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真實東亞史:歷代古中國王朝人口與社會變化概要

坪圳氏共和國人 | 2022-08-17 14:22:03 | 巴幣 3376 | 人氣 1175

(約略估計,歡迎修正)

歷代東亞/古中國文明的人口統計


  夏商周部落聯盟/方國到諸侯國時代:數百萬人口不等,雖然當時國家數量最多,但無完整戶政制度、地政制度。貢物稅收、人口勞役,大都是部落、方國、諸侯國派人朝貢時順便上繳。


     關於夏—這個後世給予關於這個時代的稱呼,目前只有以山西南部的二里頭文化考古挖掘為主。目前出土的「陶文」也是尚未破譯,嚴格來說只有文物史,其他都是空白,甚至被懷疑不存在,因為商代甲骨文目前挖掘,也無紀錄。


 

      西元前十七世紀,約百年前從東北方向進入中原的狩獵與遊耕民族-殷人,建立「殷商」政權,並打垮了夏部族並取代其地位(究竟有無此事發生,或過程是禪讓or戰爭尚有爭議),導致東亞進入方國時代。

   殷商文明的特色是先進的青銅器技術;製作建築裝飾、日用器皿、兵器,可說作為強勢的外來者;跟東亞大陸上其他文明截然不同。尤其喜歡製作「金鼎」,作為宗教政治的祭祀鬼神、祖先信仰的用途(後世將鼎象徵為天下、天子祭天最高權力的由來殷人文化很明顯有別於其他的東亞部落方國文明。他們用野獸的頭骨或龜殼上刻字來占卜,就是甲骨文的由來。

        作為目前最早發現有具體系統、已經破譯一半的文字符號體系,甲骨文記載的事情大都只是王室占卜吉凶、商國對外戰爭勝利的歌頌、歷代商王的既位和駕崩、黃淮河流域周遭的一些方國彼此外交往來等等,其實內容不多,得靠推測來串起人事時地因果、時間軸整理。

      目前西方歷史考古,傳統上也是認定商代開始,有文字紀錄出現才算「歷史」的開端。因此,才有中國史約僅三千五百年~七百年一說。

        在早期,商民族喜歡四處遷徙,在黃河兩岸留下許多城市遺跡。不過可能是天災、資源有限因素,他們往往直接搬走,留下完整城池建築,供考古學者研究。甚至有「商人尚鬼,築鬼城而祭之。」這種說法,這些空蕩蕩的城池可能全部都是祭祀用品!? 不過都是推測,商代甲骨文透露資訊有限(5)。


   殷商青銅器文化

  商王國喜歡間接控制(類似今日美國主導的戰後國際秩序)對待他國,與黃河、淮水一帶的城邦或部落方國,若不是政治聯姻、貿易往來有無,就是軍事上衝突對峙、長年世仇的關係,又或者距離太遠,寫外交文宣嗆聲一下就可。政治上來說,商王國採行貴族政治,凡有大事一律以商族各部長老、貴族成員開會決議,商王的權力反而不高,代表國家主持祭祀大典,而且新商王繼位後會立刻更改該年年號(解釋了每個商王年號重疊的矛盾);和後來日本天皇相似。


                                           商人鼎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在軍事上,商軍以馬拉雙輪戰車給指揮官使用,車上有弓箭手、矛兵數人,全軍以商族出身的職業步兵、弓箭手隊伍為主加上奴隸步兵軍隊進行包抄作戰。馬車技術來自歐亞草原——和北方民族貿易所得。社會文化上,商族男女接近平等,貴族女性可任官、從軍(1),王族女性成員甚至還得上戰場、帶兵打仗。出名的有商王武丁的王后—婦好、商紂王帝辛的王后—妲己,都是著名的女性戰將兼任政治領袖。(可想而知,周王朝抹黑有多嚴重……

                        
                                                                商—方國聯盟時代


  在飲食文化上,商人好酒,但當年酒精釀造技術不佳,酒精濃度其實很低。商人崇尚鬼神,祭祀的準備跟執行占了不少時間,除此之外沒有太多禮儀規矩(與周人明顯不同)。不過商人祭祀犧牲了大量活人獻祭,主要以羌人為主。七百多年來獻祭人數(7)累計之多,經歷史學家考古挖掘的人骨,數量甚至超過美洲的阿茲特克、馬雅文明他們活祭人數(對,人家商王真的殺很大,是個狠人)!也導致日後羌族舉兵反商的原因。

   末代商王-帝辛力圖改革商王國,將其從貴族政治改為君主獨裁、世襲官僚的嶄新國家。除了打破階級重用市井之民、罪人、開放平民階層女性從軍任官之外;尤其是把兄終弟及、眾家系輪流繼承的貴族政治,改為父死子繼的單一家系壟斷世襲(旁系輪替改為直系繼承),尤其是遭到帝辛的弟弟-微仲強烈抵制而被迫延宕。



