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雜記〈二十八〉不要成為像我這樣的人

十六夜郎 | 2017-10-15 08:43:07 | 巴幣 50 | 人氣 454

  近些天,收到了來自不同寄件人的信件。與這時間點相近的,還有正好讀完了蕭紅的《棄兒》。這是篇融合蕭紅個人經歷的小說處女作,我想藉此理解最初的蕭紅是怎樣一回事。

  這些日子以來,對於蕭紅這位作家著了迷似的,但作品讀得仍是不多,一方面忙,但更多的似乎是懶。像我這樣的「慢讀」者,學習上未必較他人優秀,更多的是依靠本能的理解。

  如將《棄兒》裡的主角看做蕭紅,那也不盡然有什麼太大問題。故事中的蕭紅懷著拋棄他的未婚夫孩子,透過名為蓓力(現實生活則對應的是作家蕭軍)的男子接濟到醫院把孩子生下,但可說是不聞不問。半夜裡她與孩子隔著牆,聽了孩子咳嗽,本能性地想去抱孩子,卻又連忙扯著自己的頭髮,罵自己是個自私的東西,說成千上萬的小孩在哭怎麼就聽不見呢?成千上萬的小孩餓死了,怎麼看不見呢?

  沒有能力又不便照顧,她想將親生孩子給送走,別人怕她捨不得,還說:「誰的孩子,誰也捨不得,我不能做這母子兩離的事。」

  而她笑容和眼淚混在一塊,道:「我捨得,小孩子沒有用處,你把他抱去吧。」

  另一側,得知消息的蓓力說:「這回我們沒有掛礙了,丟掉一個小孩是有多數小孩要獲救的目的達到了。」

  其實談這些沒有太多意思,只是記錄下來整理情緒罷了。這是對待生命或孩子的一種處理方式。我們不盡然能說這全是錯的。

  最近,收到的一些好友們的來信,除了無可避免談論的文學作品,更多的,是處理對他人以及個人的尊重或情感問題。信讀多了,未必沒有一些對於他者的理解性擴充。縱然我與來信者先前的關係,往往都是相對無言。但偶發的事件下的確也有過陌生人來信向我徵詢意見的情況。

  然而我也未必是做了什麼好事,有時候反倒怕給了不大好的意見,攪亂了當事者本當平靜的生活或理應正確的抉擇。

  但我大多是沒想這麼多的,往往得等到釀成災禍了才後悔,雖說至今也沒使人做錯,可我總覺得他人的決定還是較好一些。不過有人期待我的理解,盼望從我的看法中尋出問題的其他可行性,只要願意訴說,我就願意做些遲鈍的反應出來,來作為當事者的一種勇於舉手發言的安慰。就像課堂間鼓起勇氣問問題的孩子,見了老師盡力解答,即便問題仍是難解,心裡也稍稍有些慰藉與減少了孤獨的悲苦。而我也因著有了討論的對象,暫時少嘗了一些獨身的淒涼。

  我習性將那些舊有的,無論當事者是在與不在的信件收藏起來,這實際上已毫無意義的字句,就我而言,絕不能說是毫無眷戀。但從前或近些個月——說來有些自以為是——都曾片段性出現過放低姿態求教的讀者。

  像是這樣的時刻,回憶某些偶然得到的回覆:「想成為你這樣的人」、「想走和你一樣的路」、「想學習你所學習的」這些讀者也許是與我相對熟悉的好友,更多是讀了我的拙作心理起了些想法與認同,總以為我走著什麼特別的道路,或是有著什麼樣的敏銳和獨特見解。可他們想要的究竟是怎樣的前景,或是他們眼中想成為的「我」是如何,至今我從未有勇氣詢問。如若只是參考意見倒還沒大多問題,但想像「我」就不必了。

  即便我的作品比起同期創作的作者,是不怎麼有人讀的,但當中某些人寄予我的厚望或他們個人的願景,實令我擔受不起。

  我不過是普通人,甚比普通人低劣。我不便成為人的前輩或領頭者,即使不見得有人真如此認真看待,但恐怕不能說是全然沒有的。

  像我這樣的青年,寫作的,的確有一條路得走,有個目標向前,但未必有可以依循著的地磚能安穩踏上,甚至於我也不明白路的長度,地有多穩。這點無論何人都是如此,我們畢竟活在這樣的情境之中。

  我一向尊重他者對於個人發展的決定,有時來信徵求意見,明顯是為了強化自己原先的觀點,即便意見相左,大可不採用我的建言也毫無問題。雖說我也未嘗沒有過認為自己是絕對正確的時候,但此刻的我更相信他人總是比我更能精確理解自身的狀態,這也並非旁人自認為的正確就能妨礙或阻攔,從旁建議或提點即可。

