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淺談】常見的古典樂迷思

湛藍琴海 | 2021-10-09 23:14:23 | 巴幣 3278 | 人氣 10426

  前言:

  諸君好,這裡是很久以前就有考慮過寫古典樂專欄,但始終沒有勇氣跟動力的湛藍琴海。雖然本身有學音樂,但一直自認不敢班門弄斧,也認為這領域相當冷門,很難推廣,故始終沒有針對「古典樂」寫過專題只有雜談過學音樂相關跟寫以古典樂為主題的小說。但在種種因素下,終於下定決心,嘗試寫古典樂的專題了──不敢說是深度專欄,只是淺談一些常見的古典樂迷思,希望藉由破除迷思來達成推廣古典樂的效果。

  廢話不多說,以下進入正文:

  正文:

  一、古典樂好難懂/難以親近怎麼辦?

  這大概是最常見的迷思了吧,因為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成見,才讓古典樂始終難以推廣。但實際上,古典樂真有那麼難懂嗎?這麼曲高和寡嗎?或許不盡然,對一般聽眾而言,只要好聽悅耳,就能夠欣賞了。是否明白樂理、調性、和聲跟曲式等作曲技巧並不重要。就如通俗流行樂,大多聽眾也不懂箇中的作曲道理,仍不妨礙欣賞。重點不在於古典樂有多嚴謹複雜的作曲技巧,在於是否能在第一時間捕捉到聽眾的耳朵,並有耐性聆賞。

  古典樂跟流行樂的一大差異是,流行樂曲大多不到五分鐘,古典樂曲卻時常在五分鐘以上,若是大型曲目半小時、一小時以上都屢見不鮮。但許多人不願花這麼長的時間去聽一首曲子,即便願意聽也不一定能夠維持這麼久的專注力。而且曲子越長,越可能找不到記憶點,即便有記憶點,也可能只是其中一個小段落,如此花費心思就為了一個小段落,真的值得嗎?

  誠然,也可以把古典樂當成BGM,不額外花時間聆聽,但花同樣的時間去聽一首落落長的古典樂曲,為什麼不拿來聽言簡意賅的流行樂曲呢?同樣一小時,可以一直重複聽,或多聽幾首流行樂曲,為何要把時間都拿來投入聽落落長的古典樂曲?何況古典樂聽起來可能更複雜,沒有流行樂如此琅琅上口──會這麼想也是理所當然的,畢竟流行樂基本上是歌曲,即便是純音樂也大多沒有複雜的旋律和聲;反觀古典樂,旋律和聲往往龐雜許多,若非器樂曲,又有多少人願意聽藝術歌曲或歌劇?尤其在缺乏熟悉感的情況下?

  這是一種惡性循環,一般日常生活中,鮮有聽到古典樂的機會,人們對古典樂缺乏熟悉感,更缺乏相關知識,自然不會想主動接觸。相對常見的器樂曲(獨奏曲、室內樂、協奏曲、交響樂等)姑且如此,遑論藝術歌曲跟歌劇了。一般人對古典樂會望之卻步,確實有其理由。但這代表古典樂真的無法走入日常生活嗎?也不盡然,在一些場合,還是能聽到一些膾炙人口、平易近人的古典樂曲。比方戲劇、廣告配樂,或部分場所也可能會聽到一些家喻戶曉的經典名曲。更極端一點的案例是,若問台灣人最耳熟能詳的古典樂曲,那可能非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給愛麗絲〉(Für Elise)與芭拉諾夫絲卡(Tekla Bądarzewska-Baranowska)的〈少女的祈禱〉(Modlitwa Dziewicy Op. 4)莫屬了──因為它們是台灣垃圾車音樂。當然只從垃圾車來認識這兩首樂曲實屬可惜,在沒有聽到原版音樂的情況下,必然無法感受到原曲的箇中美妙──這是題外話了,暫且不談。

  言歸正傳,能走入生活,成為耳熟能詳的經典名曲條件為何?基本上「篇幅短小」相當重要,諸如不到五分鐘,就跟常見的流行樂曲一樣。比方上述提及的〈給愛麗絲〉與〈少女的祈禱〉,正屬此類。

