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 GP

貮、求學

作者:FantasticNap│2014-03-07 13:51:27│巴幣:2│人氣:266
貮、求學



  人生蒞世,首重於學,童稚之期,依賴親人撫養,其泣笑言語,衣食寢寐,一舉一動,莫不學之於親人,及長,對於待人接物,學術技藝,皆學之於社會及學校,然後方能自立。孔子曰:「吾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夫子作到此等標準,確不容易,此皆學習之功。又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空思無益,不如學也」,可知伊乃非常用功治學於人,又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亦說明為樂觀好學之人,故孔子成為萬世師表,受人尊崇,伊此種志學、勤學、好學精神,啟發余之求學熱忱,終生不輟。

依當時之家況及時局而言,余之好學目的,並非企求高官厚祿,揚名顯親。衹想效法父親做一公務員或教師,服務於鄉里,悠閑過此一生,予願足矣。當時華東華北淪陷,大批流亡學生聚集武漢,各種軍事學校及普通學校,均大量招生,中共之「抗戰大學」及閻錫山之「民族革命大學」,亦插上一旗跟進,並聲明衹要具高中學歷,(不必畢業),即可報考,對無親可依之流浪青年,深具吸引力,大批徬徨無路可投學子,就迷網走向西北黃土高原矣!這批人也成為中共爾後中下級幹部。我幾經沉思,決定在校修畢高中學業,再作打算。誰知風雲變幻難測,在學校西遷時遭敵機轟炸後,武漢市區亦受轟擊,余家人避鄉間,無法連絡,途中逢一親戚,帶我去洛陽受軍訓,隨後分發該部作戰,廿七年十月武漢淪陷,化裝平民返鄉尋親無著,乃投考軍校肄業,培養成為一職業軍人,爰將受教學歷分述如次......。




一、普通教育

  溯自民國肇立以後,戰爭頻仍,生民塗炭。衹見破壞,鮮少建設,政府對教育大政,延至民國九年,教育部始通國民學校改用語體文,民國十一年頒怖新學制,但對教育建設乏整體政策與計劃,更乏人才與經費,莘莘學子,何去何從,踟躕徬徨。至民國十七年國民政府,砥定中原後,略有進展。當時湖北省雖為華中文化薈萃之域,但綜計僅有五所大學,(二為私立),全設於武昌,省立中學十二所,半數設立武漢,半數整建於外縣,武昌市設公立小學十一所,分散城鄉各區,缺乏幼稚園之設置,兒童教育由家庭自理,斯時我屆七歲正當就學之齡,但無學可進,乃由伯祖在余家中啟蒙,授我三字經,幼學瓊林,古文觀止,四書等國文書籍,公曾參與鄉試秀才未逐,文學根底不差,吾受益匪淺。

關於數理化學自然等課程,隨父去工廠另請吾父摯友補習,三年中奠下普通學基礎。十歲考入省立第十一部小學高小部,十二歲考入省立第九中學,十五歲考入省立高級中學,均係通讀生,雖然辛苦,但成績不差,有些年長或已婚同學長向我請教,此皆我伯祖及我父摯友之功也,民國廿七年春高將屆畢業:日寇於攻下南京徐州後,積極攻略武漢,政府當局決定將高中以上學校西遷,運輸本校輪船被炸沉沒,老師收拾殘局,部分學生失敗教材教具全部損失,奉指示編入省立六中受教,一切食宿書籍文具等,由國家負擔,草草結束高中學業。




二、軍事基礎教育

  一九三八年十月下旬武漢淪陷,見國破家亡,為盡男兒保國之責,於二九年春考入陸軍官校七分校,十六期十四總隊受訓,兩年中在西北接受艱苦嚴格軍訓,奠定堅韌不拔意志,習得野戰戰術技能,完成軍官之基礎教育。一九四一年三月底畢業,分發八十八師服務,五月、師長保薦赴重慶街戌總部情報參謀班受訓,熟稔情報蒐集、整理、研判、運用等參謀作業,及若干諜報技術,自覺素養大為提升。四三年夏派赴美均駐滇幹訓團,接受營連排小部隊野戰訓練,領悟美軍新武器性能,及其戰鬥技術之配何運用。使爾後之反作戰獲益甚大。