       與後來周國的抹黑不同,帝辛其實是有一位型態威嚴、聰明過人且力大無窮的君王,據說曾徒手馴服一隻老虎(武松:這我的祖先?)。領兵攻打黃河下遊、淮河流域的東夷(6)諸部落,擴張商王國版圖。

     東夷的兵器工藝、文明發展程度可說是跟商王國所在的「中國」非常接近。但是仍為帝辛所敗。殷商的勢力因此大增,武裝殖民的城鎮據點、版圖從黃河擴張到淮河流域,國力倍增。

  西元前十一世紀,商王國的遠征軍前往淮河流域,帝辛的兄弟微仲,勾結周國與其諸侯盟軍、羌族聯軍前來舉兵偷襲殷商的王城—朝歌,這就是所謂牧野之戰。當時,只有妲己率少數商族禁軍+奴隸兵團數十萬人在此駐守,兵力規模雖多於敵方;但奴隸無心久戰,轉身逃跑踩踏造成傷亡;加上周邦國刻意派出戰車三百輛、一千多匹馬的混合戰術(考古稱這是中國史上第一次馬車戰),造成傷亡更加慘重。周國盟軍大獲全勝,周武王攻克朝歌;帝辛本人和王后妲己自殺,周國宣告奪取天下、開始統治中國。


       不過諷刺的是,周武王伐商的誓師辭,以現代人觀點看不出來到底犯了何罪。以牧誓內文來看,純粹是兩者的經濟生活文化衝突、政治意識形態之爭:

      在與帝辛決戰前發表誓師辭,指出帝辛的四大罪狀,也就是:「……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今可歸納如下:

一、聽任婦人包括妲己的意見治國。
二、不留心祭祀祖先與鬼神。
三、不重用比干、箕子和微子啟等人。
四、重用逃亡的罪人任官。


      這是帝辛最早的罪證,都不像是滔天大罪,不似日後被後人指出荒淫無道。如果不是後世的漢代,大臣們勸諫漢武帝的「酒池肉林」、「大興土木興建園林」等奢侈行為,會說:「昔日商紂王酒池肉林......」直接把黑鍋丟到帝辛頭上。記得前面提到商代的釀酒技術不佳?酒精濃度那麼低,弄滿一個池子究竟有何意義? 這真的是中國歷史為當權者服務的傳統:為了統治合法性,本朝必定抹黑前朝,利益人身安全受損,轉而歌頌前朝、抹黑本朝,也是常有的事情

     
         周天子所用祭祀之鼎


  其後的三監之亂,是先王帝辛的兒子武庚,聯合昔日殷商貴族大臣+當年遠征未還的主力軍將士,與周公旦(武王兄弟,兄長駕崩後,代未成年姪子周成王監國)麾下的勢力幾經會戰後;武庚本人不幸戰死,未能替父母報仇。

    由於兩軍無法分出明顯勝負,周公選擇與殷商貴族和談,達成雙方共治天下。殷商貴族被冊封為隸屬於周的諸侯:宋國、衛國兩國的君王直系祖先。

  周王朝承襲商國的政治宗教禮儀文化,加以改革為周文化的版本。也就是「周禮」的由來。包含姬姓王族、異姓功臣及其他異民族政權在內;冊封天下諸侯一千七百七十三國,開啟東亞的封建政治時代。

     順帶一提,周王國的祖先,也是約在夏代時,以遊牧民族之姿進入中原,定居後轉職農耕,成為農業城邦國家。

     也就是說,夏、商、周三個本不相干的異民族政權,是同一時間存在相同地域環境,其文字、文明技術互相影響後演變成使用方塊字體的諸侯列國而已。沒有誰繼承誰的問題;只有領導地位的爭奪取代。


順帶一提,遊牧民族與所謂華夏,在東亞大陸上本來比鄰而居。但是因為農業生產競爭(華夏農作技術逐漸細緻化,生產力、土地需求更高更大,逐漸驅逐生產力較低的異族。)、氣候因素改變(南方氣候乾燥,北方水草豐美,導致遊牧民族北遷)等等,從東西方狩獵畜牧、農業衝突一直到以長城為界的遊牧、農業民族南北對抗,其實就是這樣來的。



          春秋時代:周天子坐鎮「中國」,形式上統治整個「天下」:漢字文化地區列國。天子不時巡狩、諸侯列國臣服定期朝貢,實施周禮。東亞大陸人口約兩千萬人,土地閒置過多,甚至出現無人開發的土地直接送人的特殊情況,舉例:越王勾踐復國滅吳後,將南方吳國邊境荒地,贈送給楚國。

     春秋時期的周禮.武德是:雙方按照事先約定的時間地點,發起軍事衝突,殺伐克制,禁止追殺落敗者。與其說戰爭,更像是一種政治目的的軍事儀式。除了漢化程度較低的吳越兩國滅國戰,基本上少有國家被滅。

  



         當周天子—周王朝的力量衰弱,外有遊牧民、狩獵民的文明勢力不斷侵犯,勢力較強的諸侯國站出來維持國際秩序,也就是「尊王攘夷」。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語譯:齊、楚、秦、晉位於邊陲,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因而成為春秋時代的強國。 五霸有兩種說法: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外尚有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句踐的說法。

