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績效管理,我最大的感觸是學這些對人而言很好,可是拿來考試很惱人,尤其是考行政類科的,大家都知道學這些、考這些,跟之後入職要做的事之間,沒有半毛錢關係,即連表面效度(手段與目的間的合理關聯性,比例原則)都無法達成。
我說台灣要考個初等領三萬得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誰同意?誰反對?
中國古代八股取士是因為從科舉制度開始以來,官員真正的訓練是他在朝堂做政治活動,還有實際做公共行政的時候,那時的人都覺得大家讀一樣的聖賢書,就能有一樣高尚的品格,進而成為一個好官員。(不會考慮效率,跟亞里斯多德等人一樣,認為政治是一種追求道德的活動,也無從得知設計測量指標的理論)
現在都公元2025年了,不具信度、效度的垃圾考評機制,不知道具體在檢測考生的什麼的考試內容猶在進行,想到中壢區公所坐窗台幫市民辦健保、辦市民卡的人員們,都是讀這些東西煎熬過來的,就覺得屈才了。
讀法律、政治學、行政學,本身都沒什麼不好(再不濟也許還能陶冶性情),但是我回想起生活中每一次接觸公務員時,都覺得除了行政程序法對這些人最有用以外(因為台灣基層公務員很容易不知情但觸法,這本身就不符合法律明確性,受規範者可得預見),行政學跟政治學還有民法、刑法都是讀心酸。
我上法緒時,老師也沒空帶貪污治罪條例還有瀆職罪章,這些跟服公職本身更具密切相關性(要說嚴密剪裁也行)的法條。
考的東西太多,8成以上與未來的工作無實質關聯性,台灣對基層文官的考選就是典型的亂槍打鳥。
反正學習型組織跟轉換型領導只活在課本裡,考上以後大家就一起丟掉或賣掉,繼續路徑依賴。
基於依法行政原則,除非修法,不然台灣還是會持續實施這種神秘的八股取士,永矢咸遵。
與其浪費時間去質疑國家的制度,還不如服從,因為我沒辦法變成別的國家的人。
(有本事出國移民的人,才不會去考公務員,且公務員有忠誠原則,不可雙重國籍,所以最弱智的制度當然得留給最無法逃離的弱勢群體來親自感受)
假如有更好的出路,誰要去考這些東西然後領低薪?
一般行政有能耐考榜首的人,他的行政法跟政治學、公共政策的造詣絕不容小覷,但是國家也不會給他任何幹大事的機會。
這些放在古代雅典都是貴族政務官接受的教育(反正我國的政務官目前是完全看不出教育水平的,彷彿人均胎教肄業),像行政學跟政治學都有很多邏輯學、博弈論、社會研究方法論的內容。
且雅典人對政治的信念本來就是要陶冶人的德行,智慧也是德行,完全沒毛病,至少在他們的年代邏輯自洽,有一致性。
台灣至今考選公務員的制度,比唐朝首開科舉取士還落後,但是當一個制度對所有人都平等地惡劣時,那它就是公平的了。
(且原特身特的題目更噁爛,所以更弱勢的群體鐵定更有話語權,離島特考還得口考,佔40%,優惠性差別待遇,就算不能說有,也只能說完全沒有。)
搞不好哪個跟你通過電話,或者發公文給你,或隔著玻璃坐在你對面的公務員,當年考三等的時候,政治學申論寫得堪比〈過秦論〉、〈六國論〉;行政學與公共政策的申論就連學科的親爸爸威爾遜本人看了都自嘆弗如,行政法的申論張君勱看了都得從地底下爬出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相較之下我國的代議士從院長開始都像是腦癱,一個所有稍微讀過憲法的人,都知道會違憲的法律(理由是什麼?
113憲判9),最後居然是被憲法法庭擋下來的,立法院差點要有組織的(集體的)不理性,打破三權分立,跑步倒退回寡頭政體,太強了我的國。
基於公共選擇理論,立委會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然後黨的利益;至於自己的行為有沒有符合法治國原則?他們可能連這是什麼都沒聽說過吧。
這樣的立法院正在體制內威脅民主呢。
透過民主體制推翻民主的,上一個是希兒,目前風口上的則是統促黨。依德國的案例,這種沒用的小黨也無法立即、直接威脅民主到哪裡去,為保障人民的集會遊行結社自由,就算不被解散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