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本回帶來的是去年冬天上市,主打古典時代的資料片《編年史:希臘之戰》。
去年上旬在經歷了慘不忍睹的《成王敗寇》後,個人一度對本作後續發展感到失望,暫時離去專注於神話世紀,直到十一月時,官方公布新的資料片宣傳時才逐漸恢復興趣。
《編年史:希臘之戰》和之前的《羅馬歸來》同以古典時代為背景,相較於羅馬純粹是將一代的文明移植過來,編年史是以二代的思路設計古典時期的文明。
新增的三個古典文明為阿契美尼德、雅典和斯巴達,戰役則是有別於傳統以特定人物、族群或城市為主題的模式,採用了劇情豐富且時間軸連貫的「大戰役」,從波希戰爭到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磅礡史詩。
敘事方面也以貼近四代的動畫替代二代一貫的文字和插圖,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美中不足的是字體偏小,再大些會更舒適。
資料片封面也不同於二代傳統的三人組,而是斯巴達將軍呂山德的獨照,身後即為雅典陷落、伯羅奔尼撒戰爭終結的背景。
由於本回大戰役都是以該文明的幾個人物為主人公,下文以他們為各自文明的主題名稱。
以下為各戰役內容感想和個人主觀評分(實心一星★,空心半星☆,滿分五星★★★★★)。
阿塔芬尼斯和達提斯
(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90年)
劇情:★★★
美觀:★★★☆
難度:★★★☆
《希臘之戰》首個主題劇情,以阿契美尼德帝國鎮壓愛奧尼亞起義,進而發起第一次波希戰爭為主軸。
阿契美尼德帝國a.k.a波斯第一帝國,文明獨特單位不死軍在帝國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在步弓間自由切換的特性,配合本就強力的重騎兵,是本次資料片中個人用得最順手的文明。
主人公阿塔芬尼斯為當時的波斯帝王.大流士一世之弟,作為將軍活躍於帝國政壇,後被任命為利底亞總督,在鎮壓愛奧尼亞起義和圍攻納克索斯中貢獻良多。
作為阿塔芬尼斯輔佐官的達提斯同為波斯將領,後在馬拉松戰役中擔任指揮。
阿塔芬尼斯奉命征服納克索斯島,旗下的米利都管理者.阿里斯塔格拉斯宣稱自己可搞定這座島,並說服波斯資助他建立海軍。
結果這個阿拉斯塔格拉斯只是個草包,出師不利反被打爆,灰頭土臉地逃之夭夭。
(這句喊話不知為何意外地生動好笑。)
帶兵打仗不行外,這傢伙在治理上的無能反映在米利都附近神出鬼沒的強盜上,相信被他們搞到快起肖的人不在少數。
臨陣脫逃的阿里斯塔格拉斯唯恐被報復,煽動不滿波斯統治的愛奧尼亞地區希臘城邦發起叛亂,從而拉開了長達半世紀的波希戰爭序幕……
與後面兩個主題相比,阿契美尼德的劇情稍嫌平淡,因為近九成時間都在追殺廢柴阿里斯塔格拉斯上,接連幾關完成任務後告訴你這廝又跑了,久了頗有種拖臺錢的感覺……
撇除這點,戰役中一些新花樣還是挺有趣的,如可以選擇數量有限的保鏢、可升級的特殊光環、可射箭和落石的埋伏機關。
(萬箭齊發!)