            
               春秋五霸的地圖

       戰國時代:西元前356年起,商軮變法,秦國實施「編戶齊民」的中央戶政系統,逐漸在列國效法實施;傳統封建的宗族社會組織遭到破壞。戰國七雄在西元前五世紀(西元前476年)至四世紀中葉,開始成型。

       總人口約四千萬人左右,人口激增,土地稀少。導致國家之間激烈生存競爭;商軮變法後,正式進入軍國主義時代。(各國平均每五人——十二人有一人必須當兵入伍)  

  戰國間競爭併吞激烈,秦國入四川滅巴、蜀兩國;後併吞周王城得九鼎(其中兩鼎在搬運中落水,天意不悅?)、趙北伐匈奴又滅中山國、齊國伐魏、燕、魯國後併吞鄒國;楚掠奪百越後又討伐併吞魯、越、宋、沈國等中原諸國。

      諸夏國際秩序---「周禮」已經不存,只有短暫脆弱結盟與連年戰亂。有類似現代冷戰的恐怖平衡:像是蘇秦「合縱」六國抗秦,曾使秦軍整整十五年都不敢出函谷關!但是張儀「連橫」壞六國同盟,秦國卻也花費一甲子六十多年,損失不少百姓、士卒才得以覆滅六國。

換句話說,秦國損失這麼多,如果還無法滅六國,可能換秦國被六國滅了。

      
                                                      戰國中期的地圖


       歷史學家們分析:秦國並非必然成功,而是度過許多次內憂外患的危機後,以相對優勢結合運氣,勉力達到的結果

     成功的條件像是,採用商軮變法、管仲利出一孔的策略與政策:國家從封建貴族分權轉型為中央集權、軍國主義的農牧業國家。

       利出一孔:將所有利益集中到一個孔洞,逼眾人為生存獲利聚集出力、提升自我表現之意。 舉例要是在秦國,只有當兵從軍,才是平民唯一晉升的最佳管道;當官吏需要實務考核、多年歷練才能晉升;從商買官僅限呂不韋執政時代,秦國財政赤字惡化之時。所有農夫、工匠必須為了軍隊、官府來生產,才能得到最大訂單生意。


  秦國實行商軮之法,確保秦人為了利益,勇於當兵善戰,同時以嚴刑峻法,以恐懼重罰的威脅禁止私刑、私鬥;也禁止逃兵,違者全家連坐懲處。是謂「私鬥有罪,公戰有功。」、「秦法嚴峻至此,民不得不善戰。」、「秦法升爵獎勵,唯有耕戰之功」。


  這成功讓秦國得以實施總體戰:動用多數成年男性當兵入伍,讓全國其他人都為了軍隊生產服務、節約儲藏,以接近百分之百的國家實力去打仗。


  關東六國曾經批判,秦人「不知禮儀,只推嚴刑酷法。只知利害,不知節義。」有如蠻夷  :秦國人不知道禮儀文化價值觀推廣的必要性,倒是很推崇重法嚴罰的推廣實踐,知利害利弊、卻不知有「禮、義、信」等等這些道德價值觀。

  騎兵獲取:秦昭襄王之母-宣太后誘殺義渠王,將長年騷擾秦國邊境的遊牧民族--義渠部落騎兵收歸為秦所用。這使得秦國擁有強大的騎兵能力,與趙國、燕國並列。

  科技革新: 弩箭弓矢的射程、殺傷力大幅度改良,令交戰敵國畏懼,遂有「秦軍箭陣,天下無敵 」一說。秦軍的箭矢,拆成箭鏃、箭身、箭尾三個部位,都可回收再使用;大幅地節省秦軍武器消耗。

  遠交近攻:外交政策上,遙遠的國家儘量友好往來,拉攏過來制衡敵國。邊境接壤有衝突的國家,就先以恐嚇其割地稱臣、攻伐掠奪人口土地為上策。

    斬首記功:為了鼓勵秦軍奮勇殺敵、搶先立功。秦法規定,以斬首敵軍將士人頭數量,來做軍功憑據。

     像是《韓非子.定法》引商軮之法曰: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兩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以此類推,斬殺敵首越多,升官速度越快。

     
                                                戰國末期的地圖

  著名的華人旅美政治學家-王飛凌在《中華秩序》一書中提到:戰國時期,列國有儘量不殺平民、只掠奪人口的默契。但是人口居於劣勢的秦國為求勝,不惜開大量屠殺敵國平民的先例。像是對趙長平之戰,四十萬人(約半數都是徵調民夫進行後勤補給者)遭到無情坑殺!代價是趙國國力雖被削弱,但是趙人對秦仇恨加深,趙國能輕易仇恨動員,反而強化全國凝聚力!算是早期的民族主義、民粹的產生。


