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書評】獻給那些深陷憂鬱的人們 ―《我跟你一樣絕望,我是你的心理醫師》

泫夜 | 2018-05-26 23:37:54 | 巴幣 682 | 人氣 2326

這是一個克服憂鬱症的故事,也是一個與「失去」和解的故事,兩者密切相關。
我之所以了解這點,不只是出於個人經驗,
也因為我自己就是精神科醫師,專門治療同病相憐的天涯淪落人。
跋山涉水,我終於走出了憂鬱低谷,我知道,其他人也可以辦到。
 
我的目的不是要寫一個令人抑鬱消沉的故事,而是以過來人的身分,為其他人帶來一些希望。
我想讓他們知道,憂鬱永遠有可能好轉。
這不止是我的故事,更是豐富的學習之旅,我從病患對我透露的經歷中學到了很多。
我的目的是想幫助處境相同的人,讓他們更了解自己經歷的狀況,更有效地因應重重難關──這些都是走出憂鬱低谷不可或缺的良方。
 
――摘自《我跟你一樣絕望,我是你的心理醫師》封面、封底


 
作者:琳達‧嘉絲克(Linda Gask)
出版社:究竟



前言

  諸君安好,歡迎蒞臨本倉鼠的藏經閣。這裡是專門收藏和點評各類書籍的幽僻閣樓。初營運,尚冷清。只期望能推薦一些平時大家鮮少接觸、而敝人以為值得一讀的作品,為此,慵懶地伏案執筆。
 
  至於說為何是選擇本書作為新系列開張的第一篇文呢?也許,是和周圍環境的影響有關吧。當時購入本書,只是單純因為敝人對心理學感興趣。然而,最近敝人卻發覺,不管是現實抑或網路中,被憂鬱情緒或是憂鬱症困擾的人,竟比想像中的還要更加貼近自己,驚訝之餘,也不禁開始思考,究竟什麼樣的方式能夠對他們有所幫助。無意間,目光停留在書架上的這本書――我想,我或許找到了答案。
 


內容概要
 
  身為醫師兼病患,嘉絲克醫師以誠摯的口吻,娓娓道來關於自己和眾多案例的病狀徵候及治癒的感人故事。她更以原創的新觀點,試圖讓讀者更全面、真確地「體會」憂鬱症患者的真正感受。她相信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的傷害可以被有效控制,患者大有機會重拾生活的喜悅。


