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王冠》S1Ep2初感

小孔 | 2021-12-12 17:06:00 | 巴幣 1012 | 人氣 118

一、緣起

    筆者不才,於半甲子的蹉跎中,曾有幸與數部堪稱經典的戲劇作品相逢;而於其中,能夠留下額外深刻印象者,又以含精妙對白者莫屬。
    一如《核爆家園/Chernobyl》的科學理論正確與否,某種程度上、並不影響這部影劇所帶來的觀賞衝擊效應 ─ 若先將史實參考價值置旁不論 (畢竟這篇文章,只是看過第一季的前兩集、就唐突磨墨的隨筆,罔論探究整部戲劇的實際歷史參考價值),《王冠/The Crown》的對白設計,除了能夠直接得益於事件當事人原文文稿加持外 (特別是邱吉爾),其話語之中,所隱含的信息、及伴隨的重擔,筆者望能藉由以下、對其中一段的揣摩,詮釋筆者對這部劇的驚豔程度。

    《王冠/The Crown》第一季第二集,當英王喬治六世 (George VI) 逝世之時,瑪麗太王太后 (特克的瑪麗/Mary of Teck) 執筆、警告即將即位的伊莉莎白二世女王,須置個人情感於度外、以國家大事為首瞻,其信中,有這麼一段、經太王太后之口所敘述的『不堪回首』:

    "I have seen three great monarchies brought down through their failure to separate their personal indulgences from duties. You must not allow yourself to make similar mistakes."

    筆者作為受過部分基礎科學邏輯訓練的歷史業餘愛好者,這段話、乍看只是過來人的警醒,但其中、有太多深埋其中的細節,值得另闢話題玩味之。故斗膽班門弄斧,試圖釐清其脈絡。


二、初見辨析

    太王太后給予自己的孫女、有關當權者的限制與禁忌,乍看之下、不過是疼愛憐惜之舉;但,既身為十九、二十世紀,經歷過歐洲政治風暴中心的過來人,其措辭的謹慎與精確程度,就值得進一步探究。

(一) 特克的瑪麗 (1867~1953)

    首先,得先從發言者本身談起:瑪麗太王太后的經歷,雖比不上其他更為絢爛或跌宕起伏的知名人物,但也絕對稱不上平庸無奇。

    瑪麗的父親、特克公爵弗朗茨 (Francis, Duke of Teck),為符騰堡王國王家子孫。由於弗朗茨母親 (瑪麗的祖母)、匈牙利貴族雷戴伊·克勞迪雅 (Countess Claudine Susannah Rhédey von Kis-Rhéde) 的出身,根據當時日耳曼皇族繼承慣習、與家族複雜的親疏關係,其父母的結合、被視為是「貴庶通婚」,因此弗朗茨被剝奪了繼承符騰堡王家的權利。也因此,為了紓解家境,弗朗茨娶了英王喬治三世的孫女、瑪麗·阿德萊德郡主 (Princess Mary Adelaide of Cambridge),並移居到英國。

    因為她父親移居英國、瑪麗本人得以在英國土生土長的緣故,故被旁視為英國貴族;後來也「順利」與英國王室結親。但特克的瑪麗心底深處,可能仍對「貴庶通婚」有著異常執著的感情。

    若說瑪麗本人的婚姻一帆風順,卻也不然:原先瑪麗被許配的對象,是她後來丈夫的哥哥、阿爾伯特·維克托王子 (Prince Albert Victor);無奈天公不做美,阿爾伯特·維克托在1892年死於流感併發肺炎、得年28歲。此一噩耗,讓原先沒有預計接任王位的皇家次子‧喬治王子,必須接下繼承王位重任,還同時、接管了原先預計下嫁其兄的瑪麗。

    瑪麗與喬治婚後的生活,也絕對稱不上「幸福快樂」:先是英國國內的憲政危機、與愛爾蘭之間的談判,接著遇到賽拉耶佛事件所引發的一次世界大戰骨牌、被逼得王家不得不改姓;一戰後、又必須面對大蕭條的衝擊。瑪麗的老公、喬治五世,作為世紀之交的英國國王,帶領國家走過數次危機,不能不說是一位、有一定才幹的君主。無奈,瑪麗卻必須目睹她丈夫一輩子的成就、差點毀在他自己親生的兒子手裡。

  延伸參考資料:喬治五世 (英文影片,有英文字幕)、貴庶通婚    (英文維基)

(二) 字義辨析

    如前所提,走過如此風雨的人物,其措辭、必有其講究之處。為了更貼近原意,筆者在引用劇中太王太后信中語句時、故意不使用中文翻譯版本,為的就是更貼近其本人內心的真意。
    為幫助後文申論,此處先就幾個英文原詞、進行補充釋義,以及筆者個人的理解;以下解釋,皆參考自劍橋網路英語字典

1. monarchy
  [作可數名詞使用]    a country that has a king or queen 具有國王或女王的國家
  [作不可數名詞使用]    the system of having a king or queen 擁有國王或女王的系統
  [美式、無視可數不可數]    a system of government that has a king or queen, or a country that has this system of government 指有國王或女王的政府系統、或有這種政府系統的國家

    由於此字同時包含國家/政體與君主,為精簡內容,故後文論述,將會把焦點著重於、造成某政體發生改變的關鍵君主上。

2. be brought down / bring down
  [片語]    to reduce the level of something 減少某物的層級程度