三、普通專科教育

  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余調為編餘軍官,經家岳多次開導,認為戰爭結束,軍人出路日狹,勸我棄軍經營企業,另闢報國之道,幾經思量,深覺有理,於是考入西北大學專修工商管理課程,同時管理一工廠實習,即學即用,事業果然興隆,奠下興家基礎。




四、軍事深造教育

  民卅八年冬大陸易幟,余遭清算鬥爭,流亡緬泰三年,經特准入台再作馮婦,派傘兵總隊工作,並接受跳傘訓練。一九五二年考入陸軍指揮參謀大學正規班第三期受訓,接受美式軍官深造教育,研習七十餘課目,以師戰術與一般參謀業務為研習重點,用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作為想定結構背景,複製當時當地之地圖為推演區域,令人有置身當時戰場之感受,尤其有一套思維邏輯及作業方式,使人能迅速進入狀況研討,即時獲得結論。(爾後再詳述),研究方式以討論為主,作業為輔,鼓勵學官有創意之發揮機會。此次受訓,受益良多,同學中有現職將官廿五人,曾受陸軍大學或外國教育七十餘人,均讚不絕口。余之眼睛因日夜閱讀資料,竟成為近視,半年後方復原,可以想像用功程度之著力也,一九五七年因教學需要,曾於國防大學原子防護班,陸戰學校兩棲要則班,艦砲支援班,接受短期訓練,是為輔助教育。


  我一九六七年再入陸參大研究班第七期進修,查該班為蔣緯國將軍建議成立,因伊發覺我參大教育以師戰術為主體,軍、軍團、集團及戰區等大軍作戰課程缺少,形成教育體系瑕疵,按美國係由其陸軍大學擔任施教,我國現未設置陸軍大學,戰爭學院講授之野戰戰略,僅係原則性講授,以白紙戰術作簡單圖解,無法領會大軍作戰之實際狀況如何部署,乃設法於美國陸軍大學,蒐集甚多資料,翻譯整理後,作為該班研習課程,約計卅課目,教育時間為一年,有充分研究吸收時間,學官受益匪淺。至此,國軍軍事教育整體內容,大自戰區,小至連排,均有完整體系課程,作為教育訓練模式,國軍軍官素質,無形提升許多。嗣後戰院將官班成立,將陸參大研究班克納入,該班奉令裁撤。




五、自修心得

 (一)一九七八年,受命籌劃職訓中心,其訓練職種繁多,計有:車工、鉗工、水電、建築,電機、冷凍空調、油漆塗裝、汽車修護、傢俱木工、模具製作等職類,雖然聘請有專門老師施教,但對各課程內容及施教方式,不可全然不知,否則,無法執行管制進度,考核績效,易被人譏評,影響統御領導,故對各課程之學術背景資料,必須博聞強記,充分瞭然,迫使於對理工科學,強力自行進修,此段求學目標,僅求達成任務,無成就可延。

 (二)一九八六年,於文官退休後,受聘警備總部準則組研究員,負責推動警備諸準則之發展任務,包括編篡指導,審核作品,及撰寫高層書籍等,於是又須博覽治安與動員方面典則,任內審核教則約廿部,撰寫「軍隊動員要綱」及「論反制都市游擊戰」兩書,前者向參謀總長簡報後准予發行各軍事單位遵行,後者向總統簡報後發有關部會參考,事後據各方應,對動員警備工作深具應用價值。


  余生不辰,客觀環境動亂,未能如自己志願性向求學,在學術上無專技成就,深感汗顏。對軍事方面,僅堪達成所負任務,無能立業立言,誠可謂「畫龍而不能點睛」,所編著教材書籍,能否經得起實戰之考驗,難得肯定答案,諺云:「軍事學無博士」,是謂也。孔子曰:「善予教民七年,始可以即戎矣」,訓練一個民眾當兵,需時七年,培養一個高級將校,真不知費時多久?兵法中無具體數字,嘆我孜孜一生,苦讀兵書,實覺勞而無功。時不利兮,於茲奈何焉!