      在內政外交、軍事科技革新之下,秦國民情穩定,國力比起六國當中任何一國都不遜色。而且砸下重金利誘,蒐集情報擾亂市場交易、滲透破壞的政治、商業間諜遍布六國!但是經過「胡服騎射」軍事改革的趙國、有過吏治改革曾重用孫臏出名;重商主義的齊國、人口眾多且國土遼闊、民風彪悍的楚國,這幾個國家也學會總體戰體制技巧並對外擴張,才能堪稱是能跟秦國匹敵的對手。

  歷史學家推論,按照戰國政治形勢發展,不是秦國統一中原,也會是趙國或楚國。因為,它們同樣都是人口眾多、軍國體系發達、民風尚武彪悍的一方大國。



      備註:國家總體戰、軍國主義、冷戰政治真的不算什麼,中國真的自古已有之。


    秦漢大一統(第一帝國):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開啟;人口約四千萬---鼎盛時期六千萬人左右。保留戰國時期的軍國總動員體制、武人世家組織尚在;熱愛親上沙場、爭相立功,可說武德充沛。


   朝鮮半島的三韓、匈奴、南越、大宛國都曾遭到漢帝無情地征伐攻擊! 這可以說是《東亞史》的精華所在:中華帝國主義,如何無情地擴張


       東漢三國:黃巾之亂+大瘟疫(十室九空的由來),絲綢之路衰退,三國人口銳減。史書記載三國人口不足900萬。但是經中國復旦大學的歷史學家重新調查,推算未被統計的大戶、軍戶還有逃民散戶人口。蜀國人口約600萬,吳國人口約6-700萬。魏-晉國人口約2200萬,合計4800萬人口左右。

      三國的行政區域圖



    魏晉至南北六朝:連年戰亂、乾旱導致人口成長停滯;但是「世族」的制度庇護大量農民、遊民維持農業生產力;且世族權貴掌握地方實權,聯合起來甚至能左右政局、架空皇帝。只聽皇帝一人的大一統帝國要等到元代。

      西元五世紀,江南就發生過。宋齊梁陳的「地方世族」,逐漸取代從北方遷徙來的「中央世族」(13);甚至成為左右皇帝人選的聯合勢力。諸夏主義的宣傳者:劉仲敬認為,對照台灣史,這就和民進黨逐漸取得政權,是一樣道理。在當地人數占優勢的族群開始在政治、文化領域上產生覺醒,自然支持「自己人」(14)來掌權。

      尤其是外來統治者是少數,而且無力改變當地原有文化認同。只能高舉說服力日漸衰落的政權正統大旗,這種尷尬狀況......北方世族像是謝姓、王姓的下場,意外地,跟在臺灣的國民黨衰落的下場類似,歷史,果然會重演。


  順帶一提,三國時代的吳國致力於征討山越族,但是江南許多地方仍未開發,要等到五世紀後的南北朝,才大量人口正式遷徙開發(12)。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隋唐時期(第二帝國):遊牧社會貴族與漢人世族聯姻的政治軍事同盟;以謊言假稱「漢帝國繼承者」來讓政權在亂世中逐漸穩定。其中以關攏集團(遊牧武士與漢人豪族的軍事同盟集團)影響力在東亞的北方最大。

      絲綢之路穩定,均田制、府兵制、女性擁有離婚、財產繼承權之前沒有,之後的時代受限多);隋王朝開鑿、唐王朝修復多條因戰亂荒廢的南北大運河,進入人口經濟成長期。


     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開創科舉、選拔人才,替一千五百多年的科舉制度開創先河;也造成人才聚集中央、地方建設落後的濫觴;這一點在清代的自強運動、戊戌變法之中明顯可見。

           
                                                   隋朝地圖 :維基百科


      隋、唐帝國(8)皇室,都是出身遊牧民族色彩的關隴集團(該名稱為後世稱呼)。軍隊主力是鮮卑人、突厥部落、高麗騎馬武士擔任的職業軍隊為主體,採用府兵制;但是帝國招募外來民族的武人、內亞來的騎馬武士不限民族出身。漢人擔任臨時性的步兵或少數職業士兵,負責後勤補給、步兵方陣拖延敵軍為主。武德衰弱,不再請求沙場立功。

      今日位在長城北方的南蒙古、滿州(東北)草原成為唐帝國騎馬武士的天然養馬場,成為盛唐軍威大振、震攝四方的原因之一。當唐王朝衰落後進入藩鎮割據自立、節度使稱王的五代十國,這些草原為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党項人領導羌族建立的大夏國(俗稱西夏)所佔;也是後來中原王朝缺乏戰馬、軍事能力受限的主要原因。

                             唐帝國疆域地圖—許多異民族的可汗、外國君王都接受唐的冊封。


       唐玄宗時代,除了身經百戰、駐紮在西北的邊防軍,唐軍實力下滑,府兵制名存實亡。因此他改採募兵制,重用節度使來招募精兵,提升作戰能力。 在怛羅斯之役,本是遊牧民族領導的唐帝國,在中亞戰場上輸給也是遊牧民組成的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國,不得不從該地區撤退,也帶來許多波斯人、栗特人移民中原。

