨析出現很大問題。換句話說,學院最大的功能,被盲信「啟發」的觀念癱瘓。

  二、我們需要解決人的從生到死的生涯問題,但某種東西就告訴我們「追求功名利祿」,不認同這答案還想找尋其他可能的人會被視為失敗品,該被譴責,被視為不正常,而且還教育其他社會群體一起嘲笑你,認為這才是正常。換句話說,只有兩條路,接受答案,或者接受歧視。

  三、我們需要解決人如何面對逆境,從逆境中爬起來,在順境中不鬆懈的能力,但某種東西告訴我們「自己解決,爬不起來就請你被淘汰」。換句話說,最需要會的東西,沒地方會教,得自覺。

*-*-*

  我們總喜歡推給外在機構,尤其是教育。

  想起來小時候,具體來說是國小,一直聽到「關於教育,應該啟發而非填鴨,填鴨式落後」,一開始我毫不懷疑,直到我開始思考一件事情,甚麼是「教育」。

  至少現在的結論,教育包括「課堂上的人文社會自然學科」等知識訓練,也包括「生涯規劃和生命態度的面對」。說真的,我不覺得「知識」沒有填鴨,甚至能完全去除填鴨的成分,尤其「沒有歐基里得基本公理,我們毫無可能解幾何題目」,因為任何命題思索其前提,總會有一個單獨存在的「第一前提」,這種前提不可能不是填鴨的。再來如語言。沒有基本的共通的語言原則,人類的話語無法相互溝通,這種共通的語言原則並非「全部」獨立存在世界裡,而有「部分」是被人類社群認證和規定。換句話說,教育既有填鴨和啟發的成分,如果不辨識清楚,一味認為「所有教育的成分,要嘛『啟發』,要嘛『填鴨』」,扭曲該填鴨的地方妄想有啟發,簡直兩腳書櫥。

  教育既然起碼分成兩種範疇,就得針對不同的範疇調整教育思維。相較知識性「學術教育」,「生涯規劃」卻非常需要啟發,因為每個人怎麼活,都沒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同時,又需要尋找一個目標。每個人都需要行動,行動背後不可能沒有思維,思維包括「如何抓住信念」、「如何證成信念」、「評估行動和信念之間的損益」。

*-*-*

  以上是教育給我們的,和它們的客觀分野。但作為被教育者,又需要些甚麼?以我來說,我需要「活的理由是甚麼」。

  「活的理由是甚麼」最適合由「生涯規劃」回答,但這是整個教育最缺乏的,主因就是「這是最需要『啟發』的,但大多數人選擇『填鴨』」回答這問題,無論是由他人的填鴨或自我填鴨。

  至於會形成這種狀況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太多人具備能『啟發』生涯規劃的能力」,頂多請一些赫赫有名、成功的人士「灌輸」,灌輸他們是成功的,灌輸他們的成功就是你該成功的模樣,但事實上他們的成功關你生命屁事。

  「沒太多人具備能『啟發』生涯規劃的能力」是值得體諒的。許多前輩,他們也不見得是謹慎且全面的思考後活到今日,他們甚至無法回答「人為什麼要活著」,跟我們年輕人一樣「不知道該相信甚麼,摸著石頭過河至今」。這完全是可以諒解的,他們當初生長在物質條件更差,資訊和觀念更封閉的環境,面臨穿不暖與可能餓死的情境,以「庶富教」而言,努力完成第一階段的生存問題已經耗盡精神,哪有時間和資源思考「為什麼我要活著」?

  儘管如此,目前在「生涯規劃」上大部分人信以為真的答案也不見得令人滿意。為何要活著,怎麼活著,所有人都不會反對「有錢、地位及名聲高人一等」,因為任何時空,缺乏資源都令人感覺不舒服,甚至危機。儘管如此,活著若只追求最高物質,是否今天意識到「終其一生我無法富有,就應該重新投胎,看能不能讓自己生在更好的家庭」?

