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4 GP

識學實踐篇<二‧上>所以,有人討論過什麼是二次創作?

作者:死亡多時│2017-05-08 20:54:10│巴幣:16│人氣:300
※沒有差別的部落格版:點這前往

  上篇:識學實踐篇<一>‧為什麼人們講話容易自爆?
  上上篇:要怎麼「識學」?  


  首先我要提到的是,上一篇我在寫完之後的好幾天,才想起來自己其實忘記了內容應該要是怎麼寫的。那一篇就是本人俗稱「沒有大綱」的文章,結果寫出來讓我蠻意外,「啊,我好像解釋了什麼,這樣OK啦」然後就放上網路了。

  現在動手打字時才想起來,原本是想把我的想法和真正的答案寫出來,但我最後因為寫的太順手,結果我只留下關於故事的「正確解答」,其他需要觀眾照順序、從頭到尾地閱讀。

  要理解本人所寫的內容,不只是需要識字,還要能夠理解一句話或甚至一個段落的意義,或甚至要能夠理解一個故事背後的意義等等,就是Literature(文學)的意義,也同時衍生出Literacy(識字)的意義。

  最後被我拿來延伸為「識學」:用來理解、學習、交流、推廣的知識學,用文字、圖片或影像的形式,以有價或無價的形式提供給人們理解特定知識的產品或商品。此外,識學不一定要把任何特定議題制式化或學術化,但是特定議題都會有自己的規模或比例。

  雖然我一直很想要進入正題,但我還是想先提醒一些常見的謎思,因為謎思會影響你對某件事的判斷,舉例來說.......

該怎麼提問比較好?


  我偶爾會掉到一個狀況,就是不曉得文章該從哪裡開始寫。

  這樣就像人們面對陌生的特定議題時,不曉得從哪裡開始理解會比較好。

  不懂某件事倒是沒什麼關係,世界上還有很多事也是我不懂的,我也不一定有足夠的時間去理解那些事。

  若是真的想理解某個特殊議題的話,先從提問開始吧。

  提問的基礎,要符合常識和符合議題,追求正確的答案是必然的需求。

  一切都可以先從最簡單的開始問:

  ‧它叫什麼名字?
  ‧是有形還是無形的?
  ‧可以吃/聞/看見/聽見的嗎?
  ‧形狀是什麼?
  ‧要拿來做什麼?
  ......以及許多我沒問到的基本問題。

  以上的基礎問題,你可能會因為身為大人的自尊心只問了一個,或甚至根本不問就跳到下一個層次,那沒什麼關係。因為下一個層次似乎比較重要:

  ‧它的名字背後/直接代表了什麼意義?或是沒有意義的名詞(像是代碼、產品編號等等),那麼為什麼是「這個特殊的代碼」?
  ‧有沒有該特定議題的中文名稱—或退一百步來講—英文名稱?
  ‧是一個人們可以拿來使用的物品,還是人們設下的規則讓人們在執行某件事得以順暢暢,或是保護人們免於恐懼的規則?
  ‧是運用在哪個領域?或是屬於哪一種類別?
  ‧用在某些族群或所有人?使用它的門檻是什麼?
  ‧有沒有印象深刻的主題曲?
  ‧有關於這一方面的議題,身邊或認識的哪一個人可以回答?或是可以在哪裡找到書籍資料?或是在網路上可以查到相關的答案嗎?
  ......加上其他我沒問到的問題。


  如果某個特殊議題的前面兩階段都理解的差不多,接下就問的比較深:

  ‧它在藝術上是屬於那一種類型?或是,它算是一種藝術嗎?
  ‧在這個作品的流派裡面,常用手法是什麼?或是說特定作者與其他同流派的人的不同做法是在什麼地方?
  ‧為什麼每一次Jim Sterling講到某些遊戲業界的人士,罵他們的時候要加上Skeleton Warrior的影片片段?
  ‧谷阿莫到底有沒有解釋什麼叫二次創作,還是他只是在為了自己辯護所以拉其他議題下水?
  (參考: 我會在4500字以內來解釋谷阿莫的6分22秒影片無助於解釋任何事)   
  以及其他可能會發生的議題之討論。

  這一類的延伸(或衍生)議題之問題,就得明確地知道自己發問這些問題的用意,以及必須要根據或針對議題本身來發言。(我稍後會提到相關的可能與解決方式)

  最後的階段就是學術討論等級的提問:

  ‧現在的經濟模式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讓人們無法安居樂業?
  ‧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意生育扶養小孩?
  或其他類似於此,這種解決了可以釐清許多人的麻煩或困境的提問。

  有關於「年輕人不願意生育扶養小孩」這個問題之所以衛福部會提出來,然後希望有專人去做研究,我能理解為什麼他們想要這樣做。但同時我也覺得有點奇怪的是,國人健康與經濟相關的研究,應該是長期、永續型,具有科學性、客觀性的觀察、統計,並且公佈給台灣人民。照道理來說就算臨時提出這些問題,應該會有學者可以迅速地提供相關資料.......