    雖然中文可將此翻譯為「衰亡/衰敗」,但大多數人可能會過於強調「敗/亡」的意義、而忽略了「衰」的面向;而這項所可能造成的認知差異,是促成筆者大力將太王太后長子、列為她信裡不賢範例的主要依據。

3. indulgence
  [可數或不可數名詞]    an occasion when you allow someone or yourself to have something enjoyable, especially more than is good for you 你允許某人或你自己,擁有超出有助於你自身利益的享受

    即便中文的「放縱」是個相對適切的翻譯,但對於”indulgence”或「放縱」的種種面向、卻不一定有共識。筆者傾向將此詞,擴大解釋成所有超乎個人應得/可容納的需求,而不單純僅止於口腹聲色之欲的一般認知。


三、哪三個偉大王權/君主國家?(three great monarchies?)

    在正式進入探究、究竟瑪麗太王太后指的是哪幾個王權/君主制國家之前,首先得限括出她寫給伊莉莎白公主/伊莉莎白二世的勸戒、其範圍究竟為何?─ 畢竟,古今中外,胡搞政權的荒唐君主不勝枚舉;瑪麗太王太后既然非常明確的點出『三個』,想必是意有所指。
    其線索,可由這段話的開頭去揣摩:”I have seen three great monarchies...” 故,瑪麗太王太后此處所提,應為她自己人生過程當中、曾經目睹或經歷過的王權衰/敗;所以筆者就不過度挖掘其他著名的昏君事蹟 (例如周幽王、尼祿、梁武帝、或晚年的恐帝伊凡......),而是把焦點擺在瑪麗太王太后的人生中、熟稔或可能有過接觸的王權/君主國家。

(一) 愛德華八世 ─ 聯合王國及其自治領、印度

    若接續前段、簡介瑪麗太王太后人生經歷的脈絡,差點毀掉她丈夫一生心血的,就是以「愛美人不愛江山」出名的不肖子、愛德華八世 (可能更以「溫莎公爵」一稱著名)。這位瑪麗的長子,雖然早年仍服膺其作為王室成員的職責;但自從遇到華麗絲·辛普森 (Wallis Simpson) 之後,愛德華就困窘於自己感情、與王室成員身分的兩難。最終,他不顧其父母、弟弟與內閣國會的反對,用退位、換取自己感情的依歸。

    相對起後續筆者將提到的案例,愛德華八世/溫莎公爵的軼事,其嚴重程度、雖然可能看似不值一哂;但在當時的英國 ─ 特別是瑪麗太王太后的眼裡 ─ 也是一樁天塌地裂的大事。有關愛德華八世的情愛八卦,煩請看倌自行發掘;筆者僅備註一點:別忘了英國自亨利八世起 (更精確講,是1534年《至尊法案》的頒發後),英國國教/聖公會的名義領袖,是由政教合一的英國國王來擔任;若愛德華八世堅持以英國國王身分、迎娶在英國眾人眼裡「不潔」的辛普森夫人,不光是英國憲政會迎來危機,連英國教會的信仰道德基礎、都會受到衝擊!雖然前文已提及「貴庶通婚」的麻煩 (瑪麗太王太后的父母);但宗教領袖娶一位前夫仍在世的離婚女子,對當時社風相對保守的英國,已不是「貴庶通婚」的嚴重程度、所能輕易相提並論 (至於「貴庶通婚」有多麻煩,後文會有另一實例)

    父母對自己兒女的瑣事,難免有放大誇飾的成分;更別提瑪麗太王太后所面對的長子感情問題,是近乎當年亨利八世 (1491~1547)、不惜與羅馬教會決裂的程度 (妙的是:亨利八世之所以要與羅馬教會切割,為的也是婚姻相關議題...)。太王太后拿伊莉莎白公主的大伯事蹟、來勸誡孫女即位後應有的審慎,放到「家醜不外揚」的脈絡中、也是恰如其分。

(二) 威廉二世 ─ 德意志帝國

    而在瑪麗太王太后的人生經歷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無疑是足以改變人生的一場鉅變;當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與隨之殞落的王朝,那就不能不提德意志帝國末代皇帝、普魯士末代國王,霍亨索倫家族 (Hohenzollern) 威廉二世

1. 有能的祖父

    雖然講來、很多人可能不曾認知過:但德意志帝國、其實是個非常年輕而短命的政權 (或稱德意志第二帝國,自1871年至1918年)。雖然威廉二世的祖父、威廉一世,原先只是繼任普魯士國王而已;但也是在他的任內,成功排除了奧地利帝國和法國的阻撓 (普奧戰爭與普法戰爭),把散落日耳曼各地的王國、大公國、公國、侯國及自治市,整合在德意志帝國的旗下。如果他不曾提拔俾斯麥 (Otto von Bismarck)老毛奇 (Helmuth von Moltke) 等能人,普魯士王國也不會順利取代奧地利帝國、成為日耳曼眾邦的執牛耳。

2. 過於早逝的父親

    至於威廉二世的父親、腓特烈三世,與創立了德意志帝國的威廉一世、政治理念上有所出入。受到不同的教育過程,以及自己妻子、英女皇維多利亞女王長女‧維多利亞長公主的影響,腓特烈三世更期待德國王室,能夠走向如英國一般、更傾向自由主義的君主立憲制,並不像鐵血宰相俾斯麥所構築的、由上而下的軍事強權。無奈命運捉弄,剛登上德意志皇帝寶座、還沒能來得及施展其手腕的腓特烈三世,在位僅99天,就因喉癌而逝世。

