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不只你想的那樣:義和團(一)

坪圳氏共和國人 | 2020-06-26 12:11:32 | 巴幣 38 | 人氣 615


   

一九零零年的義和團之亂,中國北方的外國人遭到追殺。光是在北京,就有十一個國家的外國人被困在使館區。這群背景相異的外國人,為了求生存而被迫合作。外交官、傳教士、學者、海關人員、軍人、社會名流、新聞記者……一起構築防禦工事、堆沙包、滅火、用米和騾肉煮成難吃的大雜燴,心想:為何會捲入這場災禍?




作者: Diana Preston

ISBN:9789869805827
 
出版社:光現出版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該書收集了許多不同當時人物的日記、書信、各項紀錄等等,沒有誰是特定主角,所有使館區團結生存下來的都是。因此敘述視角有些混亂,不過以使館區為敘事主體,可以看出這一塊區域在面臨席捲全城的風暴中驚慌失措、頑強抵抗還有各種人性試煉的故事。
 
 
 
  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赫伯特.胡佛,當時是在中國工作的採礦工程師,他的夫人璐.胡佛驚奇地說:「有史以來,從未有過這麼多不同國籍的人一起投入軍事行動。」這是國際合作的創舉,是聯合國維安行動的雛形。作者強調,在當時世界各國緊張對峙的情勢下,這實在非常突出。
 
 
  作者以宏觀的視野描述了當時東西方的差異:從貧富差距到科技發展、萬國博覽會到女性地位的提升。相較於當時維持朝貢秩序的清國。作者提出一個自己所觀察到的一點:「中國人從來不曾有一絲懷疑,無論拿各種事物來考量,他們認為自己絕對優越感,外國人根本不能比,而且他們最後一定會勝利。」
 
  威爾斯傳教士-牧師提摩西.理查在山東旅行時跟當地人的對話,他描述一個中國人問他打從哪裡來:
 
「打從青州府來的」,我回答。
 
「可是」,他說,「你不是中國人呀;你是外國人。」
 
「沒錯」,我回答,「我出身英格蘭。」
 
「英格蘭!」他大喊,「就是那個反叛我們的國家……」
 
「不能說英格蘭反叛」,我說,「因為它從來不屬於中國。」
 
「但是它確實是叛變」他反駁,「以前英格蘭是對中國朝貢的國家之一……後來它造反了,自有天下以來這是最大的叛變。」
 
  東西方的觀念差距,由此可見一班。

 
  十九世紀中葉後,列強競相在中國設立租界地。其強烈瓜分風潮令當時部分外國人也看不下去。光緒皇帝的百日新政遭到瓦解後,在列強壓力介入下可能保住了一命。但是如此強烈干涉內政引起不少憤怒,讓當局臉上無光。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一個地方性的、集體性的領導運動開始出現。西方社會將這群人稱為「拳民」(Boxer),因為這些人進行體能操練。作者分析重點是:一八九零年代晚期,山東的西北地區人口增多、居民窮困,連續遭受乾旱與洪水之苦。一八九八年黃河潰堤,淹沒了兩千五百平方英哩的土地,毀掉一千五百戶村莊。蝗蟲過境也造成天災等等,這種天災成為拳民壯大的溫床。一八九七年,兩名德國天主教傳教士遭到謀殺,德國皇帝趁勢要求取得山東半島的膠州灣作為海軍基地。
 
  德國皇帝的行動強化當時中國人的恐懼。義和團也日漸壯大,他們開始系統性的迫害改信基督教的中國人,拳民送黃箋到信仰基督教的家戶,「邀請」他們參加會議,會議目的是強迫他們改宗,並付贖金。拒絕或是繳不出錢來,就會被沒收財產拍賣,然後趕出村莊。
 
  還有其他因素,新教禁止中國教徒參加村裡的婚喪喜慶,他們沒有分攤活動花費。他們不被允許祭祖;不祭祖,就當時的社會組織來說等同缺席不復存在。改宗者被自己的村落所放逐,生存完全倚靠傳教團體,甚至被輕蔑的稱為「米教徒」,認為他們改信基督宗教只是為了填飽肚子。
 
  另一個怨憤的原因來自場所的主導權。一八六零年起,傳教士已有權建造或承租場所,這些人用藉口挪用寺廟或廳堂,或是蓋出高聳的教堂破壞風水。種種原因也不斷引發雙方的衝突。
 