在雅典和埃雷特里亞城邦的支援下,愛奧尼亞起義軍在公元前498年佔領並焚毀了波斯的地方首府薩第斯,令阿塔芬尼斯大為光火,之後三年戰況一度膠著,但波斯還是在拉鋸戰中取得了上風。
大戰役「5.追煙」背景為公元前498年的艾菲索斯戰役,起義軍在艾菲索斯郊外被波斯騎兵追上,慘遭橫掃潰不成軍,埃雷特里亞指揮官陣亡,剩下的人四散奔逃,雅典人看情勢不妙撤回老家去了。
鎮壓起義期間為波斯提供協助的阿爾特米西亞,為安納托利亞地區卡里亞王國的女王,在之後的波希戰爭中也佔有一席之地。
耗費六年的時間,歷經大大小小多場戰役,阿塔芬尼斯調遣大軍圍攻米利都,並在拉德海戰中擊敗了愛奧尼亞艦隊。儘管米利都軍民負隅頑抗了一年半,最終還是被波斯大軍以挖地道的方式攻破城牆。
大戰役「6.叛徒之死」的海戰部份即源自於拉德海戰,並還原了歷史上波斯以賄賂手段破壞艦隊組織的事蹟;而為了強調攻城的艱難,米利都的城牆血量爆厚且雙防皆高,只能以挖工兵隧道才能有效突破。
城破時,裡頭的軍民多已戰死,震怒的大流士為懲罰叛亂,命人將剩餘的倖存婦孺擄回波斯首都為奴。
至於阿里斯塔格拉斯,歷史上他在米利都淪陷三年前就死於和色雷斯人的爭戰中,戰役中為了這齣復仇戲碼讓他多苟活了一陣子。
為報薩第斯被焚毀的一箭之仇,並讓希臘人知道誰是老大,大流士決定向希臘發兵,戰事也由最初的起義擴大為波斯征討希臘城邦的波希戰爭。
首次入侵希臘發生於公元前492年,波斯將軍馬鐸尼斯指揮攻下色雷斯和馬其頓,但之後途中卻遭遇風暴導致損失慘重而不得不退兵。
隔年,大流士改採外交攻勢,派出使節至希臘城邦所有招降,並分化諸城邦間的合作。在波斯的壓迫下,大多城邦都選擇稱臣,唯有雅典和斯巴達以處決使節拒絕投降,憤怒的大流士決定再次出兵。
公元前490年,達提斯和阿塔芬尼斯二世(阿塔芬尼斯兒子、大流士姪子)率領大軍橫渡愛琴海,蹂躪和燒毀了納克索斯島,更進一步朝埃雷特里亞和雅典進軍……
地米斯托克利和伯里克里斯
(公元前490年—公元前431年)
劇情:★★★★★
美觀:★★★★★
難度:★★★★☆
《希臘之戰》第二個主題劇情,以雅典拉攏希臘城邦抵抗波斯入侵、成立提洛同盟,後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反目為主軸。
作為曾在古典時期稱霸地中海的城邦,雅典齊全的海軍科技很好地還原了歷史上的特性,而獨特單位將軍除有攻防俱佳外還能提升鄰近部隊戰力的效果,在陸戰方面也有不俗表現。
雅典海軍在波希戰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戰役中除安排多場海戰給其大展身手外,還提供了劇情限定特殊科技讓人體驗打造無敵艦隊的爽快感。
(「主要計畫(X)黑科技(O)」——研發下去直接變成日不落帝國降臨……)
延續阿契美尼德主題,達提斯率領的波斯大軍在血洗了納克索斯島後劍指雅典;面對來勢洶洶的波斯人,平時不合的雅典政治家們只得暫且放下歧見共同迎敵。
主人公地米斯托克利出身平民階級但野心勃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常使用賄選等伎倆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因而在政壇中臭名昭著。
即使行事風格不怎麼光彩,他大力主張發展的海軍仍為雅典日後的強大和成為海上霸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公元前490年,波斯軍隊兵分二路:一路由阿塔芬尼斯二世指揮攻向埃雷特里亞,另一路則由達提斯領隊直奔雅典!
