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談諸葛家學
《諸葛瑾傳》裴注
吳錄曰:曹真、夏侯尚等圍朱然於江陵,又分據中州,瑾以大兵為之救援。瑾性弘緩,推道理,任計畫,無應卒倚伏之術,兵久不解,權以此望之。及春水生,潘璋等作水城於上流,瑾進攻浮橋,真等退走。雖無大勳,亦以全師保境為功。
吳書曰:……瑾才略雖不及弟,而德行尤純。妻死不改娶,有所愛妾,生子不舉,其篤慎皆如此。
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魏延傳》)
裴注引《吳書》,對諸葛瑾的評價在諸葛亮之下,但讚譽其德行;又引《吳錄》說他「無應卒倚伏之術,兵久不解,(孫)權以此望之。」
貌似諸葛家學重德行輕弄險。
諸葛亮親征南中,王連視為行險,懇言勸阻。
建興元年,拜屯騎校尉,領丞相長史,封平陽亭侯。時南方諸郡不賓,諸葛亮將自征之,連諫以為「此不毛之地,疫癘之鄉,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亮慮諸將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連言輒懇至,故停留者久之。會連卒。(《王連傳》)
「建興元年夏,牂牁太守朱褒擁郡反。」(《後主傳》)這應該是諸葛動念親征南中的起因,但因王連懇言勸阻南征,諸葛亮在建興「二年春,務農殖穀,閉關息民。」(《後主傳》),為南征做準備。推測王連死於建興三年,向朗「代王連領丞相長史。」(《向朗傳》)該年春三月,諸葛亮出兵征討南中,十二月還師成都。堅決反對南征的王連剛死,諸葛亮便出兵攻打南中,時間點巧合,也可能是內部反對重音平息後才親征。
諸葛亮南征約花九個月,可能自視為軍功重要標的,他寫信給孟達時也提及此事。「往年南征,歲(未及)〔末乃〕還,適與李鴻會於漢陽,承知消息……。」(《費詩傳》)
諸葛亮南征,催生馬謖「攻心為上」的典故,大家都熟。打非我族類的蠻夷有秘訣,打同我族類有絕招嗎?羊祜與陸抗是跟敵人交心互贈禮物藥品的典範,但這只成就了個人。「或以祜、抗為失臣節,兩譏之。」(《陸遜傳》裴注引《晉陽秋》)。習鑿齒為此長言申論。基本上我認為是廢話。
馬謖因南征建言之功而獲超格拔擢重用,「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于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馬良傳》)戰後,諸葛亮「戮(馬)謖以謝眾。」(《諸葛亮傳》)趙雲從鎮東將軍「貶為鎮軍將軍。」(《趙雲傳》)第一次北伐以失敗結案。推原敗因,諸葛亮第一次親率大軍南征,未及一年即成功還師,得力於馬謖的「攻心為上」之策;諸葛亮用打蠻夷的人才抗衡漢族菁英張郃,這是他的誤算。這並非大漢族主義,而是表示諸葛亮以綏定一方之專才抗衡征戰中國的全才。趙雲的箕谷疑兵吸引住曹真率領的魏國大軍,為諸葛亮西線主力提供優勢掩護,諸葛亮的聲東擊西之計不算平庸,重用馬謖更是險著。從諸葛亮重用馬謖聯想到暗通孟達,諸葛亮將兵行險著用在人事調度與行間,這雖是兵法韜略的一部份,但並不全面。
諸葛亮自比樂毅,當然熟知樂毅出身歷史。
「樂毅賢,好兵,趙人舉之」,後去趙適魏,眼見燕仇視齊,……「樂毅於是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禮待之。樂毅辭讓,遂委質為臣,燕昭王以為亞卿,久之。」(《史記‧樂毅列傳》)
樂毅建立功業前,坐當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冷板凳。這也許讓諸葛亮執意起用有才的新手馬謖,有才就不該冷落。
當樂毅大破齊國,卻因田單反間計而去職。諸葛亮策反孟達,深感用間太重要。
這大概是諸葛亮從樂毅傳記學到的用兵之法。
《吳錄》評諸葛瑾「無應卒倚伏之術……亦以全師保境為功」,《吳書》也說「瑾才略雖不及弟」,但諸葛亮的「應變將略」,基本做到「全師保境」,雖攻下涼州的武都、陰平,算是額外紅利。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派張既「徙氐五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界。」《華陽國志‧漢中志》「陰平郡,本廣漢北部都尉〔治〕。永平後,羌虜數反,遂置為郡。屬縣四。戶萬。……劉先主之入漢中也,爭二郡不得。建興七年,諸葛亮始命陳戒平之。魏亦遙置其郡,屬雍州。」「當得其地,不得其民」,武都遷走百姓五萬餘,陰平雖不知居民人數,但地勢凶險,人數諒不會太多。魏蜀爭二郡除了地利,也可能是為了前主舊帳的面子。
諸葛家還有老三諸葛均,亦出仕蜀國,官至長水校尉。(《諸葛亮傳》)
《諸葛亮集》中,收錄多篇孔明寫給子瑜的書信,可為兄弟情深之證,亦可作為分析兩人溝通軍事想法的材料。本文隨筆而寫,對此材料存而不論。
阿啡…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