  延伸參考資料:腓特烈三世 (英文影片,有繁中字幕)

3. 身體殘疾VS心理陰影

    而威廉二世本人在出生時,曾因接生的失誤,造成名為歐柏氏麻痺 (Erb's palsy) 的新生兒臂神經叢損傷;這項左手的殘疾,伴隨了威廉二世一生,甚至可能影響了他的心理自信。
    再者,威廉二世的母親、英國維多莉亞長公主,自威廉二世小時起,就因她自己英國的出身、加上維多利亞時代的輝煌,不斷灌輸自己兒子、英國至上的概念。即便德皇威廉二世、確實與英國王室存在著親戚關係,這種來自生母的「壓力」、與其他有意無意的瑣事,慢慢造成後來、威廉二世一心想要超越英國的潛在競爭心態。
    而長期身帶殘疾、又被生母漠視,讓威廉二世的性格、從小就衝動魯莽,彷彿要向周遭證明自己的存在一般。

4. 證明自我的苦果

    結合威廉二世父親、腓特烈三世不合時宜的早逝,當威廉二世幾乎從其祖父接下德意志帝國的權杖時,他首件重大改革,就是換掉勞心勞力、功高震主的俾斯麥。收回實權的威廉二世,無意遵循其父的自由主義方針,反倒事事強調他作為帝國皇帝的威望;相較起仍會在重大事務對俾斯麥退讓的祖父威廉一世,威廉二世也不願與他的新任大臣們、分享他作為皇帝的無上權威。
    不光是把俾斯麥辭退,進而造成德意志帝國在外交策略上的大轉彎/失控 ─ 從原先俾斯麥堅持的親俄孤法、在各強權中長袖斡旋,到一戰前的、幾乎只剩奧匈帝國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兩國的紙面友誼 ─ 威廉二世在位期間、最為失策的舉動,就是執意建立一支、能夠挑戰大英帝國海上霸權的武裝艦隊。當德國眼看就要追超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果實,就這麼被浪費在只打過一場大型海戰 (雖然可能也是歷史規模最大的、日德蘭海戰) 的德意志帝國艦隊上 ─ 之所以談浪費,不光是這支海面艦隊戰果、遠不如後來臭名遠揚的德國潛艇部隊,還包含這整支公海艦隊的九成,最後的命運、竟是1919年時在蘇格蘭斯卡帕灣的集體自沉!一隻所費不貲、為了彰顯國家威望的艦隊,其大多數時間,都是作為「存在艦隊」、停泊在港口內拿來糊弄敵人的狐假虎威,最後連轉為另一國資產的價值都不曾發揮,若這不叫「浪費」、筆者不知道甚麼才叫做「浪費」...
    而德意志帝國因一次大戰的連帶效應而崩解,威廉二世似乎也不曾深思過自己的責任:因當希特勒成功重振德國人的聲威時,威廉二世 (當時已退位許久) 竟然還去電希特勒、詢問讓自己復辟的可能性!

  延伸參考資料:德皇威廉二世 (英文影片,有簡中字幕)、威廉二世與哈布斯堡王朝的打獵 (英文影片,有繁中字幕)

5. 名列三衰敗君權的推估

    「放縱慾望」一詞,若放在威廉二世身上,乍看似乎有點不適宜 ─ 畢竟相比起愛德華八世,或其他更為荒唐淫亂的君主,威廉二世對於聲色口腹之欲的追求,並沒有特別誇張到一定得大書特書一番的地步。但若回歸瑪麗太王太后的書信:”indulgence”並不單指口腹聲色之欲的滿足,而是包含了"something enjoyable";對於年幼殘疾、在不平等眼光下成長的威廉二世來說,藉由皇帝的寶座、去一逞他彰顯個人存在的需求,仍是超乎太王太后所言、新時代皇家職責"duties"所涵蓋之範圍。即便現代史學家,對於是否該將第一次世界大戰首惡禍源的頭銜、套在威廉二世頭上,至今仍有商討空間;但不可否認,威廉二世多次過於放縱個人言行的舉動,不僅無助於二十世紀初期、日益惡化的歐洲政治氛圍,甚至還間接或直接造成了不必要的敵意。更別提在他祖父與眾多能人戮力整合的德意志帝國,差點就在他的任內分崩離析,更種下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部分遠因。

    而以瑪麗太王太后的個人角度來看:她既然從小就在英國王室身旁長大,對於維多利亞長公主、或者是威廉二世本人,就不可能完全一無所知 ─ 畢竟維多利亞女王彌留之際,威廉二世作為長孫,在女王病榻前握著她的手、直至她離世!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給英國王室帶來的各種衝擊 ─ 改姓可不是甚麼小事;況且也不是只有把姓氏改成溫莎、這個不是這麼德式用語的名字而已:喬治五世本人、也因探訪士兵而受傷 (從馬背上摔落);她的兩個兒子也曾服役於一戰前線。所以作為瑪麗太王太后、警戒自己孫女的不賢範例,威廉二世在筆者眼裡、算是「實至名歸」。

