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創作心得】專有名詞譯名:音譯、意譯還是漢字譯

愛天使亞夜 | 2021-06-20 22:03:31 | 巴幣 54 | 人氣 503

這裡亞夜,
今天主要是分享一些自己的工作以及創作心得。

今天的主題是翻譯,
翻譯是一門學問,
但翻譯可不單單只是「翻譯」會用到,
即使是純原創的「一般創作」,
偶爾也還是會有翻譯需求,
最簡單的就好:人名。

這跟翻譯有什麼關係?
關係可大著了。
你的創作舞台不一定在華語圈,
角色不一定有華語名字,
但只要你使用「繁體中文」來做創作,
你總是要以「繁體中文」的方式來替角色命名吧?

如果角色是台灣人、香港人或澳門人,
那他們擁有繁體中文的名字就不奇怪,
那自然不存在翻譯問題。
但如果角色是中國人、新加坡人或馬來西亞華僑,
他們可能會有一個中文名字,
但可能會是「簡體中文」。
如果你把繁體中文跟簡體中文視為兩種不同語言的話,
那之中就存在著「翻譯」的過程。

舉例來說,
「胡锦涛」,
這個名字還好,
簡繁之間還有對換,
用繁體中文寫作的話,
直接改成「胡錦濤」就過去了。
那這個呢?
假設有個角色叫「林干后」這怎麼著?
你用繁體寫作的話,
你甚至都有以下種組合:
林乾後
林乾后
林幹後
林幹后
林干後
林干后
哪一種才是對的?

這裡沒有要提說什麼簡體字是殘體字這種意識形態的問題,
而是要講,
當你今天固定使用一種語言創作的時後,
你自然而然就會面對到翻譯的問題。

當然這裡敝人刻意用了一個比較爭議的語言來舉例,
畢竟如果是其他語言,
那相對而言就好多了。
舉例來說,
假設角色是美國人叫做「Tom」,
那你就會叫他「湯姆」。
假設角色是法國人叫做「Jean」,
那你就會叫他「讓」。
假設角色是德國人叫做「Schmidt」,
那你就會叫他「施密特」。
這很簡單嘛,
不就音譯呢?
好的音義,
照這標準,
那麼「織田信長」的中文是不是該改叫「歐大諾補那家」?
那麼「金正恩」的中文是不是該改叫「琴囧溫」?

這裡就延伸出今天的主題了。
同樣是專有名詞的翻譯,
為什麼有些是音譯,
有些又不音譯了咧?
敝人是這樣認為的:
因為「用字」的關係。

你今天如果是歐洲語系的名字,
因為本身就不使用漢字系統,
那中文名當然就只能音譯。
但日、韓因為都有漢字對應,
既然都有漢字了,
直接沿用漢字就成為了可能。
更何況是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本身就是漢字語言,
自然繁體中文的創作中遇到簡體中文命名的角色自然也就會直接沿用其名了。

這個標準,
放到其他語言之間的翻譯也是一樣的。
例如再拿「織田信長」做例子,
翻譯成英文就是「Oda Nobunaga」,
這下不就是實打實的音譯了嗎?
因為英文本身就是羅馬字母的語言而不是漢字語言,
所以遇到這種文字系統完全不同的語言時就只能使用音譯。
你反過來說,
「Jean」這個法國名字去到了英文,
同一個發音的名字應該是「John」,
但想必不會這樣改人家的名字,
而是一樣寫作「Jean」只是發音還是用法文的方式念。
但是其實並不一定是這樣的,
美國人遇到非英語系的歐洲名字,
還是有可能照著英文發音規則的方式去念的。
舉例來說「耶穌」,
「Jesus」美國人怎麼唸呢?
「雞捨死」對吧?
可「雞捨死」怎麼會翻譯成「耶穌」?
但如果你用德文的唸法(同一個拼法),
那就變成「耶穌死」了。
而如果改用法文呢?
法文唸「傑速」,
但耶穌的原文是希臘文,
發音則比較像是「伊速私」。
這說明了什麼?
同樣的單字,
只是因為各個語言有各個語言的發音規則,
因此大家的唸法就都會不一樣。
這並沒有所謂的尊不尊重原作的問題,
翻譯本身就是要把一個語言轉換成另一個語言,
所以你不能說英文的叫法法文的叫法德文的叫法是錯的,
正好相反的是,
正因為已經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了,
所以這些叫法都是對的。
這就像是,
台灣人唸「織田信長」不會唸成「Oda Nobunaga」,
而是直接會唸成「Zhitian Hsinchang」。
雖然我們保留了原文的用字,
但發音當然是用自己語言的發音規則了。

所以這裡先簡單下個結論就是,
如果語言之間使用同樣的文字系統,
那麼用字基本就會沿用。
但沿用也僅僅只限於用字本身,
發音原則上還是會因為各語言的規則不同而有所改變。

