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伐「檜」種「杉」——日據時期錯誤的造林政策

—— | 2019-08-02 13:16:19 | 巴幣 12 | 人氣 479

傳統上日本人統稱日本本土的檜木為「Hinoki」,這也影響了臺灣人,把「Hinoki」當成了所有檜木樹種的名字。其實日本檜木有兩種────「花柏(與紅檜為近緣種)」與「扁柏(黃檜)」,而臺灣檜木則是「扁柏(黃檜)」與「紅檜」,兩地檜木的種類有些許差異。另外在名稱上日本與臺灣扁柏的俗名都稱為「Hinoki」,紅檜則是「Meniki」。檜木樹材具有獨特的香氣,再加上樹脂中含有豐富的檜木精油,具有防蟲、殺菌、防黴與安定神經的效用,最重要的是──這兩種檜木不僅長得直而且強度大,是早期最好的木質建材,因此日本人占據臺灣後便拼命砍伐,除了供本地建設使用外,還有不少是加工後再送回日本當成建材出售,不管是蓋工廠、神社、寺廟,都使用了大批的臺灣優良檜木(註四)。

引進日本原種杉木 卻無法自行繁衍

日據時期,日本人在大量砍伐林木之後,為了水土保持的關係,開始推行「伐殖平衡政策」,並在1907年成立了臺灣第一個「保安林」於今之高雄壽山一帶(註五)。但考量到檜木的成材時間至少需80~100年以上,為了方便快速,因此決定從日本本土引進成材期短的「柳杉」來臺灣種植。「柳杉」又名「日本杉(Cryptomeria japonica,Japan Cedar)」或「孔雀杉」(註六),是在1909年(明治四十三年)時,由京都帝國大學第一任臺灣演習林(今日臺灣大學溪頭實驗林)主任──西川末三(1882~1974)引進原產於奈良吉野的「吉野柳杉」來臺種植的。經過兩年的籌畫與觀察,1911年才正式於溪頭栽植。由於溪頭的氣候條件(溫度、濕度、雨量)與奈良非常接近,最重要的是這裡──冬天不會下雪,溫度也比奈良要溫暖的多。在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吉田正男特別來溪頭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柳杉」在臺灣的生長速度要比日本本地快2~3倍,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臺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開始大量的種植柳杉,少數山地如阿里山山脈之小笠原山(Ogasawara)則是種植臺灣扁柏。不過日本柳杉缺乏對抗臺灣動植物天敵的能力,像臺灣常見的赤腹松鼠會將柳杉的頂芽咬斷,使其停止生長,或是直接啃食柳杉其略帶甜味的樹皮,樹皮是樹木傳導水分的重要器官,水分無法吸收,自然導致柳杉大量枯死。但更糟的是單調的林相,再加上柳杉生長海拔不夠高(1,000~2,000公尺),又無法適應臺灣的潮濕氣候,導致杉木木心變黑硬度不足,根本無法作為建材或便當的木質薄片盒,因此問題不少,尤其前面提過──因臺日兩地氣候條件不同,日本杉種植20年左右就會步入衰老期(生長遲緩),即便未受到像松鼠這類動物的啃咬,也可能會因此枯老而死。

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在眾多接受日本農學教育學者的堅持與誤導下,仍遵循舊有的錯誤林業政策,由於柳杉結實率非常低,因此在1990年(民國八十年代)前,每年都需要從日本進口大批柳杉種子,最高峰時每年需從日本進口60,000公升的種子。至今柳杉在臺灣的種植已經進入第三代,除了林相單調造成土壤愈來愈貧脊,使得樹幹愈來愈細外,最麻煩的是柳杉至今仍無法在臺灣的野地繁衍(無法自行育種),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人為種植,柳杉最終將在臺灣消失(註七)。

同一時間,國府的林業單位也開始嘗試復育臺灣特有原生本土樹種。隨著山林保育的觀念崛起,1989年(民國七十八年)起,政府的林業政策基本上是禁止採伐原始林木的,到1992年(民國八十一年度)正式全面禁伐天然林。這使得山林得到喘息,但專家也指出,若沒有適度的疏伐與撫育管理,仍然會影響樹木的生長與發育。因為種植過密的樹林,陽光無法照射進來,使得樹冠層之下只有逕流以及很厚的腐植質,這並不利於野生動物的生長繁殖,適度的疏伐可以讓陽光進入,就可以讓地被物(Ground-cover)活起來,吸引囓齒類動物進入,才能讓整個生態系活過來。一般檜木的可伐期定為80年,臺灣森林面積有210萬公頃、覆蓋率超過58%(註八),在世界的排名屬於前段班次。

過度砍伐樟樹 導致臺灣失去樟樹王國美譽

為了推行樟腦專賣,日本總督府在1918年開始實施全島樟樹清查,原本希望能在三年內調查完成,但實施之後才發覺困難度比預估底高出太多,最後耗費兩倍的時間,終於在1924年完成。當時估計全臺樟樹分佈面積約有110多萬甲,計有180餘株,換算可煉製樟腦1億500萬斤,以年產量500萬斤來計算,推估可砍伐約20~30年(註九)。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化學工業尚未像今日這樣發達,樟腦可以用來生產賽璐珞(Celluloid Nitrate,以硝化纖維和樟腦製作出來類似人造塑膠的熱可塑性樹脂)、無煙火藥等,當然也是醫療用品、香料的重要原料之一,因此樟腦被日本人當成「戰略物質」而拼命囤積。這使得原本遍佈臺灣中低海拔(1,500公尺)的天然樟樹林,漸漸被被砍伐殆盡。之後日本人因燃料需求暢旺,木炭的生產持續上揚,為了提供足夠的相思樹木材(Acacia confusa,又名:臺灣相思、香絲樹、相思仔、假葉豆)來製作木炭,於是在砍伐了樟樹之後就補種上原產於恆春半島,屬於耐旱、防風的相思木。

全文:
https://today.line.me/tw/pc/article/賈忠偉觀點:伐「檜」種「杉」——日據時期錯誤的造林政策-x11yjr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