  關於傳教士的言行爭議,除了引起中國人反感也飽受外國人批評,像是紐約《太陽報》工作的記者錢伯倫毫不留情地寫道:「他們把頭髮編成辮子,像中國人一樣剃掉頭髮的前半部,穿著中式服裝。也許我錯了,但是在我看來,用這種做法來拯救異教徒也太超過了。」
 
  義和團如此仇恨外國帶來新事物,也有很強烈的現實因素:鐵路毀掉了駱駝牽伕、騾車夫、轎夫與客棧老闆的生意。蒸汽船與蒸氣艇在中國運河來往,也致使無數的船伕失去工作。
 
 
  不過,在一個講究表面與各種儀節的國家,通常都會美輪美奐的官署,但是總理衙門卻是例外。那個「骯髒、無精打采、貧瘠的建築物」。美國公使康格認為這就是中國人藐視外國人的證據。英國外交人員斌漢(Clive Bigham)如此寫道:「一群中國人隨意地咳痰、睡覺、講八卦。」討論外交事務雜揉了「幼稚愚蠢、糟糕透頂的外交技巧,和赤裸裸的真相。」無論外國人要求什麼,都會被客氣而迂迴地阻擋。而這種會議卻是外交人員唯一能真正與中國人溝通的管道。許多外國人都在日記中寫著,無論是官員還是民間人士,沒有人會主動造訪外國人的房屋,尤其是使館區。斌漢還很驚訝一點:「他們甚至說我們聞起來令人很不舒服。」
 
 
  比較令人驚訝的是,眾多外交官包括新聞記者在內,未能準確掌握北京、天津等地的局勢動態。卜克斯牧師遭到殺害數月後,他們陸續接到了幾份令人不安的報告,根據斌漢所說,這是「外國人唯一能真正接觸到中國本地的民意」。顯示出教民受到攻擊與敵意騷擾日漸增加,各國公使也沒有注意到數千名義和團團民正散佈到直隸(河北河南、北京與天津)到山東幾個大城市。直隸之所以是焦點,是因為當地基督徒人口有十萬人之多,加上北京與天津兩地都有一定的外國人口。
 
 
  一八九九年末,華北地區因乾旱發生飢荒,有些傳教士宣稱看到市場上販賣人肉。飢民加入義和團,因為他們至少有東西可吃,很多都是從中國基督徒那裡搶來的。他們也受到義和團海報吸引:「掃平洋人,自然得雨」。情勢只得越來越緊張。
 
  慈禧太后以及朝廷中的守舊派,尤其是強烈反對洋務運動的端郡王載漪、他的兄長惇親王載濂,他們注意到了義和團並覺得有趣。本來可能會變成與清朝做對的農民動亂,卻有了更吸引人的目標:「扶清滅洋」,並與皇室結盟。
 
  還有一個比較實際層面的是,這些義和團不像軍隊一樣必須給糧餉,因此慈禧太后傾向正面看待他們。
  
  一八九九年的最後一天,義和團在山東首度擒住一個受害傳教士。英國牧師卜克斯(Sidney Brooks)正推著手推車趕往協助保護他的教區,「在大約距離平陰十二英哩的地方遭到攻擊,一群大約三十名的武裝暴徒跟他起衝突,用刀砍傷他的頭與手臂,並把他綁起來送往平陰。那天極冷,下雪了。即使如此它們還是脫掉他的外衣,押解了他好幾個小時。他承諾拿出一筆銀子以圖脫身,但是他們不放他走……就在距離我們在大官莊的小教堂一英哩處,他們犯下這個恐怖的罪行。他的頭被砍掉,屍首都被拋在陰溝中……」
 
  一場詭譎的國際軍事衝突,就這麼拉開了序幕。
 
  即使還得等上數個月的交涉、朝廷鷹派與鴿派人馬的角力,沒有人想像得到,一場龐大的衝突正醞釀著……
 
 
  一如書封的標題,最先遭殃、被攻擊者以中國基督徒、教民為主,其次是替外國人工作的僕役、幫傭。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角落的影子
到了義和團最高峰的時候,連使用火柴、肥皂等「洋貨」的人,也變成受攻擊的對象...
2020-06-26 14:40:05
坪圳氏共和國人
有看課本聽說過.....用鉛筆戴眼鏡也是
2020-06-26 14:49:44
大漠倉鼠
不防彈少年團(1899-1900)
2020-06-26 15:20:15
坪圳氏共和國人
加害與被害雙方其實都不分男女老幼~~~
2020-06-26 15:22:20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