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心得】女忍者椿的心事5 淺談可愛:愛和被愛與崇尚可愛

牧梓慕紫 | 2022-05-19 19:21:57 | 巴幣 10 | 人氣 421

  《女忍者椿的心事》是由癖好明顯的漫畫家山本崇一朗所作的漫畫,有了先一季甜蜜蜜的《擅長捉弄人的高木同學》動畫,以及即將在七月播出的將棋主題戀愛喜劇《即使如此依舊步步進逼》的動畫也將在今年七月播出,今年可說是山本崇一朗在TV改編動畫上最活躍的一年。而數個作品被改編成動畫,也加以證明山本老師對人物塑造和故事題材的創作實力。《女忍者》自然不脫離他拿手的戀愛事項,但並沒有像前兩部有明顯的對象與配對,反而是在茜組的少女們「被禁止男性事項」,以主角椿開啟探索,少女對未知戀愛的好奇及恐懼。就目前動畫進度看來,也因為並沒有真正觸及對象,就算揭開了男性禁止的原因,「戀愛」的題材似乎漸漸在作品中散去。取而代之的轉向為,為了讓茜組各班的角色登場,每集更注重於成員們的特色及相處模式,而觀眾在這樣日常的相互關愛中感受到「愛」與被「可愛」治癒的作品。
  而這集藉由午班認為自己最可愛的雛菊,以及實為可愛但不想被太寵愛的紫陽花,這兩針對於「愛」與「可愛」之間的故事發展,我想不只讓人物特色鮮明使人喜愛,也顯現這愛與可愛的形成判斷的原因可以加以討論。以下將利用本集劇情加以說明我目前所理解的愛和可愛。
--
  大家可能聽過,人類會喜歡可愛的東西,而通常這些東西,具有我們能在後代上觀察到的特徵。這是出於DNA內建對這些性質保護呵護的慾望,碰上這些可愛的事物刺激我們的快樂中樞釋放出多巴胺,讓我們想要對他好,以此延續後代發展。甚至此中樞還是多數毒品作用的地方,可見「可愛」的力量對我們影響之大,而我們的經驗也告訴我們,這些可愛當然不只能在我們觀察後代上感受到。當中,我們又在日本以可愛建立出的文化中有更多感受的經驗,宮元健次曾在《日本的美意識》一書中,指出日本中的「かわいい」(可愛い/kawaii)一詞,語源上與另一詞語「可哀想」(かわいそう/ kawaisou)關係密切。「可哀想」是「看起來很可憐的樣子」,讀音與「看起來很可愛」完全相同。
  這些可愛性質基本的大多得是偏於「需要保護」的特性,如纖弱年幼無攻擊性等特質,近於想要讓人抱抱他們。也就是說,在我們的認知上,他不具有獨立堅強的特性,而是需要保護(被愛)才得以生存(或說得以存在延續發展,畢竟不一定得是生物)。而不具有獨立性的個體,能被稱為有所缺失的個體,而需要我們的愛去扶持他們成長,或者能進一步說,這份愛使他們完整,這就是對可愛對象投射的愛,因為認為他們值得被愛,可以被愛。宮元說,「可哀想」產生「可愛」之情,保護可憐弱小,成為正面的美。
  我想,這也是為何前期,碰上雛菊時,我們只會認為他自以為可愛,實際上讓人討厭:他以我們本來就不接受理由(他很可愛,所以可以搶走水果),來取得話語權(與需要受保護相反),除了他自稱可愛之外,在我們剛認識他的情況下感受不到任何能被愛的性質。我想大家都能同意,在這裡,被力量壓制和受委屈的朝顏還比較可愛。
  而這原因也同時是,雛菊自認為椿比較可愛的變動。兩人把「比可愛」的希望寄望在椿身上,但實際上舉手表決的方式難以真正定義到「可愛的性質」。認為可愛是我們主觀決定的,以歸納得出大多數人能接受的客觀性質,但被奪去主觀決定的意識,實在難以讓人認同。而從雛菊與鬼百合擅長的忍術來看,也不難想像他們為何如此自傲,他們能限制他人完全的自由,從行動到心靈都被禁錮。看到成員被欺負椿也不甘示弱,使用了多重分身術來填補票數,但因害羞無法開口說出「自己可愛」,而這從佔上風到害羞而生的缺失反而造成了可愛的反差。這讓雛菊自愧不如而大哭了出來,這時雛菊的態度也從無理強勢轉變為需要受到安慰疼愛的缺失,可愛自然顯現了出來,這些都能驗證上述「能被愛」的可愛性質。
--
