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5 GP

SP|感想(一)

作者:紅祐✨風暴治癒者│2018-02-21 13:19:39│巴幣:10│人氣:272

正經的文長《南方公園》觀後感想
會分好幾段寫




第一輪看完整部作品的時候,就有想過要整理整理寫篇感想,
但想寫的內容很多,一時之間太散不知該從何開始,想想就一段一段慢慢寫好了
,大致上會寫對作品風格、人物跟社會議題等等感想,
會提到一些集數的劇情,不喜歡的人請慎入。




關於這部作品,去年年底原本是因為Pewdiepie做了《完整破碎》的實況,正好想找一部可以打發時間的劇看,就開始看了《南方公園》。雖然小時候對這部作品稍微有點印象,但大致上就是很低級跟阿尼一直死掉的這種薄弱印象,真的慢慢開始看之後,發現這部作品其實很成人,也漸漸喜歡上它的黑色幽默,跟不斷挑戰世俗界線的核心。

特雷‧帕克對於《南方公園》的製作曾經提過他的創作概念:「那些站這在方嚷嚷的人,跟那些站在另一方嚷嚷的人都是一樣的,想站在中立立場同時笑兩方是沒有關係的。(The people screaming on this side, and the people screaming on that side are the same people, and it's okay to be someone in the middle laughing at both of 'em.)」

而《南方公園》在作品裡的確,照帕克所說的不斷在各種議題,教育、性、性別、種族、階級、政治立場、宗教、社會道德與審查上提出疑問,挑戰觀眾對事物接受的界線,批判卻同時用開放式的角度討論這些議題的作品。我最喜歡《南方公園》的一部份就是它很傑出的用幽默手法,不斷在各種議題上挑戰觀眾對事物的接受度,它呈現了一個議題的兩種極端反應,讓四個做為主角的孩子以灰色地帶的方式對雙方立場做出反應,劇情的荒誕也許會讓人笑到流淚,也許感到噁心、厭惡,但骨子裡《南方公園》是尖銳的,即使大眾對事物的接受度隨著時代開放、改變,《南方公園》到了二十一季還是保持著它對事物犀利的眼光,彷彿迫使著觀眾去反思那些為什麼自己會感到震驚或是厭惡的事物背後有什麼意義。(但因為《南方公園》是美國作品,對其他國籍跟文化的描寫方式有時候還是有爭議,或刻板印象存在就是。)



設定方面

南方公園設定在科羅拉多的一個鄉下小鎮,但同大多數的美國作品,小鎮本身就是誇張化的美國社會縮影。故事環繞著反映著美國主流社會思想、流行的成人世界,與四個(三、)四年級小學生與同學們生活在這鎮上的經歷,孩子們象徵著社會框架外與半進入社會框架對主流社會的迷惘,以及不同的反應與觀點。由於南方公園的主題主要是時事,劇情發展多半會由堅持兩方立場的角色產生衝突,比對跟描述雙方的立場、情感或是思想上的堅持,再由第三方去審視這些議題。這些議題多半是經過簡化的,為了達到衝突,南方公園裡的居民行為模式多半是較為不健全、草率跟易操弄的,他們多半在遭遇問題時,對問題的核心一知半解,只希望能以快捷的方式解決問題,在這樣的設定下多半居民無法真正解決問題,雖然每集集末通常Stan與Kyle會做道德結語來給予觀眾道德教訓,但讓問題的結尾留給觀眾思考。例如,第S4E7 "Chef Goes Nanners",Chef向市議會提出南方公園的旗幟圖案(絞刑非裔美國人)是種族歧視的象徵,但地方的守舊派認為旗幟是地方傳統而不願更改,隨著雙方對議題的理念不合爭執激化,最初僅是兩方對議題的意見不合,隨著紛爭的擴大也開始複雜化,三K黨因為反有色人種的理念加入捲入旗幟更改的議題,學校的孩子們被要求對此事件辯論提出看法。表層來說這是一個兩種理念的衝突,但《南方公園》藉由讓三K黨跟孩子們加入討論議題的方式顯示了往往議題擴大,影響跟牽扯的參與者變多後,事情便不再單純只是是非或二擇一了。而集末市議會採取了將旗幟上絞刑的參與人改成各色人種後,劇中爭吵的雙方得到了和解,但作為第三者的觀眾來說,這結果真正改變了問題的核心嗎?這樣的更改究竟是一種多元與開放的進步?或者只因正確性在表層上轉變,卻地下化了歧視與暴力?