  然,假若有人因一些複雜或單純的原因,想學著我的思考,想依照我文本內的定義來解釋社會,那我想仍是得斟酌再三。許多問題,連我自己也不甚明白。今日也許就顛覆了昨日的見解,也未必是不會有的事。

  就怕有人依循著我的思維向前,走錯了路,那終點未必是好的,更怕是因著我的緣故踏了歪路,乃至於今後厭惡了,悔悟了最初還有些想與我交流的心情,但那時再回頭是百年身,雖說大部分人沒多久便能看出學習我的態度或思想就是無路可走,只是無端害了想與我學習的人吧。何況本先就對我抱持著憤恨與拒絕態度的人,到時多少會添上了生活的趣味,笑著這便是與我仿效的下場。

  可我想,如我這樣的悲觀不盡是不好的,恐怕更為不好的是自以為走的是正途便趕緊吆喝著群眾朝自己聚集,樂觀地傳教未來只有光明——但願真只有光明。

  給他人指出一條正確的路,此刻的我還未必做得上這麼一件事。可將我視為一種見解,一種偏頗而片面的愚昧之言,我個人的見解也仍在擴充,文章不過是直訴情感並記錄暫時性對於周遭的理解,思想或作品都是可變動、可改正、可消滅的。我仍有太多不定性,但不至於隨意變動,我想任何人該求的便是自我的「定」以及一定幅度的「動」。

  上個月,我曾發布了這樣的動態:「談什麼獨立思想?獨立可不是與眾不同,用鼻孔看人的那種態度。因為大夥想法與你不同你就小瞧,認為他們愚蠢不懂獨立思考,可實際上你也不過是依附著一些小眾派,他們說左有甘霖你就朝左,說右有寶藏你就朝右,這叫什麼獨立思考?不過就是一種沒多少同伴的趨炎附勢。」

  某些人容易對道理訴說者產生信仰。若有人能以一些看似正確無誤實則似是而非的言論來解釋某些現象,如「愛情就是如何如何」、「真正的愛是如何如何」、「人心的本質是如何如何」便容易累積起所謂的擁護者,這不盡只出現在未經世故的年輕人上頭,許多年長者奉為圭臬的亦是如此。

  他人的道理也許並非錯誤,但也不至、不該狹隘到成了唯一準則,甚至成為你生活態度的全部。

  讀過個人些許作品的讀者應當多少摸得出我撰文的調性以及觀看事件的角度,在這之中偶爾是偏激的、偶爾是無知的,對於你不能接受之處,那直接忽略便是,不用試圖去理解與接受我的見解,因為我未必正確(誰又能保證自己的正確無誤?),就像對於我常引用自太宰治的內容,但對於太宰治我也未必全然接受。

  我們應當去學習理解和詮釋,但重要的是取捨。懂得思考是好事,但全盤接收便是真正的無知。唯有向他人學習才能成長,可唯有成為自己才能走出一條路來。

  於是,讀過此篇而曾對我抱持著景仰、尊重之意的讀者,不滿於我或對我道德或任何層面不能接受而有批判想法的,大可直接告知於我使我改正。人與事往往是分開的,我不介意更新。但,倘無法說服得了我或替我引出一條可行的道路,那我也未必有改正的興致與能耐。

  我自知自己許多缺陷以及想法上的諸多疏漏,我花了大多數時間用作品來剖析周遭,更多的是懷抱一種能讓自身靈魂找到處所的期待,唯有理解自己與他者才能使我安心,但也因我與社會的格格不入,於是這種理解有時便顯得冷僻而殘酷,直觀而片面,結果竟使自己與他者的隔閡更深,又得去尋另一條路。這些只配成為我單一個人的見解,不配被他人所採用。

  由於我仍在尋覓,於是走向消亡便是我個人的事情。我不該被學習,更不配成為他人的仿效對象。我撰寫此文,大概要說的是這麼一回事。

  撰文至此,發覺通篇也許過於「夜郎自大」,不免使我感到有些羞怯之情。但我想我仍是有些還想說的話,說不太清。只記得前些天發的一個夢境,夢裡的我腦子空蕩蕩的,失了語言與任何思考能力,無法理解周遭人們的行為,也無法知道眼前那些對我好的人們,與我有著怎樣的關係。

  但夢裡的我是幸福的。夢醒了的我,或許也忽然有了明白,我們閱讀、寫作,渴望探求任何事物的本質狀態,以先賢或周遭他人的思維並融合個人的理解,有時不過就是為了使自己好受一些。可我們太複雜了,於是反倒幸福的人,並不多吧?

