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淺談《Fate/Apocrypha》小說版架構

嘯月 | 2018-01-14 14:25:14 | 巴幣 135 | 人氣 1973

淺談《Fate/Apocrypha》小說版架構

到底怎麼樣才能看懂《Fate/Apocrypha》的主旨?

某天,朋友這樣問我。老實說我一時片刻很難去解釋。

如果把一些名為包裝和娛樂的皮肉削掉後,這部作品原始的骨幹、主旨會是什麼?於是慢慢地,我整理起這方面的個人閱讀心得,覺得可以從四個方面去分析。

(以下部分心得感謝仰觀與青空的分享,與讓我作為參考)

以下長文……

I 『Fate』&奈須的美學

II 名為齊格的人物兼『鏡子』

III 沒案回收的『聖杯大戰』與偽典

IV 『人類救濟』



I 『Fate』&『型月世界觀(奈須的美學)』

Fate到底是什麼,怎麼樣的作品才符合Fate的精神?

雖然自2004年至今已有多部作品使用了Fate的標題,但主題和形式卻非統一,是開枝散葉往不同方向發展,使得這個議題的輪廓已變的模糊。

因此,在這裡鎖定的是奈須蘑菇於小說《Fate/Apocrypha》 vol.4寫下的後記內容,以那時期的定義來探討本作的架構。

《Fate》是一部講述關於理想和現實的故事。
在理想中被現實打敗的某個人。
在現實中沉溺於理想中的某個人。
又或者是在電腦這個理想中追求現實的某個人。
雖然順序有所不同,但任何一個都是拍下了「挫折之後再重新站起來」之人們的攝影機。當然,故事的最大目的就是「實現以前沒能實現的願望」,那麼主要人物必然是曾經體驗過挫折的存在。
即使如此也還是不放棄,或是忍不住想要伸出手——《Fate》就是從這裡開始。
《Fate》,悲劇的命運。為了打破這種不受人控制的巨大紐帶。
不管本作《Fate/Apocrypha》跟《stay night》的歷史存在著多大的分歧,這一點也是絕對不會變。

這段話,便是當時對於Fate的定義。



Fate是講述理想與現實的故事,是受挫的人們重新站起來、為了實現心願而奮鬥的故事。雖然在「包裝」過後,很容易讓人誤以為他是看幾組人馬大顯身手,風光亮麗,英靈們死也會死的重如泰山的大作。

但其實並不是那樣。

這並不是什麼美好的故事,因為它不是Destiny而是Fate,陳述的是悲劇的命運。

所以會有重蹈覆轍的人,會有不停痛苦掙扎的人,會有死的輕如鴻毛、無作為就逝去的人。能夠打破命運的僅有那麼一小撮,但那些人並不見得是付出最多最努力的人,而這件事在《Fate/stay night》、《Fate/Zero》、《Fate/EXTRA》都屢見不鮮。

《Fate/Apocrypha》也承襲了上述的那個核心,魔術師也好、從靈也好,這個故事的正式參與者大部分都必須接受命運的考驗。

那麼命運又是來自何方?

命運是他們追求「願望」路上的阻礙。

有的時候它是外來的事物、是運氣,是過去未曾接觸過的新挑戰。但在Fate的世界裡命運經常是角色們自身的「業」。

英雄們往往因自身的「道」與堅持而成功,卻也因為這份堅持而殞落。

對這個成就了自己,卻也毀滅了自己的「道」他們是怎麼看待?在第二次的人生裡,他們是要繼續奔馳下去還是修正方向,又或者有些人生前根本就迷失了?

這就是已成為英靈的他們必須面對的命運,這是劇中人必須品嚐的滋味。它有時苦中帶著甘美,有時根本難以下嚥,又有時讓人食不知味。



這個命題在系列作裡有著各式各樣的呈現方式,有時候被包裝的華麗又悲壯令人難忘,然而在《Fate/Apocrypha》裡使用了許多相當直白、諷刺且帶惡意的手法。

就像小說後記說的那樣,這個故事是要呈現至今以來我們一直沒有正視的地獄。有時候閱讀本作時感到的莫名不快,或許正來自於此……也說不定。

所謂的直白,其中之一就是以不同形式讓歷史重演,測試他們是否能跨越往昔的那道柵欄。

傳聞斯巴達克斯因為腿被長槍刺中而陷入致命的困境,最終戰死。在聖杯大戰裡,他的敗因正好就是被黑Rider的長槍刺中後再次於敵人面前屈膝。等待他的不是光榮戰死,而是再度淪為奴隸。