幾天後,波斯艦隊在距離雅典約四十公里的馬拉松海灣登陸,面對大軍壓境,雅典曾求助於軍事強權斯巴達,但後者因節慶因素無法及時支援,雅典只得孤軍奮戰。
雅典將軍米太亞德曾是色雷斯僭主,對波斯軍隊十分了解,他指派一萬希臘重步兵前往馬拉松平原,堵住了平原的出口嚴加死守,由於雅典陣地易守難攻,雙方對峙數日都沒有全面開戰,直到埃雷特里亞失陷的噩耗打破了僵局。
埃雷特里亞的陷落,意味著另一支波斯軍隊已有餘裕前來馬拉松平原圍攻或直搗雅典老巢,米太亞德下令全軍進攻,經過一番激烈交戰,最終希臘重步兵靠著精良的素質和陣形成功以寡擊眾打退了波斯大軍。
馬拉松戰役的勝利無疑為希臘城邦注了一劑強心針,象徵著雅典、乃至整個希臘首次靠自身實力擊敗波斯。
傳說在馬拉松戰役期間,有名雅典傳令兵菲利彼得斯先是從平原跑回雅典要求增兵、再跑去斯巴達討救兵,回到平原見戰事結束後又跑回雅典報捷,向雅典人宣告勝利消息後當即力竭而亡。今日的馬拉松賽跑運動,正是源於希臘人為紀念菲利彼得斯而創辦。
公元前490年,馬拉松戰役的結果意味著第一次波希戰爭以希臘的獲勝告終,但對波斯帝國來說,本次出師不利並未傷筋動骨,大流士仍沒放棄拿下希臘的野心。
然而四年後,埃及屬地發生的叛亂推遲了波斯的進攻計畫,大流士也在平叛期間離世,繼任的薛西斯一世延續父親的對外方針,在鎮壓叛亂後旋即開始準備再次進攻希臘。
波斯緊鑼密鼓地籌備戰爭之時,雅典政壇也因政策方面產生分歧。
地米斯托克利認為該未雨綢繆,大力主張發展海軍以稱霸海上和抵禦波斯人;而他的死對頭.「公正」的阿里斯提德認為此舉太勞民傷財而極力反對。
阿里斯提德和地米斯托克利同是參與過馬拉松戰役的軍事家,但因政治立場相左向來不合:地米斯托克利主張民粹主義受下層公民青睞;阿里斯提德則是城邦貴族勢力的代表。
當時雅典有項特別的政治制度——「陶片流放制」,給予公民可透過投票來強制流放某人的權力,立意為遏止出現可能對民主制度有威脅的強人或獨裁者,但後因被民粹濫用而受到爭議。
(傳令時還不忘宣導公共衛生,真的太盡責了。)
公元前483年,阿里斯提德被指控「私通波斯」遭到公民大會以陶片流放,踢走絆腳石的地米斯托克利在政壇上掌握了話語權,推動了對世仇埃伊納島的戰爭並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
大戰役「9.揚帆」中有著墨到地米斯托克利和阿里斯提德的瑜亮情結,可採取不同手段影響公民大會的決議,十分生動有趣。
(這句話是否能理解為:「我會給你一個無法拒絕的條件」……?)
不論是賄賂學者捏造醜聞或買通船工佯裝敵襲都能成功流放阿里斯提德,以地米斯托克利從政時的惡劣風評來看,戰役中有此安排並非空穴來風。
(這冗長的翻譯實在有夠拗口,直翻成缺德的造船員豈不更淺顯易懂?)
