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淺談蒙古帝國史

cheeasee | 2024-02-09 18:42:41 | 巴幣 10 | 人氣 94

開場白
最近讀了一套蒙古帝國史,非常有趣,因為本書是以蒙古為本位的史書,有別於過去以中國本位所書寫的元史,視野更寬廣,角度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更能釐清過去我們所說該稱呼元代為中國元朝時代還是蒙古殖民時期。

作者魏福澤並非傳統的史學者,他是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政治學學士、社會學碩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人類學博士,以及蒙古國成吉思汗學院的榮譽人文博士,現任美國明尼蘇達州馬卡勒斯特學院德威特.華勒斯人類學講座教授,一點與史學都沒沾到邊,完全是人類學的過往經歷使得他看歷史的角度與傳統的史學家不同,這點來看本書是真的還蠻有趣的,也可以說正因為他不是專業史學者,他不需要顧及其他史學者的批評(批評力道顯然也會因為他不是專業而小一點)將可讀性大大拉高。

前面提到人類學的專業,這也使得本套書其實關注了非常多蒙古的傳統習性,我覺得非常有趣,例如征服者與眾神:成吉思汗如何為蒙古帝國開創盛世p60:「他們沒有金屬製作鍋具,因此把石頭放進燃燒的乾糞堆(筆者cheeasee補充:木柴稀少)裡加熱,然後把燒熱的石頭丟進裝了水與肉的碗或皮革囊裡,藉此烹煮食物,或者用同樣方式將瘦肉至於自身獸皮內煮熟,什麼都不浪費。取肉食用之前,他們把溫熱的石頭傳給每個人,好讓沾附在石頭上的所有獸脂能被他們的手吸收或被摩擦到他們身體上,以防乾冷寒風吹裂皮膚。天氣嚴寒,要沐浴幾乎不可能,因此蒙古男子去除身上大部分體毛,以防蝨子上身,只留下臉上的毛髮和從未被帽子蓋住的那部分頭皮長出來的長綹(ㄌ一ㄡˇ)頭髮。

除了這一套蒙古史以外我並沒有讀過其他蒙古史,包括以中國本位的元朝史,視野狹隘想要補充或是對本書內容有錯誤理解也請指教!


正文
蒙古(現今)這塊地上的遊牧民族最一開始是沒有大一統的概念的,他們過去即使有共主(匈奴),也並非我們所想像的是君對臣的那種概念。

鐵木真並不像多數的世俗帝王是出生於中產階級,他的母親在前往訂親的人家途中遭到劫走,母親就改嫁給那位劫匪了,劫匪當然不可能談及富裕和有權力,他們住在遠離蒙古中心可以放牧的地方,位於靠近山巒旁的地方以狩獵捕魚為生,僅有少數的牲畜。

鐵木真的父親,也就是那位劫匪,不久後也死於非命,留下了原配以及劫來的鐵木真母親等一眾孤兒寡母,一般來說蒙古的習俗會由過世的人的兄弟來迎娶寡婦,但是這位劫匪並沒有兄弟,氏族的其他人也拒絕接收這一眾家子,氏族長老更決定在轉換牧地的時候拋下這些孤兒寡母,離開前一位老人站了出來替鐵木真一家破口大罵,沒想到連帶的這位老人家也被一併趕了出來,隨後孤兒寡母以及這位老人就成了一家子了。想當然耳鐵木真的童年時期是過得非常困苦的。

鐵木真的童年造就了他與其他蒙古人的不同,蒙古人重視氏族,而鐵木真則不,他不信任氏族,他體會過被氏族拋棄背叛的感覺。



鐵木真後來靠著劫匪父親的人脈找到了當時三大部落之一的可汗王罕,並在他的底下混得還不錯,東征西戰經常打勝仗。他對待非氏族的人非常好,用人唯才,底下的人自然以「君以國士待我 我必以國士報之」的想法報答鐵木真(《人慈》提到人性本善是對於本身認為是自己人的狀態下才會善,就如鐵木真的狀況,他並不把氏族當成唯一的自己人,而是所有與他誠心相待並有能力的人)。