*-*-*

  上述的這種「生涯」觀念,很顯然提供了一種「灌輸」,灌輸所有人向功名利祿看,麻痺所有其他感覺,包括「不接受這種灌輸或質疑這種灌輸或無法貫徹這種灌輸的失落感」。

  這種「生涯」觀念,更「灌輸」一種「不服從的人是不正常」的觀念。部份這類人會想死,但社會又頒布第二種生涯觀念,認為「不該尋死」。你可以放棄求生意志,但你不能公眾尋死給大家看,因為大家認為「死,尤其自殺是不好的」,儘管很多人活得生不如死,也不知道從哪裡建構這觀念,他們還是得找一堆理由讓自己活下去。勉強找尋這種觀念的基礎,可能只因為一個先天的律令存在→你還不准死,無論理由是宗教性的(上帝說OO),或倫理性的(你父母或社會養你,死了就辜負他們的投資)。

  換句話說,這可以歸納的說。有些人感覺活著就是是一種痛苦,某種東西(有人叫它教育體制、社會…隨便,反正怎麼叫都行)卻告訴你不該覺得痛苦,覺得痛苦是可恥的,又沒意願協助你真的解決這種痛苦,更教育其他群眾嘲笑「你怎麼可以有痛苦的想法,你很可笑,所以你要被特別對待,避免你精神『不正常』(受到教化失敗),傷害到其他『正常人』(不須馴化或馴化成功)」。儘管如此,更多人覺得,這不是教育該解決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你自己不想活了,覺得痛苦,這不是教育,不是社會的問題,是你自己的問題,因為你自己不振作,也沒人幫得了你(※這邏輯也很有問題,不只生涯規劃,一般讀書識字也是「你不想振作沒人幫得了你」,但義務教育不也「半強迫」人接受「幫助」?),但是,綜觀教育目標,這不就是「生涯規劃輔導」該解決的問題嗎?

*-*-*
  綜上所述,現今教育是令人感嘆的。

  一、我們需要知識性的學術教育,傳承知識內容,但我們搞混「填鴨\啟發」皆為解決問題的工具,知識傳承與辨析出現很大問題。換句話說,學院最大的功能,被盲信「啟發」的觀念癱瘓。

  二、我們需要解決人的從生到死的生涯問題,但某種東西就告訴我們「追求功名利祿」,不認同這答案還想找尋其他可能的人會被視為失敗品,該被譴責,被視為不正常,而且還教育其他社會群體一起嘲笑你,認為這才是正常。換句話說,只有兩條路,接受答案,或者接受歧視。

  三、我們需要解決人如何面對逆境,從逆境中爬起來,在順境中不鬆懈的能力,但某種東西告訴我們「自己解決,爬不起來就請你被淘汰」。換句話說,最需要會的東西,沒地方會教,得自覺。

  無論如何,這份問卷是對於大學,而非整個從幼稚園到社會教育的意見,就大學已經是「學生生涯第13年~16年」間的高等教育階段,不可能要求大學做國小、國中及高中的事情。大學不該被當作解決前幾個學習階段問題的急診室,但他至少可以「從生涯方面全面輔導,引導你思考更多生活有關的價值系統和生命領域」。

  這對所有人都有幫助。如果那在江子翠殺人的少年鄭捷,被問「你認為在捷運上殺個四個人,和傷害人就是大事了嗎?」我想,他可能會認真地思考,放棄這無謂的行動,思考更有意義的未來。


眼眸披上鏡片,直奔心房。


文字的寒雨、情感的磅礡——我們評文
文字的跳躍、情感的極致——我們看文 

創作回應

槭葉楓紅
回到家裡,可以對一些看法(主要是留言的)進行反駁

知識,尤其是技術性的知識,誕生的作用就是要被做為工具利用,工匠沒器材不能生產,一般人有器材也做不了,就有如電腦要有軟體與硬體,知識是軟體而器材是硬體,缺一不可

假設我今天為了組裝家具去買螺絲起子,也為了閱讀更多文章而學習英文,英文對我而言與螺絲起子相同都只是工具,讓我能達成特定目的

知識不能利用,有如打字機於現代──沒用
2016-06-19 20:47:45
兔二:滾你奶奶的
我認同這對知識的看法,但反過來說,學了一個知識,找到怎麼用它,也是一個解決那困境的看法。