  前些日子,我與一名頗喜歡的友人聊到了各自的理想伴侶。我說自己的另一半未必要了解文學,甚至全然不懂亦是可以的。在這種交往上,未必有激情,未必會有理想的討論和辯駁,甚至未必有趣與喜悅。假若對方願意,能夠嘗試去擁抱我內心的纖細,哪怕她完全無法替我擋風擋雨,甚至毫無家務能力。只要能使我安於世上仍有一位願意與我共生下去的平靜,一種只要在工作歸途時,有一位女性等待著我回去的安慰。我就有踏實的心抱著她入睡,就有溫暖的熱情可以面對明天。

  有時我們愛一個人正像愛一個孩子,因為那個人像孩子一樣,生活的苦楚以及艱難似乎沒有落到他們頭上,即使落到了,卻如同一無所知一般活著。我們會在那個人身上看到規避一切災禍的無知,以及幸運。對方不盡然能理解你,可是卻又能用「單純」來寬恕與包容著你的「複雜」。

  對此刻的我而言,正試圖尋出一條自我的道路。在問題想清楚以前,我絕不聲稱自己的正確,只求自己距離所謂錯誤越來越遠。

  但在尋找問題解答的過程,能夠基於對問題的理解來替徬徨的人給出建議,或對仍與我同樣還未想清楚的人對談消解彼此寂寞也未嘗不可。雖說像我一樣的走向是一條大致不可行的道路,我也絕不建議對我個人有所謂的深入理解,可究竟是怎樣的心靈會想了解和深入我這樣一個仍在探索中的靈魂?

  雖然想建議當事者的靈魂鑑賞能力必須重修,但有人願與我成為彼此學習的關係,哪怕並肩而相對無言。我也不能說是毫不欣喜。

  而人類相互包容的本性,我看還未到足以令人悲觀的時候。


  如果喜歡我的創作,麻煩點下GP支持,也希望能點進我臉書專頁給個讚。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怠惰@潛沒塔塔
哲理太多,知識太多,而我們的時間又太短了。我覺得,儘管將一生都投入追求自我,恐怕都還是找不出解答的。
正因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每個人的閱歷都不同,每個人的道路都不同,才會使得談論更有多樣性——或許,從中能找到一些自我的盲點。我是這樣想的。
至於何為正確又何為錯誤?我想,是絕對沒有的。在我想來,大概也只有相對正確,及相對錯誤。
不知道在幾千年前,裹小腳與束腰都仍是當代崇尚的美,同性戀被視為病的一種。
甚至在最初,學者推翻地心說,都是被教會打壓,不被人們相信的。
不同經歷與知識學習早就不同的人格思維。如此一來,也難免有時跟著潮流而做出相對正確的決定。但那是否真正正確?我想是沒人知道的。如此,我認為,只要是認真思考過,追隨自己意志的,即為最有價值的答案。
一些見解,僅供參考。如有得罪也請見諒。
願你安好。
2017-10-15 09:44:58
十六夜郎
我們都正走在尋找答案的路上。路途遙遠,小心暗流
願安好
2017-10-15 14:56:53
黎黎貓
不求理解我的人,只求能包容我的人
2017-10-15 13:34:21
十六夜郎
先求包容再求理解
2017-10-15 14:50:23
Onikis@國家級邊緣人
先做個總結:連問題都還沒看懂,別急著想要求解。

服役時,我個人擔任的是輔導長的小幫手-政戰,因此不少同袍在面對長官難以說出的問題,便會落到這我同屬義務役的人身上。人際關係、情緒管理、生活壓力等,聽聞許多煩惱,我總是會先問對方這麼一句「可以先說說你為什麼會這麼嗎」,諮詢者大多在這階段立即語塞。因為太多人無法理解自己到底為什麼會這麼想,僅因碰到問題,卻又無法釐清問題為何,只得向他人求救,卻是全然不察自己想要尋找的究竟是答案,還是問題本身。

我該怎麼做才好、我要如何變得更好、我能否像你一樣好,這三個問題的共通點,就是最後那個「好」字,但這個好,對你、對我、對好友、對家人、對陌生人、對全世界,卻不一定是相同的定義,既然起跑線不同,那又怎麼能成為相同呢?何不先釐清自己的形狀是圓是方,再來尋求對諸般事物的楔合。
2017-10-15 13:37:51
十六夜郎
感謝見解,我認為回應的不錯
2017-10-15 14:49:56
土星下了雨
我也認同「學習」、「想成為」有點太沉重了。 讀者和作家理想的關係應該是擁有共鳴,而共鳴來自於兩者的「相似」,應該是讀者「已經」是和作家相似的人,所以能體會相同的想法。
2017-10-23 21:34:17
十六夜郎
謝謝回應~我也認同喜歡某個作家是因為自己的磁場相近,可即便相近,繼續向前即可,不必成為誰
2017-10-23 21:49:34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