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2 GP

壹、華夏近代滄桑

作者:FantasticNap│2014-02-17 16:04:07│巴幣:4│人氣:288
壹、華夏近代滄桑



一、神州坂盪起因


  中華民族雄居東亞,向秉仁義理法建國興邦,以扶弱抑強共存共榮原則立國濟世。故能懷遠招徠,德蔽萬方,屹立世界五千年而不輟,此皆拜先聖先賢締造輝煌歷史,發展優良文化所賜,身為炎黃華冑,應深深引以為榮。

惜滿族入主中原後,以寡御眾,心力不逮,為鞏固其王朝貴族特權,致力鎮攝奴化政策,對內征撫兼施攏絡人心,對外封鎖國疆隔絕世界,閉關自守,坐井觀天,顢頇自得,粉飾太平。

斯時,正值西洋列強工業改革,科學猛進,民主自由思漸濫觴之際,清廷拒納新知,與國際學術潮流脫節。迨洋貨湧進市場,吸盡國家資財,堅船利炮侵入國土,震撼王朝社稷,方思興辦洋務以求追趕,但為時已晚,望塵莫及矣!致國勢日蹙,內憂外患沓至,導致列強萌生瓜分之野心。於是,帝俄染指蒙古新疆,日本侵略朝鮮、台灣及東北,德國強佔山東,法國併吞安南,英美勢力進入長江珠江流域等,情勢危殆致急矣!

滿清王朝腐敗自私,貽誤二百餘年之寶貴時光,使我國物質文明落差太遠,國力一蹶不起,險遭滅亡之禍!幸當我族先知先覺志工,發起革命救國義舉,在孫中山先生等倡議奔走領導下,經過十次失敗,終於推翻滿清專制王朝,建立亞洲首一五族共和民主國家,扭轉頹勢,力挽狂瀾,使列強之難而卻步!令滿清政府自行解體,滿州人紛紛歸化,共襄五族建國大業!






二、國賊作祟引來外患


  公元一九一二年 (民國元年),中華民國肇立,推舉孫先生為首任臨時總統,許多國家宣佈承認支持,但軍政實權仍為清廷餘孽袁世凱等人所把持,民主政治無法推行,國家仍舊陷於紊亂,孫公迫於無奈,隨即辭職出國考察,汲取先進國家經驗,完成其治國典籍,如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民權初步,知難行易,實業計劃等巨著,並公開實施講演,企冀啟發國人民主政治思想,以和平方式完成建國大業,但國內握有實權惡勢力,諸如袁世凱、張勳、曹錕、段祺瑞等,竟相繼演出「稱帝」、「復辟」、「賄選」及「臨時執政」等醜劇,而若干曾受新知之學者名流,囿於政治背景不同或個人偏見,批評孫公之學說,係抄襲洋人思想,不符合我國政治情勢,譭多譽少。

時值俄國革命成功,激進青年多嚮往馬列思想,欲將共產主義移植於中國,一時譁眾取寵,言論鼎沸。時共產黨左派列寧所創之第三國際盛行,公開以學者顧問身份,滲透我國各界中大肆活動,甚至供給武器執行城市恐怖叛亂工作。當時我國政治思想分歧,與軍閥跋扈橫行,交相禍國為患。而俄日英德法等列強,亦乘機支持軍閥政客作亂,陰謀擴展其殖民勢力範圍。
嗟呼!我民國成立達十年之久,依然陷於南北分裂,外敵環視危局,殊堪浩嘆!



  公元一九二一年 (民國十年),南方政府國會,認為國家已至非常時期,再次推舉孫先生主持國政,時孫公年五十六歲,目睹國事蜩螗,體認再無積極作為,革命大事勢將毀於一旦,於是產生以北伐統一全國之政策,旋因握有軍隊大權之陳炯明(率兵約廿營)叛變而擱淺。嗣得滬粵桂等地忠貞同志之擁護,改組政黨為中國國民黨,整頓教育,倡建大學,成立黃埔軍校,建立軍隊,且於廣州上海等大埠,親自講述其政治思想與方略,並由學優名士筆記,刊印成典冊,大肆宣傳治國理念,用英文發表實業計畫,號召外國財團華僑紳耆,投資共襄經濟建設。時共產思想氾濫,迫於潮流趨勢,採取聯俄容共政策,吸取青年而教化,允許共產黨參加國民黨組織,共同為建國奮鬥。共黨分子於是寄在國民黨內發展狀大,形成爾後亂源。

