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國民政府的戰前財政措施

華倫斯塔湖畔的灰雲 | 2021-01-08 12:45:46 | 巴幣 206 | 人氣 493

  二次北伐結束後,南京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統一,但統治範圍主要集中在長江下游一帶;革命軍數量龐大,北伐前全國兵額約140萬,北伐後增至230萬人,急需裁軍。其他新舊軍閥各自為政、互相攻伐,導致裁軍難以執行。寧漢復合後,中共開始武裝割據,使革命軍需要圍剿或反圍剿;對外又有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以皇姑屯事件為先,導致九一八事變。

南京政府在二次北伐結束後的實際統治範圍。

  由於經濟大恐慌不可避免的影響中國,加上1934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為討好國內產銀州的議員,通過「購銀法案」,由財政部購入白銀作為儲備,頓時引起國際銀價高漲。中國當時為第三大銀本位國家,即時出現白銀外流,通貨收縮,引發利率急速上升,部分銀行、錢莊倒閉。於是貨幣改革成為國家理財當務之急。

  頒布法令《會計則例》、《審計法》、《預算章程》、《預算法》、《暫行決算章程》;設置機構:全國預算委員會、主計處(直接隸屬國府,分歲計、會計、統計三局);但在1928~1930年只有個別預算,沒有總預算.直至1931年立法院才通過總預算,但因此長期收支失衡,赤字居高不下。

  國民政府統管稅務的部門主要有關務署、鹽務署、稅務署三大機構,主管關稅、鹽稅、統稅、印花菸酒稅、礦產稅,在抗戰前稅務機構事權趨於統一,且頗具規模。

  財政稅收方面,國民政府在此時期建立起統一的稅務機構。以金融措施針對各地稅務機構重疊、稅關林立、濫收稅政、擅自留中央稅款弊病全面整頓,改革稅政,統一徵收機關,使各項稅皆歸統稅機關徵收。1930年更裁撤全國釐金而徵收貨物統稅。在實行關稅上力爭自主:1928年到1934年,先後和外國政府多次談判,通過四次關稅改革,使海關關稅大為提高,顯著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大改善了十年建國初期財政緊絀的劣勢。不過在收入提高的同時,開支也隨著增加。主要原因在於國防軍事與及各項建設開支大增緣故。赤字的彌補主要靠借債,1927年至1937年間,政府所借各種內債共達35億6,700萬元。償債及軍費支出佔整個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償債支出佔25%到20%,1927年至1935年間,共償還債款31億1,000餘萬元,包括內債22億1,000餘萬元,外債6億3,000萬餘元,賠款2億8,000萬餘元。不過這種情況下,政府仍常以貸款和公營企業收入投入建設,在1927年至1936年間,電力增9.4%,交通增8.4%至17.1%,工業增5.6%。

  但是支出依然非常龐大,特別是軍費以及債務開支,尤其是軍費一天就需支出500萬,以至收入的增加趕不上支出,以至赤字不停增加。

  1933年廢兩改元後,新式銀行業成為當代發展趨勢,舊式錢莊日漸式微,而央行的建立、中國與交通銀行的兩次增資與改組,最終完成的四行二局一庫(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央銀行,郵政儲金匯業局、中央信託局,中央合作金庫)象徵金融體系的統制已經完成。

  1935年11月4日,國民政府頒布《財政部改革幣制令》。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後加入中國農民銀行)所發行之鈔票為法幣。法幣為發行國家信用法定貨幣,取代銀本位的銀圓。由銀本位改為法幣,限期收回其他紙幣;並且規定一切公私款項必須以法幣收付,將市面銀圓收歸國有,以一法幣換銀圓一元。法幣初期與英鎊掛勾,可在指定銀行無限兌換。1936年國民政府與美國談判後,由中國向美國出售白銀,換取美元作為法幣發行的外匯儲備,法幣改為與英鎊及美元掛鉤。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