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今日點播] 學運激情後的空虛 -- 《アカシアの雨がやむとき》/ 西田佐知子

伍德‧瓦懷特 | 2024-05-19 15:31:03 | 巴幣 86 | 人氣 488

  從2022年開始的俄烏戰爭、到2023年10月爆發的以巴戰爭,我們似乎正進入一個充滿激情與衝突的時代。而在美國,由於以色列政府對加薩難民的清剿過於悽慘,從聯合國大會投票巴勒斯坦入聯案獲得含日本、法國等國家的多數支持,到美國國內發生的反戰學潮,都讓將在今年面臨選舉的美國社會除了國內通膨居高不下外,更多了社會意見撕裂對立的難題。

  伍德的學校也不例外加入了學運,起先只是在學校內紮營、放著手寫看板、並偶爾發起遊行,施壓學校切斷以色列金援及相關科技合作。但在校方多次警告違反集會規定後,在某日拂曉叫了警察,以優勢警力清場(當日學校轉為遠距教學),並逮捕多名學生。儘管被拔營、抗議轉趨低調,目前事態進展至公會宣告罷工,和執政當局的鬥法仍舊持續著。

  如此學運因有其歷史脈絡,在歐美成了今年最熱的話題。在亞洲少了這類脈絡,只有日本有零星抗議。儘管如此,學運在20世紀的歷史仍所在多有。時代造就歌曲,歌曲記錄著時代。今天我們來聽一首年代比較久遠,但刻劃了日本青年運動最風起雲湧時代、以及帶來的社會影響的歌曲:這是1960年,由西田佐知子所演唱的《アカシアの雨がやむとき》(洋槐雨停時)。


  西田佐知子(1939-),出身大阪。由有些乾啞(Husky Voice)、頹喪的音質為個人特色。於1956年以西田佐智子名義出道後常有作品,但在1971年與日本著名主持人關口宏結婚後逐步縮小活動規模,並於1982年發行最後一張單曲後實質引退。《洋槐雨停時》是她以西田佐知子名義發表的第四張單曲,曲名的アカシア(Akashia)實際上翻譯過來是相思樹,但曲子中的其實是「ニセアカシア」(Nise Akashia;假Akashia),中文名為洋槐。

(アカシア;相思樹)

(ニセアカシア;洋槐;上兩張圖均取自維基百科)

  據說西田在一開始詮釋此曲時,還不太能抓到感覺。作詞的水木薰(水木かおる)則向她提及創作原型是小說家芹澤光治良的作品《於巴黎逝去》(巴里に死す),描述年輕婦女隨留學法國的丈夫遠渡重洋,卻因肺結核病逝他鄉的故事。純論歌曲本身和學運完全沒有關係,但頹喪虛無的氣氛和當時的日本社會相當契合,也因此成為了刻劃1960年動盪日本的主題曲。在談到底發生什麼事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歌詞。

作詞:水木かおる
作曲、編曲:藤原秀行

アカシアの雨にうたれて
想要淋著洋槐之雨
このまま死んでしまいたい
就這麼逝去
夜が明ける 日がのぼる
拂曉之際、太陽升起
朝の光のその中で
在早晨的光芒中
冷たくなった私を見つけて
找到已然冰冷的我時
あのひとは  涙を流して くれるでしょうか
那人是否會為我流淚呢

アカシアの雨に泣いてる
你不會了解在洋槐之雨中哭泣
切ない胸はわかるまい
的我有多難過
想い出の ペンダント
充滿回憶的吊墜
白い真珠のこの肌で
即便今日仍被此身如白珍珠般的肌膚
淋しく今日も暖めてるのに
寂寞地溫暖著
あのひとは  冷たい眼をして 何処かへ消えた
那人卻冷眼相待、消失無蹤

アカシアの雨がやむとき
洋槐雨停時
青空さして鳩がとぶ
鴿子飛向了藍天
むらさきの はねのいろ
紫色的羽毛的顏色
それはベンチの片隅で
那正是在長椅的角落
つめたくなった私の脱けがら
已然冰冷的我的身軀
あのひとを  探して遥かに 飛び立つ影よ
為了尋找那人,而飛向遠方的我的身影

