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1 GP

[達人專欄] 淺談社交:在「自我與他者」之間保持距離與聯繫

作者:綠葉小仙子│2023-10-18 20:26:59│巴幣:78│人氣:438
  每每到了高等教育開學的時節,知名網路論壇「Dcard」的「大學新生季」看板總是會爆炸性地產生出數不清的文章。就我個人體感上的觀察,「社交」類型的文章佔據了絕大多數。例如班級同學、通識課、分組、直屬、轉學生、宿舍室友、自己獨自在外租屋、沒有朋友、找不到朋友,甚至是在看板上試圖找朋友等等。
  暫且不論Dcard創辦的發想「期望大學生能夠透過Dcard拓展自己的人際關係」以現在Dcard的發展來看已經完全偏離了當時創辦的初衷。Dcard給了不只是大學生,還是整體社會一個閒聊的平台,抒發問題、情緒、感受甚至是爆料的管道。實際上不只是大學新生季看板,整個Dcard論壇不難看見許多關於「社交的困擾」的文章。例如找不到朋友與伴侶,伴侶之間的相處與互動,陌生人的相處與互動等等。即使只是窺見一班,這個社會上對於社交感到困擾的人大有人在。
  人類做為群體動物生活在群居社會,說社交是人類為了生存必須學習的課題也不為過。然而眾所皆知,在台灣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根本沒有任何關於社交的正式課程。人類學習社交的管道只能透過各個家庭非統一、非正式、非系統化的家庭教育,以及透過學校所有的言行舉止「做中學」與「錯中學」,導致許多人在孩童或是求學階段沒有得到客觀上方向正確的學習,不懂得如何與他人互動,好一點只是被冷落、邊緣、霸凌,不好的則是成為霸凌者、問題學生,甚至是整體社會的禍害,例如黑道活動,吸食毒品等等。
  這篇文章雖然無法改變一個人的心理與人格──人類的心理與人格於孩童學齡前期之前的階段(零至六歲)建立、塑造與養成,一旦成形便難以透過理性改變──不過可以幫助一個人在社交方面的認知與學習,進而幫助自己在社交方面的行為與心態有所轉變。


  一、了解自己是誰:聊聊「自我覺察」與「自我探索」。

  撇除某位一出生不但就會走路與說話,還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種在旁人眼裡看來自視甚高,不把世界看在眼裡*1的特殊個案,沒有人類一出生下來不會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的組成除了我剛才所提及的心理與人格,還包含概念、觀念、興趣、喜好、領域、知識、常識、理念、信念等等內在要素,以及國家、性別、外貌、體格、金錢、職業、身分、地位等等外在要素。
  雖然不論是內在要素還是外在要素,這些要素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的流逝、事件的經歷以及經驗的累積所改變,過去的自己不一定會與現在的自己一樣,不過基於「自己是唯一與自己無時無刻、形影不離的人」,自己在自己所有的時間軸都是毫無空缺地參與,理論上自己該要是最為了解自己不過才是。然而現實是許多的人對於自己不但不認識,有些人還會對於自己產生懷疑與厭惡──顯然這已經不是單純的「Johari Window」(中文翻譯「周哈里窗」)。

  「『讀書考試的成績至上主義』很容易摧毀一個孩童的自我。」

  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自我與讀書考試的成績至上有何關係」。我在兩年前的文章〈淺談就讀大學的意義: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有提到「這個社會,甚至說這個世界的人們,都會很自然地將『讀書』與『考試』連結在一起」。凡是有國民基本教育的國家,不難發現許多父母都會要求孩童考試的成績。然而歐美的教育在注重讀書與考試的同時會比起台灣重視孩童「個人」的發展。注重讀書考試的同時也會同時兼顧其他非讀書考試的項目,讓孩童能夠適性發展──「運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孩童不想要或者不適合讀書卻得被迫讀書,考試的結果不是好就是不好。
  ▶好:無視孩童的興趣,期望孩童往社會上的高地位職業發展。例如醫師、工程師等等。
  ▶不好:孩童除了遭到父母的責難,父母仍然要求孩童讀書,並且想盡辦法提升孩童的成績。例如找家教、送補習班等等。