  給愛麗絲(Für Elise

  少女的祈禱(Modlitwa Dziewicy Op. 4

  別問怎麼都是找郎朗的版本,只是剛好找不到其他名家的版本而已。不是說郎朗不好,但比起介紹圈外人可能都知道的郎朗,去聽其他名家的版本也會很有意思喔XD

  此外,時常在各種配樂中出現的名曲還有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的夜曲九之二(Nocturne Op.9 No.2),夜曲千變萬化,但它無疑是最耳熟能詳的夜曲: 

  同樣是蕭邦的經典名曲,還有〈小狗圓舞曲〉(Trois Valses op.64 no.1):

  常見的還有「月光」跟「雨」系列,比方貝多芬的《月光》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No.14 “Moonlight” in C sharp minor, Op.27-2 ),常見於影視配樂,在日本動畫中,也是最常見的曲子之一。其中最常出現的為第一樂章跟第三樂章:

  第一樂章(為了證明在日本動畫中常見之程度,刻意選用了《冰菓》的原聲帶版本)順道一提,最近剛開播的新番《takt of.destiny》也才剛出現過這首曲子

  第三樂章(此為以古典樂為題材的動漫作品《四月是你的謊言》之版本) 

  同樣是「月光」,德布西的〈月光〉(Suite Bergamasque L.75 - III, Clair de lune)也很經典,在上述的《四月是你的謊言》(四謊)也出現過: 

  基本上《四謊》有出現過的曲目皆為名曲,只是知名程度的差異,這邊也順便附上原聲帶音樂集雖然筆者覺得劇情太八點檔古典樂也只是陪襯元素,完全沒有深入探討,但單純想多認識名曲的話,這部是不錯的選擇

  「雨」系列的話,不得不提同樣也是蕭邦的〈雨滴前奏曲〉(Prelude "Raindrop", Op.28-15): 

  貝多芬的《暴風雨》(Piano Sonata No.17 “Tempest” in D minor, Op.31 No.2)鋼琴奏鳴曲也是經典,尤其是第三樂章(以下分享的為完整一~三樂章): 

  第三樂章在此:

  能舉例的名曲還有太多,不勝枚舉。上述多以舉貝多芬、蕭邦的名曲為主,但舉凡巴哈、莫札特、舒伯特、舒曼、李斯特、布拉姆斯等也有許多名聞遐邇的名曲,這邊就不多提了。

  順道一提,要論個人最推薦的古典樂題材作品,絕對非《交響情人夢》莫屬,這邊也附上該作的精選音樂集(雖然曲目可能多半沒有如此出名):

  綜合上述,膾炙人口的古典樂曲依舊不少,而且也絕對不只這些(上述以鋼琴獨奏曲為主。接下來就會說明,該如何踏入古典樂的世界。

  二、該如何入門聆賞古典樂?

  首先,沒有所謂「非聽不可」的名曲,即便是上述的名曲,也不見得是「非聽不可」,這世上不存在非聽不可,不聽可惜的音樂。只是名曲之所以是名曲,往往是因為動聽悅耳、富旋律性,故從名曲入門自然是最簡單的方法。只是一定要從「特定曲目」或「特定作曲家」開始嗎?許多人可能會推薦從莫札特、貝多芬、蕭邦開始聽起,但畢竟每個人的偏好不同,嘗試聽其他作曲家,或是「不是那麼主流」的曲目開始聽,也可能會發現新世界。若真不知從何開始,個人建議可以先從最知名的巴哈、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蕭邦、舒曼、李斯特、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德布西、拉威爾、拉赫曼尼諾夫等人聽起,若想接觸歌劇,也可以聽華格納、威爾第等,只是當然沒規定非從這些人開始聽起,這只是一個參考名單而已。究竟該如何才能聽到喜歡的音樂,還是因人而異,可能也需要緣分吧。

  三、聽古典樂有什麼好處?

