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牧者》同志與信仰的矛盾

陸坡 | 2020-09-29 17:52:37 | 巴幣 24 | 人氣 365

神的子民和追愛世人,在刺骨道路上的牧羊者

2019年台灣成為同志婚姻合法的國家,除了是一項婚姻自由的里程碑以外,也象徵尊重與認同他人性向讓向來保守的華人與東方社會前進一步,也給予同樣困境的日韓等地同志與性平者再次看見一線希望。但同時也看出關於保守派對於男男女女的結婚還是無法苟同,尤其是披著家長外皮持反對聲浪的宗教團體。

紀錄片《牧者》是一部從「既是信教者也是同性戀者」的觀點去看在2018時同志婚姻尚未合法,甚至在更久之前以同性戀基督徒為主的同光教會,在這近年來努力在各方宗教與同運團體越來越對立之中,如何找到其中自我的定位,在信仰與性向中找尋神指引的方向。



宗教信仰與時代演變一直以來都是一項拉扯,它們有著傳統的美德和引人向善的基礎,甚至在危難和災害中有著安慰人心,且強大的動員力。但同時也因為一些食古不化的僵化教條,而使得部分與時代脫節,例如對於女性的教義和種族對立的各種敘述都可以明顯看出,在經文出現之時的國家制度和社會的結構。

但在如今努力做到人人平等,開放與自由風氣的民主社會,經文的解釋是否該有所改變?除了外在人好奇,也是這些宗教信奉者一直以來討論的熱門話題。




聖經就很符合這點,在許多時候聖經上的經典直議之下有點荒謬,但在寓意上又有著啟發性,在更腦洞一點激發了許多藝術與影視創作的靈感,甚至多元的解讀性。

其中對於「同性戀」一詞,幾乎在天主基督信仰中,是個相當不好避而不談之事,甚至打從台灣開始探討同性婚姻之時,就可見基督徒拿著婚姻神聖不可侵犯的旗幟,來表達不滿,而這也使很多人好奇的是:基督徒難道沒有同志?或是這些同志基督徒的聲音在這個神愛世人的信仰中失去了他或她的話語權。



《牧者》是一部特別的紀錄片,它的特別不是說拍攝的手法與方式有什麼過人之處,而是它拍攝了一個在台灣少被看見的主題:「宗教信仰下的同志」。

電影以同光教會中的牧師或信徒的個人生活或傳教信仰的一天為主題,可以看見香港台灣兩邊跑的牧師夫妻、不在教會後決心轉換跑道面對迷惘的牧師、與同時在教會與工作兩邊努力的同運女孩。這部紀錄片將他們對於自己是同志或對同志友好,在台灣基督教中少數且弱勢的一面,和他們努力去證實神愛世人不分各種性向與性別努力堅強的一環。



同光教會事在1996年時由一位異性戀女牧師楊雅惠在神學院畢業後創立。同時它也是全台灣第一間同性戀與多元性向都可包容的基督教會,讓同志基督徒可以有自我的安身之處。

但當時宗教保守的社會與氛圍,讓接受同志的楊雅惠牧師遭受許多艱辛,在2008年離開人世。她所創立的同光教會,則繼續隨著時間保持著她神愛世人不分異同的理念,先後有了第一位出櫃同志牧師,也與國內外同志友好教會進行交流,每年同志大遊行也會一起走上街頭。




傳統基督教派因為宗教立場做出了許多反同言論和集結的聲浪,讓許許多多原本就處於弱勢的同志團體備感不滿,形成越來越多衝突的兩方對立。在《牧者》電影中,正處在這段同婚討論熱烈的過渡期,這也使生為同志同時也是基督徒的同性戀與同性戀友好的同光教會有著尷尬的局面。

但他們仍以有限的力量努力的發聲,試圖讓同志群體了解基督教中並非少數人那樣偏激,同時也以自身的家庭和經驗,試圖讓不了解同志的信眾們看見除了宗教之外這群同性戀者對於追求愛與平等的一面。



同志與基督教,甚至其他宗教和性向其實都不是絕對的,或許都有那些看不見仍需改善之處,但當把其中一方往死裡打,不是同性戀的勝利,也非基督引人向善通往天堂的道路。

在這同婚通過後的一年回顧在《牧者》紀錄片中,對於宗教信仰和性向,甚至見到過往激烈的教徒穿著白衣搖旗吶喊的過往,如今同婚通過後,沒有世界末日、台灣依舊又濕又熱、孩子還是會叫爸爸媽媽。也許前進一步很難,但該放下的也許是那過往對於彼此的成見和妄想的魔鬼,彼此各踏出那認識的第一步。





文章原址:
《牧者》同志與信仰的矛盾
更多動漫畫電影書籍資訊請參照個人網站
可以點選網站內廣告給予作者小小的支持
喜歡的話請到陸坡的圖像文字回收桶按讚
利用LikeCoin點讚贊助讓創作者繼續寫作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