後來隨著鐵木真的年紀漸增,他不滿於地位仍低於王罕身邊那些氏族宗親,他認為他既然是王罕的義子又戰功彪炳應該獲得更高的地位,他也不滿王罕總是無法殲滅敵對部落,他對於經年征戰感到疲憊與不耐煩,隨後與他的義兄札木合與王罕爆發衝突。

過程中鐵木真一度慘遭殲滅,他的部眾四散,以過往的經歷來談的話蒙古人到這就結束了,因為這些四散的部眾會加入其他氏族,但鐵木真與傳統的蒙古人不同,他重視且善待這些部下,重視他們甚於其氏族,因此這些部眾留在他身邊的忠心耿耿的守護他,四散的也想盡辦法找到他,鐵木真重整實力,在王罕以為勝利開宴,士兵仍在夢鄉與宿醉時,襲擊並擊敗了這一支蒙古草原上最強大的部落。
擊敗兩人後鐵木真面對兩個已經因腐敗衰退的另外兩隻大部落基本上以摧枯拉朽之勢與以擊敗,他與過去的蒙古人不同,他並未放掉這些氏族,而是將其納入自己的部落,收養了戰敗部落的孤兒為義子,鼓勵與其他部落通婚。

他完成了蒙古的統一,並以「成吉思」作為他的成汗的稱號,其意味強壯、堅定、不動搖、無懼,近似於蒙古語裡指稱狼的chino(因此蒙古人後代自稱狼的後代)。該稱號在過去是從來沒有的,就像秦始皇首次稱帝,並以朕自稱這種概念,成吉思汗彰顯他要與過去切割,如今的蒙古不是過去的蒙古了。




迎來和平的蒙古積極通商,成吉思汗發現控制絲路能給他的子民們帶來龐大的利益(他發跡的漠北由於離絲路很遠,他的子孫逐步遷往漠南居住),為了要打通絲路他向鄰國的花剌子模發起請求通商,沒想到花剌子模的君王瞧不起成吉思汗,在羞辱了成吉思汗的使臣後,怒不可遏的成吉思汗開啟了改變世界的「蒙古西征」

中研院院士元史權威蕭啟慶為《成吉思汗;近代世界的締造者》寫序:其征服建立了「蒙古和平」,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達,加速了區域間人口、觀念及科技的轉移,乃至全球文化與世界體系的發軔。歐洲則是蒙古征服的最大受益者。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鼓風爐及中國與波斯繪畫風格藉此西傳,西歐「文藝復興」的誕生。作者更強調蒙古人所主張的貿易自由、交通開放、知識共享、世俗政治、多教共存、國際法、外交豁免精神等,構成了近代世界體系的基礎。這種說法令人震撼。

本書第十頁:蒙古軍隊在二十五年內所征服的土地和人民,遠勝古羅馬四百年內所征服的。......不管是人民總數、併吞國家數目、占領地區的總面積,......,比歷史上任何征服者都高出一倍有餘。蒙古戰馬的鐵蹄,踏過從太平洋到地中海之間所有的河流與湖泊。在極盛時期,蒙古帝國的版圖連綿不斷,廣達兩千八百萬至三千萬平方公里,約略整個非洲大陸,比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群島在內的北美洲還大得多。......成吉思汗統領的蒙古族人,總數只約百萬,比現代某些大企業的公園總數還少。他從這百萬里募得只有十萬的部隊。十萬人多嗎?現代的大型體育館,要塞進十萬人還綽綽有餘



接下來我們要來淺談蒙古帝國為何可以如此的擴張?事出必有因,蒙古帝國究竟憑什麼?當然,這是個龐大的議題,本書也沒聚焦在這點在寫,我僅是整理統整關於這點的內容。

(一)成吉思汗重視他的部屬性命,他從未發表演說要求士兵為他而死(筆者cheeasee按:跟日本就是完全相反的例子,日本只要戰敗就是自殺)。為了避免士兵大量傷亡,而你又必須取得勝仗,所以成吉思汗透過了各種方式來減少傷亡。