六、令我懷念學習之長者

  人類本屬脆弱生物,從生到死,均需互相合作以求生存,而生存之原理,常受「物競天擇,優勝劣敗」原則所規範,是故,欲得他人之協助,必須自身具備純正身心與自強不息之精神,方能獲得天助與人助,形成優秀份子,而有益於服務與創業。余家本屬望族,雖遭煙毒之害而家道中落,但遺傳祖訓未忘,余父係受新學教育洗禮,對不良風俗及嗜好,深痛惡絕,故家教甚嚴,余深體其意旨,未敢向下沉淪,故能保持端正品德與上進志趣,赢得良師益友之好感,所謂「人自立而後人立,自達而後人達」也,茲擇我最敬仰諸公簡述如次:

(一)倪福田先生:
   乃我中學恩師,廣東台山人,係美華僑畢業於加州大學電機系,辛亥革命成功,基於愛
   國情操,自願回國服務,原任職上海某工廠,後調武昌造幣廠電機工程師以盡所長,停
   工後任武漢大學教授,與父交往四十年,每次吾家遭到困難,均慷慨相助,因此亦成為
   吾之恩師,高中畢業以前,凡英數理化珠算等課程,遭遇難題,均請其指導,奠定我學
   識基礎,恩澤至深。待人誠懇,愛國心切,解放中曾為吾父辯護,未被檢討,時已年屆
   古稀之壽,因有海外關係,被當局所排斥而退,乃返美僑籍,勾留香港數月,時我流亡
   緬甸,吾妻徒居台灣,為我家轉達信函,使被巨浪沖散之家庭,取得連繫,宅心仁厚,
   永銘吾中,伊之愛國熱忱,助人行誼,堪為世人模範也。



(二)周士冕先生:
   乃吾岳父,亦教我處世做人導師,江西永新縣人士,生於民國前十前 (公元一九O二年)
   閏五月二日,家族興盛。與余舅母有葭莩之親,對於關愛倍至,賜我學業事業家庭極大
   之支助。公於民國十一年入上海大學肄業,目睹軍閥割據,禍國殃民,生靈塗炭,慎而
   投軍,於民國十三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習軍事,畢業後,參與東征北伐戰爭,歷任連
   營團黨代表,師政治部主任,及北伐軍東路總指揮部政治部秘書長,時總指揮為何應
   欽、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周藉故留北伐中陸軍襄助蔣總司令,未到職,乃由家岳父兼代
   主任職務,終日領導各級部隊作戰,並宣揚主義,安撫民心,大軍所至,望風披靡,未
   幾,上海南京光復完成第一期北伐任務,公與有功焉,奉派上海市長。

   民國十六年清黨,被人妒嫉猜疑陷害,降為上校附員,赴徐州軍官團受訓,民國廿年
   「九一八事變」,日軍侵入華北,國家需才甚殷,由胡宗南將軍保舉任該師之團、旅
   長,廿一年參加「一二八」上海保衛戰負傷,傷癒後升任四十九師副師長及師長,抗戰
   爆發,參與台兒莊會戰,擔任掩護及誘敵部隊,再次負傷,部隊損失亦重,被調西北軍
   訓班總隊長,民國廿九任第一軍一六七師師長,戌守黃河潼關地段防務,阻敵進犯有
   功,民國卅二年調九十一軍長,未幾調廿七軍軍長,於陝東南武關雒南擊退日軍之進
   犯,旋因部隊整編,調戰區政治部主任,戰幹團教育長,聯勤第七補給區司令、擔任西
   北五省 (甘、寧、陝、晉、豫) 地區軍用補給任務,斯時國軍執行「政令劃分」政策,補
   給區與調動頻繁之野戰部隊,形成「令政不睦」現象,亦為戰敗原因之一。

