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胡說八道

甯隨 | 2010-10-09 23:12:41 | 巴幣 0 | 人氣 691

墨家提倡的是兼愛護愛,非攻不攻

提倡兼愛的原因︰

  墨子認為當時社會上存在的種種問題,如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家族之間的爭奪、人與人之間的互相迫害、君不施惠於臣,臣不盡忠於君、父不愛子,子不孝順父、兄弟之間的不和睦,關鍵的問題就是不相愛,不相愛的原因就是人與人之間存有差別。

  針對社會上存在的問題,墨子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兼以易別」,即以「兼愛」替代「差別」。

  他認為假如天下人都像愛自己一樣地愛他人,哪還有不孝的兒子和不順從的弟弟?

  如果人人都愛別人的家如像愛自己的家一樣,哪還有偷盜別人家庭的小偷?

  如果人人都愛別的國家如像愛自己的國家一樣,哪裡還有國與國之間的戰爭?

  如果各國君民都推行他的兼愛主張,天下便能大治了。


兼愛的原則:

  墨子所講的兼愛並不是無原則的。

  他認為「愛人者,人恆愛之;利人者,人恆利之。」

  但是反過來,「恨人者,人恆恨之;害人者,人恆害之。」

  對於那些不講兼愛的人、仇恨別人的人、侵奪別人家財的強盜、攻伐別國的君主,兼愛的原則就不適用了,因此他提出了「殺盜非殺人」的說法。


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的差別:

  儒家和墨家都是倡導「愛」的思想流派。

  從字面上看,孔子講的仁愛和墨子講的兼愛是非常相似的。

  然而到了戰國中期,墨子的學說卻遭到了儒家學派的孟子和荀子的尖銳批評。

  兩者的差異究竟在哪裡?

  孟子指出墨子的兼愛是「愛無差等(愛沒有等級之分)」

  荀子則認為墨子的兼愛是「慢差等(輕視等級)」

  儒家的仁愛,核心的內容是建基於家族倫理的差別等級之愛,在血緣差別之上還有長幼、尊卑之分,也就是說人必須先愛自己的家人,再愛他人的家人,然後再擴大至愛鄉里、國家。

  儒家認為離開了尊卑之別,社會將陷於混亂。

  對儒家差等之愛,墨子指出其中的邏輯漏洞,儒生巫馬期說:「我愛魯國人多於越國人,愛鄉里多於魯國人,愛家人多於鄉里,愛自己多於家人。」

  巫馬期的觀點可能是墨子假設的,是他將儒家思想極端化引申的結果,因為沒有儒家學者說過愛自己勝於愛家人。

  但墨子的推論也是合理的,如果承認差等之愛的存在,那麼被愛的最高對象只能是自己。

  墨子對巫馬期說:「一人信了你的理論,就會有一人為了利己而殺你;十人信了你的理論,就會有十人殺你;天下信了你的理論,天下的人都會來殺你,豈不是天下大亂了嗎?」

  正因為這種根本之處的差異,儒墨兩家在戰國時期尖銳對立,儒家學者將「距(同『拒』,即反對、抵制)楊(指楊朱)墨(指墨翟)」當成維護聖王之道的重要任務。


不攻的原因:

  墨子從平民階層的立場出發,提倡「兼愛」學說,反對人與人之間的欺詐、偷盜、掠奪,他將這些行為視為反對兼愛的「不義」行為。

  其中,最大的「不義」就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

  墨子分析說,戰爭對於作戰雙方都不是好事,首先,勝敗雙方的戰士都會大量傷亡。

  戰敗的一方經過戰禍的摧殘,家園被毀,宗廟被焚,農作物被盜,森林被砍伐,人民死傷或流離失所。

  對於戰勝的一方,他們同樣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為了進行戰爭,要打破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延誤耕作,使農田荒廢。

  在戰爭中,也會浪費大量的物質器材,使人民的生活受到影響,結果,仍是得不償失。

  墨子還用一些強大的諸侯因好戰而敗亡的例子,來說明戰爭的危害。例如吳王夫差不斷進行擴張戰爭,使越王屈膝,甚至當上了春秋霸主。

  但最後招致越國報復,身死國亡。由此證明,好戰者是沒有好下場的。


攻與守的分別:

  墨子提倡「兼愛」,主張「非攻」,但他並不是反對一切戰爭。

  他反對進攻其他國家的非正義戰爭,但不反對防守自己國家的正義戰爭。

  在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嚴峻局面下,墨子認為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具備一定的防禦能力。

  他在《七患》一文中指出:國家倉庫裡沒有武器,城牆沒有完善的修築和保養,四週沒有鄰國的支援,缺乏對戰爭的準備,一旦事發,國家將面臨很大的危險。

  為了防止國家受到侵略,墨子不但告誡各國的君主不要疏於守備,而且專門研究了各種防守城池的技巧。

  《備城門》一篇,詳細記述了墨子及他的弟子們在軍事防守方面的研究成果。

  其中,對如何編組軍隊、如何構築工事、如何裝備武器、如何進行戰鬥等等,均有非常詳細的論述。

  因此,《墨子》一書在中國軍事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非攻的思想︰攻與誅的分別

  在進攻性的戰爭中,墨子認為還應當區分為「攻」與「誅」兩種。

  凡是以佔領別國土地,掠奪鄰國人口和財富為目的的戰爭,墨子稱為「攻」,會受到嚴厲的譴責。

  但以討伐暴君、安定社會為目的的戰爭,墨子稱為「誅」,這是正義的戰爭,他是肯定的。

  如商湯消滅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就是「誅」的例子。

  「誅」之所以是一種正義的戰爭,就因為它是秉承天意進行的,討伐無道暴君,救百姓於水火之中,必然會得到民眾的歡迎。


什麼是墨者?

  跟先秦各家學派相比,墨家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墨子的弟子會組成一個嚴密的組織──「墨者」。

  「墨者」內部奉行嚴格的紀律,對首領絕對服從,可說是一種半軍事化的團體。墨者組織的領袖稱為「巨子」,墨子在世時被尊為巨子。墨子去世後,孟勝、田襄子等人先後擔任過巨子。

  在孟勝擔任巨子時,他與楚國的陽城君是好朋友,並曾為陽城君守城。後來,陽城君因參與了一場陰謀而被楚惠王追究,他的封地面臨被收回的危險。

  孟勝出於對陽城君的友情,親率183名弟子參加了守城的戰鬥,從容赴死。

  他們把這種將道義置於生命之上的原則,稱為「墨者之義」。

  由於春秋戰國期的墨者團體經常進行阻止侵略的活動,當時的人將這團體視為一種遊俠組織。

  秦漢以後,墨者團體也是在政府「禁遊俠」的政令下被禁絕的。

  但實際上,墨者與遊俠的本質是有點不同的:戰國的遊俠,大多是個人行為,為報答某些政要人物的知遇之恩,或受利益的驅使,為他們從事如行刺這類的冒險活動,如荊軻刺秦王等。

  相反,墨者的活動主要是出於社會的正義,或個人的情感,而不是一種雇傭關係。




  實際上從以前我一直對墨家和法家這兩者所提出的優質思想感到有興趣。

  不過就以現在的社會來說,兼愛與非攻似乎已經不太適用。

  雖然在劇中我挺中意墨者革離的思想。

  以仇恨、一時個人情緒和慾望為由發動攻擊是最愚蠢的。

  但如果現今一直都沒停過的明槍暗箭的社會中仍以墨家的思維來行進。

  唯恐將會更容易被淘汰出局。

  自己還是要懂得保護自己,同時自我防禦也是墨家的思維之一。

  如果一個國家或個人都保不了自己,也就不用講什麼兼愛與非攻了。

  就以戰爭中的自我防禦來說,墨家的思想是很適用的。

  但以治國論來說,墨家思想反不如法家。

  只不過法家的缺點,唯恐便是有些過於極端。

  極端所帶來的結果便是物極必反而自取滅亡。


以上是在精神不濟下強行看完了墨攻之後的胡說八道胡言亂語道聽塗說。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