(三) 尼古拉二世 ─ 俄羅斯帝國

    另一個能夠直接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同時期殞落之顯赫王朝作連結的範例,非羅曼諾夫家族的俄羅斯帝國莫屬;作為300年歷史的句點,尼古拉二世的功過、值得一書。

1. 傾頹中的掙扎帝國

    即便將十九世紀、視為屬於歐洲人的世紀,但若將這份榮耀冠於俄羅斯帝國之上、卻不免令人生疑。即便它早已橫跨了西伯利亞、拓展出一片無垠疆土,作為最晚廢除農奴制的列強,俄羅斯帝國從第一級產業/農牧轉型第二級產業/工業之路、卻不順暢:不僅僅是農奴的主人們 ─ 地主與貴族們 ─ 進行了激烈的反動反抗,迫使尼古拉二世的祖父、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有名無實的廢除農奴辦法,就連這位俄羅斯帝國史上少有的開明君主,也難以身免於當時各式過激的政治手段 (恐怖攻擊並不是911才開始的新玩意...)。即便亞歷山大二世在其任內、仍然力推了許多奠定後來俄羅斯帝國轉型工業化國家的基礎,但他本人卻因遭受左翼過激恐怖分子的炸彈刺殺攻擊而死。

    受到自己父親因政治過激人士刺殺而死的衝擊,接任沙皇的亞歷山大三世 ─ 亞歷山大二世之子、尼古拉二世之父 ─ 對於繼續他父親的社會改造事業、產生了一絲猶豫;再者,為了自保,亞歷山大三世選擇了深居簡出的治理型態,甚至連住在歷代沙皇皇居‧冬宮都不肯。雖然在亞歷山大三世任內,俄羅斯帝國達成了一系列工業化的經濟成就,但很難區別這些成果、該算在現任沙皇頭上、還是屬於前任亞歷山大二世的餘蔭。但由於受到自己父親遭人民刺殺的影響,亞歷山大三世對於王權的理解、對於輿論與政治理念的管控,造就了俄羅斯帝國不可逆轉的官僚腐敗、與各種社會不滿隱患的累積。

2.「無知」的尼古拉二世

    面對各式進步與反動的混雜,尼古拉二世若是一名更能明辨是非、貫徹魄力的君主 (像是彼得大帝、或葉卡捷琳娜大帝那般),以俄羅斯帝國的潛在實力 ─ 國土、人口、自然資源 ─ 也許這個國家有機會翻身、一轉為稱霸世界的強權。但尼古拉二世卻未能一展魄力、擺脫帝國宮廷的陳腐,只是個事事妥協、又沒法放下作為皇族尊嚴的半調子。
    末代沙皇的這些特質,從日俄戰爭 (1904~1905年) 就可看出端倪:雖然很難說尼古拉二世自己對這場戰事、到底持多少熱衷?還有他對亞洲人的鄙視,與當年他訪問日本時、遭刺傷的大津事件有多少關係?但打從日俄兩國開始爭搶中國東北/滿州的利益開始,尼古拉二世似乎就沒把正在迎頭趕上的日本放在眼裡。輕視對手的後果,便是俄羅斯帝國三支艦隊的其中兩支全滅 (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均遭受全軍覆沒程度的打擊,僅黑海艦隊倖存)、旅順/亞瑟港被攻佔、國內政經情勢大亂 (此仗可說是血腥星期日、和1905年俄國革命的直接成因)。原先試圖藉由一致對外、來統合國內混亂情勢的尼古拉二世,不僅棋差一着,原本應當承擔起敗戰責任的俄羅斯帝國遠東部隊總司令、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阿列克謝耶夫,戰後不但沒有被追究 (僅被撤職),還被任命為帝國參議院的成員 ─ 這跟他身為亞歷山大二世的私生子、現任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皇伯,又有多少關係?就任憑看倌想像了...

  延伸參考資料:天豪公開課-日俄戰爭系列 (中文影片)、超簡化-俄國革命[Part1] (英文影片,有英文字幕)

3. 愛子成災

    而俄羅斯帝國晚期的宮廷紊亂,跟一位披頭散髮的妖僧形象、脫不了關係 ─ 而拉斯普丁之所以能夠晉身帝國決策權力圈,跟歐洲王室近親聯姻的悲劇傳統、也脫不了關係。
    尼古拉二世、及其妻子亞歷山德拉·費奧多羅芙娜皇后唯一的兒子,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羅曼諾夫,由於英女皇維多利亞女王子嗣、皆屬血友病基因攜帶者之故,阿列克謝不幸地也是沙皇一家中、血友病症狀最嚴重的;偏偏,阿列克謝的性別身分,使他作為皇儲的重要性、與血友病所帶來的脆弱,成了末代沙皇一家人最為關心的議題。
    時至今日,眾專家仍在追尋:究竟為何拉斯普丁能夠治癒/緩解阿列克謝的血友病症狀?但不論真相為何,對沙皇夫妻兩人來說,拉斯普丁能夠在他們幼子身上施展「奇蹟」,卻是不爭的事實。即便拉斯普丁的平日素行、只能用惡名昭彰來形容,但面對自己幼子病發時的痛楚、與其妻子的無助,尼古拉二世也只能對抗議的大臣直言:「我拿他/她沒辦法。」