  仔細一想,1960年代的日本就能讓這種詞成為流行曲,也是很前衛了。

  而1960年的日本正值日美安保協定的第二度締約交涉,送入國會審查後,對條約內駐日美軍刑事豁免權等內容反對的左派政黨,及立場更加左傾的學生表達不滿。其中學生團體以共產主義者同盟所領導的全日本學生自治會總連合(全學連)為主體,為對放棄武裝抗爭的左派政黨也不滿的激進武鬥派*1。而於該年4月26日,全學連發動包圍日本國會議事堂的遊行,並和警察發生衝突。而在6月10日,赴日洽談艾森豪總統訪問細節的白宮發言人James Hagerty車隊被圍,還出動美軍海軍陸戰隊直升機將其救出。

  衝突在6月15日到達頂點:當日右翼團體襲擊左派抗議者,而左派抗議者索性攻入國會議事堂,日本政府出動警力鎮壓,在過程中造成東京大學學生樺美智子傷重不治,點燃學生怒火,活動瞬間激化*2。為了收拾殘局,當時的岸信介內閣(日本已故首相安倍晉三的祖父)宣布總辭,並由同屬自民黨的池田勇人組閣,抗議活動也才逐漸退燒。

  儘管艾森豪因抗爭並未赴日,條約仍依法自然成立。而當年年底的國會選舉,執政的自民黨甚至掌握比改選前還要多的席次,顯見多數民意並未支持學生抗議。安保條約則因此次抗議成為日本政壇誰都不想碰的燙手山芋,直至今日都沒再大規模修訂。換言之,左派學生們抗議了好幾個月,並未獲得國民背書,而抗議的訴求無一達成,徒增社會紛擾。日本的左派力量在此次運動受到重挫,而後轉向更為激進的路線(以1972年淺間山莊事件為代表),逐漸失去社會支持。

  在這樣的背景下,歌詞頹喪、悲觀的《洋槐雨停時》也就成了左派學生們的心聲寫照,特別在歌詞中死去的女主角更和在抗爭中死亡的樺美智子呼應,讓這首曲子和紛亂的1960年從此結下了解不開的緣分。

  事實上1960-1970年代是個狂飆的年代:1968年歐洲諸多國家爆發了左派領導的抗爭,其中以法國五月風暴為代表;同一年美國的民權運動以金恩牧師遇刺轉向激進(以簽署民權法案作收),同時反越戰運動也蔚為風潮。我國的保釣運動則在1970年達到高峰。而許多這些運動都有青年的影子。

  而這些青年運動,有的成功、有的一事無成。有的造成國內風潮轉向,有的則被國民嗤之以鼻。顯見即便青年看似無黨無派,發言及抗議震天嘎響,卻也不見得就正確而能獲得多數民意的支持。絕大多數的青年運動,都是對抗掌握資源的執政黨(而非護航),沒有媒體渲染或其他政黨奧援有時難以成事,而能在學運後收割政治利益的,也往往寥寥幾人。或許在面對社會議題,我們必須做的並不只是聽幾個意見相近的片面之詞、鎖定某幾台媒體、甚或看幾個帶有先入為主意見的懶人包,而是好好多方審視過程及真相,作出選擇,以免成為替特定利益結構抬轎的犧牲品。

  ──有些扯遠了。《洋槐雨停時》因其社會代表性,被相當多人翻唱過。其中包含石川小百合、美空雲雀、八代亞紀、甚至平成時期的工藤靜香、一青窈都有自己的版本。時至今日,每當日本電視回顧安保相關議題,《洋槐雨停時》也都常成為背景音樂。

(工藤靜香的版本;1980年代中後期到1990年代初期的偶像代表,而後和日劇天王木村拓哉結婚。改天我們再聊聊她的作品)

(一青窈的版本,收錄在翻唱專輯《歌窈曲》中。這個版本經過爵士編曲,相當值得一聽。)

  而在美國大學內、甚至歐洲及美國社會全體對以巴衝突的抗爭持續之際,也衷心希望所有的衝突都能有透過法治及相互對話止息的一天。畢竟戰爭解決的不是問題,而是牽涉問題的人。雖然不啻為平息衝突的管道,但相信終究不是最佳解,而無端挑起對立就更是該防止的了。

  我是伍德,今天就聊到這裡,希望大家喜歡。
  今日點播,我們下次見!