1.他早期攻打西夏時就引水以水攻城,後來明白工程人員的重要性後只要破城第一件事情就是開始蒐羅工程人員,網羅了大量工程人員後建立龐大的後勤團隊(不分種族、宗教),因此能因應各種情況提供各式攻城器械,避免了強攻或是曠日廢時的圍攻。

2.蒙古人作戰也善用改良蒙古的古老戰法,例如蒙古人會將敵對部落的牲畜趕衝至敵軍帳篷,擾亂敵人,改良後將士兵打散入侵燒毀各地無設防村莊,使得大量難民湧入城堡以及設防設施中,其他連外道路被難民擠爆援軍受阻於路上,且大量的人短時間內湧入,蒙古人只需在城外等待疾病、飢餓擊敗他的敵人,並且偶爾城內也會爆發內戰(金國曾爆發農民叛亂,當地官員被迫屠殺三萬民農民叛軍)。

3.當防守方有很深的溝壑等防禦設施,蒙古人也會驅趕這些難民進行攻城,或將之推入護城河內以填平乃至於堆高至方便攻城。

4.另外一項蒙古古老戰法,就是在圍城期間突然拋下大量物資撤退(佯退),好的狀況下會產生兩種有利的結果。其一,守軍沖出不斷追殺,導致其陣行首尾不能兼顧被圍殺。其二,守軍瘋狂撿拾各項物資,一車又一車的物資塞滿了進入城鎮內的城池,蒙古這時回頭就能輕易殺入城門放不下來的城內。

5.大棒與胡蘿蔔,蒙古人面對主動投降的城鎮決不進行屠城,且給予當地人高度自治,只留下幾個蒙古官員進行監察,只要按時納貢與服兵役。由於低稅率、宗教自由、高度自治,使得許多城鎮聞風投降,乃至於請成吉思汗入侵自己國家解放人民的例子也有。

(二)無煙行軍的高速行軍也就是現代戰爭俗稱的閃電戰,是蒙古人最為擅長的,蒙古人會繞過那些重兵駐守的城鎮,穿越沙漠與高山攻擊大後方的重要城鎮(因為蒙古人沒有後勤隊,不需要考慮後勤隊爬不上這些地方)後方的首都或是重要城鎮可能以為派去前方的大軍已被殲滅,通常迅速出城投降。蒙古人移動過程中,他們飲牲口的奶,殺掉牲口當食物,藉狩獵、劫掠填飽肚子。馬可‧波羅聲稱,蒙古戰士可一連跋涉十日,不用停下來生火烹食(不用生火煮食因此為無煙行軍);他們喝馬血,每個人隨身帶著十磅的乾奶塊,每天將一磅的乾奶塊放進皮水壺裡,就可撐過一天。戰士隨身帶著肉乾條和乾凝乳,可以邊騎邊嚼;有生肉而沒時間烹煮時,就將生肉放在馬鞍下,很快就變軟而易入口。

(三)成吉思汗採取宗教寬容,並給予臣屬高度自治,因為他只在乎你的貢品、貢金以及服役人數是否有達到目標,其餘的他並不想費力去控制改變屬民的文化和思想。觀察過去曾遭歐洲殖民的地區留下了大量的殖民母國建築,以及殖民母國的語言,蒙古帝國進攻佔領全世界的大片地區,卻是幾乎不留痕跡。

(四)重視交通速度,蒙古人重視商人,因為他們本身不是生產者,必須透過通商才能保持良好的物質生活。蒙古人會將卡在適合建立大條馬路上的城鎮摧毀、夷平,若有農田阻擋則破壞其灌溉系統並縱馬踐踏翻攪農地趕走農民,蒙古人重新拉直許多彎曲的貿易路線。他們沿線建立驛站,驛站提供換乘牲畜基本的旅行備品、妓女奴隸提供性服務等服務,且派兵在該路線上巡邏確保盜匪不會猖獗。有一位教宗的遣使前往蒙古為大汗祝壽並傳教,從義大利出發,從義大利到中東比從中東到蒙古花了數倍時間,原因就是蒙古解決了一切阻礙交通的問題。