題外話,我贊成亞里斯多德「目的因」的分析項目,可以幫助釐清這類討論。我認為要說一個知識毫無目的(或功能)是很困難的,因為首先要否定該事物必然有
2016-06-19 21:07:52
兔二:滾你奶奶的
無法連結的目的,換句話說,有些知識是沒功能的。這說起來很微妙,是客觀上不存在,還是主觀上沒發現,還是混合的原因。這是我另外關心,但跟這主題無關的事情了
2016-06-19 21:10:03
槭葉楓紅
課綱部份,我並沒有特別關注這件事,並不清楚狀況如何

但就個人的想法,要提出任何更改,不論學生或教師方,要更動任何地方,都必須提出證據證明現有內容是不正確/不適當的,原本內容若站的住腳,那就不該改,以現有內容為主

舉例而言,若有一方想把「日據」改掉,不能說「我覺得是『日治』不是『日據』」,就把課本中的「日據」全改成「日治」

要支持「日治」,至少要提出當年是清政府簽了《馬關條約》明文割臺,以及當時國際社會支持日本的相關報導等資料佐證,支持「日據」也可以提出其他論點反駁(老實說反方我真的不熟就不丟臉多談)

課本,尤其是非主流科目的課本內容,常有錯誤之處,能開放更多人參與審訂未必是件壞事,但看到有報導說要開放國中小生參與,我就覺得這太過頭了
2016-06-19 20:53:07
兔二:滾你奶奶的
課綱的問題基本上及牽扯到知識本身,認知知識的社群,以及教育機構的目的和職權範圍,受教育者的權利和期待。

這問題我是認為極端複雜。首先,中小學生也是學生,為何不能「影響自己要學什麼」。如果是能力,那麼,為何中華民國滿二十歲的國民都有選舉投票的資格?這兩個差別最明顯的是年紀,但年紀大的人就有能力做對的事情,不做錯事?換句話說,輕易的認為年紀某個水平以下,便理所當然不能做什麼,其實還是很容易受到挑戰的。最有力的說法就是:大人又好到哪去?在此之下,否定一定群組有某某權利還是需要一些努力。

當然以我立場,這是損益比的問題,我支持一定損益比下,國小國中學生成為審議委員因窒礙難行、弊大於利,但要組織完善理由,我不得不承認很困難。

感謝分享看法。
2016-06-19 21:17:39
槭葉楓紅
如果是能力,那麼,為何中華民國滿二十歲的國民都有選舉投票的資格?這兩個差別最明顯的是年紀

↑那就是了,為什麼中華民國未滿二十歲的國民沒有投票的資格?XDD
實務上最簡單的區別方式就是年齡,個人非常怨念我國要二十歲才能投票,害我今年沒辦法投票:P
2016-06-19 21:23:27
兔二:滾你奶奶的
  我們憲法課的時候,老師就一個一個問我們投票的合理年齡。

  從20歲到18歲都有贊成的人,但從17歲開始就沒有。

  老師就問了:到底是甚麼導致人一到十八歲就被認為可以投票,未滿十八歲就不行?

  大學部裡,有人的觀點是「成熟」,老師就反問了:「你怎麼證明18歲以上的人就成熟?18以下的人還看你不成熟。」

  博士班裡,一樣維持不贊成未滿十八歲擁有投票權,但不一樣的是,博士生幾乎沒有任何回應,老師就反問:「說個道理啊,你們只是因為國外,包括法國允許18歲投票,才認為18歲可以的吧。」

  最後,大家問老師,到底制憲的時候為何把投票門檻設定在18歲,老師的回答是:「統計學,平均18~20歲的人的發展,被認為可以投票。」

  背景大概這樣,祝您早日解鎖成就→投票。
2016-06-19 23:03:43
寂寞獵人
學校學的是一個
但真正會用到的,是在社會上所歷經的
2016-06-19 22:14:55
兔二:滾你奶奶的
這個意思似乎把學校跟社會二分開來。
不過,通常大家會這樣認為沒錯。
2016-06-19 23:04:09
寂寞獵人
當然是分開來啊!

學校是學生混吃等死沒關係
可是到了社會,還遲到之類的,老闆馬上請你走人
2016-06-20 16:17:59
兔二:滾你奶奶的
但是你決意不工作還是能混吃等死。
而在名校不好好念書,也有機會被退學
2016-06-20 16:33:27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