 
摘述與點評
 
脆弱
脆弱性決定了陷入憂鬱的風險高低、令人感到脆弱的因素越多,壓力值突破門檻時就容易陷入憂鬱

 ◎那是更深沉、更兇猛的絕望感,會改變你看世界的方式,干擾你繼續過日子的能力。
 
恐懼
掌控感可能阻礙一個人對外求助,因為接受幫助就像是放棄掌控自己人生,或是屈服即失去個人自由

 ◎恐懼:可以指出是什麼造成內心的感受和情緒。
  焦慮:不見得能明確指出威脅是什麼。
 
失去
導致憂鬱症發作的事件重要共同點

 ◎為了紓解失去的痛苦必須做的一件事情:說出來。
 
心上和身上的傷
最糟的情緒傷害往往是我們最親近、最信賴的人造成的

 ◎一個人早年遇到的事情會形塑他的人格。人格發展對於我們如何與他人相處有很重要的影響,也攸關我們會不會陷入憂鬱。受到重視的感覺,是幫助他們復原的必備要件。

 ◎自殘時,有種如釋重負的奇妙感受。並非想自殺,但有時需要紓解內在的痛苦,而自殘似乎有些幫助,雖然效果短暫。有些人自殘則是為了體驗痛苦,為內疚的事情懲罰自己。

 ◎如果你光是活著就感到內疚,讓你熟悉的傷痛可能會讓你感到異常安心。不過,若你反覆摳那個瘡痂,傷口永遠也無法癒合。

 ◎自殘和自我傷害從來不只是為了「引人注意」而已。

 ◎認知行為治療:一種心理治療或談話治療,其焦點放在改變患者的思維和行為。它是用來處理當前的問題,而不是探索過往。
 
孤獨
獨自一人時覺得孤單,心念著其他人在做什麼。但真的和朋友在一起時,卻又感到煩躁,因為無法處理自己想做的事。

 ◎隔離、孤獨和憂鬱,三者息息相關。

 ◎當我們感到憂鬱時,我們常積極地抽離他人,因為那種感覺難以傾訴,憂鬱的人難以與人相處或信賴他人,於是導致惡性循環,使人變得更加孤立,心情更加低落。

 ◎不要去壓抑那些痛苦的想法,並學會如何把焦點放在當下。

 ◎每個人都需要在親密和孤獨之間找到理想的平衡。
 
信任
個案與治療師的對話需要某種程度的信任,才能真正產生療育的效果,促進改變。為此,治療師可能會努力吸引你參與對話,想辦法紓解你對治療的恐懼。

 ◎許多遭受家屬性侵犯的患者,不僅害怕沒人相信他們的說法,也怕他們如實吐露心聲以後會得到報應。

 ◎治療師和患者之間需要培養相互尊重的正向合作關係,才有可能出現療效。少了這種正向關係,你永遠不可能對治療師產生信任,從人生中挖出感情的「含金礦沙」。
 
服藥
有人擔心上癮、有人認為自己可以在不服藥下走出憂鬱、有人認為抗憂鬱藥根本沒效

 ◎許多醫療界的人們日益相信,憂鬱症主要是由生理因素引起的:化學物質的改變或大腦內的「神經傳導素」變化。

 ◎誠然,造成憂鬱的主因是外部事件,但憂鬱有時候也會自成一個問題,沿著某種軌跡發展,而這種軌跡可長可短。若生活中發生正面事件時,會促進心情的恢復,而若引發憂鬱的問題遲遲無法解決的時候,軌跡便可能很長。吃藥當然不會讓問題消失,但是,服用幾週後,那些藥會提振你的精力,幫助你入眠,讓你可以恢復清楚的思考,更有心情去排解一些問題。(倉鼠小整理)

 ◎抗憂鬱藥物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但是連懷疑者也同意,當你的情緒極度低落時,那些藥物似乎有某種程度的效果。

 ◎抗憂鬱藥只是治療憂鬱症的部分療法,但當你陷入嚴重憂鬱,覺得談話療程法實在難以投入時,抗憂鬱藥確實值得一試。
 
回顧過往
一個人若是未能復原,或憂鬱症一再發作,他可能需要回憶過往,才能了解及因應往事持續造成的影響。

 ◎親人一句傷害的話語或是任何不諒解的行為,都有可能會在我們幼年時的心靈留下創傷,並造成我們內疚、因無法達到他們的期待而感到後悔與自卑,甚至認為親人恨著自己。那種感覺是十分孤單無助的。(倉鼠小整理)

 ◎我們都是從不同的視角,得出多元的觀點。我們不需要把別人的回憶、價值觀、觀感當成自己的。我們透過與友人交談、書寫日記或心理治療,理出一套支撐我們的信念及個人故事的真理。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開始回頭審視過往,並了解過往如何形塑出現在的自己,最後就能夠去挑戰及消除往事依然駕馭我們的力量。
 
學習活在當下
人生的不同時點,可能需要不同類型的得憂鬱症療法。利用「心理動力治療」與過去和解,在某個時點可能是正確的前進之道,但在其他的時點可能需要改採「認知行為治療法」,以學習因應日常生活的策略。

