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政治】中國的民主沒救了……

StudentC | 2020-02-12 13:45:04 | 巴幣 2 | 人氣 527


今年( 2022 )決定把小屋的文章都修正一遍。

--------------------------------------------------------------------------------------

本來已經決定不寫政治了,重裝電腦,再次登入,是想寫另外一篇的,沒料到巴哈還有編輯殘留,問我要不要重新載入……

--------------------------------------------------------------------------------------

去年,是六四天安門事件的三十周年,在當天的報紙上,看到了某個六四前輩(?)的感嘆,原話是怎麼說的,已經有些忘記了,只大約記得是在感慨:

「為什麼過了三十年,我們還是只能紀念這個日子,卻沒有任何改變?」

然後,我就開始想,是啊,這是為什麼?想著想著,就想出了這一篇……

那麼,該怎麼說呢……嗯……先從中國跟中共的差別開始聊起吧……

我認為,中國是一個國家,中共是一個政權,這兩者不該畫上等號。

在多年前(2005)中國學者辛灝年在澳洲布里斯本演講完後的答問環節,回應另一位大陸來的學者挑釁提問,所做的回答:「我愛的是中國,你愛的是中共」

(嘛,題外話,我認為辛灝年其實也是愛中共的就是了……是愛之深責之切的那種……)

還有,我這文說的是中國……

接著,就直接開始正文了……

我認為,中國的民主沒救了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

1、中國有太過長遠的歷史包袱

有久遠的歷史是很不錯的,但歷史變成一種包袱的時候,就會變的很沉重。而中國卻有幾千年的專制統治歷史……

秦始皇巡狩天下,所到之處眾人皆跪伏叩拜,只有兩個人,一個說:「吾可取而代之!」,另一個則說:「大丈夫當如是也!」。

在這麼悠久的專制統治薰陶之下,中國人面對上位者、教師、長輩、老闆、專業人士等等權威(威權)的時候,大多數人往往都會選擇服從,只有很少部分的人才會起身反抗。

……但這好像也沒什麼問題?

是的,乍一看是沒問題,不是服從就是反抗,很簡單的二分法。但用另外一個例子來說吧。

宋太祖趙匡胤,發兵滅南唐時,對南唐李煜說了一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因為民主所需要的,並不是服從或是反抗,而是一種「平等對待」的概念。但中國人在長久以來,在只分為統治者跟服從者的歷史教育下,幾乎沒有平等這樣個想法……


2、科技的太過發達

科技進步是好事,沒錯,我們可以有無遠弗屆的網路連絡遠方朋友;我們可以有快速的交通工具到達每個地方,甚至是偏鄉遠方……

科技進步是好事,沒錯……但科技這玩意,民主可以用,專制也可以用,這才是問題。

在以前的中國,要推翻一個政權,還算蠻容易的。畢竟,「天高皇帝遠」,只要聯絡上周圍幾個藩鎮,就能包圍中央,接著就可以武力推翻。

當然其實也並不容易,事前怎麼議,事後誰稱王等等。但這些也都不是什麼大問題,真正困難的地方只有三個:聯絡、距離、以及武力。

而這三者在古代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差距,所以以前的政權會輪替。

但現在來說……
要怎麼聯絡全國各地的反抗者?用網路?然後就真的沒有然後了……
要怎麼集結這些人?出門就有監控,而且能快速的集結,也就表示能快速的被鎮壓……
有什麼武器來對抗中央的軍隊?嗯……肉身扛砲彈嗎?還是直接放棄吧……

所以說,科技進步是好事,沒錯,但同樣的科技進步也導致中國的民主沒救了……


4、中國的人口數量太多

2022 年註:項目從2直接跳到4……但這並不是我寫錯。因為先有人口,才有思想,所以項目內容的順序是正確的。但在結論說的金字塔結構裡,人口數量是用來充填的密度,要排在長寬高之後,所以……我只好這樣特地寫反……沒人在乎就是了……

人口數量多會有許多優勢的地方,例如總 GDP 、客戶市場等等。但人口數量太多時,是很不利於民主政治的發展的……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

100 人裡面,只有 10 人贊成, 90 人反對。這是很高的反對比率,但其實也並不怎麼樣,因為「只有」 90 人反對,只要再說服 41 人就行,簡單簡單啦。

(其實這有另一個隱藏議題:人數過少也不適合民主。這以後有機會再聊。)

但 14 億人裡面,只有 1.4 億人贊成, 12.6 億人反對……這……你想要說服 5.6 億人嗎?

民主是建立在少數服從多數這個論點上的,但當人口數量多到「少數」也很多的時候呢?就這樣犧牲掉他們嗎?講民主還是會被犧牲掉,誰還要民主?