   民國卅五年冬,經三次請辭調為參議,卅八年冬擬經海南島轉赴台灣,適胡宗南面謁蔣
   總統後,銜令固守西康,於三亞機場受胡之請,共赴危難,職務為政治特派員,無奈撇
   下家屬,隨胡赴任,卅九年春,共軍四個軍南北夾擊西康,胡軍不足萬人,分駐富林、
   西昌、會理三據點,戰至三月底,全軍覆沒,公乃被虜,送北京秦城監獄管訓,兩年後
   經周恩來視察發現,乃釋放撰寫北伐抗戰戰史,民國四十二年冬,因母病垂危,請假返
   鄉省親,不幸被永新縣公安人員誤認為特務反動分子,由該縣軍事科判處死刑,於十二
   月廿五日執行槍決,被捕時曾由親人電請周恩來營救,周亦回電解中央辦理,但傳達時
   間耽擱而冤死,由此可見當時中共下級幹部跋扈專橫之一般爾。(以上資料係至親於南昌
   省府及永新縣府舊檔案中查得,並訪問民間老者證實)。

   公以大學生進入黃埔,博學多才,鶴冠群雄,為人忠勤廉能,處事認真,故為長官所欣
   賞,部屬所尊重。最後大局全盤惡化,明知不可為,但仍應邀去西昌履任,可謂臨危授
   命,盡將領守土之最後志節,可謂忠義兩全也!此種「棄家保國精神,非常人可為也」


   岳父去後,岳母案然率子女等十餘人,乘輪赴台灣安頓,斯時余隨軍餘西康,妻兒隨岳
   母同行,由長官署台北留守處,提供瓦屋廿餘坪容身,薪俸按台灣國軍規定發給,西康
   淪落後,列為無依軍眷管理,停止薪餉,僅發眷糧及副食,生活清苦,不言可喻。四十
   二年由永新家鄉逃出親屬透露,悉岳父已遭殺害,余乃晉謁羅列將軍 (時任人事次長) 請
   示,奉准按中將殉職撫恤。斯時,國庫空虛,軍人待遇微薄,恤金較現職者更少,杯水
   車薪,無濟於事,除幼小者之外,均自謀工作,或進軍校,或半工半讀,堅苦奮鬥,各
   自開創期生存之道,於今思之猶熱淚盈眶爾。


   岳父母育二子四女,長子性初,空軍官校畢業,曾任空軍中隊長、教官,退伍後,任華
   航正副駕駛多年現已退休;次子本初,海軍官校肄業二年,因視力不良退學,再入東海
   大學畢業,入美深造獲博士學位,刻供職美太空總署工程師;長女詠之,專畢後于歸於
   余,曾任教員,課員等職務,主要責任在於操持兩個家庭;次女惠鶯,專畢後配夫空軍
   上校李駿齡,曾任教師及幼兒園園長;三女翠鶯,大畢復修碩士,現任教授,研究員,
   配夫古鴻廷博士,四女麗鶯,大畢後任教中學,配夫華祝三君,業商,貿易興隆。綜觀
   岳父此生,逢遭亂世,志在救國,中途順應潮流棄文習武,亦多橫逆險阻,齋志而終,
   天之不仁,合其哀慟?幸子孫賢孝,生氣盎然,泉下有知,當堪告慰矣!



(三)顧葆裕先生:
   乃吾軍校老師及部隊長官,江蘇松江縣人,民國前四年二月廿八日出生,世代耕讀,桑
   梓望族,祖如父輩,均曾主管郵政、族之名士,受人景仰,公身材魁梧,喜愛運動,當
   見義勇為,有俠士風,為師友所欽敬,及長見國事蜩螗,生民疾苦,常懷興國救民之
   志,對國父之革命大業及思想,十分崇拜,中學畢業後,留書父母,潛赴黃埔投考軍校
   第四期,民國十五年秋畢業,分發廿二師任見習官及排長,隨軍北伐,民國十七年元月
   被甄選赴辦俄學習飛行,與王叔銘、陳嘉尚將軍有同窗之誼,返國任航空隊飛行官,因
   體格奇偉,不適當時小飛機操作,仍返陸軍教導第一師任排連長,十九年對馮戰役後任
   少校參謀,民國廿年任八十七師中校參謀,廿二年任卅六師中校營長,參與江西滸灣剿
   共及敉平閩變諸戰役有功,升四十九師副團長,廿五年調升卅六師團長,參加西安事變
   靖亂任務。

