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 GP

【國家地理】聽診器為甚麼沒有被淘汰 ?

作者:小嵐酢漿草│2017-08-15 00:10:44│巴幣:2│人氣:314
                                                                                   
                                       
聽診器為甚麼沒有被淘汰 ?
2017-08-08

醫療技術在過去幾十年裡有長足進步,那麼,為什麼現在的醫生還掛著舊時代的橡皮管來給我們檢查身體呢?

#未看先猜:聽診器有幾年歷史了?
a. 100年
b. 200年
c. 400年




幾乎沒有什麼技術應用比聽診器更能像徵現代醫學的了。醫學院常把它和白袍一起作為開啟學業之路的禮物送給新生。在各種醫療工具當中,聽診器用途多樣、性價比高,這樣一個只要幾百塊錢的儀器,就能讓醫生查出身體有什麼早期疾病徵兆。


聽診器也已經有200年歷史了

醫療技術在過去幾十年裡有長足進步,而這個在醫師還常規使用水蛭療法的年代發明的工具,卻依然受到醫生的青睞。200年前,幾乎沒有可以讓醫生「看到」人體內部情況的方法,不像現在,我們有許多非凡的成像技術。那麼,為什麼現在的醫生還掛著19世紀的橡皮管來給我們檢查身體呢?

「問題其實是人們熱愛聽診器這是我們的身份象徵。」美國西奈山醫院的心臟病醫生賈加特.納如拉(Jagat Narula)說,他是倡導逐步廢除聽診器的醫師之一,「人們對此非常敏感。」

200年過去,聽診器依然是初步診斷的不二之選

聽診器誕生於1816年,由法國醫生何內.雷奈克(Rene Theophile Hyacinthe Laënnec)發明,當時他是為了想辦法聽清一位「豐滿」女士的心跳聲。他想起小朋友在玩傳遞情報的遊戲時,會把耳朵貼在木頭的一端,聽木頭另一端的抓撓聲(有點像19世紀版本的傳聲筒),受此啟發,他製作了一種類似的裝置,一端湊在自己耳朵上,一端按壓在病人身上,以此放大胸腔內的聲音。

聽診器的設計在這200年中確實在演進,不過整體變化並不大。



其實「聽診」(以傾聽人體聲音的方式診斷)早已有之。古代醫生就會把耳朵貼近病人身體,聽聽背部、胸部和腹部的呼呼喘氣聲、怦怦心跳聲、嘰里咕嚕的異常雜音等。而聽診器讓這種操作變得更方便。
納如拉解釋說:「那時沒有辦法直接查看胸腔,只能通過聽聲音來間接檢查。」
就像納如拉所說,聽診器(stethoscope)的字面意思其實是「看到胸內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尤其是隨著聽診器的設計逐步改良,這種工具一直是初步診斷的不二之選。漸漸的,技術進步讓我們可以真正窺見人體的內部:1895年有了X光,1902年有了心電圖,1950年代有了超音波,1977年有了核磁共振成像(MRI)。

儘管這些技術都提高了醫生的診斷能力,但因為成本高、操作麻煩,它們都不適合用作初步診斷。當患者來到診室說自己喘不過氣,你不可能直接就讓他們去做核磁共振,起碼要先做下體檢。

「把患者送進核磁共振掃描儀可以讓你獲得詳細的心臟圖像,提供的信息遠比你能想到的還要豐富。」專注於心電圖和心臟專科體檢的柴克瑞.戈德伯格(Zachary Goldberger)說,他是華盛頓大學的心臟病醫生與助理教授,「但另一方面,如果有人來診室自訴胸痛,把聽診器放到他的胸膛聽一聽會很有幫助。」

手持式超音波設備能替代聽診器嗎?

或許吧,但不是現在。

不過,這些新技術已經成為聽診器的有力競爭對手。尤其是,手持式超音波設備現在越來越方便、強大和易於使用,醫生經過培訓就可以在診室裡實實在在地看到胸腔內部,而不僅僅靠聽。在看心臟病時,醫生或許會先用聽診器,在聽出可能有問題後,讓患者再去做超音波心動圖。而納如拉醫生說,手持超音波儀可以簡化這個過程。

據他介紹:「幾乎沒有什麼不能用超音波檢查的。使用手持超音波儀,一些以前可能會忽略的病例現在全都可以發現,還可以避免去做不必要的超音波心動圖檢查。」

聽診器之所以還沒有被超音波檢查取代,原因倒不完全是人們固守成規。首先,納如拉說這類設備的價格在5000~10000美元(相比之下,聽診器不到200美元)。其次,根據西奈山醫院內科主任、心臟病學家瓦倫汀.弗斯特(Valentin Fuster)所說,手持式超音波儀器目前還不夠精準,聽診器檢查得出的症狀,它並不能都檢查出來。弗斯特還是《美國心臟病學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的編輯,他在2016年的一期雜誌上發表社論,列出了48小時裡,他自己的門診中由聽診器檢查出來而超音波檢查漏查的六個例子。

「有人說『聽診器死了』,這話大錯特錯。事實上,聽診器現在有了新的數位功能,正前所未有的健壯。」弗斯特寫道。

他指出,想要使用手持超音波設備做出正確診斷,需要非常全面的培訓,而醫生需要學習如何在用不上這項技術的時候做出診斷——他舉了去國外行醫為例,而我腦中浮現出來的是世界末日的情節。不管哪種情況,醫生都必須學會在沒有數位科技輔助的條件下評估患者。

聽診器不止用來聽診

戈德伯格提出了另一種觀點:聽診器要求醫生和患者有足夠近距離的接觸,而這在醫生工作量巨大、總是匆匆忙忙的今天,是一種難能可貴的過程。

「使用聽診器就像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按手禮,這就是醫療。」戈德伯格說,「我們在和實習醫生互動時,始終強調體格檢查的重要性,這很有必要。醫學生通常會在進醫學院的第一天就收到一部聽診器,其意義遠遠大過用它來簡單地聽聽心跳聲。」

我們或許不再需要聽診器來探聽人體內部,但還有許多理由讓醫生繼續需要它。誕生200年以來,聽診器依然是大多數診斷分析中最經濟實惠的初查工具

最後,還有個符合印象的問題:要是你去了醫生那兒,醫生沒有拿冰涼的聽診器在你的胸口上按壓個幾回,你大概總會覺得不太對勁吧。

======《分隔線》======


出處:《國家地理》雜誌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68390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喜歡★dreamnice921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日誌】門口前出現的成功... 後一篇:【政治】黃之鋒等人入獄,...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lemonade1120隨便逛逛的你
歡迎來小屋逛逛看看奇幻小說喔 :D看更多我要大聲說30分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