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讀後感:睡在豌豆上〈豆の上で眠る〉

Kaze | 2018-03-05 22:31:02 | 巴幣 2 | 人氣 258


書名:睡在豌豆上〈豆の上で眠る〉
作者: 湊佳苗〈湊かなえ〉
譯者:王蘊潔
出版社:春天出版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內容大綱:
那天下午,我和就讀三年級的姊姊萬佑子在神社後面用紙箱搭起小房子,還買了冰一起吃,可是,
說要先回去的萬佑子最後並沒有到家。隨著時間的過去,警方束手無策,而媽媽變成了時常四處尋找
可疑嫌犯的怪女人。「如果那天我和萬佑子一起回家就好了」這樣的念頭不停地折磨著我,我無時
無刻都這麼想著,但這世上並沒有如果......
萬佑子失蹤兩年後,有人在神社前發現了一名女孩。當所有人都因尋回姊姊而激動興奮不已時,我
卻無法承認那名女孩是曾經為我唸過《豌豆公主》故事的萬佑子。就像童話《豌豆公主》的那顆豌
豆帶來怪異的感覺,那女孩────不,我的姊姊────有些不對勁。
就是不對勁。

十三年後,我在車站月台上見到了兩個女孩,
我認出一個是姊姊,另一個是────萬佑子。
到底,歷劫歸來家人身邊的是不是姊姊?
如今站在我眼前的女孩,又是什麼人?
睡在豌豆上的異樣感,帶著重重疑惑逐漸把我吞噬......
────────────────────────────────────────────────────────────────────────────────────────
個人感想(有雷慎入):

先從書名來下手吧,《睡在豌豆上》一名來自安徒生童話的《豌豆公主》,這裡就不贅述內容了,直接來說一說重點。一般童話都會有各種寓意,即使已然長大的人們或許能輕易看懂,但對於年紀還小的小孩子來講可能都有點過於艱深了。
不過這本書引用的童話的目的,看似深刻卻其實再簡單不過。書的前半段大部分都是在回憶姊妹倆的兒時點點滴滴,人在看書的時候不經意就會把自己沉浸在那個氣氛,讓書更容易影響自己。因此在姊妹倆都覺得童話寓意深刻的時候,我們也不自覺地同意她們的觀點,但看到最後妳就會發現,引用想表達的就是那最淺顯易懂,說出來妳也能同意的事情。
簡單來說跟鞋子裡進石頭、喉嚨裡卡了一根刺是一樣的道理,只是這本書的那顆「豌豆」,是來自於結衣子(及主角)自己姊姊的異樣感,而故事也就圍繞著這顆豌豆展開。

這本書並不是那種高潮型的小說,相反的結局揭曉的時候顯得有點倉促,感覺就像是把真相突如其來地往妳臉上糊了一臉。然而她的謎底早在前幾張就攤在讀者面前了,或許這是作者的意圖,因為不過於在意結局後,似乎可以讓人更加體會每個章節。
堆疊是這本書強大的地方,看的時候自己也跟著經歷了姊妹倆的小時候,更甚者說不定還把自己當成了安西家的一份子,陪著結衣子接收各種情緒,抒發各種情緒,而且這也更讓自己確定對於結衣子的家人,包刮她自己,究竟是抱持著怎樣的觀感。

整本書圍繞著姊妹倆以及他們的母親春花運轉。春華從小就對姊妹倆有明顯的差別待遇,總是偏愛著萬佑子,萬佑子失蹤之後,春花的行為漸漸脫序,也跟著連累結衣子,把自己僅存的女兒當作道具利用。
但老實說,我不能理解春花的想法。找貓的段落是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段,裡頭結衣子的獨白,說如果情況相反的話,那麼春花決不會讓萬佑子做一樣的事。撇除這個方法的對錯,我一時之間居然無法替結衣子辯駁,事實鐵錚錚的擺在眼前,就連讀者都知道。
明明都是心頭上的一塊肉,為什麼會有這麼明顯地偏愛,到最後把結衣子當作尋找萬佑子的道具,而且把結衣子當作道具的原因,居然只是因為不想讓自己被當成怪人?

對於所愛的偏執,還有對於道具的冷漠,作為一個母親這樣真的可行嗎?

再來是真正的萬佑子回來之後,在弄清楚所有事情的條件下,對往日的情感不帶絲毫留戀,這讓覺得春花深愛著萬佑子的我再次感受到震撼。我不清楚春花對於「女兒」是怎麼想,或許是因為親生女兒和相處多年的女兒都不想跟自己回去的挫敗感,又或許是對血統的要求,但如果是自己養育多年,不可能這麼輕易接受吧?
春花的反應更讓我覺得她愛的不過是萬佑子這個名字,誰只要頂著這個名字出現在她面前,不管現下與自己相處多久的人,她都可以立馬拋棄,這本書看到最後春花就是給我這樣的感覺。

結衣子對萬佑子的感情,我自己的想法則處在模糊地帶。對姊姊的愛戀固然深邃,但從小就被這麼對待,在成長期間這份愛戀真的不會被消磨殆盡嗎?我無法確定,因為不在乎外人眼光,只在乎在意的那個人怎麼看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人也是存在。
而且結衣子跟母親是完全相反的人,她在乎的是長久以來的感情,血緣什麼的根本就不是重點,自己相信的是那份確實感受過的溫柔,然而這對對方來說卻似乎是可以隨意捨棄的東西......這麼一想,結局也就變得合情合理,連自己最在意、最不可能說謊的人都跟著欺騙自己,那麼這個世界對自己來說到底有多少是真實的呢?

至於遙遙,也就是失蹤前的萬佑子,她所做的決定感覺就比較能讓人接受。仔細回顧整本書就可以知道遙遙是很在意家人的,因此當她得知自己的親生母親有疾病時,才會想陪在她身邊,而且內心仍掛念著原來的家,這樣看起來似乎就沒有春花那麼不可理喻。
最後萬佑子我覺得是本書最令人感到悲傷的人物,從來就沒有一個固定的家,即使終於回到了原本的地方,但在那裡似乎仍不是她的歸屬。為此她拼命努力,只為尋求認同,然而卻無法獲得自己唯一的妹妹的肯定。

這本書重新讓我思考了一遍親情這件事,尤其是手足間的關係,我自己也是有兄弟姊妹的人,因此對這個議題更加切身。
血緣跟感情,哪一個才是作為姊妹所必需的,三個姊妹都各自有不同的想法,我可以理解三個人的想法,卻無法完全認同她們。我不認為結衣子對待萬佑子的方法是正確的、我無法認同遙遙可以就這麼放下塑造自己八年的感情、萬佑子一無反顧地想拉近與未曾謀面還惡言相向的妹妹的距離等等。
在我看來,或許兩方都是必需的,又或者兩方都是不必要的,彼此所相信的“真相”也許才是認同的必需品。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