民主是建立在多數決這個論點上的,但當人口數量多到「多數」都無法決定出共識的時候呢?像是選出來的候選人,得票率其實沒到 10% 呢?
( 10% 是我故意往低了說沒錯,但像我國 2000 年的時候,阿扁得票率也確實沒過半,只有 39.3% )

實際一點的例子像印度,人口數跟中國差不多,實行民主投票……但印度有富裕強盛了嗎?好像也還沒。畢竟,簡單的道理,人多意見就多,也就因此更難討論出一種能讓多數人都接受的方案,許多政策會因此停擺延宕。

2022 年註:人少意見更多,今年我住的大樓為了要不要建泡沫的問題吵爛了……文章我設了隱藏,以後哪天再公開給大家看,不知道這樣能不能被看到?
【重發】【抱怨】關於我住的大樓的那些事情……


3、中國的(思想、行為、模式?)正在成形

關於這點,我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說……群眾意識?集體意識?集體恐慌?群體行為?

兩本參考書、一個網站:

a、《烏合之眾:為什麼「我們」會變得瘋狂、盲目、衝動?讓你看透群眾心理的第一書》,
Gustave Le Bon(古斯塔夫.勒龐)著,周婷譯,臉譜出版。

b、《鄉民公審:群眾力量,是正義還是霸凌?》,
Jon Ronson(強.朗森)著,戴至中譯,商業週刊出版。

c、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2916 裡面的:二、民粹主義的基本特徵

總之,大概可以稱之為中共式的民粹思想吧,正在成形中。所以,時不時的就會看到,中國大媽在這個國家做了什麼奇葩事、中國留學生又在那個國家幹了什麼奇葩事、中國觀光客又如何如何……近日武漢肺炎爆發,中國的這種群體瘋狂行為又更上一層……

這種暴民式的民粹,是很不利於民主的發展的。更糟糕的是,這種民粹含有「吾從眾」、「法不責眾」的部分,還是經過了中國人口數量的加持……

別忘了這句名言:



5、外國勢力的不作為

美國原本對中國的民主化抱持很大寄望的,當初他們打的算盤是,經濟好轉,人民生活改善,於是希望得到的更多(例如自由?),然後要求中共改變,再到經濟好轉……最後中共只能民主化,而美國也會在這過程中發大財。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好算計,可惜沒用。畢竟美國不了解中國,不了解中國的歷史包袱、思想模式,拖延到了最後,只好選貿易戰直接開打。

……但注意到了嗎?這裡面並沒有關係到民主人權什麼事……

沒有一個國家願意表態:只要中共不改成民主人權體制,就無限期的斷交,或是宣戰,或是抵制中國產品。是的,就是放任中共去迫害西藏、維吾爾族、香港,然後口頭上譴責、鄭重譴責、嚴厲譴責、痛心疾首譴責,沒有更加實際的抵制表態……畢竟,人民幣真香吶~

導致中國的民主沒救了的最後一個理由,就是外國勢力的不作為。


結論

在我看來,中國的民主沒救了的這幾個原因,就像一座金字塔,有1歷史的高度、2科技的長度、3民粹的寬度、4再填上人口的密度,又沒有人從5外部去掀翻它……反而使得這個金字塔變的越來越牢不可破堅不可摧……

即使近日武漢肺炎爆發,李文亮之死也引起很多人迴響,要求中共做出改變。但我也依然認為,中國還是沒機會能變的民主……中共的習政權有可能會改變或是下台,但也只會是換一個人上台,中國依然不會有什麼改變。

這是在六四天安門事件的三十周年,在當天的報紙上,看到了某個六四前輩(?)的感嘆,所產生的感想。

中國的民主沒救了。

創作回應

kusa
中國人其實是自卑的民族,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那時中國貧窮羨慕台灣,他們認為我們看不起他們,但我們台灣人並沒有,到了100年中國降低國外設廠稅金與限制,引進大量資金投資中國,而換來的是科技的發展與就業機會,但也污染的土地跟空氣,之後中國也借貸其他國政治債券,在投資自己國家,而已錢滾錢概念再投資,例如一貸一路、政治現金捐助……等,
2020-04-10 06:20:05
kusa
以上是中國粗略發展,(要細講講不完),中國2019年股票非常讓人不看好,未來性因為那時中美有簽貿易協議,而中國並沒有履約,所以引發中美貿易戰,2019年中國已經欠了一屁股債,而且中國貪污嚴重錢留不住,還打中美貿易戰可想會多慘,到2020年又爆發武漢肺炎疫情,唉中國不光民主沒救是整個都毀了。再來是中國政府體系問題,中國政府是中國共產黨一手主導,也就是一黨獨大的政府,這體系有一個很嚴重詬病,就是貪污腐敗極其嚴重,有點像早期解嚴的台灣政府約76年~90年後,但你要知道中國人口和土地是台灣的好幾倍,所以會貪污和黑幕會非常複雜,所以別希望中國政府會覺醒,那是不可能的頂多中國地區和中央互相內鬥,但內鬥完一定還是那腐敗的政府,所以要民主只能求神拜佛。中國教育我只能說可憐……
2020-04-10 06:47:23
ange
2021-07-21 13:47:51
ange
真的沒救了,地鐵裡,水都淹到胸了都要死了,還在唱祖國好~~
2021-07-21 13:48:44
屑魔女
而且民主自治還需要練習外加排毒(黨國思想),基本要幾十年,偏偏中國人又喜歡抄近路沒耐性,就算PRC解體,我想下一個獨裁很快就會online了,下一個我猜是軍政府吧XD
2023-06-22 01:01:47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