據說在放逐令期間,一位不認識阿里斯提德的文盲公民向他求助,在陶片上寫上他的名字以將之流放。不解的阿里斯提德詢問公民:「你認識這個阿里斯提德嗎,為何要流放他,他是否做錯了什麼?」。公民回答:「不認識,也不知他做了什麼,只是一直聽到大家說他『公正』,感到厭煩了。」阿里斯提德聽完,默默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公元前480年,薛西斯御駕親征發動第二次波希戰爭,聞訊的希臘城邦組成軍事同盟嚴陣以待。在收到波斯大軍已跨過達達尼爾海峽的消息後,地米斯托克利在同盟會議上建議以雅典為首的海軍死守阿提密西安海峽,以斯巴達為主的陸軍坐鎮溫泉關,獲得了盟邦的同意。
由於事態緊急,先前被放逐的阿里斯提德被召回雅典指揮陸軍兵團,與地米斯托克利的海軍艦隊並肩作戰。
薛西斯根據之前得到的情報,研判雅典的奧運會和斯巴達的卡尼亞節會使兩大城邦沒法主力盡出,所以刻意選在八月來到溫泉關。
鑑於上回因過節缺席了馬拉松戰役,加上波斯大軍更勝以往,斯巴達格外看重本次作戰,國王列奧尼達一世親率三百禁衛軍,加上底比斯和希臘盟軍共七千人前往迎敵。
波斯大軍來到溫泉關時,列奧尼達指揮的希臘盟軍已在當地擺好守勢,勸降不成的薛西斯下令進攻,但十倍於敵的波斯大軍卻被狹窄的地形限制了發揮,無力突破希臘重步兵的方陣,兩天下來死傷慘重,連作為帝國精銳之師的不死軍也無法倖免。
直到第三天,波斯大軍在一個當地農夫厄菲阿爾特的告密下,得知了一條通往盟軍後方的林間小徑,希臘盟軍因而腹背受敵。列奧尼達眼看大勢已去,下令盟軍撤退並親率斯巴達精兵和志願軍斷後,最終全軍覆滅、壯烈犧牲。
列奧尼達和斯巴達人的浴血奮戰為盟軍爭取了時間,地米斯托克利下令疏散雅典,在阿提密西安海峽抵禦波斯的希臘同盟海軍也撤回到薩拉米斯島。
波斯人付出沉重的代價突破了溫泉關,抵達雅典時卻發現這裡只剩一座空城,怒不可遏的薛西斯下令放火燒城洩恨。
波斯大軍逼近,地米斯托克利深知在空曠海域和敵軍硬碰無異於自掘墳墓,於是使計騙過了薛西斯,成功誘使波斯海軍深入狹窄的薩拉米斯海灣。龐大的艦隊在狹窄的海灣內頓時陷入泥淖,埋伏的希臘海軍趁機發起進攻,一舉擊潰了波斯海軍,贏得了繼十年前的馬拉松戰役以來、希臘對波斯帝國又一次的輝煌勝利。
薩拉米斯海戰的勝利成為第二次波希戰爭的轉捩點,希臘聯軍開始轉守為攻,逐步解放被波斯帝國奴役的城邦,然而期間斯巴達攝政王帕薩尼亞斯獨斷的作風開始引起盟軍的不滿,最終希臘聯軍決定換掉斯巴達、改立雅典作為盟軍領袖。
(……攝政王你都幾歲了,還這麼情緒化?)
大戰役「13.攝政王之怒」中的斯巴達勢力無法再以信號指揮即為反映史實中帕薩尼亞斯的一意孤行,如在這關及前一關都將禮物車獻給斯巴達,則在斯巴達主題會有額外的獎勵,這種會因不同決定影響後續發展的安排個人挺喜歡的。
由於以斯巴達為首的勢力退出,以雅典為代表的城邦建立了提洛同盟,成員們以提供軍力或繳納稅金的方式出力,阿里斯提德更將餘生投入了同盟的事業中。
好景不常,隨著時間推移,雅典逐漸將同盟作為控制和剝削盟邦的工具,不僅向盟邦派出軍事殖民者,更嚴厲鎮壓造反的城邦,並將同盟上繳的稅金用於擴張自己的海軍霸權,同盟的稱號早已名存實亡,本質上成了雅典帝國。
(——大家都是盟友,真令人開心!)
至於地米斯托克利,在薩拉米斯海戰後,他的聲望和權勢達到了巔峰,卻也令雅典人開始忌憚他會成為獨裁者,結果地米斯托克利就被陶片流放了……
以往用陶片搞掉阿里斯提德,如今自己也被陶片搞掉,地米斯托克利你感覺如何啊?