日文因為也有漢字系統,
所以我們可以照搬,
反過來說,
台灣人的名字到了日文媒體上一樣也是照搬,
而多半不會像歐洲人的名字一樣轉寫成片假名。

不過,
比較有爭議的是,
你文字系統同一套,
但範圍可能會不一樣。
舉例來說,
同樣使用羅馬字母,
ß就是德文獨有,
結果英文遇到了只能轉寫為ss。
法文、西班牙文則會有一些哩哩摳摳的發音記號,
這些英文上也通通都看不到。
反過來像世界語沒有q跟y,
加上世界語有「字音對應」的原則(一字一音,一音一字,沒有破音字,也沒有同音字),
任何非世界與的名詞轉寫為世界語只能選擇保留讀音改變拼法,
要不就是保留拼法改變讀音,
這些就是因為文字系統所囊括的範圍不同所導致的差異。
像台灣翻譯日文小說常常遇到的就是新漢字跟純假名,
舉個例子,
「凪」這個日本滿街跑的名字,
小說上遇到了或許就這麼寫了,
但你今天如果是動畫上遇到了而且有配音,
聲優不得不把這個字唸出來的時後你怎麼著?
始終台灣就沒有這個字沒辦法發音,
但你說要照原文音譯成「那吉」又怪怪的不是嗎?
或許現在的習慣是有邊讀邊用「止」音代替,
但這真的是最優解嘛?
其實我們很難說這樣一定是完美無缺的,
只能說這是一種權衡之下的結果。

「凪」這個還是有漢字的,
可日文的文字系統可不是只有漢字,
日本多的是懶得寫漢字的。
拿《機戰少女Alice》中登場的角色「日向リン」、「金潟すぐみ」舉例就好,
中文版的翻印就直接把假名的部分漢字轉換,
翻譯成「日向凜」、「金潟優美」,
結果從日本社群網站上流出的資料指出,
官設漢字應該是「日向鈴」跟「金潟直美」,
但你中文版代理商又不是未來人,
這種被後來搞到的又該怎麼辦呢?
「凜」的部份或許我們還可以說「其實我們是音譯啦」,
「優美」這可就不是音譯了吧?
可音譯的話,
難不成要叫「思古咪」嗎?
當然也不是不可以。
究竟要怎麼翻譯比較好,
其實就很考驗翻譯的功力。

到此為止,
講了「漢字譯」與「音譯」的部分,
但還沒講到「意譯」呢。

其實,
使用「意譯」的場合也不少。
《機戰少女Alice》中登場的角色「兼志谷シタラ」,
當中的「シタラ」是梵語中的「星」的意思,
因此中文版就直接翻譯成「兼志谷星」了,
這很典型的就是意譯。
在中文版發行以前,
同好間的習慣稱呼為「希塔拉」或「星塔拉」,
前者是很直接的音譯,
而後者則是結合音譯跟意譯的雙重翻譯,
只是能做到雙重翻譯的例子真的不多,
這時要使用音譯還是意譯,
還是得要看情況斟酌。

以上都只是針對一般的情況,
針對名詞進行音譯、意譯跟漢字譯大概已經可以涵蓋所有範圍了,
但有些時候進行的一些在地化,
這會令翻譯更具有創作價值。
舉例來說,
「Valentine」翻譯做「范倫婷」,
「Sullivan」翻譯做「蘇利文」等,
音譯的同時又弄得很向台灣名字,
敝人就很欣賞能夠做到這種程度的翻譯,
但對讀者來說,
又有多少人能夠接受呢?


【結論】

翻譯雖然表面上就只是把一個語言變成另一個語言,
但其實翻譯本身就是一種專業創作。
既然是創作,
自然就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單看翻譯的人怎麼去選擇而已。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Sanvendi
通常音譯的部分用原文原音去翻會比較尊重人家的文化,像耶穌Jesus,好像就是用西文的音翻成"耶穌"的,而不是用英文翻成"基澀斯"之類的
2021-06-20 22:06:59
愛天使亞夜
但人家原文是希臘語啊(攤手
2021-06-20 22:35:34
Sanvendi
然後在地化的名字我覺得"吳柏毅"真的朗朗上口XD
2021-06-20 22:08:51
愛天使亞夜
2021-06-20 22:36:13
點子-庫洛米庫洛米
比如亞夜音譯就叫阿雅,紅豆、大紅豆、芋頭(被揍飛)
2021-06-20 22:18:49
愛天使亞夜
2021-06-20 22:28:53
愛天使亞夜
芋頭好ㄘ,我愛
2021-06-20 22:48:24
軍火師
外來語意譯多少受到明治昭和時代的日本影響(當時中國是清末民初),好比哲學、經濟、科學‧‧‧等,後來也造成中國把有意義的外來語給意譯。
前期音譯還沒啥問題,到後來1949年之後,兩岸翻譯就有差了。好比非洲國家方面,對岸叫尼日利亞,我們叫奈及利亞,一個是仿法語,另個是仿英文的發音;Sierra Leone,對岸音譯成塞拉利昂/塞瑞里昂,我們是直接意譯為獅子山‧‧‧
2021-06-20 22:48:31
愛天使亞夜
2021-06-20 23:06:22
有些糾正音譯 而且字沒官譯的人很蠢
2021-06-20 23:13:38
愛天使亞夜
XD
2021-06-20 23:18:52
愛天使亞夜
或許人家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愛
2021-06-20 23:19:32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