一九二四年 (民國十三年),孫公在北伐直前,又從事若干重大決定:元年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徵求黨員對國事意見,四月公佈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五月任命蔣中正氏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六月開學親自致詞,九月赴粵北視察軍隊,公佈討伐割據軍閥,發表建國大綱宣言,十月任命蔣氏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主持一切軍務,十一月呼籲迅速召開國民會議,主張廢除不平等條約,然後離粵北上,抵滬宣佈對時局改革主張,過日本辛勤奔走,深得國人之敬仰,因而獲得中華民國國父之尊號。惜天不給壽,痛於一九二五年 (民國十四年) 三月十二日,因積勞罹患肝癌逝世於北京協和醫院,得年六十歲。巨星殞落,陰霾瀰漫。軍閥撻伐更烈,列強恣意擾邊。國民黨內份子複雜,且產生傾軌分歧現象,國勢再陷於危殆中。



  公元一九二六年 (民國十五年) 七月,國府臨時主席汪精衛,任命蔣氏率軍北伐,併用撫剿兼施策略招討,翌年,擊滅長江流域軍閥勢力,奠都南京。惜因共黨分子勾結國民黨內左派人員,推舉汪精衛等成立武漢政府,與南京政府抗衡,指責蔣氏為新軍閥,下令免其統帥職務,蔣氏乃下野出國,北伐因而停頓,後經國民黨內元老會議評論,認定汪精衛非法,並議決在國民黨內應排除他當黨寄生,於是武漢政府政權自行解體,汪精衛返回廣州,共黨分子退出國民黨,潛伏於各種機構中生存發展。

會北方軍閥連番相互惡鬥,使北方政府癱瘓。日本特務機關大肆進入東北華北,且公然出兵山東,支持軍閥張宗昌抗拒國府,蘇俄亦出兵騷擾西北邊陲,唆使蒙古新疆進行獨立活動,且派國際共黨幹員馬林、鮑羅廷等,協助中共於贛、閩、湘、鄂等省山地,建立紅軍,成立「蘇維埃」政權,國情又陷於危急,全國民眾,紛紛要求統一全國,抵禦外侮。

一九二八年 (民國十七年) 元月,國府決定再次徵召蔣氏出任總司令,揮軍北上,六月,張作霖敗北東北,被日本特務炸斃於皇姑屯車站,北方軍閥馮玉祥、閻錫山等審時度勢,自知地盤難保,多望風披靡,至一九三O年春,張學良通電服從中央,改懸青天白日國旗,華夏之外貌可為統一矣。但中共之黨員及軍隊卻在兩年中發展很快,據大陸出版之國共兩黨關係史所載,其「四次代表大會」黨員祇有九九四人,至「五次代表大會」時,其黨員已增至五七、九六七人,尤其在軍隊中寄生者最多。蓋當時北伐,成軍迅速,期編組系統複雜、北伐之目標一致、但意願各懷千秋,茲將期編組體系述如下:
  第一軍軍長何應欽,由黨軍加粵軍編成;第二軍軍長譚延闓,由建國粵軍編成;
  第三軍軍長朱培德,由建國滇軍編成;第四軍軍長李濟成,由建國粵軍編成;
  第五軍軍長李福林,由閩軍編成;第六軍軍長程潛,由湘軍編成;
  第七軍軍長李宗仁,由桂軍編成;第八軍軍長唐生智,由湘軍編成。
地方色彩濃厚,份子來源不同,易為共黨滲透,故在江西剿共前後作戰中,常有叛變情勢發生,例如:朱德係北伐軍廿五師師長叛變、彭德懷係第五師第一團團長叛變、陳賡係第三師師長叛變、林彪亦係團長叛變,不勝枚舉。