4. 好事不成雙,壞運接踵至

    伴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沙皇一家也面對相應的衝擊。
    由於俄軍初期的失利 (例如第二次坦能堡會戰),以及內心對皇室權責行使形式的個人天真理解,讓尼古拉二世決定接掌俄羅斯帝國軍隊總司令一職;在他心中,作為沙皇、身先士卒,應當能鼓舞前線士兵的士氣。但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也許前線士兵們所關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分配到一把步槍、有沒有子彈,或是有沒有足夠的衣物禦寒、下一餐能不能吃到像樣的麵包?而不是自己的領頭上司、是不是沙皇本人;特別是當俄軍又再度吃敗仗時,尼古拉二世連個轉移怒氣的代罪羔羊都沒法去找 ─ 你就是總指揮,責任不歸到你頭上、那該誰來負責?
    又,尼古拉二世為了他天真的總司令之夢,不得不遷往離前線更近的據點;但如此一來,就無法就近處理中央行政事務、與照顧自己脆弱的皇儲。所以,他把這些責任、全都託付給自己的妻子,帶有德國血統、又瘋狂信奉著拉斯普丁「神蹟」的皇后。當他一離開冬宮/聖彼得堡,亞歷山德拉皇后對妖僧的倚賴、便與日俱增;甚至到了聖彼得堡街頭巷尾,都繪聲繪影流傳兩人私下偷情八卦、甚至密謀聯合德國推翻俄國的程度。最終,對平時妖僧無禮之舉看不慣的貴族們、對國內政事紊亂程度感到心憂的大臣們,聯手刺殺了拉斯普丁;但妖僧之死,卻沒有對整體局勢的惡化、有任何幫助或起色。
    1917年初,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帝國崩解;1918年中,沙皇一家在監禁處的地下室、被冷血謀殺,並由此衍生出真假公主的民間傳聞,不在話下。

延伸參考資料:超簡化-俄國革命[Part2] (英文影片,有英文字幕)、末代沙皇  (英文影片,有英文字幕,有年齡閱覽限制)

5. 名列三衰敗君權的推估

    雖然相較起德皇威廉二世,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對於口腹聲色之欲的放縱、略勝一籌,但仍不足以被視為是俄羅斯帝國、或羅曼諾夫王朝覆亡的主要原因。同上,所謂的”indulgence”、也有「未能遏制/克服習慣或誘惑」之意。尼古拉二世本人未能放手沙皇權位給他本人帶來的權勢誘惑 (即便他本人曾經想過利用此邏輯、去激勵自己國家的人民/軍隊),其妻、亞歷山德拉皇后未能明察緩解幼子病痛、與治理國家大事之間的不同;最終,雖然俄羅斯東正教教會、追封末代沙皇一家為殉教聖徒,但仍不能抹除他們一家公私不分的愚昧之處。皇家的職責"duties",也存在這份毫無人性可言的殘酷之中 ─ 不然為何中國歷史,總是覆誦著『汝何故生我家!』?

    至於瑪麗太王太后與尼古拉二世的可能交集:亞歷山德拉皇后雖然是日耳曼出身,但她的母親、愛麗絲公主,卻是維多利亞女王的次女;換言之,德皇威廉二世是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外孫,而尼古拉二世則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女婿。而不僅是上述的關係:由於英皇喬治五世的母親、丹麥的亞歷山德拉 (Alexandra of Denmark),與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母親、丹麥的達格瑪 (Dagmar of Denmark),兩人本就是親姊妹;是故,就連外貌,喬治五世與他的表弟、尼古拉二世,都十分神似;兩位帝國君主,甚至在尼古拉二世迎娶亞歷山德拉皇后前、就已非常親密
    若以瑪麗太王太后的個人視點,不論是與個人關係的親密度、未能恰分履行皇位權責的教訓、或是其政權衰亡的規模,尼古拉二世若是被列入此信的反例之中,筆者相信、並不為過。


四、其他可能的候選

    當然,由於太王太后並沒有在信中直接指名,究竟是否為上述的三個範例;而歐洲各王室的荒唐,也一直是街頭巷尾的膾炙話題。
    以下,筆者將條列部分可能的候選,並申辯為何筆者本人並未將這些可能案例、列入最有可能是太王太后所指的三衰亡君權之中。

(一) 法蘭茲·約瑟夫一世 ─ 奧地利皇帝暨匈牙利國王

    一次世界大戰、又被稱為終結眾帝國的大戰;前文既探討過德意志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的覆亡,自然不能不提另一主要參戰國 ─ 奧匈帝國。

1. 奧匈帝國名稱由來

    首先必須釐清:奧匈帝國這名詞概念,其實也是相對新穎而短命的 ─ 其前身為承繼神聖羅馬帝國的奧地利帝國 (1804~1867年),因面對國內多民族組成的壓力 (奧匈帝國國歌有11種官方語文版本),不得不在1867年時,與帝國境內最大民族組成、也最具政治影響力的馬札爾人妥協,進行二元君主國的統治形態。促成此政體改變者無他,便是此段主角 ─ 法蘭茲·約瑟夫一世。而匈牙利/馬札爾人為了回應帝國皇帝所釋出的善意,故將匈牙利國王的頭銜、讓給了法蘭茲·約瑟夫,故有兼任王位的名銜。