弗拉德三世感嘆生前自己底下沒有能夠一騎當千的猛將能夠委以軍任,確認本次將有六位英雄與他一同奮戰,這可讓他開心極了。然而這份喜悅稍縱即逝,黑陣營在開戰前就失去了兩個重要戰力,其後弗拉德三世自己也被迫化身為自己最痛恨的存在,實在是諷刺至極……。

諸如此類的惡意接連重演著。

可是,這真的都是單純的外來惡意嗎,難道就沒有他們自己種下的因果

阿塔蘭黛對孩子們的愛是她奮戰的動力與信念,卻鑽牛角尖把自己逼上絕路化為魔獸。阿基里斯比起權勢與命令,他更加自己重視的英雄之道與情義,卻一次又一錯失了重要之物而懊悔不已,更間接葬送了自己陣營的勝利而必須背負汙名。迦爾那始終嚴守自己的原則,但是那高潔的情操卻不斷為他招來束縛與厄運,甚至是死亡。

許多個如果,如果他們肯妥協,如果不要那麼堅守自己一路走來的信念,或許就能避免那躲藏在光榮之後的破滅。

然而他們真的做的到?

之所以成為了英靈,不正是因為他們窮極了那條路嗎,如果背棄那條路……那他們還能以英雄自居?

這個答案並沒有一定,也不會有定論,但在他們每次被召喚的時候,恐怕永遠都會糾纏著他們。


不只是從靈們為此所苦,達尼克、戈爾德、菲歐蕾、羅榭這些魔術師,他們的執著或自尊或才能,帶領他們爬上了高峰,卻也悄悄地準備把他們從峰頂推落下去。

有些人因此失墜,有些人及時放手而逃過一劫……但他們這輩子都不會忘懷放開的事物,那終究是曾構成自己血肉的寶物。

而在眾多從靈裡,的確也有人對生前之事不滿,想要尋求不一樣的事物。但是發展就像Vol.2裡悄悄點出的那樣。

『成為了從靈,不一定要重複做跟生前一樣的事,反而有很多人會為了抹去生前的遺憾而做些不同的選擇……當然,這樣做的人大多會以失敗告終。英雄就是因為生前所為而成為英雄,並沒有人會渴求他們去做生前沒能完成的事情。』

所以齊格飛付出了代價,為了修正生前的錯誤,為了實現自己所相信的正義,他必須捨棄黑陣營和召主並獻出自己的心臟。

莫德雷超越了生前的自己,終於弄懂真正的願望是什麼,但是越懂就也越明白為時已晚,瞭解被自己親手摧毀的一切是多麼珍貴,以及最後的一場勝利必須要犧牲獅子劫的命去換取。

不論成敗,像這樣的「命運」經常環繞在眾角色的周遭,難以達成的願望與造化弄人的阻礙,構成了Fate。



最後是奈須蘑菇的美學。從《空之境界》、《月姬》、《Fate》、《魔法使之夜》等作品一路走來,始終指向奈須愛著人類的美學。

但是,那並非無條件的愛,他愛的不是追求永遠安逸的人,他愛的是即使摔的再慘也要繼續前進,在夜晚的寧泥中掙扎也不放棄希望的人。

型月的世界觀無法迴避滅亡,毀滅終究會到來,這是個試圖歌頌那群明知一切終將消逝,卻還是繼續前進著、想留下什麼,努力活在當下的人們的世界觀。

『即使遲鈍,即使四處彷徨,作為整體來說人類還是在小步前進著。既然如此——人類應該總有一天會到達的吧。夢幻的彼方,無限的宇宙。在不斷重複著慘痛的失敗和挫折的同時,人類還是會繼續前進,登上更高的臺階。』

Vol.5這段話闡明了那個主旨,這正是型月世界的理念與它的創造者的期望,不斷訴說著人類的掙扎和由此所生光輝。

因此這個期望決定了《Fate/Apocrypha》的結局。

天草四郎祈求的救濟雖然是善,但在故事的最後無法被實行,因為型月的世界觀追求的不是一個封閉的永恆。

而這份意念也漸漸化為具體對故事作出干預,終於在近年出現了「剪定」、「只有活在該時代的人才有權讓下個人理定礎誕生」等設定。




II 名為齊格的人物兼『鏡子』。

讀完Apocrypha小說後常會有一個疑問,「齊格真的是主角?」。

當為了確認這件事而翻閱訪談、各卷後記等小說版官方說法的時候,會發現鮮少直指齊格是主角。明確指出的幾乎僅有FAM辭典裡的一句話,但他作為主角所要呈現的到底是什麼卻一概略過,而且官方奇妙強調的大多是「多人共演」「群像般的氣息」這件事,而非寫著「這是人造人的成長史」。