  但是照道理來說,第一時間應該就會有對此事專門研究的學術人士解釋具體原因,為什麼衛福部不為了社會公益去發新聞稿,去解釋當今的社會現象和國人該怎麼努力的目標呢?

   先不管衛福部。有些時候問題可以很嚴肅,或非常地深入議題,如果對該議題不理解,我會建議去詢問專業人士的意見。當然討論的內容可以非常地不正經,也搞不好只是笑話或增添可談性,不需要對問題或提出問題者鑽牛角尖。

  如果發生了討論失焦或其他問題,請參考先前文章裡提到的狀況,或是尋求以下的解決方案:

「我說啊,這兩件事無關吧?」


  有個很常見的例子,媒體也很常拿來報導的,就是關於長壽的人怎麼維持健康,光是方法就五花八門。

  其中有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有固定抽菸習慣的人卻能活過百歲。抽菸被科學家普遍認為說有危害健康的隱憂,那為什麼有人可以活的這麼久竟然還有抽菸習慣?

  一方面來說,科學家似乎有統計過二手菸的危害比一手菸還來的嚴重[來源請求],二方面來說,這就是先前其他文章裡提到的「倖存者謬誤」。

  或更簡單地說,所謂的「這兩件事一點關聯性也沒有吧!」這件事必須要銘記在心,又稱為相關不蘊含因果[1]。

  若要提出更簡單的舉例,你可以把兩隻手舉起來,雙手握拳,假設右手代表著A這件事物,同時左手是B那件事物......

  好,可以放下了。 因為A和B沒有任何關係。

  如果不相信的話,就仔細看看自己的左手和右手是否長的一模一樣,最好看仔細一點,真的長的一模一樣嗎?確定嗎?

  曾經有個關於長壽者的報導,受訪的長者就曾經吐嘈過「不要隨便相信報導」。我想這證明了事情不要混淆在一起,要分辨清楚是很重要的。

  是可以說「兩件事有相似的地方」,比喻本來就是不太需要精確的形容就可以辦的到。但不可以說「差不多」,相似不等於相同,有些人為了思想偷渡,就會利用「差不多的心態」來說服你,不可不慎。

  對事情小心謹慎並不是過錯。人處在不知道、不曉得的狀態是無法修正過錯的。

  人生當中還有另一種狀況也很常見。我在高職的時候,常常聽朋友聊天聊的天花亂墜,因為我本人無法每次都搭上這麼快速的聊天,所以我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去聽他們提起「外星人打牛仔的電影其實是現實生活中其他科的女同學好棒」,基本上討論進展的速度差不多就是這樣。

  也因為交談的過程娛樂成份太高,混雜了虛構的內容,人們自然會把這樣的交談當做是生活日常的一部份,但當朋友們鼓譟慫恿,要把虛構的故事或狀況,拿去問真實的對象時,我就吐嘈說:「我們不能拿這些胡扯拿去問女同學,因為這些都只是我們隨口亂講,她一定聽不懂我們在說什麼。」

  雖然我這麼說,但朋友們卻仍然相信說有那個機率是真的,但拿去問的結果當然就是困惑收場。因為不認識她,就隨便找了個故事放在她身上,在討論的過程中還把這些事情當真了,這就是訴諸無知。另一方面,這也是集體盲目[2]造成的誤解。

延伸型議題的危險性


  人生當中裡會有很多事情發生,無論好壞,無論對你我的影響如何。

  討論延伸型的議題並不是說對公眾無益,而是因為我通常不曉得自己的想法是什麼,或是自己也不是那麼喜歡去講這方面的議題。結果導致我會刻意忽略掉某些敏感,或者是難以討論的議題。

  因為我得對自己的言論與行為負責。我不能隨便說這是誰的錯或是什麼理由發生錯誤,如果是結構性或系統性的問題.......最容易陷入的謎思,就是把事情怪到一個人的身上,事情就可以結案,大快人心、晴空萬里,再也不需要提起。

