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23 GP

【書語】現代觀的選擇,藉由選擇而通向自由?限於拘束作為齒輪?「簡語」

作者:赤紅時夜│2022-04-07 02:20:18│巴幣:120│人氣:156

〈選擇與非選擇〉

  在《戰爭與和平》中,主人翁皮埃爾‧別祖霍夫遇到了安德列親王。後者經過短暫的沉默後,問他:「對了,你終究做好決定了嗎?你要當軍人還是外交官?」

  在王子的發問中,抉擇的選項是明明白白的那兩個,需做選擇的人和旁觀者都是了然於心的。
  這種選擇行為的前提是再清楚不過了:選擇其中一個,必然排除另外那個。此外,安德列親王的問題也呼應了許多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所宣稱的觀點,及選擇乃是訊息與個人喜好的問題。

  如果皮埃爾要選擇他的職業,那麼他只需要運用人類普遍都有的能力來了解自己的好號,並為這些喜好排出名次,弄清自己到底喜歡軍旅生涯還是外交藝術,這是兩種明確不同的單純選項。


  自十九世紀末以來,社會學家一直對這種人類行為的觀點持懷疑的態度,因為他們主張,人類是服從習慣和規範的動物,而不愛經深思熟慮後才做決定。
  正如詹姆斯‧杜森柏里所打趣地那樣:「經濟學家說的都是人們如何做出選擇,而社會學說的則是他們沒有做選擇的餘地。」

  然而,社會學家可能錯過了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在不知不覺中所掌握的東西:資本主義將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變成了市場,又將社會行動變成了反思的選擇和決策,而這種選擇已經成為一種新的、至關重要的社會形式。
  同時,現代的主體性藉由這種社會形式理解、實現自己生活大部分或所有的面向。

  社會學家擔心,贊同「選擇」這一理念將是為合理行為的幼稚和唯意志論背書,因此他們全然不理會這個事實:選擇不僅是主體性的一個面向,而且已成為將行動加以體制化的一種方式。
  社會學家反而堅信,選擇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支柱,是經濟學錯誤之認識論的前提,是自由主義的旗艦,是心理科學產生的「傳記式幻想」,或者是消費欲望的主要文化結構。

  儘管社會學已經無可爭議地積累了足夠的資料數據,證明階級和性別的約束是從內部操作選擇、建構選擇的,但是選擇仍然都是現代主體與其社會環境及自我聯繫起來的基本模式。

  「選擇」建構了社會可理解性的模式。例如,「成熟而健康的自我」就是一種可以在情感上發展出成熟和真實選擇能力的自我,可以發展出逃避強迫性以及上癮行為,並將其轉化為自由選擇的、知情的、自覺的「情感性」自我。

  女權主義即是一種「選擇」策略表現出來的:暢銷全球的《暮光之城》系列的作者史蒂芬妮‧梅爾在其官方網站上便簡潔說道:「女權主義的基礎是:能夠選擇。」

  相反的,反女權主義的重心在於灌輸女人:僅因她是女人,她就不可以做某某事,也就是說只因為她的性別,就剝奪她的選擇權。

  女權運動勢力中數一數二重要的一支,甚至被冠以「贊成選擇」的稱號。

  消費文化幾乎毫無疑問地建立在比較和選擇這兩種行為不斷的實踐上。即使「選擇」在實踐的過程中受到限制,事實依然沒有改變:現代生活有一大部分是作為主觀選擇的結果且被人體驗和程式化的。

  這一事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世人塑造與體驗自身主體性的方式。選擇是現代人關鍵的文化故事。
  如果說「選擇」已成為各種婚姻、工作、消費、政治體制中主體性的重要載體,它本身就必須成為一種值得社會學探究的範疇,成為自成一格的行動形式,且本身也受到各種文化框架的形塑。

  體制化的自由在消費、理念、品味和人際關係領域中,造就了幾乎無限多的可能性,並且透過無數的選擇行為驅使自我履行和落實對自我的定義,而這些行為具有不同的、明確之認知和情感的策略。
  因此「選擇」不僅是雷娜塔‧薩萊克勒像我們適切展現的一種普遍的意識形態,而且在大多數的社會體制以及政治運動中,它是自主權被制度化的真正具體效果。

  選擇是個體與自我的一種實用關係,其目的在於藉由超越和克服階級、年齡或性別等決定論,來實現自己想擁有的「真實的」和「理想的」自我。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542860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書語|為什麼不愛了|伊娃‧伊洛斯|選擇|社會學|資本主義|社會形式|自身主體性|文化框架

留言共 2 篇留言

傑克
基督教用「自由選擇權」來解釋很多事,例如夏娃吃禁果就是上帝賦予人類「自由選擇權」的結果

04-07 04:14

掬月
其實,真要說的話,我覺得兩者的選擇都可以成立。

因為若只談論生理上的選擇,那的確是沒有多少選擇可言。
舉例來說,世界各地的每一個沒有生理缺陷的嬰兒,他們所擁有的神經突觸都一樣多。
即使把某個國家的嬰兒帶去其他國家,並學習當地的語言,他們在掌握當地國家的語言發音並沒有太多差別。
但年紀越大,想重新學會另一門語言就變得困難起來。

而且語系的發音會隨著成長過程中,讓一個人不太容易掌握其他語系的發音。
若要舉例來說的話,大部分日本人在英語的發音上就沒有那麼標準。
在《暗殺教室》裡面,更是有「LR的差別」這樣的敘述。

另一方面,說到生理上的障礙,就會提到關於身心障礙的早期介入。
一般來說會希望孩子若需要特殊教育的話,盡可能是在6歲前就開始介入。
真要詳細論述的話,是在3~6歲的時候是最好的。
一旦超過6歲,甚至越晚發現的話,就越難提供孩子正面上的幫助。


所以我是覺得,社會學者的論點倒也不是沒有道理。
因為所謂的選擇其實是越晚越狹窄,而且以現行的台灣教育制度來說的話,國中畢業就會進行粗略的選擇。
高中有社會跟自然兩組,也有所謂的特殊專長班如音樂般或體育班。高職則更是細分成不同的職業類別。而隨著編班的過程,再進入大學後更有著既定方向的選擇。
雖說這些選擇並不會完全影響到最終的人生規劃,但在逐步的選擇過程中,最後能選擇的道路就會越來越狹窄了。

04-17 23:07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23喜歡★u741236913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TED-Ed』西洋棋簡... 後一篇:『MadcatClan』...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man90149大家好
墨繪ACG更新,這次是遊戲王的大日女之御巫。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0:41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