  就跟接觸其它藝術同樣,增加自身涵養,若本身是創作者也可能從中獲得靈感。但若從功利取向來看,還真的沒有,不會讓你變得更帥、更美、更健康,也不會成績變好、業績增加(如果有,那可能是藉由聽音樂來增加了專注力,但聽古典樂不是唯一的方法),因此不用特別去想「有什麼好處」,只要喜歡,自然就不會計較了。

  而且只要喜歡上了,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人生,只是改變人生的方法,從來不是只有聽古典樂而已。

  這也可延伸到「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真是如此嗎?私以為比起學音樂不會變壞,不如說投入了某種事物後,就比較沒有時間學壞,前提是所投入之物並非不良嗜好。是故,重點不在於「學音樂」就不會變壞,學音樂只是其中一個方法而已。又,沒有事情是絕對的,即便學音樂,也不見得真的不會變壞。這道理放諸四海皆準,學任何東西,都不能保證不變壞。

  學習姑且如此,只有「接觸」程度更是如此了。雖然有現實案例指出,在犯罪率高的地方播放古典樂,半年後發現犯罪率大幅下降,不過聽古典樂跟降低犯罪率的關聯性有待商榷,這類案例僅做為參考。

  四、古典音樂的定義為何?

  古典音樂的英文是classical music,是「經典音樂」,之所以會跟「古典」混淆,與音樂史家從藝術史借來「古典主義」一詞攸關。「古典主義」泛指強調結構平衡與表達清晰的音樂時期,但伴隨音樂史發展,classical music的意思逐漸混淆。所謂的「古典音樂」不單指古典樂派的作品,之前的巴洛克樂派,之後的浪漫樂派、現代樂派(不包含流行音樂)都在此類。故將classical music譯成「古典音樂」並不精確。只是為方便辨識,自然就不修改。

  若以經典性作為定義,除了經過時代淬鍊的,高技術性的作品也可能會成為一代經典。且「經典」的定義會隨時代改變,無法一概而論。

  五、古典樂有多少派別?

  看細分程度,先後通常分為巴洛克樂派、古典樂派、浪漫樂派及現代樂派。其中巴洛克樂派大多從巴洛克晚期的巴哈、韓德爾作品開始討論,浪漫樂派又能細分出歐洲各地的民族樂派,以及法國的印象樂派。現代樂派又能分為第二維也納樂派(序列音樂及無調性音樂)、新古典樂派、新國民樂派等。

  在此強調,縱使這些樂派的風格迥異,仍屬於「古典樂」的一環,與之後的流行音樂大相逕庭。

  六、聽錄音跟聽現場有什麼差別?

  聽錄音只能聽到聲音,也會受到錄音效果等影響;聽現場還能用眼睛觀察演出者的演出細節,尤其越多人的演奏,視覺可以發現的細節就能越多,帶來的震撼效果也會越大。雖然錄影也能看,但角度是被固定好的,無法自由挑選角度。在現場聆聽演奏,也可以感受到現場的氛圍雖然可能會被其它聽眾干擾,空間、位置的差異也會有不同感受,選擇座位也是一門學問,但這就另當別論了。

  固然聽現場可能不若錄音的錯誤率低,但音樂是否動人,不在於是否完全正確(當然不能錯到太離譜),而在於有多少音樂性,能讓聽眾聽到多少情感或心思,甚至是「藝術」──若能讓聽眾去譜出屬於自己的想像或故事,那再好不過了。

  雖然從去年起因為疫情,少了許多藝文活動,筆者也沒什麼機會去聽音樂會了。不過疫情終究會過去,而且即便不能聽現場,也還是能聽錄音啊──或者聽大賽影片。

  大賽影片?你沒聽錯,最近古典樂壇的最大鋼琴比賽盛事,就是華沙蕭邦鋼琴大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而我們台灣晉級到正賽第一輪的三位選手,就在前幾天,都成功晉級到第二輪囉!就從雙十國慶日10/10~10/12,三人就會陸續在第二輪出賽喔!而且都是在日場出賽,台灣時間也是白天,歡迎諸君趁國慶連假點此追起來哦!真的不是為了幫他們廣告而寫這篇文,只是剛好可以藉機宣傳而已,這就是命運吧

  此外,也可以點此,來欣賞三位在第一輪的精彩演出。

  七、請問還有其它方法來認識古典樂嗎?