  真實的狀況卻時常不是這樣,若是沒有針對議題討論,很容易就會失焦。

  延伸性議題並不是不好,問題就在於,如果人們沒有辦法判斷出特定的核心議題為何,或者連原始的議題內容為何都理解的不是那麼清楚,網路的討論很容易就會因為去個人化[3]的心理影響,發言就會變的相對偏激。

  就像是媒體報導,裡面不只是提到一件事,往往也提到人。導致怪被害人或被開罰單的人的詭異論調不逕而走。也許偶爾有幾次可以賭對,但說穿了,就只是看起來不用付出任何代價的賭博而已。

  也或者是因為這些人發生的事,相關的資訊對於解讀資訊的人來說相對不足,就很容易把某個狀況簡化成「為什麼這樣很奇怪耶」。這種想法要發生實在是太簡單了。

  我有個親身經歷。

  在先前我是照著自己的上下班時間通勤,有一天,我媽在進門之前跟樓下鄰居聊了四十多分鐘,回到家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到底有沒有去上班啊」。

  當時我沒有「有一種上班,是你媽覺得你沒去上班」的概念,我甚至根本不曉得他為什麼會發這麼大的脾氣想叫我跪在廁所門口——具體的狀況我忘了,因為根本就不是真的,那時候有上班的時候就是有上班,沒有就沒有,自己非常清楚。

  更妙的是就連我阿嬤都打電話來說「為什麼你沒去上班」,啥?

  我問是聽誰講說我沒去上班,「我聽誰講關你什麼事」,我就忍不住了就直接飆回去:「你罵我沒去上班不關我的事就不要跟我講這種話!到底是誰說我沒去上班的?」

  理由就只是因為早上的時候,一樓鄰居會看到我出門,下班之後我回去時,一樓鄰居會看到我回到家裡,就只是因為比較常看到我。臨居他就很順口地把自己心裡所有想法都丟到我媽身上。

  鄰居不懂我在做什麼,所有的質疑和猜測都是隨便他講,傳到我媽耳裡就變的天打雷霹、不得好死的不孝子......就只是因為鄰居比較常看到我。

  What the hell?

  總而言之,人們都會有不擅長或是不曉得的議題,那沒關係。如果把自己的假想、幻想,或甚至為了搶快要對某個議題來回應,很容易就會失去判明真實的可能性。

不要輕易拒絕可能性


  本人就讀某個四技時,就有遇到個狀況就是,某個同學很急著想要把「宅男」兩個字冠在我身上,因為我沒有特別什麼想法,所以就當做是耳邊風。對方為了想要引起我的怒火,從一句話變成三句,話越講越難聽,最後生氣的人竟然是對方[4]。有鑑於在台灣這類狀況很常見,這樣子的人我通常會遠離他。因為這類的人都被自己的「信仰」給迷惑了。

  討論並沒有固定的方式,有些時候可能只是為了把「為什麼」丟出來讓自己舒坦沒錯,但是既然問了就會獲得回答,也有可能會獲得來自於陌生人的回答。

  這樣的狀況在網路普及化,以及社群網站聚集觀看之後,討論或交流就會生活化、普及化。

  但如果對方還聽的懂人話或能夠理解文字的話,我會比較希望人們能夠多考慮到自己所說的話代表什麼意義,或至少要考慮到自己說了什麼會有什麼後果。

  至於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也許也有吐嘈空間,也許是為了讓觀眾在留言區有回覆文章的可能性,但更重要的是我不是來混淆視聽的。

  如果你看到我在臉書或噗浪客串,也許你會想要封鎖我,但如果我是為了留下電腦問題的解決辦法,但卻換來的是「你是誰」、「為什麼留言」然後就刪除或封鎖我的話......我也不能做什麼。

  的確,有些特殊議題(或甚至大部份的特殊議題)可能只需要略懂,交給其他真正理解的人來解釋或解決就好,或者甚至根本不需要去接觸也沒關係。

  畢竟朋友擅長的事情都不一樣嘛!

  所以不要太緊張也不要太在意了,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吧。

  如果看到不同的朋友在做擅長的事,就說「好~厲害」!支持他吧!

  ※提醒:請不要用嘲諷的語氣。

續下篇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5699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時事|二次創作|原創|著作權法|合理使用

留言共 1 篇留言

小佑_
只要有目標好好努力不避在意別人的眼光w

05-08 22:31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4喜歡★Immbasa5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識學實踐篇<一‧下>‧為... 後一篇:識學實踐篇<二‧下>所以...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overozone《小剪男孩》
暎子的興趣喜好大公開!小屋更新自創角立繪&人設,對OC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來看看(´▽`ʃ♡ƪ)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3:51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