(五)蒙古人還擅長宣傳戰,許多文人道聽塗說,謠傳蒙古人屠殺了數百萬人以及他們有多殘忍,都是錯誤的謠言,但是蒙古人樂於這些訊息的傳遞,因為當蒙古人兵臨城下時這些謠言能使他們的威脅變的更可怕,這些謠言也使得蒙古人在往後被後代所誤會,誤會他們野蠻、好戰、嗜血。



打通貿易給蒙古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問題,如果有讀者讀過《哥倫布的大交換》就知道打通貿易導致頻繁的交流會發生什麼事情了。黑死病席捲整個歐亞大陸,十三世紀初時,中國人口約有一億兩千三百萬,但到了十四世紀結束時,人口已降為六千五百萬,歐洲也同樣受到重創(不過本書沒寫具體數字,這點我就不補述了,大家應該有學到)。黑死病中斷了蒙古賴以為生的貿易體系,間接使許多本就逐漸腐敗的蒙古汗國加速傾倒。
蒙古西征最大的受益者是歐洲,因為蒙古帶來從東亞到中東的所有科技和知識全數引進歐洲,間接促成了歐洲文藝復興,相反當時穆斯林在天文學、語言學,幾乎每種學科上,都是世界最先進的,他們則受創最慘。



關於成吉思汗的兒子們,本書的著墨很少,我相信各位對他們也非常的陌生,只知道成吉思汗死後分裂為窩闊台汗國(三子)、察合台汗國(次子)、金帳汗國(長子)、伊兒汗國(四子托雷的兒子打下)與元帝國。

基本上成吉思汗死後是由窩闊台接任大汗各子去奇封地擔任汗。窩闊台是個醉漢,正因為他喜歡喝酒,讓他在爭執不下的各兄弟之中拿下了大汗之位。窩闊台死後後代無能,被四子托雷(就是金庸小說中郭靖的義兄弟)的兒子們推翻,蒙哥、旭烈兀忽必烈阿里不哥四兄弟成功奪權,蒙哥即位為大汗,隨後在征南宋期間戰死,忽必烈在旭烈兀尚未回蒙古在其封地中國自封為大汗,違背過去都在蒙古草原由黃金家族票選出任大汗的傳統,因此黃金家族其他成員在封地蒙古的阿里不哥與封地在中東的旭烈兀等其他蒙古成員皆看不起忽必烈,不承認忽必烈的大汗之位。

忽必烈在隨後的內戰中戰勝了阿里不哥,因此我們在課本上看到元帝國範圍很大的主因就是阿里不哥的封地也被併入元帝國內,忽必烈因為少了蒙古人支持,為了取得漢人支持宣布稱帝,建朝為「元」因此後世才稱元帝國,並非蒙古一開始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也因此蒙古殖民中國此一說法是可以成立的。並且忽必烈等蒙古皇室在都城內還住在蒙古包內,他們仍拒絕入住宮殿。
可以說到了蒙哥死亡後蒙古帝國已經名存實亡,各個汗國各自為政,豪不理會大汗。(早期就有不理會,但大汗仍有某種的影響力)



蒙古人嗜酒,成吉思汗本人例外不太愛喝,他的兒子除了察合台以外都嗜酒如命,窩闊台和托雷基本上都是因為酗酒而死,由於男性負責酗酒跟對外征戰,蒙古的女兒以及妻子負責內政管理,擁有龐大的權力,這也是蒙古過去的傳統,在蒙古包內就是女人的地盤。該部分在本套書第二本有提及,因為這次是概略,我就大概提一下這個概念我覺得就很足了。