  而可愛對象本身,是愛的接收者,在精神分析學家土居健郎的說明下,日文中這獨特被動愛的文化現象「甘え」(amae)更是能體現這接受他人善意之意。根據前述這樣的對象,肯定有無法獨立的缺失之處,這正是這集紫陽花所遇上的困境,他認為只要持續被兩人給呵護,自己持續被動被愛,無法遭受挫折的她,也無法正視自己的缺失加以修正,這將導致自己無法變到強大至於獨立,或說誇張一些,將無法得到愛人的力量。但我們又都會同意紫陽花說「撒嬌真的很爽」的事實,就像有時我們會刻意裝可愛來避免傷害一樣。
  不過這種關係也不完全使人陷溺,在尚未完整時,這樣的被動愛能讓人找到上級並建立起依賴關係,進而產生與對方一體化的共同情感,並在過程中學習這種精神。這能在紫陽花與山茶花的對戰中發現,紫陽花因為回想起了紫苑的攻擊教學,進而產生對這份依愛關係的認同和歸屬感,對於這份完整又更近了一步,也就是漸漸習得愛的過程。
  另一方面,發現紫陽花相當在意的鈴蘭與紫苑,也為了先前的嘲笑前來道歉,並對紫陽花願意主動跳脫成長加以認同。由此可見,雖然稱為上級但並非全然是垂直的關係,由於出於保護弱者的愛護,自然不分等級高低,超越了輩份階級,也不會要求被愛者得對上級者恭敬服從的去敬價值,展現了全然投入的愛與關懷,展現了愛的本質。
  投入「想愛的對象」而愛,非全然只因為他無力自主,而是信任這份關係未知的成長。既然我們能在被愛當中能學習如何去給予愛,相反當然毅然,我們在愛人的過程中,也不會總是順利,總會產生關係的缺失。這更讓人明白因個人的缺失,接受被動愛的神聖性,以及明白他人和個人相同,都是會產生缺失的主體,也提醒了我們去愛的必要性。
  可愛的對象的上下級關係也因此是可變動也可轉移的,因為各有不同缺失,才需要互相關照和愛護,建立起相互信任關係,持續製造共感的機會,建立起互相都能是對方的上級,給予愛的一方,也能是向對方撒嬌,接收愛的一方。這就像最後紫陽花發現,兩人並不是只因為他有所缺失才愛他寵他,而是因為想愛他而愛,這不只使自己進而了解去愛的能力,也較能坦然的接受兩人給予的愛。
  而就此類推,在不必過度擔心生存狀況的環境下,我們在愛與被愛的目標能將重心轉移至其他未滿足條件的缺失(ex.自我成就的目標與夢想),這不只讓可愛的人事物增加,也讓主動愛的範疇更加廣泛,成就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
  不過,這樣的雞湯結論馬上會想讓人反駁,既然我們都喜愛「可愛」,那為何我們所處的世界並不總像故事一樣充滿愛?而這原因非常有可能是現代人癡迷於可愛的主因。
  現今社會迫使我們必須成為強者否則將落為弱者而被淘汰,要求人約束自己的原始感情,換取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這雖然產生了多數滿足可被愛條件的弱者,但在利益與效率考量的競爭結構中,更是製造了無情的強者,使社會失去相互學習愛的能力。在這當中,無論哪方都無法從被愛或愛人當中的原始慾望得到解放,所以我們才將目光投向審美活動上。審美對於人的最大意義,就是以一種社會可以接受的形式,讓人能把藏在心底久久不能釋放的原始感情能量發放出來,這些壓抑的情感經驗,被可愛的審美誘發,更是加以創造「生育與養育」之外的可愛。
  可愛療癒的插圖人物以及如本作《女忍者椿的心事》的可愛故事大量出現,使人們在當中找回愛與被愛的情感流動,人們通過可愛以一種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得到了紓解,這樣被壓抑的反噬,也讓我們一遇上可愛事物,會忍不住暴露出自己強烈情感來形容,ex.可愛死了救命、可愛到想揍他(?)。現今的可愛文化,大概就是為了彌補現實結構中許多遺憾,讓人能夠稍微逃避,又或是期望能加以與之對抗而生的東西吧。能讓我們在不必考量利益的審美理想中,重新去學習與認可「愛和被愛」的能力。有了這些可愛的創作,才得以讓人不至於得在失望和絕望成為冷酷無情的機器,而是從中得到溫暖與安慰,進而去關愛他人,也就是經歷從「被動愛」中獲得動力,建立起自身「主動愛」能力的過程,重新找回人與人之間愛的關係。
  最後,我也期望自己能在這當中獲得治癒與勇氣,漸漸朝著自己愛的理想邁進。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