     不過這也是「安史之亂」的由來:駐紮在東邊擁有三個藩鎮的節度使:波斯栗特人出身的安祿山(15),起兵叛亂,以二十萬大軍攻陷長安,造就唐帝國的衰敗開始。


      部分史家認為,怛羅斯之役的戰敗,這是不僅是軍事能力退步、也是武德衰落(不再意識到武力存在的必要性)的徵兆。安史之亂似乎是在應驗這個預兆。  蒙古裔日籍歷史學家楊海英認為,這是唐帝國被迫從中亞勢力撤退;從鮮卑人/歐亞人勢力主導的軍事帝國,開始被「漢化」成以「新漢人」的東亞國家。




       鼎盛時期,人口約六、七千萬人左右。唐/鮮卑族拓拔氏帝國強大的甚麼地步?當時人稱的歐亞大陸上的國際大都會只有三座大城君士坦丁、巴格達、長安。分別為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唐帝國/拓拔氏帝國的首都。

            

      五代十國:唐末戰亂饑荒,黃巢軍隊蒐集難民屍體、吃人肉為食。人口應有下降,當時甚至出現殘酷的人肉市集(俗稱兩腳羊:人的器官、四肢還能分開賣:孩童、男女成人價格還不一樣。);但是參照後面的宋代人口數,下降幅度應該不大。



  宋遼金夏時期:海洋、陸地絲綢之路興盛;北宋是首度人口破億的王朝。人口百萬的城市也超過50座! 如果要算上遼金、大夏國(簡稱西夏)統治下漢人的數百萬至千萬人口,應該會更多。


  宋代軍事科技發達,為舉世公認。波斯人的史書曾經稱讚宋帝國的器械、鐵匠工房的風爐技術先進,(16)堪稱冷兵器時代最強國防工業(跟今日一比剛好相反,美、歐盟、俄占前三名,日韓爭第四、第五名,中國頂多第六......)。連東羅馬帝國最好的工房技術;也被認為只能比得上宋人風爐工房技術成就的一半。

    
                          宋王朝地圖疆域(北)


         
                                              宋朝疆域圖(南)


        不過宋人好戰,卻不善戰。因此他們盡量避免在平原上跟契丹人、党項騎兵作戰。軍隊組成以重裝步兵+弩弓手+火器手(操縱火藥熱兵器)+輕裝騎兵為主,缺乏戰馬,導致騎兵編制的規模很小。為了強化步兵殺傷力,弩弓手、火器手的人數甚至占軍隊總數比例六成以上。強化火藥兵器(9)+護城河溝渠+陷阱的使用來保護邊關,在金滅遼國之前都是有效防禦。南宋時期則是靠強大水軍+長江天險阻止蒙古,竟能抗衡近四十年(襄陽守將呂文煥就堅持六年)。




                                     宋代火器

      

      「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據說就是宋代開始流傳,部分史家認為:中國軍隊只知道傳統忠義觀念,但是「」只有下對上服從、「」只限自己人弟兄之間,對外人卻無行為責任;也就沒有所謂軍人榮譽(什麼身分應該要約束那些行為)的價值觀。甚至出現「兵痞/兵匪」文化:只要搶錢、搶糧、搶娘們都可,替誰打仗、殺的是誰根本無所謂,毫無國家同胞的概念可言。


      反而是歐洲列國的騎士道(騎士/紳士精神、保護弱者、處理糾紛須主持正義、效忠特定對象、信仰上帝)、日本幕藩社會的武士道(仁義道:講究武德舉止,不濫殺婦孺、可合法放走太年輕的敵人。)具體發展出這種觀念,甚至影響到軍事法律層面。


      此外,宋代是唯一沒有大規模民亂的王朝,經濟繁榮被西方史學家們所公認;司法系統的改革(平行地方行政單位互相制衡+死刑必須上報京城複審才能執行);民間的包青天的傳說也是此時誕生。




         蒙元帝國,元王朝時期(第三帝國):絲綢之路透過汗國連結歐亞大陸兩端;國際貿易的盛行達到顛峰。人口一億數千萬人上下,但是元帝國忙於跟四大汗國內戰,經濟並不穩定,人口增長趨緩。

    
       元武宗時期元朝與諸汗國關係圖,其中窩闊台汗國已經被元朝與察合台汗國瓜分而亡。綠色區域:大元;灰色區域:察合台汗國;黃色區域為欽察汗國;紫色區域:伊兒汗國(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元滅南宋後,手工業、火藥武器技術水準出現衰退。但是醫療衛生、國際貿易帶來的文化融合倒是出現長足的進步。醫療上善用治療外傷的「蒙醫」(10)結合在地傳統的「漢醫(中醫)」還有西藏的「藏醫」、阿拉伯醫學技術,達到內外傷兼顧的周全治療照護。'