  在台灣的許多父母不但無法讓孩童探索到自己喜歡、想要、熱衷的事物是什麼,無法尊重孩童往孩童自己喜歡、想要、熱衷的事物發展,還會用言語甚至物理上的攻擊孩童,造成孩童心理的受傷,產生心理的陰影,導致孩童對於自己沒有自信。除非是有幸出生在開明的家庭,或是遇見恩師,或是各式各樣的因緣際會,否則想要靠自己無師自通,發現自我的重要性並且開始覺察自我、探索自我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1:實際上這句話並不是代表著傲慢。詳細內容歡迎閱讀星雲大師談論「唯我獨尊」




  二、了解自己的人格:聊聊「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的十六種人格與「Keirsey Temperament Sorter」的四種氣質。

  理論上而言「心理與人格」這個主題的先後順序在於「自我覺察」與「自我探索」之前(學齡期與青春期),小節的安排應該是要先講這個主題。然而如同我在文首提及「人類的心理與人格一旦成形便難以透過理性改變」,心理與人格基本上在孩童學齡前期階段就已經建立、塑造與養成,孩童進入學齡期便難以改變。以外人的角度而言,能夠亡羊補牢的只有告訴當事人何謂以及如何進行自我覺察與自我探索。心理與人格若是要改變,除了專業人員以及自己周遭的直接關係人──例如父母、兄弟姊妹、伴侶──之外,「自己」才是改變最重要,而且最關鍵的主軸。畢竟比起他人的認同與肯定,源於自我的認同與肯定才是最為強大,並且最為真實。


  以現今學術界對於一個人類的人格的形成與成形的研究而言,不外乎「遺傳」、「家庭」、「教育」與「社會」四點。如果以英國發展行為遺傳學教授Thalia Catherine Eley認為「內向受到遺傳的影響只有百分之三十」*1,那麼家庭、教育與社會便佔據了百分之七十,也就是大多數。然而家庭、教育與社會不但不是一個小節、一篇文章或是一本論文就可以論述完畢,甚至截至目前世界上只有「家庭」、「教育」與「社會」三邊各自的理論。世界上還沒有人能夠將這三個領域結合起來,完整地統整出一套「家庭、教育與社會」的「全方位性的人類培育理論」。因此這個小節僅僅只是想要聊聊目前世界上最為廣泛運用的「人格分類」理論。

  *1:原文「only about 30% of shyness as a trait is genetically inherited, while the rest emerges as a response to the environment」。我個人對於這裡的「environment」的解讀為「家庭」、「教育」與「社會」。


  人類的人格如同性別光譜一樣不是只有外向與內向的二分法。美國作家Katharine Cook Briggs(中文翻譯「凱瑟琳.庫克.布里格斯」)與其同為作家的女兒Isabel Briggs Myers(中文翻譯「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建立於瑞士心理學家Carl Jung(中文翻譯「卡爾.榮格」)所提出的研究「心理類型理論」的前提一同研究。將人類的人格從一般認知的外向與內向二分法多了三種分類,並且依照四種分類進行排列組合成為十六種人格。這套系統被稱為「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簡稱「MBTI」。

  ▶Extraversion、Introversion:外向與內向。
  ▶Sensing、Intuition:感覺與直覺。
  ▶Thinking、Feeling:思考與情感。
  ▶Judging、Perceiving:判斷與感知。


  美國心理學家David Keirsey(中文翻譯「大衛.凱爾西」)建立於MBTI的系統,將MBTI的十六種人格整理成四種氣質。這套系統被稱為「Keirsey Temperament Sorter」,簡稱「KTS」。