2. 超過一甲子的皇位

    提到這位法蘭茲·約瑟夫一世,就不得不提他68年的長久統治。
    在他之前的奧地利皇帝,要不是活在拿破崙戰爭的餘波之下、就是有名無實的魁儡君主;奧地利帝國在種種內憂外患之下,迎來了年僅18歲的年輕君主、法蘭茲·約瑟夫。也由於他極年輕時就即位、又算長壽,造就了許多子民、一輩子只認得這位統治君主的狀況。而他統治早期,也致力於重振哈布斯堡王朝的輝煌。
    無奈,奧地利帝國囿於其多民族組成的先天不良,各民族之間的利益衝突,打自法蘭茲·約瑟夫即位後、就不曾停過。為了調和國內的這些齟齬與不滿,法蘭茲·約瑟夫主動退了一步,讓國體從君主專制、過渡至君主立憲制。但這樣的改變,仍不足以彌補奧地利帝國在十九世紀民族獨立意識、及政治自由意識高漲下的劣勢;故在普奧戰爭時,奧國失去了對日耳曼與北義大利地區的絕對主導權。法蘭茲·約瑟夫為了國家穩定、再度退讓,與馬札爾人相商,把奧地利一元帝國、改為奧匈二元君主國。
    這些一而再再而三的退讓,在奧地利保守派 ─ 例如奧匈帝國總參謀長赫岑多夫 (Conrad von Hötzendorf)、或埃倫塔爾伯爵 (Alois Lexa von Aehrenthal)貝希托爾德伯爵 (Leopold Berchtold) 等外交大臣 ─ 的眼裡、並不舒服。為了重振帝國聲威,他們說服已進入統治晚年的法蘭茲·約瑟夫一世,對巴爾幹地區的斯拉夫鄰國施展強硬手腕。而這項舉措 ─ 具體範例為1908年的波士尼亞危機 ─ 卻無意間成了點燃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火的其中一根關鍵火苗,甚至可說是造成賽拉耶佛事件的直接原因。

3. 繼承人的悲劇

    大多數人都曾聽過奧匈帝國王儲、在賽拉耶佛慘遭刺殺的事件;孰不知這位斐迪南大公 (Archduke Franz Ferdinand),並不是法蘭茲·約瑟夫的繼位首選 ─ 他是皇帝的侄子、並不是親生兒子。
    當法蘭茲·約瑟夫一世迎娶了「世界最美麗的皇后」、奧匈帝國的伊麗莎白 (暱稱茜茜公主),兩人是有生下男性繼承人的。而這位魯道夫皇太子,卻因為不滿自己被安排好的政治聯姻、想要追求個人戀愛自由之時,因為「貴庶通婚」的爭議,不惜向持反對意見的雙親 ─ 特別是父親法蘭茲·約瑟夫 ─ 用殉情自殺的方式來表達抗議。茜茜皇后自唯一的兒子死後、陷入深度憂鬱,並於1898年、遭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的刺殺而死。
    法蘭茲·約瑟夫遭此變故,仍持續履行作為帝國皇帝的職責。但在指派自己弟弟的長子、法蘭茲·斐迪南為皇儲後,同樣的「貴庶通婚」爭議、卻再度上演。這回,老皇帝學乖了;在與斐迪南約定:其子嗣不得享有皇位繼承權、在官方公開場合不得與其妻蘇菲 (Sophie, Duchess of Hohenberg) 成雙出入的前提下,他老人家總算默許了斐迪南的「任性」。
    關於斐迪南大公在賽拉耶佛遭遇的慘劇,英國史學家A·J·P·泰勒曾提出一種十分爭議的解釋:斐迪南大公之所以冒著挑釁塞爾維亞人民族情緒的時機點,挑選塞族歷史上的重大節日維多夫丹日 (Vidovdan,六月28日)、去拜訪充滿塞族的賽拉耶佛,其中一個理由,便是因為這是少數他能夠與蘇菲成雙出入公開場合的機會。其結果,便是王儲伉儷兩人,在充滿命運曲折的賽拉耶佛街頭、雙雙殞命;並由此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導火線的七月危機 (July Crisis)

延伸參考資料:科索沃神話 (中文維基)、斐迪南大公的悲劇愛情故事 (英文影片,有英文字幕)

4. 被國民敬愛的老皇帝

    接連遭受親近之人逝去的打擊,並沒有讓法蘭茲·約瑟夫皇帝、忘記自己的權責;即便已然八旬老翁,他仍堅持探望在前線苦撐的士兵們。當1916年11月21日,老皇帝因肺炎而去世之時,奧匈帝國在一戰期間的國內向心力,可說是驟然崩解 ─ 如前所述,在當時奧匈帝國境內,許多人民一生只認得這位老皇帝;而他想辦法調和國內各民族衝突的努力,也讓部分非奧裔/德裔、非匈裔的少數民族,願意尊稱這位老人家、為奧匈帝國的國父。
    雖然未如前述的另外兩位、隨著王朝崩解而遜位的君主,得以目睹自己帝國經過一戰洗禮後的結局,但法蘭茲·約瑟夫一世的一生,也可說是飽經風雨。

延伸參考資料:法蘭茲·約瑟夫一世 (英文影片,有英文字幕)

5. 未名列三衰敗君權的理由

    在Reddit上,其實有不少網友、在《王冠》第一季第二集撥出後、就開始熱烈討論究竟三君權為哪三者;而有不少人宣稱,以規模而論,三個因一戰而瓦解的帝國 ─ 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 ─ 應為合理的推估。