*1. 背景要追溯到冷戰。蘇聯在1956年的黨代表大會上,由赫魯雪夫為領導大肆批判史達林路線,旨在消除個人崇拜(實則對史達林的崇拜)。中共的「大鳴大放」運動也是被這波批判影響。而在日本則造成了日本共產黨分裂為溫和派和激進派。
*2.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岸信介內閣嘗試調派自衛隊鎮壓,但被公安委員會拒絕。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10
留言

創作回應

大漠倉鼠
「這不是結束、甚至不是結束的開始,而可能是開始的結束。」

政治的本質就是在爭取「分配利益和物資的權力」,爭的向來都是「誰有資格去分配」而已,沒有那麼多大義凜然和民族情緒、更沒有正義可言。
2024-05-19 15:44:48
伍德‧瓦懷特
純粹的政治鬥爭確實是權力的爭奪,在途中使用部分的真相、或純粹虛假的資訊來誤導眾人的行為應該被唾棄和匡正。其實權力的競逐本就是當群體形成後不可避免的課題,我認為我們該思考的是在內部競逐後,得到的是更好的社會,還是只是徒增紛擾的內耗(特別當其他國家在進步之際)。
.
不過反戰和純粹的政治鬥爭有那麼點差別,畢竟第一線人民的生活確實因戰火蹂躪而產生直接危險。如何保障人類的生存權是當政者該好好思考的問題。
2024-05-19 15:52:03
愛德莉雅.萊茵斯提爾
深陷莫比烏斯環的人類重複著相似的歷史,大義最可怕的是人類會因為大義而陷入激情,義無反顧地奔入火海,哪怕最後證明當初的大義是錯的
2024-05-19 22:53:11
伍德‧瓦懷特
大格局的是非往往要等風波過去後,誰掌權來定義。不過在第一時間就明顯是謊言的消息就不該散播了。
2024-05-19 23:34:51
愛德莉雅.萊茵斯提爾
發現伍德與阿鼠之間的對話充滿了滿滿的睿智,伍德鼠指日可待~ʕ•̀ω•́ʔ✧
2024-05-20 01:52:48
伍德‧瓦懷特
只要都是理性討論都該被鼓勵呢
2024-05-20 13:17:41
Lee~
這就是那個傳說中的「讓日本人對社運冷感」的關鍵事件嗎?[e9]
另外我也要對最後一段括號裡的(而非護航)表示認同。
2024-05-21 10:10:38
伍德‧瓦懷特
「日本人對社運冷感」是個複雜的問題。事實上對於(日本)憲法第九條(放棄戰爭)、或是去年核廢水排放也都有零星抗議,說完全冷感倒不至於,但對公眾事務參與率低是事實。其實像是歐美等國的投票率也不高,日本2021年眾議院選舉投票率約56%(台灣2024年的中央選舉約75%;在自主投票的民主國家(像是澳洲採用義務投票、不投有罰款,這裡不計)裡非常高),其中世代差異也很明顯,年長者投票率顯著高於年輕人。
關於這點有非常多政治社會研究,伍德就不多獻醜了。1960年代安保運動、緊接1970年代赤軍的激進行徑讓當時一眾日本人往右轉(或至少不左轉)應該是公允的評論,但要影響到現代年輕人對政治冷感應該是不至於(就像現在台灣政壇也沒人提1970年的保釣運動)。事實上從複雜的投票制度、沒有像樣的反對黨(也不是沒有在野黨組閣過)、媒體和執政黨關係良好(日本的新聞自由在東亞民主國家中是後段班;雖然我國在排名上表現不錯,但我猜是沒計到讓人嘆為觀止的政論節目...)、甚至到校園公民教育的深度廣度較不足都影響到現代日本年輕人的「民度」(日文詞語;大概接近我們所說的「公民素質」)。
.
至於那個括號──伍德因為求生意志堅強,所以什麼都沒說(欸)
2024-05-21 11:36:24
『。』向創作者進行贊助 ✦
骯,在大義與民族情懷之上的,只剩利益與權力的瓜分
任何秉持大義與情懷的人,要嘛是深諳此道的明白人
其餘的就是看不清而被掌控的棋子https://im.bahamut.com.tw/sticker/491/09.png
2024-05-25 10:03:03
伍德‧瓦懷特
若只是棋子也就還是個人自由,怕的是演變成非我族類、其心必誅的蓋世太保。這時就會覺得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莊及1984真的永遠都是"現代"寓言。
2024-05-25 14:21:11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