 ◎為憂鬱所苦的人常有對於自己、世界、未來相關的胡思亂想,那些毫無助益的想法不僅會誘發沮喪的心情,還會讓人一直陷在憂鬱中,走不出來。
 
 
  作者的筆觸溫和近人,在刻劃個案與自身心境的變化上十分出色。細膩的情節描述,讓每一場諮商都顯得格外鮮明。因為是以手中的案例與切身經驗作為憑據,使得書中欲傳達的理念更容易讓人信服。

  在故事的布局上,作者藉由自身經歷與個案情況的交錯插敘手法,使讀者能夠迅速參照類似案例之間的異同,並從中歸納出一套結論。

  患者與治療師間的「溝通」,是通篇下來作者隱藏在文字背後的中心思想。藉由具體的案例,一則又一則談話與轉變的過程,彷彿可以看見作者感性中帶點滄桑的神情,亟欲將長久以來的觀察一吐為快。不管是醫病之間信任感的攻防,或是治療師為了尋找癥結點而不斷試探患者的內心世界,還是個案在求援和保護自己這夾縫間的矛盾掙扎,全部都是希望這些飽受憂鬱之苦的人們可以「說出來」――雖然不見得容易,卻是紓解痛苦的必要手段。

  作者根據她的長年所見,將憂鬱的人可能碰上的問題清楚的條列出來,為讀者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考路徑。也許這並非百分之百通用,卻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不僅僅侷限在憂鬱症患者或是心理醫師,所有胸口被壓得喘不過氣的人們,都可以在這本書中獲得某種程度的回饋。
 


總結

  當初購買此書,是被這醒目的標題所吸引,並沒有想過能獲得這麼多寶貴而實用的思考模式。原先的期待是想實際了解心理醫師的治療方法,以及心理學在治療上面該如何應用;而後細細咀嚼,雖然沒有預想中的牽涉一些理論實證,但是對於治療師與患者的交流,以及「憂鬱症」和其延伸的心理困擾方面,卻有了進一步的體認。

  最後,請容敝人以嘉絲克醫師在卷末的一席話,獻給那些深陷憂鬱的人們――
 
  尋求協助及獲得協助真的沒什麼好羞愧的。
  那表示你正在為自己的感覺做點事,而不是把問題藏起來,
  我知道我的憂鬱症不是我應該感到羞恥的事。
  能真正和另一個人連結,克服那些導致憂鬱的問題,非常重要。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楓飛雪夜
憂鬱症真的很痛苦,像是一個泥沼.噩夢纏著自己不放,擺脫不掉,卻又不被最親近的人理解,最近又遭遇遠戀六年的女友跟別人跑了,這真的很...令人絕望,卻又只能告訴自己向前走,各種狀態都奇差無比,真的只有體會過才知道這種想爬起來卻又深陷在深淵中的痛苦。
2018-05-27 23:56:50
泫夜
試著先找到一個適合自己抒發的管道吧,不管是找人傾訴、尋求諮商、或是寫下來等等ˊwˋ
2018-05-28 08:29:15
被遺棄者
瞬間想起以前一部日劇 - Dr.倫太郎。
好的精神科醫生蠻需要耐心跟強大的精神力的...

例如,找人傾訴蠻有機會成為反效果。
常看到的案例就是,憂鬱症患者常常找某個親友傾訴。
一開始被傾訴對象還會耐心的聽,幫忙解決。
但是越到後期,被傾訴的對象會因為一直受到負面訊息,
相對的變得厭惡患者,甚至是攻擊排擠對方。
畢竟沒人喜歡一直跟負面思考的對象。
結果,憂鬱症患者更是覺得沒用,更封閉自己...