    不過,元帝國實施不成文的四民階級制:蒙古人、色目人、漢人(遼金國遺民)、南人(宋王朝遺民),其中以宋王朝滅亡後的子民階級地位最差,據說是為了報復。當年宋王朝內部黨爭激烈,新任的宰相官僚往往否決前任與元王朝簽署的和平協議。一而再、再而三的違約舉動,忽必烈決定不忍了,親征滅亡南宋。

    傳聞,宋王朝特使前去晉見忽必烈大汗,懇求蒙古人不要南征。忽必烈命人抬出一個木箱,宋使者一看,箱子裡裝滿了宋元之間簽署的所有協議卷軸,上面還特別加字註明違約的理由、相關事項。

     忽必烈說:「請你仔細翻找,大元與大宋簽署的協約,有哪一個被宋執行到結束的?你能找到,我就不滅南朝。」

      宋朝特使親手翻箱找了半天,最後放棄,不再提和談之事。

     元王朝的經濟繁榮,除了忽必烈(3)的勵精圖治,很大部分來自於許多國家邊界包含萬里長城在內遭到廢止,節省不少關稅問題。它的國號來源不同於前代是以皇帝出身何地,而是從漢文古籍上取名。理論上元帝國還統治蒙古本土,乃是蒙古諸汗國之首。但是亦有人推論認為,以貿易路線的壟斷、職業騎兵人數多寡還有整體國力來看,欽察汗國才是蒙古諸汗國中最強勢領導的一方,元帝國略遜一籌

          不過,元帝國也陷入當年羅馬帝國的窘境:對外擴張達到極限,分配財富資源的能力也停滯。蒙古諸部未能跟以往戰爭過後一樣定期得到賞賜,內鬥競爭越發激烈。最後甚至發生蒙古貴族聯合廢立大汗、親手殺死蒙古大汗/皇帝的荒謬情形。忽必烈以藏傳佛教為國教,成功防止蒙古人漢化,卻無法阻止政治、經濟因素影響所導致的,政治文化上全面腐敗。

         元末年,宰相脫脫親自督辦治理黃河水患,興建堤防疏洪成功。但是國庫財政危機,竟連河工薪水都發不出來,白蓮教趁勢煽動工人起義,以首領韓山童為首成立紅巾軍,紅巾之亂開始,促成日後的朱元璋崛起稱帝。


    明王朝(第四帝國):

        明帝國人口:因為歐洲開啟大航海時代的遠洋貿易,美洲的馬鈴薯、玉米等糧食作物還有白銀大量流入東亞;朝貢貿易、互市貿易,官方禁止的走私貿易都很興盛;不僅蒙古(分裂成韃靼、瓦剌兩部)、日本、圖博(西藏)、越南等國都有貿易往來;朝鮮國(韓國)、琉球王國受到明帝國的偏愛,賞賜最多也最為繁榮。此時約一億五千萬-兩億人口(明末人口資料因戰亂遺失,難以準確統計

                  
                                      永樂年間:明成祖時代的疆域版圖


        明成祖朱隸很在乎蒙古人拿走宋朝皇帝傳承的玉璽,曾經多次用兵蒙古,以仿遊牧騎兵編制大敗過蒙古部落,但是沒有搶回玉璽(後來皇太極降伏蒙古,既位為滿蒙大汗之時獲得此玉璽)。

      連年對蒙古用兵,拒絕對方在邊境開放互市貿易的請求。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平野聰先生認為:這是明帝國財政惡化,後來遭到滿清征服的原因之一。

     豐臣秀吉眼紅朝貢貿易收入,統一日本後,先後兩次分別派遣十四萬、十五萬大軍登陸朝鮮半島,展開侵略。史稱萬曆朝鮮之役(日本方稱文祿慶長之役)。明帝國只派了三萬多名大軍,聯合了朝鮮殘軍集結;以葡萄牙水手進口打造的最新式佛朗機火砲,成功重創日本豐臣幕府為首,麾下各籓國大名的武士軍(以大名身邊武士家臣和麾下職業士兵為首,加上農民軍輔助參戰,類似歐洲封建制)。




...

       明王朝最著名的,就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隸父子接續創辦的「特務政治」:以皇族or欽命大臣主掌的錦衣衛、閹人宦官專責主持的東廠、西廠和內務廠為主。 他們有權奉旨,替皇帝朝廷監軍查案、清查地方稅賦、開倉查糧、號令大小官吏。不過沒有調兵權,在中央是兵部,地方則是各都督、提督、總兵等武官管理;未奉聖旨、兵部虎符令牌,任何人均不得調動任何一支軍隊。

      因為體制上設計兵權與政權的分離,明代的宦官專權相比秦、漢、唐代的程度相比,相對受到壓制改善較多。崇禎皇帝登基後肅清魏忠賢一黨如此順利,也是一個因素。



  不過亦有歷史學家認為,崇禎皇帝與東林黨人的勝利,反而替明帝國帶來更大的衰敗。因為宦官特務體系被剷除後,明王朝並沒找到替代品,足以在官場潛規則嚴重、典章律令遭到無視、貪腐敗壞的行政體系中持續運作。無力去掌握國庫和地方上儲藏白銀銅錢、兵器戰馬、糧食燃油等戰略物資精確數量與調度作業。(百無一用是書生:行政學、軍事財政學通通沒學過?)

