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為什麼不喜歡積極建立關係?我想建立的是 長期、對等、相互欣賞的關係

兔二:滾你奶奶的 | 2024-05-18 23:51:08 | 巴幣 2336 | 人氣 239

  我體會到,大學時期花了很多時間在聽課、閱讀與老師請教,並沒有白費,只是這些並沒有變現成金錢而已。再來,如同我花很多時間在運動,當然,衝高TDEE的第一個效果就是減脂了。這些都沒白費,只是作為人,生存就需要財力和權力而已,剛好在現在的位置,上述兩者我都很缺,於是,面對環境也就更力不從心。

  現在,我願意投入閒暇的時間閱讀、跨書本的提問並註記我感興趣的問題,以及替字塗上綠汁,以便挖空關鍵字後,日後回來用紅墊板測驗回憶。同時,我也願意花時間紀錄,重整關鍵字和我想法之間的關聯。除此之外,我也很喜歡打電動、運動,在空檔之間,這是測驗與保持我精神、專注和體力、力量和反射神經的綜合循環訓練。然而,我不願意參與其他人無聊的人類情緒,如果有段時間我有參與的事實,肯定是那段時間的時間、精力、體力資源不豐沛到允許投入自己的體力和智性鍛鍊。這促使我思考,我想成為怎樣的人。促成我近期關心的問題: 我 希望與 人 保持甚麼 關係 ?

  當然,我的回答是,我想建立 長期、對等、相互欣賞的關係。

  「我想結交對等、相互欣賞的關係。」
  「生存之外,我想要活得更自在,尤其是心底的自在。」
  「對此 等待邀請 策略可能過於被動,但我對短線的關係已經厭倦;與其積極表現,搶走對方注意力,讓對方誤解我是某種類型的正面人物,再擅自失望或冷落,我寧可展現某種長久的品質。」
  「對方若願意接納,我也傾向相信,對方能沉澱,看見了我這長遠的品質,尤其是人格、素養,進而欣賞。」
  「然而,人格、素養,應該是沒有短期的賽季或單次的競技場。」
  「我只能繼續成長心智,讓願意沉澱的人,發現我值得欣賞,即心滿意足。」



長期、對等、相互欣賞的關係


  聊聊案例。過去某個職場認識的女性朋友評論:你做自己的程度超過社會契約的範圍,讓大家都害怕了。背景是上個工作結尾,跟一些人告別順便聊開。對方是我業務上級,但比我年輕,同時也是宅宅,然而之前不敢跟她聊開。不過,近來勇氣比較充沛,對人比較敢誠心表達,不怕對方反感。於是,就開始敞開心胸跟她聊。我觀察她有點社恐,她也承認,而我也承認社恐,甚至前幾個月為了跟她說三句話,我反覆琢磨了兩個小時。這個脈絡下,我們聊到 交淺言深 的命題,她認為這是個問題,而且 關係近了才發現彼此不合,就要抉擇 妥協程度 。於是,我就提了我的主張 做自己 。接著,就是上面提到的脈絡。可以補充的是,對方口氣像是吐槽,吐槽我過度做自己,讓其他人害怕。隨即,我也吐槽回去:還好我也要消失了。對方第一次聽到,就宣稱,「比起其它人我好很多」,儘管第二次聊到這命題,我又說「還好我要消失了」,她改變說法:「沒有啦」。

  我跟一位噗浪上的網友草君閒聊至此,對方仔細聆聽並問了幾個重要問題,協助我釐清自身情況。大抵來說,我的收穫有三:
1、重視自己的感受,時時刻刻評估是否 過於 勉強自己。
2、細化自己的應對規格,不要非有即無,可以調整刻度(強度之外,距離、頻率)
3、無法跟特定人達成期待的關係也無妨,時時刻刻仍然重視自己的感受。

  問答之中,其中一個問題讓我聯想到,我到底有沒有把對方當情感上的對象?簡單的說,我有沒有要追求對方。她主張,如果有當成對象,是可以適當給對方一些特權,然而必須基於 自己 心情考慮。

  當然,先拆解成兩個命題。
  (1)是否把對方當對象?
  (2)即使當對象,表達上是否我有我的通則?