關於蒙古人並不是想像中的輕裝騎兵這是正確的,本書中有提到他們是擁有裝甲的重裝騎兵,但是網路上有些人矯枉過正藉此一點說蒙古古老戰法引人出來等待敵人疲憊時再回頭攻擊這是錯誤的說法,這種批評才是錯誤的說法,蒙古人與喬治亞王國交戰就是使用這種戰法,喬治亞王國也是重裝騎兵,一路追著蒙古人,蒙古人靠的是雙座騎輪流騎來保持他們馬匹體力的優勢。在急行軍的時候蒙古人也會如此,這點只有蒙古人等遊牧民族做得到,因為行進中換乘是困難的,且多數農業國家馬匹數量根本有限,無法一人配兩匹。




蒙古帝國將當時俄羅斯、韓國越南、泰國等國家踏平,原本分裂互不隸屬的國家,曾因為統一過,就開始有統治者願意去統一全境,形成部分現代國家的雛形。



絲綢超級神奇,本書中提到絲綢的功用讓我一度懷疑這根本是奇幻小說的寶物...。我直接引用書中內容:
p195對當時的蒙古人來說,它是極為實用的商品。中國織工製造的絲織品極為密實,蝨子等體外寄生蟲鑽不過去,連品質較差的絲織品,絲縷都光滑得蝨子無法將卵固著在其上。在乾冷且洗澡不易的蒙古環境裡,這些特性使中國絲織品特別值錢。絲織品還有更重要的一個特質,即保命—中箭時,強韌光滑的纖維能將箭頭裹住。絲織品能大大降低受創程度,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使人得以將箭頭輕輕拔出兒不會造成進一步的傷害,降低感染風險。對戰士來說,絲織品是個神奇的東西。



關於Fate系列大名鼎鼎的assassin該蘇菲教派的一支宗教合一的國家也在這個年代,assassin一詞最早是指吸大麻者,因為該教用毒品跟大麻來控制他們的人民,並用暗殺來對外暗殺不順眼的人,因此assassin後來被引申為刺客的意思。一開始該國與蒙古合作,後來因為與蒙古的敵人合作遭到蒙古剿滅。



另外第三冊有提到全真教真人丘處機(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出現)、對小龍女壞壞的伊志平(出自神鵰俠侶),總之概略就是此道教根本不是什麼正派宗教,比較像裝神弄鬼神棍,丘處機宣稱自己活了幾百年,卻答不出自己幾歲,出家的道教道人重視生辰八字以及用12生肖紀年,丘處機在成吉思汗面前當面撒謊說自己不清楚,卻在會後不久開始慶生自己的生日。道教後來成為蒙古帝國的大問題,數位大汗小心翼翼的在避免被攻擊違反宗教自由的狀況下處理道教。





總結:還有一些東西沒提到,但我覺得已經很多東西了,或許以後有機會提到,就算了。

本書真的算不錯的蒙古史,即使他可能不是史學家寫的,但對我們一般大眾已經已經非常足夠了。其以蒙古為本位的寫法也是難能可貴的。書寫的途中加入許多蒙古人的習俗(作者人類學本業)大大增加本書的樂趣。

創作回應

tta
看完了你寫的感想。我感覺蒙古的問題在於「血緣」還是「能力」為選才的問題,跟漢人那些以血緣為主的士大夫或是要像漢朝那種選賢與能的風格很類似,儘管成吉思汗有不斷在這兩者間作決斷,但感覺問題依舊還是存在。至少,我認為當時的中國依舊還是沒辦法脫離「家天下」的血緣傳承的風格。
2024-02-10 22:39:07
cheeasee
他們並沒有制式化的人材選拔,不過這本書沒什麼提到怎麼選拔。我猜應該是沒有一個穩固的制度。另外本書中有提到蒙古明確拒絕科舉,即使他們重用儒家出身的耶律楚材。
2024-02-11 15:18:59
tta
至於,戰術方面是否跟拿破崙當時攻打俄國的方法是有類似的呢?
2024-02-10 22:39:45
cheeasee
怎麼說呢?拿破崙我不熟,我只知道俄國使用焦土戰術
2024-02-11 15:19:58
tta
有機會的話,我會去看這本書,感覺人類學的作者書寫,會比較有多元的角度;歷史學者有時很容易回到中國本位(漢人本位)的角度,感謝你的分享。
2024-02-10 22:40:49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