  因為國家的糧食安全毫無準備,無法面對陝西爆發多年乾旱、流寇四起的處境。驛站被裁撤失業的李自成、捕快軍吏出身的張獻忠分別起義,領不到糧餉的邊境軍隊勾結飢餓的流民,引發遍佈華北、部分華中地區的大範圍暴動民亂,遂導致明帝國日後的滅亡。



       明亡後,鄭成功領軍攻打南京戰敗;之後從金、廈兩島出兵,半年在臺南圍城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領有臺灣,但原住民(含高山族、平埔族)人口約260萬-300萬左右,漢人卻不足50萬人。

       施琅攻台戰役,鄭氏朝廷人口軍力不足,台灣北部、中部一帶的平埔族眾部落組成的「大肚王國」聯盟政權,人口百萬卻又不參戰,雙方關係從未建立。 既然未盡全島之力應戰,敗戰顯得理所當然。



       滿清王朝(第五帝國,法統上繼承元帝國):由於必須應付李自成、張獻忠流寇民亂造成的人口損失;加上張獻忠在四川大屠殺到人口消失,清廷決定以「湖廣填四川」來解決人口嚴重缺失、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在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大屠殺、剃髮留辮屠殺後,清初人口下降幅度不算小。

        但經過康雍乾盛世的經營,前明所種的全國農耕面積完全復耕,加上重視朝鮮、蒙古、新疆和西藏、俄國的貿易,清末人口成長大幅度成長到20世紀初有四億人口(數據精確,八國聯軍之役又稱「遠東軍事救援行動」後,辛丑和約剛好大清國一人賠一兩銀子)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清帝國從康熙到乾隆,持續跟蒙古人領導的準噶爾汗國(領有哈薩克東部、蒙古西部、新疆全域等地)戰爭,不過全國消耗不如元代,但是福建一省民夫遭到全數徵調來看,付出極大(日本歐亞史學家認為:東亞人力物力資源,遭到滿洲人無情徵用在內亞戰爭上,證明滿清是一個內亞遊牧帝國 ,政治核心在內亞---遊牧文明地區,東亞---農耕文明地區僅是生產豐厚的次等殖民地。漢人在朝堂上的政治地位、漢人百姓的政策待遇也是次等。

    因為是遊牧帝國,大清帝國重視陸地貿易,缺乏管理海洋事務的技能認知,所以延續明代的海禁。

    清代領有台灣,末期發展到漢人約300萬;原住民不足百萬,漢化、搶徵勞役兵役導致死亡或逃竄,應該占多數(2)。

     不過清廷領有臺灣210多年,台灣一直都是陸上帝國的邊陲地帶,只有在大航海時代、國際貿易時代才會成為核心的一部分。曾經帶來經濟繁榮的海洋貿易,反而在英法聯軍開港前,受到清廷官方忽視。以科舉考試出身的進士人數之少來看,漢化程度、識字率其實不高。

      (諷刺的是,以地理位置條件相對來說,對中國有害的事情,卻剛好對台灣有利,反之亦然。舉例:像是倭寇(日本+中國海盜,甚至有少數西班牙、葡萄牙人)肆虐中國沿海,但是會停留在台灣歇息、做生意給當地帶來繁榮。而且台灣原住民不僅善戰,主要是更窮(沒有昂貴商品)也沒啥好搶的。英法聯軍之役讓台灣府得以開港通商、甲午戰爭讓台灣州得到日本帝國作為『殖民地樣板』的稱號;為了讓日本不在國際上丟臉而全力建設,台灣人反而在經濟上受益。)

    語言宗教習俗上,像是台語有跟平埔族話混合、閩式祖廟有平埔族文化風格影響等等,仍待考究。




     中華民國:四億多人,從軍閥混戰到北伐、國共第一次內戰、日本侵華八年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戰敗撤退來臺灣,中國人口緩慢成長到了五億人(1945年為止)。

    日本帝國統治「臺灣州」五十年,人口在1940年代中成長到589萬人左右,識字率高達71%。大都會區自十九世紀末就有自來水、電力、下水道以及整齊寬敞、行走舒適的馬路;但是鄉下應該跟日本本土的鄉下類似,缺乏基礎建設。

    
      日本帝國治下 外地台灣地圖


    中共國建政:五-六億人口,倚靠上海、香港轉口貿易以及蘇聯技術支援、經濟貿易,但是反右、土改、大躍進、文革,保守估計造成八千萬-1億人口不正常死亡(政治因素造成死亡)  


       戰後臺灣重新換發新台幣,經歷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政策;美援十項建設,還接受了美國移入的代工產業鏈。從日治下的半工半農社會,轉型成工商業社會。

   49年從東亞大陸撤退來台軍民,約115萬人左右,本地約600萬人。

    台灣在6.70年代成長到1300多萬,90年代末成長到接近2000萬,如今是2300萬人數上變動。


     1979年,中國鄧小平主持改革開放,人口迅速成長,到了90年代初已經成長到8.9億人口。

     1979年,中共開始實施一胎化政策。

     雖然一胎化政策在2015年取消,中共對外宣稱人口14億人(4)!?