  ▶Artisan:工匠。
  ▶Guardian:保護者。
  ▶Idealist:理想主義者。
  ▶Rational:理性者。


  由於以上內容不是本篇主要撰寫的主軸,因此詳細的內容還請讀者點擊超連結或是自行搜尋關鍵字閱讀。至於測驗的準確與否,我只能說「人類本身難以被量化」。如同生肖、星座、血型,結果都是大數據統計而來。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結果參考就好。




  三、社交的原則:與他者進行「溝通」、「互動」與「交流」。

  有些讀者可能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我這篇文章明明要講的主題是社交,卻是用了兩節──也就是文章的一半──來說明自己對於自我的認識。然而這些內容不但非常簡略,甚至直言「不是本篇主要撰寫的主軸」。
  「社交」這個主題不論是出版社出版書籍還是網路文章與影音,早就已經被講到爛掉了。有的以科學的角度切入;有的著重於心理學的分析;有的講究社交技巧。這些內容都有各自的道理,各自都是很棒的內容。然而這些內容通通忽略了一個本質。

  「社交在一開始其實是不需要學習的技能,而是如同呼吸一般自然而然就會的本能。」

  文首我有提到「人類做為群體動物生活在群居社會,說社交是人類為了生存必須學習的課題也不為過」。生物為了生存,天生都會有所謂的「本能」。人類做為群體動物無法獨自生存,尋求與他者的合作便是本能。例如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透過狩獵與採集賴以為生。狩獵需要多人同時執行,採集則是人類之間協調的分工。與他者進行社交理應是自然而然就會的事情,然而為什麼在這句話的後面又說「社交必須學習」?因為舊石器時代之後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懂得農業和畜牧。人類變得能夠自給自足,不再必須依賴著他者才能生存。此時的合作已經不是必須,而是選擇。接著在這之後的人類更是發展出「社會」。懂得以物易物,懂得使用貨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再緊密,彼此保持一定的距離。社交做為本能漸漸地退化,導致社交猶如薛丁格的貓一般,在需要學習與不需要學習之間。

  ▶需要學習:大多數的人類需要透過與他者的連結才能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例如認同感、歸屬感、存在感、安全感等等。
  ▶不需要學習:只要自己能夠完全地理解自我,理解何謂孤獨,並且享受孤獨,便能在不依附他者的前提,讓心理得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滿足。

  這是心理的層面。至於生理的層面,在現代這個精緻化的資本主義社會,哪怕是歸隱山林的人類也得與他者保持最低程度的社交──也就是「交易型社交」。不過既然稱為「最低限度的社交」,代表即使自己身處都市,只要自己願意,與他者只保持「交易型社交」的關係不但未必不可,而且生活也是能過得怡然自得。


  我個人將社交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交易型社交。
  ▶互動型社交。
  ▶職場型社交。
  ▶活動型社交。
  ▶聚會型社交。


  (一)交易型社交。
  顧名思義就是以「交易」為主的社交。一般最為常見的就是「B2C」。只要自己拿出足夠的金錢,就能從商店購買到自己想要的物品。
  交易型社交是五種社交類型當中最不需要社交能力的社交。只要自己說出自己想要購買的商品,然後把足夠的金錢拿給商店,商店就會把自己想要的商品拿給自己。社交過程只要把自己想要購買商品的意願表達給商店即可,除此之外不需要講到任何多餘的話。


  (二)互動型社交。
  顧名思義就是以「互動」為主的社交。只要與他者有任何「非交易」、「非主題」的互動都可以算是互動型社交。例如餐廳不小心磕碰到他者,電影院看動畫電影遇到同好,與他者使用訊息、電子郵件往來,道路上與他者的交通事故,網路上與他者的討論與爭辯,交友軟體與他者聊天等等。
  由於互動型社交大多都是「非預期」的社交,不但考驗自己的臨場反應,也考驗自己對於理解他者的能力,因此我個人認為互動型社交在五種社交裡面算是難度最高的社交。