至公元一九三一年元月,紅軍於閩、贛、湘、鄂四省相交邊區,成立許多「蘇維埃」紅區政府,號稱擁兵廿萬,公然與政府對抗,並在長沙南昌省城發起暴動,五月政府召開國民會議,通過頒佈訓政時期約法,選舉林森擔任國府主席,蔣氏出任行政院長,兼負剿共任務,乃發佈剿共宣言,於江西南昌設立行營,主管全國剿共布置調度指揮事宜,惟汪胡等左派份子反對,且潛返廣東,勾結桂粵軍人,成立兩廣軍政府,與南京對抗,並派員向日本求助,引起愛國人士強烈批判,轉而暗中來往,是為爾後作漢奸之前奏。

八月,長江淮河發生空前大水災,湖北以次下游各省,災民數千萬流離失所,厥狀淒慘,共黨乘機裏脅難民作亂,長沙一度失陷,迫使政府動員圍剿。






三、「九一八」日軍侵華開始


  一九三一年 (民國廿年) 九月十八日,日軍突攻瀋陽,並佔領東北三省各路鐵道與重鎮,張學良初掌奉軍兵符不久,軍心未固,對日軍凌厲攻勢,將士意見分歧,和戰降退無法決斷,而向中央求援,但國府接掌全國治權未及二年,內有洪水氾濫,共軍竄擾,兩廣汪胡獨立,華北石友三、韓復渠、楊虎城等之割據,無力北上增援,乃指示張氏竭力阻止日軍進犯;擬循外交途徑解決,保全實力,不得已時,可退守山海關及其附近要地,等待支援。

東北軍民不明中央困難,對國府不立即出兵救援,頗表不滿。共黨份子與汪胡集團,藉機唆使流亡之難民學生,發動學潮工潮,晉京請願,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詆毀蔣氏為親日賣國賊,迫其下野,蔣為顧全大局,再辭去一切職務,回鄉靜觀其變。十二月日本軍人土肥原大佐,於天津劫持末代皇帝溥儀去東北,籌組偽滿州國。

公元一九三二年 (民國廿一年) 一月廿八日,日本出動陸軍數萬人,以龐大艦隊與飛機支援,范我上海吳淞地區,國軍第五軍及十九路軍,奮勇抵抗,鏖戰一月,未逞其願,後經國際聯盟干預而休戰,我國東北三省問題,併由國聯調查裁處。但日本巨大海軍艦隊,仍停泊華東外海,時進出長江巡戈。陸軍則分駐租界待命。共黨紅軍趁亂竄入閩浙蘇各省邊區,威脅京畿,伺機模仿列寧城市暴動方式奪取政權,國府在自日寇共軍雙重威脅下,曾一度遷往洛陽辦公。中樞惶惶,無法應對,復請蔣是入主國政,蔣請求祇擔任軍事工作,政務由國府另行遴員主持,免遭評議。

由於國家多年受戰爭之蹂躪,工商不振,財政困難,國軍之人員裝備,無法適時獲得補充與精進。以當時之軍力而論,難以應付三面作戰,經國府研議評估,乃釐訂「壤外必先安內」政策,其構想為:先將共軍圍困於江西山區,斷期補給線,令其萎縮,俾免流竄騷擾,影響全國政經建設。國軍主力北上,據守熱河、河北、察哈爾各省長城隘口,拒止日軍南侵,並支援東北義勇軍之游擊行動,留置部份國軍於京滬地區,防制日軍再次突襲,此種戰略部署,雖非上策,但就敵我各方實力分析,確為穩妥可行之方略,民眾基於厭戰心理,亦多予接受。



  公元一九三三年 (民國廿一年),日本不滿國際聯盟對東北三省之裁處,退出國聯,蠻橫霸道,繼續進犯,元月攻破山海關,直趨熱河省。二月,兩廣政權成立西南國防委員會,阻礙軍令調遣軍隊。三月,熱河省城承德失守,張學良麾下四個軍,在其父張作霖死後,即開始動搖,當張學良設宴誘殺楊宇霆軍長夫婦後,部屬軍心渙散,大部回歸東北老家,被偽滿州國收編,一小部分由馬占山率領從事游擊戰,其餘大部組織不全,綜計不到兩個軍,且思鄉心切,不堪日軍攻擊,節節敗退,蔣氏立即抽調守備京畿部隊兩個軍 (第二、廿五軍) 北上長城拒敵,親臨北平指揮,策定華北防守計劃,飭張氏率領所部 (約兩個軍) 至察、綏兩省整頓;防止日蒙聯合南侵,後調防陝西,監視楊虎城。