被流放的地米斯托克利往後再也沒回到故鄉,因被指控「私通波斯」,害怕被抓回雅典審判的他投靠昔日的敵人波斯帝國,當時的帝王.阿爾塔薛西斯一世(薛西斯兒子、大流士孫子)並未為難他,甚至欣賞他的才幹賜予封地來招攬,最終地米斯托克利留在波斯直到去世。
地米斯托克利被流放的隔年,雅典主題的另一位主人公.伯里克里斯加入政界,並在波希戰爭後的廢墟重建雅典、復興文化藝術。
伯里克里斯出身名門但謹慎低調,唯恐自己的社會地位會招致他人猜忌,他早年在政壇上沒有太多表現,而是設法讓自己更親民以得到群眾的信任。
大戰役「15.在長牆之內」可說是這次編年史最特別的一關:唯一並未要求要消滅哪個陣營,而是必須維持一定的人望直到結束,不斷降低的支持度彷彿凌遲般叫人想翻桌……
這關內容也充分體現出雅典人的民粹,連提示都寫明「目標並非打敗敵人,贏得選舉才是。」
(敵人都兵臨城下了只想著選舉,還能撐快三十年才淪陷也挺厲害的……)
雖然在大戰役中只有一關登場,但伯里克里斯在歷史上其實頗有建樹。
在他執政期間,對內修築衛城和建造帕德嫩神廟,以及推動了雅典的憲政改革;對外則確立了雅典在提洛同盟中的絕對優勢地位,並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第一階段中擊敗了斯巴達人。
他的時代被稱為伯里克里斯時代,為雅典的黃金時代,誕生了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
布拉西達斯和呂山德
(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
劇情:★★★★
美觀:★★★★
難度:★★★★★★
《希臘之戰》最後的主題劇情,以希臘的兩大陣營爆發伯羅奔尼撒戰爭,最終斯巴達攻陷雅典為主軸。
作為本回編年史的大軸,斯巴達同時也是三個主題中最難的;如果說雅典的難還有巧思,那斯巴達的難九成是源於那破爛的科技樹。
明明在歷史上以陸軍見長、遊戲中也標榜是步兵強大的文明,結果跟側重海軍的雅典對槓步兵沒法佔上風?
步兵方面,獨特單位斯巴達騎兵無法穩壓雅典將軍不說,希臘步兵也走得比雅典的還慢,唯一優勢只有能提前升級精銳,但在戰役中根本沒啥體現;論其他陸軍兵種,雅典還有反曲弓和重弩能制斯巴達這純步兵文明,到頭來斯巴達能贏過雅典的部分居然是海軍有帝王時代的垃圾船可以堆屍……
設定為陸軍強大的文明卻在海軍的消耗戰上勝出,當真不是在說笑?
防禦方面更是爛得徹底,缺少石牆城門的悲劇程度堪比二代的哥德,卻沒有哥德後期「以攻擊代替防禦」的爆發力,缺少磚瓦技術和建築學下建築軟到歪頭。
窮酸的科技樹在對戰時吃癟已經不好過,戰役中還有各種惱人的機制,尤其是連續幾關都有不同的惡意在等人來踩,只差沒把「就要搞你」幾個大字秀在畫面上。
(以上為設計師的心理寫照。)
夜襲補給營地,被倉庫守軍搞;
保衛臨海村落,被登陸大隊搞;
拉攏各地城邦,被反叛傭兵搞;
進攻雅典基地,被沒品刷兵搞;
搶錢打造海軍,被城邦護衛搞。
最後一關由於能在世界奇觀中研發多種特殊科技,體感反而沒前面的難搞,這些科技加持下的斯巴達步兵才有正史中該有的強度吧?!
(——嘖嘖,這些科技強而有力,強而有力啊!)