  (三)職場型社交。
  顧名思義就是以「職場」為主的社交。只要當下的社交場合有關於職場都包含在此。例如上司、下屬、同輩、公司、公事等等。
  職場型社交的難度取決於公司文化、職場氛圍、同事關係與社交場所。可以很簡單,很輕鬆;也可以很困難,很複雜。不過再怎麼困難再怎麼複雜,說到底仍然是同一個職場。除非是像日本或者韓國那種高壓迫性質的職場文化,否則以台灣的職場來說,職場型社交難度不會說很難。


  (四)活動型社交。
  顧名思義就是以「活動」為主的社交。活動與底下的聚會有些類似。活動與聚會都會有所謂的主題,不過活動以「主題的交流」為主,參加者的交流為輔。例如同人誌販售會、漫畫博覽會、工作坊等等。
  活動型社交由於彼此有著共通的主題,社交的難度沒有太高。只是自己除了要注意自己對於主題的認識程度有多少之外,還要注意社交的他者對於主題的認識程度到哪裡。除非彼此的人格剛好對盤,否則彼此對於主題的認識有所落差是件很尷尬的事。
  

  (五)聚會型社交。
  顧名思義就是以「聚會」為主的社交。聚會與上面的活動有些類似。聚會與活動都會有所謂的主題,不過聚會以「參加者的交流」為主,主題的交流為輔。例如聯誼、車聚、聚餐等等。
  聚會型社交比起活動型社交更講究「參加者的交流」。即使彼此有著共通的主題,有些人在不了解他者的前提會對他者戒慎恐懼。如果自己不是外向的人格,社交上會比較容易遇到挫折。

  
  簡單統整五種社交類型。
  ▶社交類型頻率:交易型社交>職場型社交>互動型社交>活動型社交>聚會型社交。
  ▶社交類型難度:互動型社交>聚會型社交>活動型社交>職場型社交>交易型社交。


  為什麼我要特別提到社交類型?因為社交的原則在於與他者進行「溝通」、「互動」與「交流」。至於如何能夠順利地與他者溝通、互動與交流,關鍵在於「了解自我的前提,客觀地明白當下社交的TPO,並且客觀地理解當下社交的對象」。
  TPO和製英語的一種。字母各別代表的意思為「Time(時間)、Place(地點)、Occasion(場合)」。以中文來說就是「人事時地物」。社交就像是寫作文一般,在符合邏輯的前提描述著主事者在什麼地點什麼時間做了什麼事。雖然這個道理聽起來非常「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不過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人無法順利地實踐這個看似廢話的道理。


  為什麼社交會失敗?
  ▶對於自我的不了解。
  ▶無法客觀地明白當下的TPO。
  ▶無法客觀地理解當下社交的對象。


  (一)對於自我的不了解。

  這裡的自我已經不只是前面所提到的「自我」,而是「自己對於事物的客觀了解程度」。例如自己跟他者說自己很喜歡YOASOBI,自己卻只知道《夜に駆ける》與《アイドル》。當他者興奮地提起Ayase和ikura,提起《たぶん》與《ハルカ》,提起《幽霊東京》,自己只能滿頭問號無法接應。除了導致對話一時陷入尷尬無法繼續,還會被他者認為「自己的喜歡不是喜歡」,進而沒有想要繼續對話的興趣。


  (二)無法客觀地明白當下的TPO。

  最近我個人最為有感的TPO就是「在速食店與咖啡廳讀書或辦公」這件事。許多人將麥X勞、路X莎當做圖書館、辦公室來讀書、辦公,這樣的行為並不是不行,只是有部分的當事人忘記TPO原則來檢討他者。例如「利用物品占據身旁空位不讓他者使用」,「抱怨別人說話大聲,實際上只是一般的說話音量」,「利用物品占用座位離席外出,回來發現位置的物品不見,並且被他者坐走,開始向店員破口大罵」等等。
  