怎麼看都是疑點重重。所以說,齊格=主角這件事雖然是事實,但又不完全是那樣。或許,他只是其中一位主角罷了。

以前在翻空之境界用語解說時看到有趣的條目,上面寫著「空之境界是荒耶宗蓮這位魔術師的故事」。

這是很有意思的反向解讀,如果荒耶是主角,那麼式會變成什麼?如果式不是主角,那她又代表了什麼?

同樣的,試著將這種觀點代入《Fate/Apocrypha》作為前提,可以得到些有趣的答案。



切換角度後會發現,關於齊格這個主角,其實作者並非單純在描寫一個人物,他有許多場合其實是一面鏡子、是一具攝影機,是用來考驗英雄第二人生會如何抉擇的「問題」。我們該專心看的或許不是鏡子,而是仔細看被鏡子、攝影機照出來的其他角色。

齊格絕對不是標準型的主角,甚至連成長型也不太算。他被賦予意義不全是人物,依照場合會轉變為某種象徵,或著作為某個群體的代表。他經常不是人物而是一個「符號」。

面對齊格飛與艾斯托弗、凱隆的時候,齊格是男是女有什麼經歷根本不重要,他在這場合所代表的僅是「需要被救助的弱勢」這一概念。反映了這三人在是非善惡混沌不明的聖杯大戰裡,比起當個服從命令的工具,更加重視自己作為英雄的信條。

面對莫德雷的場合,他代表「人造生命」。如果不看設定,其實不容易察覺莫德雷是一個人造生命,以及她對這件事懷抱的一些情結,但是與齊格的接觸挖掘出了這些細部。

面對開膛手傑克的場合,他代表的是兩個幼小、曾被壓榨的受害者選擇了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一方選擇了伙伴並成為守護者,另一方選擇了唯一的母親並成為加害者。

面對迦爾那的場合,他映照出這位印度大英雄的清高與悲哀。迦爾那真正讓我們誇讚的並非武力,而是那清高的生存方式。即使對一個人造生命他也願意去正視,並心平氣和地接納一切,顯出他的與眾不同。

此外一些角色在評價齊格的場合,有時候他們評價的其實並非齊格這個人物,而是透過他這個縮影去借指「人類的成長階段&可塑性」這件事。

而且不光是齊格,在文學作品賞析中,有一種方向是作品中人物的重像(影子)理論。拿紅樓夢舉例的話,就像襲人是寶釵的重像、晴雯是黛玉的重像那樣,影子人物的遭遇與態度,會某種程度地倒映出原型人物的境遇。同理,周遭人等對影子人物的態度,也反映出他們對原型人物的想法。本段引用自ylmarten(仰觀)於 PTT TM板#1Psa5ZEQ 分享的觀點

在整個故事裡,除了齊格外還有些角色也會不定時來擔任一下影子或鏡子。



所以說,《Fate/Apocrypha》是一個「半」群像類型的故事。

所有角色都是為了構成這故事所不可獲缺的一環,這並不是齊格一個人的故事,是眾人的願望交織成的故事。

齊格這個主角的在性格塑造上的貧乏,以及他的身世,於凸顯其他角色可以成為整體故事上的優點。因為平淡,所以會更加的反映出其他角色的特性。這大概就是作者的企圖,而他也達到了目的。

不過這不代表可以無視產生的缺點,特別是把這個手法用在「主角」身上的時候。

人格並非一出生就完全成型,是慢慢地吸收接觸到的事物後發展而成,之後逐漸穩定下來。因此成長型角色往往需要夠長的時間、需要為他安排事件,當分配到的篇幅不足或作者能力不足時,這種無法看到角色登上更高階段的心情就成了一種難耐的焦躁。

而且當故事需要主角不當物件(鏡子)而是作為一個人物的時候,就會出大問題。比方說劇情幾乎不是由齊格推動的,而是由他人主導、然後他被捲入後擔任助拳人(工具人)兼見證人的角色。