戰役中由斯巴達將領布拉西達斯和呂山德先後擔任主人公,一文一武的形象相得益彰。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並未有資料記載呂山德曾參與布拉西達斯指揮的幾大關鍵戰事,故戰役中前半段呂山德的登場純粹是官方加戲。
在和波斯的衝突結束後,提洛同盟演變為雅典帝國,雅典的政治和文化影響不斷擴張,很快成了斯巴達無法忽視的威脅,無法與兩大城邦抗衡的小城邦只得選邊站以求庇護。
此時的古希臘世界分成了兩大陣營: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隨著雙方在外交上矛盾日益加深,戰爭已在一觸即發的狀態。
終於,在公元前431年,伯羅奔尼撒戰爭正式爆發。
戰爭爆發同年,布拉西達斯因解救被雅典圍困的麥索尼立下戰功,進而成為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前十年中最傑出的斯巴達將領。
根據著名史學家修昔底德的記載,布拉西達斯擁有尚武好戰的斯巴達人少見的口才和智謀,戰役中的布拉西達斯智勇雙全的形象應是源自於此。
雖是虛構,戰役中布拉西達斯和呂山德的互動個人覺得挺有趣的,有種師長在耐心指點學生的感覺,只不過呂山德似乎都當耳邊風了……
(呂山德的OS:「你說這個誰懂啊?」)
伯羅奔尼撒戰爭影響範圍持續擴大,頻繁的戰事使斯巴達對奴役地區的宰制力下降而開始發生叛亂,在這之中最令斯巴達忌憚的就是梅西尼亞。
梅西尼亞在歷史上曾是個王國,後被斯巴達人征服,人們被奴役,家園則淪為伯羅奔尼撒的糧倉和兵工廠;公元前425年,斯巴達和雅典在此區爆發了皮洛斯戰役,最終雅典勝出。
大戰役「17.海岸上的火葬堆」即是以梅西尼亞為背景,但只以斯巴達和雅典零星的衝突為內容。
比起保衛村莊,這關更令個人印象深刻的是中文翻譯鬧出的笑話:把山獅翻成美洲獅、鐵匠工坊翻成史密斯工坊,譯者沒有深入瞭解劇情的又一例……
(史密斯工坊……啊史密斯人咧?)
(震驚!美洲獅出沒於伯羅奔尼撒大區?!)
公元前424年,布拉西達斯圍攻雅典殖民地安菲波利斯,以允諾「留下的人可保有財產、不留下的人也能平安離開」的外交手段不費一兵一卒拿下了這座城市,丟失殖民地的雅典只好跟斯巴達簽署停戰協定,以爭取時間鞏固自家陣營的防禦。
另外,上文提到的史學家修昔底德在此時期擔任雅典將軍,得知斯巴達進攻安菲波利斯時立即發兵支援,但因晚了一步而遭到雅典放逐。之後他以流亡者的身分自由往返於伯羅奔尼撒的盟邦之間,進而以雙方角度看待這場古希臘的戰爭。
公元前422年,停戰協定結束,雅典將軍克里昂率領大軍前來色雷斯收復失土,安菲波利斯戰役打響。
抵達色雷斯的克里昂決定先攻下其他城市再前往安菲波利斯,駐紮在外的布拉西達斯認為只憑身邊部隊無法招架雅典軍,返回城裡才敢發起進攻。
想等候援軍到來再進攻的雅典被斯巴達出其不意的攻勢打了個措手不及,指揮官克里昂在混亂中陣亡,雅典一敗塗地。
安菲波利斯戰役是布拉西達斯生涯中最輝煌的勝利,但他也因此受了致命傷,在親眼見證勝利後過世。
布拉西達斯死後,被視他為英雄的安菲波利斯人厚葬在市集區,並每年舉辦祭祀和活動來紀念。
在此之後,伯羅奔尼撒戰局又幾度變動。
雅典於公元前414年發起西西里遠征,在圍攻敘拉古時遭遇嚴重挫敗,之後一連串的外交和經濟困境更是讓其處境雪上加霜,許多城邦紛紛退出提洛同盟,老敵人波斯也來落井下石。
即便近乎窮途末路,但雅典仍透過頑強努力扭轉了不利的局面,重建了海軍和斯巴達爭奪制海權。
直到公元前407年,斯巴達主題的另一名主人公.呂山德出任斯巴達海軍統帥,成為終結這場古希臘漫長戰爭的關鍵人物。