    筆者之所以無法同意將奧匈帝國/法蘭茲·約瑟夫一世、列入瑪麗太王太后的指稱對象之內,主要理由有二:

    首先,相較起德皇威廉二世、或沙皇尼古拉二世,奧皇法蘭茲·約瑟夫一世的統治雖稱不上勵精圖治,但也絕對稱不上荒腔走板。在長達68年的統治期裡,奧匈帝國以其先天不良的多民族體質,在歐洲風行民族獨立的十九世紀,卻不曾發生足以動搖國本的大型動亂 (相較起尼古拉二世任內的俄羅斯帝國、或歐洲病夫的鄂圖曼帝國),足見法蘭茲·約瑟夫的統治手腕。當然,這並不代表法蘭茲·約瑟夫一世是位明君 ─ 例如他與斐迪南王儲,對於讓國內斯拉夫人提升政治地位、建立三元帝國的議題上,理念不合;或是輕信總參謀長赫岑多夫、認定其他列強不會輕易干涉奧匈帝國「懲戒」塞爾維亞之舉 (赫岑多夫錯的事情可多了:例如一直到1915年,而且是在德國與保加利亞的協助之下,奧匈帝國才達成真正意義上的「懲戒」塞爾維亞),再再證明法蘭茲·約瑟夫一世的判斷力、可能也不過一般凡人。但平凡、並不足以證明其昏庸;最多只是在錯誤的時間點、出現在錯誤場合的悲劇而已。

    筆者不同意將奧匈帝國、列入太王太后不賢範例的理由其二,在於法蘭茲·約瑟夫一世、或哈布斯堡家族,與當時英國王室之間的親疏關係 ─ 如前已申論,德皇威廉二世、與沙皇尼古拉二世,與英王喬治五世皆有非常直接的親屬連結;但這層連結,卻不存在當時的奧皇家族與英王家族之間。當瑪麗太王太后的陳詞,是使用”I have seen...”作為開頭,就不得不考量太王太后本人、對於所述事件的體驗深度。當然,比起愛德華八世的浪漫情史,奧匈帝國在一戰後的覆亡,規模絕對遠超溫莎公爵的胡鬧;但這僅僅只是從「衰敗規模」的類比性去考量 ─ 當許多皇家私信證實:霍亨索倫王家(德)、羅曼諾夫王家(俄)與薩克森-科堡-哥達王家/溫莎王家(英)之間,存在許多個人層面的來往;相較而言,除了威廉二世曾積極向法蘭茲·約瑟夫獻殷勤外,筆者並未遭遇太多資料,證實哈布斯堡家族在這段期間、與喬治五世或瑪麗太王太后有甚麼特別親密的來往。這當然可歸咎至筆者研究不足所致;但在客觀資料足以證明、太王太后也曾『目睹』哈布斯堡家族的衰敗之前 (而這又會回到理由一:法蘭茲·約瑟夫稱得上昏君嗎?),筆者更偏好將愛德華八世、列入瑪麗太王太后告誡新任女王的警惕範例。

(二) 路德維希二世 ─ 巴伐利亞

    這位充滿浪漫傳奇的君主,雖然就覆亡規模上、或是與英國王室的親疏關係上,都比不過前面幾個例子;但因為這位童話國王實在太過有趣,故特意提及。

1. 巴伐利亞簡史

    首先必須先釐清的,是這個「國家」的政體地位:定都慕尼黑的巴伐利亞王國,前身為神聖羅馬帝國底下所屬的其中一個世襲選帝侯國。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底下、實力不差的其中一個選侯,巴伐利亞參與了中古歐洲轉變至現代歐洲的幾場關鍵鉅變:例如三十年戰爭、或拿破崙戰爭。由於拿破崙親手結束了神聖羅馬帝國的體制,以萊茵邦聯的魁儡組織做代替,巴伐利亞選侯國、也因此晉升為巴伐利亞王國。後來則是在普魯士王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強力主導下,加入了德意志帝國的麾下。

2. 童話國王

    而身為這個帝國次級政體的君主,路德維希二世究竟是為什麼被暱稱為「童話國王」?
    對迪士尼不陌生的看倌們,應該都清楚迪士尼樂園的象徵建築、迪士尼商標的那座雄偉城堡;然而,這座灰姑娘城堡/睡美人城堡的概念,卻是來自於事實現存的城堡、新天鵝堡;而這位路德維希二世,便是修建這座富麗堂皇、如童話一般城堡的主事者。
    從小就對童話幻想故事、有著異常熱忱的路德維希二世,非常崇拜法王路易十四的功績;故,修建一座媲美凡爾賽宮的城堡,便成了這位君主的志願。除了修建城堡,他對華格納的才華也是十分欣賞,多次資助華格納進行大型歌劇創作、且在慕尼黑國家歌劇院進行演出。即便今日,巴伐利亞作為德國的一邦,文化上卻獨樹一幟 ─ 甚至有德國境內的天龍國之戲稱 ─ 路德維希二世對藝術的大力贊助,不能說完全沒有功勞。