  (三)無法客觀地理解當下社交的對象。

  這點是三個要點當中最大的主要原因。以交友軟體舉例。撇除詐騙、性交易等等帶有目的而非正當交友原因,很多人使用社交軟體卻無法順利社交,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不知道對方是誰」。舉凡對方的心理與人格,以及我在第一節提及的內在與外在要素,都不是能夠在第一時間能夠得知的。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自己還不會社交的技巧──像是如何開話題、延伸話題、轉換話題等等──自然容易在社交軟體屢屢受挫。


  這三個要點僅是提供給讀者大方向的參考。實際上的社交不但會因為人事時地物種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應對方式,有時候還會因為「他者拒絕與自己社交」的原因,自己想要與他者社交,卻是怎麼樣也社交不了。
  以文首的「室友」問題舉例。有卡友提問「室友不洗澡怎麼辦?暗示明講都講過了,室友就是不洗澡」。先不論這位室友是否有什麼特殊原因而不洗澡,總之這位室友基於任何原因不洗澡造成了其他室友的困擾。第三節提到的「溝通」、「互動」與「交流」都試過了,那麼其他室友還能對這位室友做什麼?那就是「不能做什麼」──除非要把這位室友直接拖去浴室洗澡。然而這除了有礙觀感的問題,還有法律上關於強制罪與性騷擾的疑慮。即使這位室友因為不洗澡導致與其他室友無法相處,這位室友處之泰然,能拿這位室友如何?
  以交易型社交舉例。奧客在賣場耍奧客,賣場能拿他怎樣?店員上前告知?叫警察?言語型的奧客在賣場大吵大鬧還可以報警,行為型的奧客──例如自行拆水果盒換水果──行為結束就走人了。店員即使告知了,行為仍然是發生了。店員的告知對於奧客來講完全不痛不癢。奧客得了意,高歌離席。反正最後有付錢購買商品就好了。即使奧客完沒有購買,反正沒有犯法就好了。
  以職場型社交舉例。遇到阿諛諂媚、打混摸魚、聊天耍廢、推拖閃躲飄的同事,自己氣得牙癢癢,然後呢?憲法第十五條保障人民的工作權。勞動基準法第十一條「非有左列情事之一者,雇主不得預告勞工終止勞動契約」。只要勞工有意願工作,並且勞工的能力符合工作內容,雇主便不得隨意解雇員工。自己不是發錢的老闆,只是個小小的基層員工。老闆或者主管不但沒有說話,有的還是相挺。自己能拿這位同事如何?

  「其實自己不用完全地理解自我,理解何謂孤獨,並且享受孤獨才能活得怡然自得。對於這類型的人而言,沒有什麼社交不社交。只要自己不在意他者的眼光和言論,自己就能活得開心,活得快樂。」




  四、何謂社交:在「自我與他者」之間保持距離與聯繫。

  所以要說社交簡單還是困難?我只能說「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困難」。
  很簡單的是「放棄社交」。
  很困難的是「想要社交」。
  想不想社交,要不要社交,端看自己的選擇,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如果自己放棄與他者社交,自己捫心自問,問心無愧,確信自己不需要依賴非交易型社交的其他社交也能夠活得怡然自得,那就足夠了。
  如果他者放棄與自己社交,那麼就遠離他者,隨他者去。
  如果自己想要與他者社交,自己得先了解自己,把自己準備好,然後在客觀適當的TPO與他者溝通、互動與交流。
  如果他者想要與自己社交,撇除非善意的目的,自己不妨試著給予他者回應。




  最後,有些讀者提到社交可能會聯想到「社交焦慮症」以及「社交恐懼症」。我個人認為這兩者就像憂鬱症。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麼,實際上已經是無法透過理性控制的「生理上的疾病」。如果自己真的連交易型社交都有困難,我個人會建議尋求醫療的協助比較好。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581365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1喜歡★asddanny123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達人專欄] 淺談選擇與... 後一篇:[達人專欄] 巴哈姆特二...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flys8028大家
遊戲心得分享的部落格,有興趣歡迎瞧瞧 https://www.rocksugarcat.com/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00:09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