上任的呂山德獲得了波斯王子.小居魯士支持的大筆資金,以艾菲索斯為據點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斯巴達艦隊,用以對付雅典和提洛同盟。
同年,呂山德在諾丁姆海戰中打敗雅典,鼓舞了盟邦也樹立了自身威望,在海軍統帥的一年任期屆滿後,他被召回了斯巴達,可繼任的卡利克拉提達斯卻在幾個月後的阿吉紐西戰役中兵敗陣亡,艦隊損失七十艘戰艦。
眼看新統帥砸鍋不說人還掛了,小居魯士和呂山德的支持者都派遣使團前往斯巴達,請求讓前任統帥呂山德重返崗位。
斯巴達政府也信任呂山德的能力,可由於法律規定同一人不得出任兩次海軍統帥,索性以「任命呂山德為海軍統帥輔佐,實際上讓他再次掌握艦隊指揮權」來規避這個限制……
重掌兵符的呂山德憑藉小居魯士的資金支持很快重建了海軍,並開始在愛琴海展開一系列戰事,襲擊和攻下許多雅典控制的城市跟島嶼,甚至威脅雅典的貿易路線。
顯然,呂山德目標是掐斷雅典的補給,如被他得逞,意味著雅典的海上和陸上都將被斯巴達封鎖,城市會因此陷入飢荒!局勢刻不容緩,雅典海軍決定全力出擊與其決戰。
公元前405年,左右雅典命運的伊哥斯波塔米戰役爆發,呂山德的軍隊在佔領蘭普薩庫斯後紮營,雅典很快追上,並在離斯巴達艦隊不遠的淺灘處駐軍,以就近監視其動向。
由於落腳處缺乏港口,雅典在物資補給和艦隊整備上都有困難,急於和斯巴達人分出勝負,連續四天到敵營外叫陣,但以逸待勞的呂山德拒不迎戰,雅典只得無功而返。
第五天,呂山德趁雅典軍因疲勞和大意露出破綻時突襲登陸,彼時的雅典大多船艦都還在海灘上,無力招架斯巴達的攻勢,最終雅典艦隊全軍覆沒,三千名雅典士兵被俘和處死,海權徹底落入斯巴達手中,雅典已然無力回天。
得勝的呂山德並未立刻圍攻雅典,而是先收復拜占庭和解放黑海一帶的希臘城市,當地的雅典駐軍都被和平遣返——這可不是呂山德大發慈悲,而是想以此加速消耗雅典的存糧。
至此,斯巴達完成海陸兩方對雅典的全面封鎖,城裡陷入嚴重的飢荒,每天都有人橫死街頭,進而導致疾病蔓延。
公元前404年,山窮水盡的雅典向呂山德投降,長達二十七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正式終結。
此前在討論「處置」雅典的聯盟大會上,底比斯人和柯林斯人都巴不得仿效當年的薛西斯一把火將雅典燒掉,但卻被斯巴達人制止,並宣告「不會奴役一個在波希戰爭中貢獻良多的城邦」以表對這個昔日戰友的敬重。
戰後,雅典被勒令拆除「長牆」、解散提洛同盟、只准擁有十二艘戰艦、允許被流浪者返鄉,並作為斯巴達的附庸服從指示。
雖然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但也標誌著古希臘的黃金時代已一去不返,希臘城邦因連年戰火而衰退,斯巴達的霸權在持續幾十年後受到崛起的底比斯挑戰,也為後來的馬其頓統一希臘世界埋下伏筆……
編年史的最後暗示了還有後續發展,不出意外下一部可能會以馬其頓統一希臘、東征波斯為主軸,耐人尋味的是敘事者提及的人物——「此人比地米斯托克利狡猾、比布拉西達斯迅捷、比呂山德冷酷。」
符合「狡猾、冷酷」的特質、且統一希臘的馬其頓君主,個人認為是腓力二世,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亞歷山大大帝之父。他在任內使馬其頓成為希臘霸主,也為兒子亞歷山大東征波斯打下牢固基礎。
不知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