      但是美國、英國媒體在統計中國進口糧食數量、GDP 成長規模後,不約而同的報導:假的!中國其實只有12億人左右。人口成長可以高過糧食消費量嗎?


          補上一張中肯的推特推文,證明東亞大陸從未存在單一民族社會,而是眾多文化差異明顯的民族混居之地。只是漢字文化霸權的掩飾了一直以來家族、異民族間不斷輪替、政權更迭;以中華價值來維持歷史謊言罷了

          東亞就是一個比想像中混亂的次大陸。雖然獨立發展出集合眾多民族的古文明,但是受到政治民族主義、天朝上國(11)思想作祟、傳統文化價值觀與社會結構的束縛,導致實質成就受到不少限制(舉例:唐末年意外發明火藥,但是傳到阿拉伯才變成武器)。內外誇大的宣傳遠超過實際成就。



#待查證  #宋代人口才有破億  #之前都是千萬人口





註:東亞史/中國史上有五個帝國,但是以政治經濟型態來分類,區分明顯。

第一帝國—秦漢:古漢人習遊牧文明之長處,加上自身律令體系的改良實驗設計,建立第一個農牧業並重;強制同化消滅異文化;單一文化價值認同的封建官僚帝國(取代傳統封建貴族,不過兩個制度並行)。

第二帝國—隋唐:遊牧民族大舉南侵遷徙,語言文化與漢人混合,滅絕了古漢語。早期偏重遊牧騎射,後期逐漸演化成步兵、騎兵並重的「新漢人」的多民族帝國。

第三帝國—蒙元:遊牧民族再度征服中原,忽必烈拒絕漢化的政策生效。蒙古人雖然腐敗但保有習俗傳統、文化認同。其政治、軍事體制甚至被明、清帝國仿效,再無新型態的王朝。

當然,元、明、清都是歷史學家公認的多民族帝國,只是漢人占相對多數。但除了明代,其他統治者都是出身異民族,文化認同也非漢人。



(1)甲骨文研究翻轉「上古惡女」形象——史實中的妲己,是文武兩棲的超強王后! 網址:https://pansci.asia/archives/334342


(2)

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增訂新版):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93437

   
(3)

忽必烈的挑戰:蒙古與世界史的大轉向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1296



(4)美國之音:專家質疑中國人口數據 實際可能只有12.8億 連結:https://www.voacantonese.com/a/china-population-data-20211204/6339327.html

中國14億人口是假的? 學者:灌水換補助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11207web007/



(6)《商人服象——事實與想像》,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9379/fullpage

(7)商王殺很大!被當成牲畜屠宰的人牲,從何而來? 網址:https://pansci.asia/archives/122761

(8)關於隋、唐皇室血統七成都是鮮卑人:來自漠北的統治集團: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5089097   



(11)東亞史的人文反思(二):「中國真正跟世界產生聯繫,是十九世紀後期,藉由工業革命產生的大規模全球化,在西洋國家強力推動下開始的。自覺承認自己也是「世界」的一員,不只是封閉保守、在乎秩序位階高低的「天下」主宰,還要更晚一些。」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artwork.php?sn=5504864

(12)這才是真實的三國史(三)正史三國的兩三事 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artwork.php?sn=5489238

(13)《南北之世》網址:https://vocus.cc/article/62aaf8b1fd89780001a30856

(14)逆轉的東亞史(1)非中國視角的東南(吳越與江淮篇)當中內文提及:「東晉政權與後來宋、齊、梁政權的「偏安江南」之說,其實是從中國史角度而言......但不論在意識形態或實際利益上,這些「江東拜占庭」政權都和本地的吳越豪族發生利益衝突,這種現象可以解釋為『中國帝國主義對決吳越民族主義』」。                                                                                                                                                網址:https://news.pchome.com.tw/living/books/20210412/index-61818445061626292009_2.html


(16)《火藥時代:為何中國衰弱而西方崛起?決定中西歷史的一千年》 網址: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3342



以下資料來源參考:

《身兼將軍與皇后,中國第一位巾幗英雄──婦好》網址: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story-of-fu-hao

《商代王國大聯盟:商王與他的快樂夥伴》網址:https://pansci.asia/archives/112259

《唐朝不是漢族王朝,強盛的原因和後來的蒙古帝國或現代美國是相通的》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4003

《中國上古史有個「時代越往後,知道的歷史越古早」的奇怪現象》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1928?fbclid=IwAR23ZM9JtltkEO1hEd5jmc90QvHZvZX0i7twgd01ExmYvABx8TH6A8S-uq8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現代東亞如何處理內亞帝國的遺產》網址: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9939


《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的本質》網址: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3413

《火藥時代:為何中國衰弱而西方崛起?決定中西歷史的一千年》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