類似的手法,我個人印象較深的是《瘋狂麥斯 憤怒道》,麥斯在故事裡的呈現就有著那種感覺。但要這樣演往往需要導演(作者)有很高的掌控力,才能拿捏的恰到好處。

身為主鏡頭的角色不自主自力開拓局面,造成的印象會容易覺得齊格雖然在道理是對的、他做的也的確是善事,但就是少了些什麼,總感覺無法把他當人看待而去認同。

諷刺的是他的確不是人類而是一個人造生命,而且是出生不到14天,正在一邊模仿遇到的對象一邊學習的人造生命。

所以有些意見挺有意思的,他們說雖然沒法喜歡齊格,波長很難對上,但是在齊格因為貞德的死而失控時的那短暫的時間裡,倒是可以給予認同。

因為在那一刻他終於不是在模仿英雄、模仿人類的機械,而是變的像個有情慾的人類,以明確且強烈的自身意念去開拓局面,哪怕那是基於恨意。



齊格是個在「設計」上非常矛盾的主角,他的本質很純粹適合單純的議題,但他扛起的卻盡是些不對秤的複雜。又偏偏他被賦予的時間極短,但是作為人物的課題、必須漸進塑造才妥當的地方卻是相當地多。

初期他代表需要救濟的一方,隨後成為得到自由後展示選擇權的一方。

中期他是獲得力量的一方,也是實踐責任的一方。

後期他看過和平與地獄後開始要思考人類是什麼,並見證貞德與天草的人類救濟爭論。然後Fate是願望和命運交織成的故事,他也有要背負的命運,必須尋找自己的願望。

齊格在劇中的立場複雜又多變,雖然可以明白這是要象徵人類的成長階段,從無助到接受幫助並漸漸開始有些能力、去思考與下決定,這正是從嬰兒到成年人的18年縮影。

可是作者讓他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要去跑的「課程」實在太多了,多又倉促而且還要顧其他角色的戲份,然後有時候齊格又變成物件(鏡子)而非人物,於是最終呈現容易失焦,讓讀者看不懂。

當劇情偏偏有相當比例集中在這樣一個異質的主角時,你會去怎麼看待、該怎麼看待?有時候不免會聯想,作者想鏡映的對象是否也包含了書前的讀者?

這種處理方式,或許可以說作者原本有很大的企圖心,但可惜在最多五本的篇幅裡,格局已經超出了掌控而沒法好好地完整呈現。

如果不這麼貪心的話,或許齊格作為人物的面相就會有較妥當的補完。

又或者,劇中缺的是一個專業的故事導航,把各角色的行為和事情因果給穿針引線給予充足的提示,助於讀者理解。

相對的,動畫版稍微加強了齊格的人物面相,但是動畫這個媒介不像小說可以直接呈現角色心中的細膩想法,因此作為鏡子的機能失去了大半,也失去了原本小說的一些細膩呈現。




III 沒案回收的『聖杯大戰』與偽典

《Fate/Apocrypha》小說版的前身是和Fate/EXTRA同期提出的網遊企劃,參考三國志大戰的作法,邀請了大量社外的作家與繪師參與來設計英靈。

Tm對作品的意圖,顧名思義就是偽典。如果說EXTRA企圖直接打破以往的Fate,那麼Apocrypha就是刻意讓它似是而非,投入大量的特殊案例,因此設計上給予外部作家相當自由發揮的空間。

像是陣營對戰、複數角色擁有自爆寶具、或是當事人没有使用意願的寶具、並非本尊的假弁慶、使用嬰靈來詮釋的開膛手傑克、平時很正常要在戰鬥中才會狂化的Berserker、没有戰鬥力專門輔助與鬧事的Caster,新的特殊職Ruler......等等。

而在後續小說化時也承襲這構想,又接連放入虛榮的空中庭園這類費工費時、一般聖杯戰爭根本不會出現的產物。

偽典之所以是偽典,是因為有正典的存在。

然而不認識正典就直接看偽典的話,自然是看不懂。某方面來說,《Fate/Apocrypha》小說版就是個一邊致敬正典的Stay night,一邊故意反其道而行的異類。

但若沒有事前吸收大量正典的資料,一般讀者只會覺得這很扯,但不會知道很多的鬼扯有它的由來和趣味性。

而這也成為《Fate/Apocrypha》作為商品的先天架構缺陷。它的門檻狹窄,本身不是獨立作品,有些部分必須和整個系列放在一起看才會看出其中意義,以及那處於過度期的實驗性質。




IV『人類救濟』

前面已簡單探討過,齊格雖是主角但又不是單一的主角。那麼其他的主角又是誰?

