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這邊聲明,我不是相關科系畢業的專業人士!如果你想找考試用、嚴謹論證的數學模型或者專業教科書的內容,請上一頁離開!
以下純屬我從許多不同外國學者,希望跟每個人說明自己理論的大眾出版品,經台灣出版社翻譯後添加個人主觀立場下,充滿個人色彩的產物!
-------------本文開始-------------
大家對於資本主義(英語:Capitalism)第一印象都是「$$$」,沒錯直觀而且簡單。
以下從我的觀點出發帶大家了解這個萬惡又影響我們深遠的觀念:
對我而言資本主義從古至今的核心確實只有兩個→「市場機制」跟「個人主義」
過去我們課本只寫了短短地幾句話: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了《國富論》,還有供需平衡。
基於考試導向,接下來課本就會放一堆左移、右移、消費者預期、公眾利益......等。一堆學者加諸各種有說等於沒說的概要,然後你要在出題老師主觀設定下的條件,在一堆有的沒有的選項去選出一個答案。台灣的教育非常神奇,永遠給你支離破碎的觀念,然後用比皮毛多一點的知識去跟學生解釋每個極具當代色彩的不同理論學派,最後認為「你懂了!」。然後你往高一級教育機構的時候,台上的老師就覺得你以前的老師都教過了,最後所有教學階段的知識盲區互相堆疊→你就能得到一個似懂非懂該專業科學的畢業生。(前述是我自己的個人經驗,如果你是一位勤學苦讀的好學生、學者,那我告訴你:「你的努力很棒!繼續加油!」)
重點來了,我一個非專科生何德何能來教各位什麼是資本主義?我在此不是要站在高處教導閱讀文章的每一個人。我想提出我所知道的小小一部分,去進行交流。所有的哲學家、偉大的學術先賢、科學理論(無論自然或社會學科)都需要跟各式形形色色的人進行討論。(如果你只是單純因為個人情緒或立場不明就裡討厭某些學說,抱歉你就不在我的討論對象之內)
接下來就是主題:
何謂資本主義?
這個問題的答案,對我於言很簡單:一種政治主張。
「我們的語言在資訊爆炸的現在包含著太多的意涵,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擁有太多解釋;每一項知識存在的時效性,這是因為對一項「創新」的制度來說,「目標」永遠會是解決以前或者當前現實的「問題」。一項「古老」制度,社會的「問題」都是被小蟲侵蝕的制度,因為「目標」已經變了。」(我個人概要一下該章節)總而言之,每個時代、學者、學派以及個人對這個詞彙已經融入了太多的意義,包含的範圍變得太大,如果在討論的時候不重申一下自己的見解,討論會變成互相攻擊對方知識盲區的PVP,而最初互相討論的意義不再。現代任何經濟學派,在社會學研究(如艾彌爾·涂爾幹,與卡爾·馬克思及馬克斯·韋伯並列為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法國首位社會學教授。未來在討論刑罰與社會學的時候會提到這位先賢。)之下,已經不在是討論「市場機制」跟「個人主義」了。
「市場機制」跟「個人主義」已經
脫離多數經濟學家的眼光許久了,這是因為經濟學學者感興趣的是「宏觀經濟學」,旨在觀察數個時代歸納出自己的理論與別的學派進行競爭。相對於學者,最關注「市場機制」跟「個人主義」的是商人,ㄧ位頂尖的商人也會是該地區微觀經濟學家,了解當地的行銷語言及消費者文化,旨在使當地消費者接受他們的理念或商品。我媽跟我第一個接觸學者(《
黑天鵝效應》的作者 Nassim Nicholas Taleb),都是屬於後者,兩人都影響我深遠,從而
註定我看待學問由下而上的角度。我的思考出發點,也都是從個人(指不特定多數,不一定是指我自己的角度)往上團體→社會→國家→世界。但是每一個箭頭都存在一個無法解釋的模糊地帶,造就了我的知識盲區越是往上的時候,也會越大。
資本主義,經過眾多學者在不同時代的改進,在現代你已經看不到單純強調「市場機制」跟「個人主義」的學派。但是確實有一個主張完全放任市場經濟,對我而言,這是最接近資本主義普遍樣貌的學派─新古典經濟學派(Neoclassical economics):主張是支持自由市場經濟,個人理性選擇,反對政府過度干預,反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在下一個篇章我會討論一下新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的世紀賭局,從我個人的角度去解讀他們想法。
結論:
對我來說,「資本主義」已經脫離純粹的「市場機制」跟「個人主義」,恰恰是脫離了我認識資本主義的契機。在現在最極端主張資本主義國家的就是美國,許多時候中國甚至是台灣人來說會有種資本主義=市場機制=個人主義=美國=錢=民主=反社會主義=反中國詭異連結,每個等號之間有一定程度的連結,但是你可以發現整體而言每個個體觀念都互相牽連卻不完全相等。
即使是新古典經濟學派最多的美國,你也會發現他們開始反思自由放任的經濟市場所帶來缺點。 《
黑天鵝效應》的作者:「哲學家是批判思考的守護者,其責任超越其他的專業人士。」當我們開始思考批判理論對真實世界好與壞之時,我們的責任就比那些放著理論缺點不管的專業人士更重(對於作者是指,只管統計不管理論好壞尸位素餐的假學者。對於我而言就是某些只會念課本的假教授,只洋裝自己是老師而不傳道、授業、解惑),因為我們面對充滿隨機性與不確定性的世界,所以我們更要嚴謹地面對理論優點是否一直存在?理論缺點是否過時了?我認為這樣,才是一個理性的思考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