  (1)確實,我問過我的潛意識,即使對方是個好女孩;然而,在這當下的個人條件與環境,還不夠完善。因此,我不太願意把對方當感情對象互動。更別說,好女孩很多,別死心眼。

  (2)至於對感情對象如何表達?這似乎可以先問一個先決問題a:感情對象與一般對象有甚麼差別?似乎就是親密程度,而進一步確認親密程度的意思是,我們意識上或潛意識上,不希望自己傷害親密的人,甚至希望保護對方。結果上,人們傾向自己賦予更多義務,在維護這種 親密關係 。那麼,釐清了a,回來回答(2)對感情對象如何表達,才能實現保護或避免傷害對方的可能?我認為實際上不可能,即使對方不斷給予反饋,自己也不見得能修正到 都滿意 。無論客觀或腦海中的對方或自己。

  加上,我也承認與對方互動有所顧忌,畢竟職場上,無論當不當對象,影響總是關乎生計。即使如此,我也是想結交對等,相互欣賞的關係。擔憂生存之外,我想要獲得更自在,尤其是心底的自在。那麼,孤立出來看,對方的話語大多不是正面肯定,關乎職場生存,我是否會願意不自在些?我會嘗試,先幫對方辯護,好弱化自己的情緒,包括:考量對對方的觀察,包括半年內認識的個性,對方本來就是有話直說的人,甚至與周遭的人比較,她比較真性情…等。然而,上開比較仍然是在逃避---被講這句話是否感覺委曲、受傷。

  老實說,當然,最早決定 做自己 的時候我也有所覺悟,譬如稱呼其他人都會 亂取綽號 。上述行徑,我本來預期是會被討厭,但得到的訊息是 害怕 ,某方面還是一種讚美。追憶當時脈絡,與她的對談大致是這樣:

  • 第一次(X月Y日)
  『你做自己的程度超過社會契約的範圍,讓大家都害怕了。』
  「還好我要消失了。」
  『你這是個人特色,其他人是業務能力問題。』
  「這也是種篩選,讓大家覺得你很熱情,就會自動保持距離;於是,你就自動保持安全空間。當其他人覺得你很怪,有些人會幫你說話,認為你很友善。那麼,你同時有友善保護傘、安全距離。」...(由於上班聊,中途有其他事情插入所以被打斷;後頭即使有繼續聊,也沒回到該話題)

  • 第二次(X月Y+2日)
  『你的策略成功了,讓大家都害怕了。』
  「還好我要消失了。」
  『沒有啦』

  綜上,無論當不當對象,在生存上無論有沒有顧忌,我還是在 做自己 ,不讓自己的性情和志向受到委屈前,別廚到別人肚爛到想搞我。那麼,我想建立 長期、對等、相互欣賞的關係,如何達成?

  首先,我不喜歡短期的關係建立。策略往往是長期,短期風險大。關於短期,考慮下列抽象情況:短期的優待,往往淪為舔狗,意即示好 過度 ,甚至往往被對方感受成 控制的企圖 ,而就是往往這類 控制 是失敗的,反倒令雙方關係越形越遠。至於長期,更多是改善自身、環境,從而製造對對方 吸引的可能 ,儘管有沒有產生 實際的吸引力 ,這就非控制在我。然而,令自己成為具有 吸引潛質 的人,總是能增加吸引對象的最大化。比起 短期 、孤注一擲於特定 單一 對象,上述行徑雖看似更渣,卻降低 強求 的風險。

  另外,上述延伸關於我對 潛在對象 的吸引策略,下面進一步申言,為什麼我不喜歡積極建立關係。我對短線的關係已經厭倦;與其積極表現,搶走對方注意力,讓對方誤解我是某種類型的正面人物,之後再擅自失望或冷落,我寧可展現某種長久的品質---對方若願意接納,我也傾向相信,對方能沉澱,看見了我這長遠的品質,尤其是人格、素養,進而欣賞。然而,人格、素養,應該是沒有短期的賽季或單次的競技場。我只能繼續成長自我心智,讓願意沉澱的人,有機會發現我值得欣賞,即心滿意足。

  綜上,長期的吸引潛力的建立,雖然難以立竿見影,但容易立竿見影的策略,和短暫的人際關係的結果,已經令我厭倦,而且我先天的立竿見影,那些高富帥的屬性我不具備,自然也玩不起;反過來說,我適合能結交的是能沉澱的人,無論男女,無論是基於書本、對話、運動,或者電玩。那麼,我該嘗試的,就是確定自己上述的願景(連結),同時別輕易放棄、微小修正時全力以赴。


謝辭


  最後,這篇文章除了謝謝我自己越來越好外,更要謝謝各個作古和還沒作古的貴人們,前者多半是ㄧ些先人,劈荊斬棘看透世界的荒謬並著作紀錄流傳,後者是我相遇到,願意認真對待我的人,尤其本文促生感謝最近讀的書還有遭遇的人:

  • Arnold Schwarzenegger. (2024). "Be Useful: Seven Tools for Life". 1版(連結):(閱畢)我不想寫中文名,總之就是阿諾的近年自傳,有用之人。這本書可以看見阿諾作為生存的活人,無論是擔任健身選手、演員、政客等身分,在其環境中為了實現 願景 而呈現全力以赴的 務實 面。書中最讓人訝異的地方是,原來要成功的手段和觀念如此簡單(但簡單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之所以有些人難以簡單,就是因為缺乏願景。我讀了這本,印象最深的就是 願景 ,在中文的語脈,也許可以說是 志向 ,こころざし ,而阿諾批判的最深的例子,就是那些有權有勢有錢卻不敢照鏡子的大老闆、政客、財閥,他們可能有很強的奪權和賺錢能力,但由於願景淺薄,因此也只能當個害怕鏡子的人渣。我也想有權有財,同時不在意別人說我人渣。這本書成了我近期閱讀的起點,還有發問其他書本的起點。
  • 金翼漢,2024,巨人的筆記(連結),1版:(閱畢)作者是大韓民國的紀錄學學者,很坦白地描述寫筆記→紀錄對自己的成長幫助,探討中間的機制,廣泛地記錄每日流動事物得以截住流動,同時鍛鍊 關鍵字 思考,以及 分類 內容的進一步手段,促使人能從主觀/旁觀,面向自我及環境而得到驅動內在動機的樂趣。很簡短的書,卻十分有幫助,可促成與其他書循環對話的基礎。
  • Daniel T. Willingham,2024,你可能學錯了,1版。(連結):(閱讀中)作者是認知心理學領域的耕耘者,也是大學教學工作、研究工作從業人員,他指南式的寫作風格(整本書每章都很薄,而且訂出明確的標題,專一性的描述、診斷某些現象並提出問題,而且提供解方),會讓習慣從目錄找感興趣章節閱讀的人十分便利,也容易使有選擇困難的人難以評估(1)是否該閱讀整本書?(2)略讀的話,從哪一頁或章閱讀?然而,每章的寫作結構,都簡短呈現當前研究的正反意見,以及基於第一線較學者的問題面對者和解決者,其經驗與分析,可以給出的建議。適合自我診斷學習問題,從微觀面學習效果差來自於哪些因素(懶得思考?焦慮),到宏觀面完成學習(訂計畫等)。目前,我正在閱讀這本書,發現指南類的書,若事前讀過其他書本,累積過一些疑問上的關鍵字,在這本中,可以在字裡行間對話出很多延伸想法/問題。當然,由於康乃爾筆記的習慣,我仍然會習慣用問題統攝內文(見連結);不過,由於自身讀書情趣的增加,原先我習慣限定問題在統攝單一文本內的關鍵字,這是標準針對考試用教科書的死板強迫症閱讀法,現在,我會隨性基於我念頭中的問題,與文中的關鍵字連結。譬如當作者提到 要有B計畫 (Willingham, 2024: p339),我想到的是阿諾在有用之人提到的:我沒有B計畫,即使有,就是把A計劃做好。(Schwarzenegger. 2024: 83)我就會用阿諾的話,提問Willingham的書寫內容,寫在書本上頭。基本上,我留在書本上的只有提問,並在腦內組織回答,通常是可見的一兩本內文本範圍。哪天,回來看我又有新的回答,而且能超越書本了,那應該就是我又成長了
  • 草君:十分感謝草君,替我深入的分析人際關係互動情境和心理狀態,十分感謝,她提供的對話品質,像3,000餘元的 支持性晤談 ,而且還多次。會特別感謝,也包括好久沒在網路原野上遇到帶著腦和同理心上網的網友,而且願意花精神提問和揣測你的情境。於是,我摘要其中幾段回復,一方便回顧自己形成的價值觀,於是整理成這篇文章。一部分來說,足以代表 現在的我 的自我介紹,以及我的思想。


  
筆者資訊
兔二(nobuusa)
遊戲愛好者,尤好「粗鄙之語」與「王司徒」,現居於台北市。

創作回應

百合子
要我說對上一段失敗的感情有什麼體悟,理當是矛盾與不解,人必須帶上社會期待的人格面具來迎合大眾才能找到安全的定位不被攻擊,然而面具帶久了忘記拔下來就會漸漸迷失自我,於是乎新的階段在於面具到底該帶多久,視交情和你希望建立的關係而定。


  起初,既害怕拿下面具所有人會厭惡你的真面目,又害怕不帶面具,得不到外人對你賞識。


  再後來,或許是擺爛或是看開,面具帶的時間越來越短,也有終其不戴面具,幾乎一生都能對談的知心朋友交往,我由衷希望這樣的朋友能加到兩個,不過人各有異,也有幾次被這樣的朋友氣到七竅生煙,好再日子還過的順心,交情也沒有惡化,平凡就是幸福這句話,真是年紀越大越開始嚮往。



2024-05-19 00:14:59
兔二:滾你奶奶的
稍微了思考了一下「矛盾與不解」,確實:(1)戴甚麼面具;(2)戴多久;(3)失去自我的代價和得到安全距離之間的損益如何衡量,是個問題。也許到頭來(3)的解決法,就是歲月增長,但不知原因是 受傷多了麻木 還是 成熟而強韌,或者這兩個根本是同義詞---

殺不死你的讓你更強大。
2024-05-19 00:40:54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