四月,江西新淦重鎮為共軍攻陷,剿共情勢惡化,蔣氏南下赴贛召開軍事會議,調整軍隊部署,策定抗日與剿共中程計畫,於廬山設幹訓班,講述抗日剿共策略,並積極改善交通、通信及補給設施,以立軍事行動。五月,日軍遭到國軍強烈抵抗,傷亡頗重。其所佔領之東北四省,須調整軍政工商編組,健全偽滿州國之力量,同時國際反應對日本不利,需暫停軍事行動。我方亦因共軍聲勢擴大,促使粵、閩、陝、川等省小軍閥蠢蠢欲動,必須立即繳撫綏靖。尤其需要爭取時間,整頓軍備,厚植國力,準備應付日後長期戰爭,祇得向日妥協,簽立塘沽協定,雙方暫時對峙,但日本特務機關爪牙,大量潛入華北華忠,製造糾紛,肆意挑釁,令我政府難堪。



  公元一九三五年 (民國廿四年),日本竟要求我國撤出河北省駐軍及行政機構,並將華北五省 (冀、察、魯、綏、晉) 特殊化,准許其開礦、築鐵路、減低關稅、走私毒品等惡行,令人切齒。所幸者,在此兩年時間內,將湘、贛、鄂、閩等省共軍,經我方積極圍剿後,無法生存,乃由贛省突圍西竄,經湘黔甘等省,留突兩萬伍千里 (中共誇為長征),抵陝北地區,其總計人員僅兩萬七千餘人。企求向蘇俄乞援未遂,進出道路為馬家軍所阻。未求苟延殘喘,乃喊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口號,與張學良、楊虎城結成「三位一體」,同聲相應。暗中滲透張楊部隊中,以民族意識為幌子,吸收張楊所部動搖份子,煽動反蔣情緒,尤其張部思鄉心切,中毒最深。



  公元一九三六年 (民國廿五年),蔣氏至西安主持會議,見其輕車簡從,伺其赴臨潼溫泉沐浴之際,張部乘機發起兵諫,劫持蔣氏,提出八項主張,大意為:「改組國民政府,停止內亂團結抗日,釋放政治犯,保障人民集會、結社、言論自由」等項。消息傳出後,全國震驚。南京國府召開緊急會議,派宋子文、孔祥熙、宋美齡等飛往西安主持談判,命何應欽率三師勁旅,車運潼關渭南一帶待命,時西安為張楊部隊駐守,蔣氏為顧全大局,同意停止剿共,邀周恩來至西安磋商而達成協議,蔣氏廿五日返京,中央亦公開宣佈接受三民主義思想領導,服從中央指揮,共同抗日,國府同意設置「陝甘寧政治特區」,具行政管轄權,將共軍抵達陝北之二萬餘人,賦予第十八集團軍番號,同意設置指揮部及必要直屬單位,任命朱德、彭德懷為正副指揮官,任弼時、鄧小平為政訓部正副主任,中央要求編成四師,每師轄三旅九團,並要求任命林彪、賀龍、徐向前、劉伯誠四人為師長。

國府認為其人數不符基準,應比照國軍編制,每師二旅六團,其兵力雖不足三師,仍賦予陸軍一一五、一二O、一二九,三個師番號,師長以下人事授權自行調處,每年按規定給予經費軍械之供應。並准於西安設辦事處,以資連繫,一場劇變至此落幕,張學良自願隨蔣氏去南京接受處分,後經軍法審判,處以無期徒刑,後改為軟禁,准自由行動,其部隊由張學詩、于學忠原東北將領統御之。爾後,中共即以「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之策略,向張楊及閻錫山部隊滲透,在華北東北敵後發展壯大矣!



四、「七七」對日八年抗戰


  公元一九三七年 (民國廿六年),日本見我自強團結,國立日趨壯大,爾後難以征服,奶先發制人,七月七日藉演習之名,於河北宛平蘆溝橋,向國軍發起攻擊,據我方敵後情報人員報告,敵動員集結陸軍約廿軍團,飛機約五百餘架,戰艦百艘,將大舉侵華行動。八月十三日又於上海登陸入侵,企圖水陸夾擊首都南京,我方亦調集數十萬軍隊應戰,日本揚言要三個月亡華,國府發表宣言,謂生死已至最後關頭,決心抗戰到底,全國軍民同仇敵愾,擁護政府決策,於是長達八年之抗戰展開,國脈族命之存亡,將在此一搏也!