我個人覺得《Fate/Apocrypha》的主角是環繞著「人類救濟」這主線的三人,依序為 貞德 &天草 & 齊格 。這三人都是最重要的角色,是主角群。

而且貞德和天草才是真.主角。齊格則是身兼人物與反映那兩人真心的鏡子(物件)。三者形成一個倒三角的架構。

天草<------>貞德
       \           /
           齊格

貞德與天草是這部故事的雙Ruler,也是帶動整個主線的核心人物。他們在許多方面卻是相似又相對。


不過在提人類救濟之前,必須先提為什麼要救濟

因為這世間是個地獄,所以劇中安排了千界樹的人造人、六導玲霞、開膛手傑克這類角色,以及鬥爭和殺戮來作為象徵,表示人類還有好一大段路要走,目前正有許多人在受苦受難。

可是這世間也不全然充滿罪惡,還是有人挺身而出,人類整體還是在前進著。

貞德接受了必須透過戰爭殺戮才能通往和平的規則,同時仍因殺戮而痛苦,也因這份痛苦而覺得自己必須接受制裁,而對火刑的結局沒有怨恨。

貞德對人類救濟這個議題的想法是對人類的積極,交給現世的人們自己去決定,不該由人類史的影子再跑回來干預,同時她也相信人類會以緩慢的步伐向上攀登,最終以自己的力量到達天際,邁入新的階段。

天草則是對人類歷史演變出來的規則反感,不打算繼續走下去,他要直接改變規則,既然都要改規則顛覆一切了,就沒有必要再去怨恨。

天草對人類救濟這個議題的想法是對人類的消極,人類或許整體是在前進著但他等不及了,要以自己的手以超級快的步調去推動。但消極不代表沒有愛,因為有愛才想做些什麼。

這兩人就像,「惡法亦法」體制內改革與「惡法非法」體制外抗爭的對立,所以貞德被安排為正規的Ruler,天草被安排為犯規召喚的Ruler,對人類整體的樂觀和悲觀與面對規則的心態,使他們無法達成共識。(以上段落有引用自ylmarten(仰觀)於PTT TM板 #1QBt8Wvo 分享的觀點)



那麼夾在這兩人中間的齊格是什麼?

齊格是貞德理念和天草理念的見證者,也是人類成長階段的縮影

他在千界樹的培養槽裡被壓榨,在千界樹的走廊上被拯救。
他在戰場上體驗死亡的恐懼,在戰場上感受到活著的可貴。
他在白天的圖利法斯享受和平與人類美好的一面,他在黑夜的圖利法斯見識開膛手傑克帶來的地獄。

齊格在短時間內把貞德和天草眼中的世界都感受了一輪,然後見證這兩人最後的對峙。

但到底人類是什麼、該何去何從,以他那短暫的閱歷不可能下結論,也不該由他一個人下總結,所以小說的最後齊格仍在繼續思考。

他能說出的頂多就是動畫版那樣的「個人期望」,他希望人類能走向善,想這樣去相信,但最後還是要交給人類自己去決定,所以僅僅是奪走了大聖杯而非破壞。


而對這個「縮影」,貞德與天草也是各有感觸。

貞德對齊格的好感,有些場合必須把視野拉遠,她看到的是人類的善。有時候貞德並不是在向齊格說話,而是對其背後的人類整體,也代表她對人類的肯定與愛。

從一無所有到抓住了什麼,對這世界似懂非懂地摸索著,雖然迷惘卻沒有放棄思考並繼續前進著,知曉惡但是仍期望善,貞德認為人類現在先保持這樣就好。對未來的決定權應該交給人類全體,而不是過去的影子。


天草從齊格身上看見了人類的不合理、惡性、墮落,所以他厭惡齊格。可是相對的齊格也照出了他掩蓋在最深處的真心話,天草並非真正放下了仇恨,而是把恨轉化為救濟的執念,這個執念有多深就表示那情感有多強烈,他甚至期望過人類都能像人造人一樣平淡,世界化為一個美好而停滯的庭園。


同時,齊格也是可能性的象徵,是生命混沌性的呈現

這個人造人的異類代表了生命想要存活的原始衝動,這衝動也是雙面刃,為了活下去有可能為惡也有可能為善。衝動讓他逐漸萌生各種情感,體驗到生命的喜悅,讓前進的道路產生多樣化的可能性。

貞德認為那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儘管說有著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卻也是人類感受生命的可貴與一點一滴向前推進的力量,給予認同。