   廿六年「八一三」松滬戰役,苦鬥三月,粉碎日寇「三月亡華」之夢想,因戰功升調卅
   六師旅長,參加南京保衛戰後,部隊遷調河南整頓,廿七年參加武漢保衛戰,激戰兩
   月,余皖鄂邊境富金山一役,伏擊日軍第十三師團殲敵逾五百人,公因此而負傷。廿八
   年初,各師裁減旅級編制,奉調軍校七分校總隊長,為國軍培育基層幹部,對學生之管
   教十分嚴格認真,整日與學生同甘共苦,孜孜不倦,學生感召良深,斯時吾在麾下受
   訓,開始體會公之剛毅穩健,熱忱勤勞精神,十分敬佩,對總隊各種活動,諸如:河防
   見習、球類比賽、京劇公演、刊物編篡,均親身參加,令人感到親切如煦,如沐春風,
   民國卅年春調八十八師師長,適本期學生畢業分發,請校部將余安排該師服務,報到
   後,保舉去情參班受訓,學習參謀業務,卅一年春調預二師師長,調余至該師任情報參
   謀及連長,卅四年春調新疆新編五十八師師長,平回亂,余本隨行,嗣因成婚未往,戰
   後整編,公去陸大特別班受訓,我入後勤單位轉業而暫別。


   三十八年秋,公奉派一二四軍軍長,召余擔任作戰科長,未幾,大局逆轉,該軍轉戰
   鄂、川、康、滇、至泰北編入雲南救國軍,公奉召入陽明山受訓,隨發佈傘兵總隊長,
   任余為研究員,負責與大陸工作處暨西方公司密取連絡,籌建傘兵新基地,民四十四年
   傘兵受美方干預縮編為空降團,公調國防戰略委員,余甄選任陸參大執教,來台後公數
   次高階低用,鬱不得志,且辛勞過度而羅癌疾,痛於四十七年二月病逝。嗚呼!古云:
   「三軍易得,良將難求」,哲人其萎,國之損失,將軍秉往忠誠剛直,處事果斷,操守
   廉潔,為人光明磊落,治軍賞罰嚴明,深為部屬敬仰,身經百戰,迭建功勳,獲頒雲
   麾、寶鼎、忠勤、勝利等勳章多座,及美總統頒贈嘉猷勳章尤為出色,與余相識廿年,
   常謂曰:「吾一生清白坦然,未有子女掛牽,唯望規復中原之日,盡我軍人天職,求得
   光榮之一死,予願足矣」,壯哉斯言,磅礡正氣,令人永誌難忘也。



(四)蔣緯國先生:
   乃吾進修高級兵學之導師,提起此公,大都瞭解其身世和行誼,余稱伊為導師,世人可
   能譏我攀龍附鳳,蒹葭倚玉樹之嫌。於今蔣家大勢已去,虎落平陽,公已作古,余年耄
   耋,無何可圖,敘敘伊之軼事,當無妨也。

   余初次見面,係因七分校校本部安排,時於民國卅年春,伊由德留學數年後歸國,伊父
   交代胡宗南將軍安排至野戰部隊服務,胡先生為使伊明瞭國軍狀況,特甄選若干曾在野
   戰部隊工作之學生,俾其諮詢,藉以表歡迎之忱,余被選中,陪太子談天,亦稱風趣,
   初見其英姿挺拔,談吐親和,給人印象良好,爾後伊派第一師第六團第一連任排長,余
   分發重慶八十八師,此後未有連絡。第二次見面於民國卅四年三月,伊與石靜宜女士結
   婚,余亦與內人結婚,均請胡先生福證,由其秘書長於西安下馬林官邸,宴請兩對新婚
   夫婦,時伊任營長,余則任後勤單位副主管,餐中寒喧客氣一番,隨即離席,亦未再往
   來。第三次見面於民國四十八年陸軍參大,時國防部應美方之建議,在美國陸軍參大設
   一特別班,培訓台灣將級軍官,為充實該批將軍之學術基礎,先在我參大接受輔導教育
   兩週,本人擔任核子武器及空降作戰兩課目之摘要教授,因屬新潁課程,眾將軍聽得津
   津有味,其中蔣將軍對美方核武運用權責發表十分鐘言論,頗為精彩,課後對我加以獎
   勉,並謂「閣下姓名好熟悉」,余笑而不答。時伊任中將司令,我任上校教官,級職懸
   殊,何堪敘舊。