題外話,很意外前美國總統林肯也是重度憂鬱症患者...
甚至有過"不能在他視線內出現任何刃物,因為他會克制不住想要自殘"的傳聞。
2018-05-29 17:27:02
泫夜
感覺是一部不錯的影集,擇日得來補一下了>w<
如你所說,是這樣沒錯,其實咱也有類似的經驗。當時咱也是屬於傾聽者的一方,越到後期越是感到力不從心
咱覺得雖然找人說出來的確是個辦法,可是對方最初的那份心情卻會隨著時間和憂鬱症患者的依賴而漸漸消磨,長期下來對雙方都會變成負擔
所以最好的建議還是去找專業的心理醫師或精神科醫師尋求協助,他們擁有的資源也比較多,能提供更好的諮詢
林肯這資訊咱倒是第一次聽到OAO!
2018-05-29 18:30:18
無所不為
路過...看到這麼特別的書名,看來下個月的書單又多一本了
總感覺最近想要買的書,書名都特別奇怪
以上廢話~
自身狀況大概本某樓更慘一點
相戀6年的女朋友跑了+開刀住院+一個開導我的叔叔過世
雖然已經過了快一年
不過自己的精神狀況不還不是很穩定
但努力維持在0的水平線上就是了
2018-05-30 19:25:21
泫夜
希望這本書能對你有幫助ˊwˋ
2018-05-30 20:57:26
赤紅時夜
同理心是從對方的角度出發,但要做到這樣絕非易事,因為過於主觀的人會排斥對象的意識以及判斷,甚至假定甚麼是好,甚麼是壞的選擇,卻沒有思考過,就單就選擇而言,它就代表了這個人。

為何如此這樣思考?為何如此判斷?為何成為這樣的人,感受直到意識,這些心理上的陰霾,都是屬於他的感受的一部分,也是他作為人正在承受與經歷的時刻。

“我感覺到與你一樣的痛苦,但我可以告訴你,沒有東西是絕對的。”

或許這麼說來,如此陷入陰霾的人也是如此的主觀與刻意,正如文中所示,藉由痛苦來影響自己的感官,甚至這不是對於他人的作用力,而是對於內在調劑的行為模式。

就好比現實為何是現實,因為它是劇烈的刺激。而痛苦則是刺激中最令人振奮的事物,你會想逃,你會想戰,你會渴望並且重新影響內在的引力,使你脫離目前的重力朝向另一種可能性靠近。

但是自殘的反作用力,對自己與他人都是不利的影響。我們會感受到一個不愛惜自身的人要如何變得更好?這就是一種直覺的感受力。


憂鬱症狀是一個複雜且相當內化的狀態,雖然沒接觸過主題為此的書籍,不過類似於犯罪剖析的心理著作略有小讀,概念上仍就是內在的主導性,一如信念、習慣與思維能具體的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模式以及意識人格。

就個人解讀而言,憂鬱症與高敏感應該有正向關係,以及內向人格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曾閱讀過外向與內向人格的差異也包含了腦分泌物的狀態,在身理與心理各方狀態下都是相互疊加的影響。


如果要說我的解方,那就是沒有事物是絕對的。同時我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絕不輕易赴死,而是應當保有自我的價值,而非空無一物的認定無所謂的感受,使自己支離破碎。

去找一個喜愛的事物並且樂在其中,快樂一向是任何痛苦的解方,因為它跟痛苦一樣是極為強烈的刺激。
2018-06-29 00:31:10
泫夜
第二段說的真好><
的確,沒有任何事物是絕對的,而改變也是需要時間的
內在的主導性,或者說任何心理方面都是著重在這一點,因為行為便是心理的外顯,學會控制內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掌握了真正的自己
2018-06-29 12:44:02
(抱倉鼠
如果是那種不想好轉,但一個人一直壓抑著自己的情緒的人,那可以怎麼辦?
2018-11-20 09:56:00
泫夜
(被鬼鬼抱
嗯……不想好轉是指哪方面的呢?
如果是過於壓抑自己的情緒,可以試著尋找一個傾訴或發洩的管道,或者是思考「為何會自我壓抑」的根本原因
「解決當下」抑或「悉知過去」是走出陰霾的兩大面向,如果真的無能為力,建議還是尋求專業醫師的諮商,相信可以獲得一定的改善=w=
2018-11-20 10:07:19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