在天草的觀念裡,他對人類的生存是較悲觀的。他絕不否定人類的存續,但覺得人類的生存太積極才延伸出各種惡行,希望能壓制那份積極。

齊格有成為善的可能,但也可能像終戰時這樣被恨意沖昏頭而失控成為惡,然後冷靜下來又回歸善,然後說不定某時又因為刺激而變成惡。

生命就是這樣充滿了變化性、不可預料性,然後經過漫長的時間後取得某種平衡。天草則是受夠了這種不安定的衝動,希望能加以限制,讓一切盡早走向平穩化,終於促成了這個六十年的人類救濟計畫,開啟了主線故事。


某種角度來看,或許天草才是最核心的主角也說不定,就像荒耶那樣(笑)。

但他一個人唱獨角戲也唱不出太大的名堂,需要有對手才行。多主角的架構,就是像這樣透過齊格這個媒介,去驗證那貞德和天草兩人對人類、對人類救濟的理念,以及一些藏在心底的想法。




可以談的還有許多,但礙於時間和篇幅有限所以便到此為止。

I 『Fate』&奈須的美學
II 名為齊格的人物兼『鏡子』
III 沒案回收的『聖杯大戰』與偽典
IV 『人類救濟』

個人觀點認為,這四者互相混合後成為了《Fate/Apocrypha》小說版的骨幹,其後添上皮肉、外衣、配件後變成最終呈現。

其他還有像是「選擇的自由」,「英雄與弱者」,「主從關系」等要素想探討,這些又可以在聊個一兩千字,但筆者時間和心力已經用盡,所以不好意思就略過了...。

然而在這大量要素的組合過程中,該如何拿捏比例是一大難事,許多地方感覺得出作者有花心思想寫進去增添故事的豐富性,但礙於篇幅和維持節奏而最後只能淺淺帶過,太貪心而顧此失彼,這是可惜之處。

但我認為從這些小地方探討《Fate/Apocrypha》或任何一部Tm作品,也算是種樂趣,並且不論成或敗,對於勇敢嘗試過挑戰自己的創作者,可以給予一份敬意。感謝收看。

2018年1月 嘯月

創作回應

神遊子
真是深入的分析,好文!

不論哪部fate都以不同角度闡述奈須對fate的定義,
真的是互相對比才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這種後設敘事性非常有意思。

當然,這也造成單看AP會覺得難以體會......
有很多致敬的橋段,或者是對於fate精神的深入探究,
但劇情份量、架構沒有足夠發揮到,
以致於AP本身比起fate其他作品顯得遜色;
大大寫到的「顧此失彼」,
或許是詮釋本作可惜之處的最適切評論。
2018-01-14 16:30:51
嘯月
APO算是角色太多又塞太多要素但篇幅就是最多5本,由蘑菇自己來寫可能也會陷入混亂吧(笑),不過雖然故此失彼但還是有讓人津津樂道的劇情就是了=w=
2018-01-15 18:28:18
白煌羽
辛苦了
2018-01-14 21:13:56
嘯月
Thank you!
2018-01-15 18:28:36
魅影魍魎
優質好文,在下受益良多
雖說是妄想,但希望未來能透過fgo的活動,以if的方式把ap以更完善的方式重現
2018-01-14 21:27:34
嘯月
有些角色的相關是用幕間補在fgo裡了,我也希望有機會看到劇情豐富的APO聯動活動>"<
2018-01-15 18:29:37
參謀長官
看這些背後的省思比用超能力無雙的地方更吸引人
2018-01-15 03:16:44
嘯月
Fate發展到現在有點像自助餐各取所好了XD,各種要素都在裡頭,喜歡看爽看打鬥的就看從者對戰,想看一些理念或暗喻的就留意劇情的蛛絲馬跡~
2018-01-15 18:30:56
小梁
經過解析後才發現原來原架構那麼好但是可惜東出寫崩了 讀過小說可以稍微了解眾Servent的所作所為 但我覺得該是主角的兩位Ruler描寫非常平淡
2018-01-15 13:54:34
嘯月
很多作品的原案和最後完成都會有段差距(笑),而且那畢竟是我個人的心得,有些東西也或許是作者無心插柳用直覺寫下的。小說最後呈現算是有點顧此失彼吧,但還是寫出了不少浪漫、熱血、悲嘆的好劇情。

這也是東出第一次接寫長篇的Fate作品,從中學經驗。可以欣慰的是他後來寫Fgo主線和活動時就變穩定了許多XD
2018-01-15 18:35:33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