   民國五十六年余調陸參大研究班受訓,伊任校長,畢業時余成績列前五名,召見後,謂
   余曰:應下部隊歷練團長職務;我答曰:為時已晚,曾蒙元首召見一次,均未成功,究
   其原因,據經辦者稱:「身材高瘦,籍隸湖北省,多不易中選」,伊喃喃曰「豈有此
   理,待我去查」,結果發表團長,派馬祖履任,對余有提攜之忱,臨行囑余不要氣餒,
   並寄來手書乙緘,相片一張,勉勵努力。民五十九年,于總司令躍位上台,意義特殊,
   宣導起用青年才俊,凡軍校期別較高之團級主管,不問年齡大小,均予調職,余雖係軍
   十六期,但年齡最輕,亦被調為陸軍戰計委員,歷任團長兩年中,累計大功八次,考績
   兩年優等,一筆勾消。距我退役時間,尚有六年之久,如何打發時間,頗為躊躇。

   會某次演習中邂逅緯公,即調余返校執教,隨即調陸軍院校班主任,負責對學官之管理
   輔導,及品德潛能考核,原本屬少將職位,旋因國軍統一裁減將級員額百名,改為上
   校,余乃調為戰略組主任教官,除擔任本組教學課業外,每週兩次率教官廿餘人,與德
   籍顧問研究軍團、軍戰術、並作圖上兵棋推演,冀在浙閩地區探求登陸及大軍推展方
   案,將軍嘗參予討論,頗具見地。君為人幽默詼諧,知識豐富,常有奇特言談,聽著莞
   爾、治學專心,著作兵書數冊,頗具價值,責任在心重,每逢年節慶典,親身當值,係
   一爽朗熱忱長官。



(五)陳守山先生:
   乃吾退休後導引職訓工作長官,抗戰期中於江西三分校十六期畢業,隨軍轉戰來台,任
   軍長後,嶄露頭角,為上級標榜培植之台籍軍官,經軍團階層調升警備總司令,綜綰治
   安使命凡八年,成績斐然。余退休後,受聘警總負責籌劃職訓中心建設任務,經多次開
   會、演習、施教等接觸而相識,瞭然余之學經歷後,特惠禮遇,擔任警備準則之審核、
   編撰及指導演習等工作,至警總結束為止。公為人親和熱忱,知人善任,處事穩健細
   緻,注重部屬福祉,余趕撰一書引發心臟病住院,親往慰問,並交代院方不惜金錢盡力
   救治,余乃轉危為安,每月邀本組研究員聚餐一次,以資慰藉,並瞭解工作進度及下級
   遭遇之困難,堪為賢明廉能長官,除上述五位赫赫長者外,值得余感戴懷念良友甚多,
   諸如青年時併肩作戰之戰友,中年時切磋學術時之教師,老年時籌設職訓中心之同仁。
   不勝枚舉,衹有蘊藏五中,為伊人致永遠無上之恆念與祝福也!


  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學以求之也」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余之一生,受時局及家況影響,未能依序安然求學,頗感遺憾。但於工作中力求上進,學以致用,用窮再學,孜孜不倦,以廣見聞。不求沽名釣譽,但求完成任務,予心以安也。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236789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喜歡★mikimomo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壹、華夏近代滄桑... 後一篇:参、經歷...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a86189642
看到的人會變得幸福哦~ヾ(*´∀ ˋ*)ノ看更多我要大聲說3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