3. 愛藝術不愛治國

    而一如李後主宋徽宗的前例:當對藝術的熱忱遠超作為君主治國的職責,對一個國家的營運、便不是一件好事。
    當路德維希二世在普奧戰爭期間,選擇把自己的賭注押在了奧地利這方,就注定了之後、巴伐利亞王國在普魯士王國面前抬不起頭來的窘境。而修建城堡的鉅額開銷 (他並不是只有修建新天鵝堡而已)、對華格納創作的資金挹注,都是對王國財政的一大負擔。也因此,他的施政、並不受大臣與人民的喜愛。

4. 迷之死亡

    在缺乏民意支持的背景下,巴伐利亞政府決定直接宣稱:路德維希二世精神狀態不適施政,政權應交由皇叔、柳特波德親王進行攝政。對此宣稱十分不滿的路德維希二世,在局勢快速惡化的條件下,也只能困居新天鵝堡內。過不多久,他被移送到另一座城堡;而在此,一日路德維希二世與他的御醫出外散步,隔日卻被發現陳屍在附近湖邊,享年40歲。死因至今未明。

延伸參考資料:路德維希二世的瘋狂 (英文影片,無字幕)

5. 未名列三衰敗君權的理由

    筆者未將這位充滿浪漫傳奇的國王、列為太王太后警戒反例的理由,其實類同奧匈帝國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的情況:沒有證據證明這位童話國王,與瑪麗太王太后、或英國王室之間的連結關係。再者,即便這位君主的荒唐程度,可說是本文行文至此、最為「典型」的昏君;但巴伐利亞王國並沒有因此遭受如一戰結束時,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或奧匈帝國般的覆滅命運 ─ 甚至諷刺點講,打從神聖羅馬帝國時代起,巴伐利亞就一直是仰仗大哥鼻息的小弟存在,只是大哥從奧地利變成普魯士而已。

    故,筆者很難想像,當瑪麗太王太后提筆警戒其孫女之時,腦海裡閃過的不堪回憶、會是與這位童話國王有關 ─ 除非伊莉莎白公主曾經表現過、達到值得擔憂程度的過度浪漫憧憬...

(三)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講到終結帝國的一次大戰,另一個還沒關注到的覆滅帝國、為橫跨歐亞陸橋的鄂土帝國。但這個選項,也只有覆滅規模、足以被列入候選考量。
    英國王室與鄂圖曼土耳其蘇丹之間的關係,不可能比與哈布斯堡王朝更為親近,故根本不用考慮太王太后『目睹』的可能;而伊斯蘭教可蘭經的政教合一系統,與歐洲王室統治國家的慣習、又有極大的出入,不足以作為英國新任女王的借鑑參考。即便英國曾趁著一次大戰期間,蠶食鯨吞不少鄂土帝國在中東的領土與利益;但「歐洲/西亞病夫」的刻板印象既深、其衰敗的軌跡也已痼久,讓當時尚處世界領銜地位的大英帝國、去參考一個早已扶不起的阿斗?筆者怎麼看,都說不過去。

(四) 其他

    當然,在此議題上、值得探究的歐洲君主,絕對不只筆者上列所舉者;例如奧皇法蘭茲·約瑟夫一世的弟弟馬西米連諾一世,或是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都有屬於他們個人專屬的故事。但為了不把本文擴充成無止盡的名號列舉、筆者也無意拓展過於爭議性的話題,故恕止於此。歡迎對此話題有興趣者,不吝分享其他可能的君主候選者,供眾看倌們參考討論。

延伸參考資料:歷史上最致命的國王 (TED-Ed影片,有繁中字幕)


五、總結

    以上,僅為筆者依靠自己淺薄的歷史知識、盡力去推敲劇中對白來龍去脈的陋見;若有更新資料、或是推翻先前固有臆測的證據,上文所作推理、均有可能被推翻。也歡迎知曉更多內情的網路大神、不吝打臉指教。

    不過話講回來:究竟瑪麗太王太后,在現實當中、是否真的給自己孫女那封告誡信?在第二集末尾,邱吉爾所演講的廣播,其內容、還能在Youtube上找到原音檔 (電視劇裡邱吉爾所發表的演講版本,是當年16分鐘廣播版本的精簡版);相較於邱吉爾演講的確實證據,筆者困於作文倉促、所知不深,沒法確認太王太后這封用心良苦的信件,是真實存在、還是純屬劇組編劇的刻意?

    但這無關於《王冠》這劇、所給予筆者的驚艷與衝擊:不論太王太后信中,所指三衰敗王權為何者,這份模擬兩可、對新任女王而言,在筆者眼裡、卻具更強力的警惕效用 ─ 正因為不知道到底祖母指的、是哪一個覆轍前例,伊莉莎白二世便得對所有可能的前人行事、進行反思與警惕,更進一步加深女王作為專制君主的履冰戒慎。而本集末,瑪麗太王太后、以一介八旬老婦之身,不惜在眾侍衛面前、對自己孫女行君臣大禮,更凸顯出君主權位的抹滅人性殘酷之處 ─ 當權者對人民的慈愛關注,也很可能同時是對自己家人的漠視冷酷。以此,作為讓普世大眾得以一瞥皇家王室內情的嘗試,《王冠》無疑起了一個好開頭。

創作回應

小孔
忘記補上本文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Kings and Generals YouTube Channel
The Great War YouTube Channel
The Great War Podcast / PodBean
Dan Carlin - Hardcore History Podcast - Blueprint for Armageddon
2021-12-12 17:19:07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