  當然有,很推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書學習,尤其推薦台灣知名樂評家焦元溥老師的著作,比方《樂之本事》、《樂來樂想》、《聽見蕭邦》、《遊藝黑白》等。若以入門為考量,十分推薦《樂之本事》(非門外漢也很推薦,不同程度的人閱讀會有不同收穫),由於是為入門者量身打造的書籍,相當淺顯易懂,只要有心閱讀必能有所收穫。

  除此以外,焦元溥老師將在年底開「焦元溥的37堂古典音樂課」,此為線上古典樂導聆課程,無須任何知識基礎也能學習。這邊就跟上述提到的書籍一樣不放連結了,怕被以為在業配,但真的沒有,哪來的機會幫他業配啊?純粹只是分享訊息而已,完全沒從中獲利寫這類文就是用愛發電

  除了上述方法外,也可接觸古典樂YT頻道,這邊就推薦可能沒那麼多人知道的音樂家的無聊人生安迪老師,其中若是想獲得更多樂理知識,前列推薦前者;若是偏重鋼琴學習則推薦後者。兩者頻道都十分優質,誠心推薦。

  結語:

  古典樂的世界儼然浩瀚宇宙,無窮無盡,若有機會還會再開相關專文吧,原因無他,希望能讓更多人喜歡上古典樂,僅此而已。

  古典樂沒有這麼難以親近,或許你不一定會喜歡,但只要推廣,就能找到更多會喜歡的人,光是這一點,就值得了。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ilwiKAMINA
古典樂不會難以親近啊,重金屬樂手都拿月光系列來練速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iLIhLv8LuY
2021-10-12 02:08:48
湛藍琴海
居然,感謝分享XD
2021-10-12 14:58:06
廢墟貓
其實覺得話應該是這樣說。不管喜不喜歡古典樂,總要先去學習這些先流,才能在創造出新曲子同時,讓更多元素得以借鑑、思考和重新編排,就如同寫作畫圖,肯定要先接觸藝術史和古典文學。沒有作品憑空出現,也沒有創作不借參考的道理,藝術從來都不是獨一無二的,而是傳承後再變化出新花樣: )

感謝琴海分享。
2021-10-12 10:28:59
湛藍琴海
不會,覺得阿貓的分享也很棒,沒有前人的傳承,也不會有當今的藝術了:)
2021-10-12 15:02:22
戒子
對這個領域沒有相關的研究...不好說什麼,個人覺得古典樂從以前到現在其實在都一直存在於我
們的生活中,只是我們不知道這是古典樂而已,比較常見的舉凡電影、歌劇、手機鈴聲等等...當
然還有動漫都看的到其蹤跡,它包含了很多形式、風格、流派和歷史時期,比起流行音樂古典樂
更複雜,更重於樂器形式。其中有分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組曲等...若非專攻此道的人,我
想很難有人會知道這方面的知識...
2021-10-13 02:10:48
湛藍琴海
戒子的留言莫名斷句,是換行錯誤嗎XD

不只是古典樂,任何音樂不用知道很多樂理知識都沒關係,願意去聽就很足夠了。
2021-10-13 19:29:51
白石
youtuber的話我誠心推薦twosetviolin,他們都會講到一些樂理知識
話說我個人最喜歡拉曼赫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也超讚
2021-10-13 11:00:48
湛藍琴海
我知道這個,這大概是極少數知名度這麼高的YT了吧,高到就算我沒介紹應該很多人都知道的程度。不過還是感謝去提到他們XD

我超愛拉二,拉三也超讚,這兩首大概也是最耳熟能詳的鋼琴協奏曲的那類了XD
2021-10-13 19:32:53
我的筆名叫123
之前學習音樂相關的會去看好和弦(可惜之前因為yt演算法的關係他知識性的東西要換平台po)
我其實對戲曲也很有興趣(不管是台灣的歌仔戲布袋戲還是京劇川劇),如果有作品可以添加這些元素一定很有趣,不過資料工程應該很大,最好還是要有演員的田調
2022-07-05 22:05:19
湛藍琴海
嗯嗯,在YT做知識性的不容易啊,演算法是殘酷的QQ
2022-07-07 13:17:58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