在議題層面《南方公園》一直是比較開放的,在道德層面就有截然不同的劇烈轉變,早期劇情比較聚焦在四個小孩身上,最初由Stan與Kyle交替在劇集結尾提出「今天我學到一些事……(I learned something today…)」,似乎反映了1997年《南方公園》播出時觀眾普遍依然是較為道德導向、基督教中心的(但這點跟Stan和Kyle初期霸凌Cartman很兇是很有趣的對比)。自S5 Cartman開始崛起後,Kyle強烈道德感跟Cartman的利己主義之間的衝突開始升溫,而Stan也慢慢退出道德演講的位置(另一方面Stan跟Kyle的個性分界也開始變得明顯),相較起初期的道德宣導,Cartman主導劇情的這段時間,《南方公園》的風格變得更著重於劇情取向,比起道德教育,角色跟角色之間的行為衝突與互動成為了真正引導讀者思考的媒介,也是這時候作品的敘事風格開始成熟起來。S18開始Kyle的道德模範就開始逐漸動搖跟衰退了,到S20跟S21更是很極端的不斷被挑戰,批判跟拒絕Kyle做為道德宣導的角色定位。先不說Kyle本身做事情的動機有時候的確是虛偽的,做為道德象徵這兩季的角色對他產生的激烈抗拒、不耐煩與打斷演講,與政治正確的主題,似乎反映在現今媒體道德的混亂與失落。另一方面是不是也反映了帕克與斯通跳脫了以道德價值來審視現代社會的視角...這跟川普大選的時事有很緊密的連結這點也很有趣。)

語言


粗話幾乎是《南方公園》其中一個代表性的風格了,最初在大眾媒體上聽到如此大量的粗話俚語說真的是非常震驚的一件事。雖然中文配音版依然使用了很多在地化的髒話,但跟原文的黃爆依然在等級上有落差。但語言的使用在這部作品同時也是一種敘事工具,髒話與俚語的大量使用產生了角色時空背景上的現實感,更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說話方式,另一方面也探討了媒體審查與語言使用的意義。
在S5 E1時,電視台HBC打算在Cop Drama上直播劇中角色使用"Shit"的字眼,在這集播出時,"Shit"的詞在當時的美國媒體界依然是禁詞,就如同南方公園裡,HBC嘗試做的事在大眾眼裡是轟動性史無前例的,帕克與斯通嘲諷意味的在畫面左下角放了一個計數器,計算劇集中角色們使用"Shit"的次數,直到集末角色總計說了近兩百次的"Shit"。用現今的眼光來看,Shit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詞彙,但在當時這種挑戰審查的嘗試是非常衝擊性的。劇集內角色在使用這個詞彙時,同時也在公共場合討論了詞彙審查與髒話本身的意義,當Shit這個原本具有衝擊性的語言被大量使用後,它本身的意義跟衝擊性就逐漸減弱,最後失去了它原本的意涵。而學校教師教導學生在公共場合可以使用名詞、形容詞與感嘆詞的Shit (「那是我的一張傻逼照片(That’s a shitting picture of me).」),但不能使用字面上意義的Shit(「這是張大便的照片(That’s a picture of shit.)」)的劇情,刻意倒置了傳統上人們對禁詞與非禁詞詞彙的觀感,點出了詞彙本身的意義與定義往往是人們使用與觀感所造成的,而並非詞彙本身的問題。引申來說,《南方公園》在性、暴力與粗話的誇張化本身就與S5 E1本身挑戰髒話的意義同樣的,在探討著為何某些事情是禁忌,跟為何是禁忌的問題。
另一個層面,《南方公園》的孩子們使用髒話的方式跟成年人對詞彙的定義有很顯著的差異。在S4 E15,Kenny被形容是拿錢就做事的妓女(prostitute)時,孩子們到學校問了Chef妓女的意思是什麼,而Chef表示這是他不能回答的問題。S5 E7時學校與家長產生了是否在小學開性教育課的爭議,導致一知半解的孩子們以為不帶保險套就會得愛滋病的混亂。此外,前期許多集數顯示了孩子們使用髒話與字詞的理由並非他們真正理解詞彙的意思,而是直感的解讀詞彙本身帶來的褒貶觀感,但小鎮上的大人們經常誤會使用這些詞彙的孩子已經理解其後面的性意涵而過度反應。
這些集數都反映了當特定的詞彙跟知識被審查,而無法開放討論與教育時,孩子們對詞彙跟行為產生的混亂。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89609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South Park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5喜歡★phiz4420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SP|手機破壞者... 後一篇:SP|塗鴉(Style/...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hyzgdivina喜歡虹咲的LLer
我的小屋裡有很多又香又甜的Hoenn繪師虹咲漫畫翻譯喔!歡迎LoveLiver來我的小屋裡坐坐~看更多我要大聲說9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