蓋日本侵華企圖,於一九二七年田中奏摺中述之甚詳,彼曰:「欲稱霸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必先佔領滿蒙」,於今滿州、內蒙已囊括六年,對我國發起侵略之準備,已積十年功夫,故其軍隊戰力堅強,必然可想而知,所謂戰力,包括兵力、火力、機動性、偵搜力、通信及電子干擾力,指參作業效率等。然而我國軍隊年年征戰,政治不穩,工商不振,財力匱乏,科技落後,訓練不足,裝備窳劣,供應不濟,故國軍戰力與敵不成比例,日軍一個聯隊,足堪與我一個甲種師對抗,因此我軍戰略,必須採取以空間換取時間,以面制點線,消耗敵之戰力,以全民忍耐毅力,挫折敵之鋭氣,令其自陷泥沼兒無法自拔。

在戰術上,以避實擊虛機動打擊為原則,巧妙利用地形誘敵中伏,或據守要隘,消耗其兵力火力機動力,使敵進展困難,至美援到達後,轉守為攻,澈底消滅敵軍,茲將八年來重大事,敵我消長情勢概述如次:

(一) 一九三七年 (民國廿六年):

   1. 國軍派兵北上,決心應戰,令宋哲元將軍駐保定指揮。
   2. 發表對國是四點主張:強調希望和平;但不求苟安;
          準備應戰;而不求戰。應戰之後祇有犧牲到底。
   3. 召見各國大使,表達抗戰決心,中英借款成立協定。
   4. 北平失陷,發佈公告,致全國軍民同胞書,勉以犧牲到底,
          驅逐倭寇,復興民放,勿存僥倖之心。
   5. 「八一三」戰起,日軍攻擊上海,全面抗戰開始,為轉移日軍戰略攻勢方向,將日軍吸引
          至東戰場,於上海鏖戰兩月,迫使日方增兵江東。在國際方面,簽定中蘇互不侵犯條約,
          向國際聯盟遞送申訴書。中共發表共赴國難宣言附和。
   6. 日軍侵入山西,日機猛炸南京,策劃南京保衛戰,政府撤退至武漢辦公,下令撤退上海軍
          隊,日本請德大使陶德曼轉信和談,因條件苛刻,遭我拒絕。年尾南京失陷,日軍大量在
          東戰場增兵擬長期作戰。

(二) 一九三八年 (民國廿七年):

   1. 召集軍事會議,決定津浦、隴海、江東三方面之軍事部署。韓復渠抗戰畏退,下令拿辦。
   2. 二至四月,武漢方面,敵我空軍大決戰,我軍小勝。台兒莊會戰殲滅敵兩師團,但津浦、
          隴海兩方面失利,徐州失守。六月、江西馬當要塞失守,敵海陸空軍溯江而上,攻略武
          漢,為掩護政府西遷重慶,部署武漢保衛戰,敵動員十五個師團,飛機六佰架,兵艦五十
          餘艘,九月,湖北田家鎮要塞失守。十月,敵登陸大鵬灣,廣州陷敵,月底武漢淪陷。
   3. 十二月,召開南嶽會議,對粵桂黔湘等戰區作必要之部署,決定在桂林設行營,統籌規劃
          華南作戰。
   4. 日本首相近衛提出東亞新秩序案,發出調整國交聲明,被我駁斥。漢奸汪精衛,響應其聲
          明,由渝轉經河內而至南京,發電要求中止抗戰,成立汪偽魁儡政府,遭國人譴責,數年
          後傳聞病死於日本。

(三) 一九三九年 (民國廿八年):

   1. 元月,中常會開除汪精衛黨籍,並檢討敵我雙方總形式,認為敵已陷入泥沼,久耗必敗。
   2. 二月,日軍佔領海南島,指出此舉乃開啟日本向東南亞島國之先兆,希望友邦提高警覺。
   3. 五月,日機開始空襲重慶,統帥召集空軍將領,研討保衛大後方領空方案。
   4. 敵軍攻擊晉南魯南、黃河以北重要城市淪陷。敵機開始空襲成都。
   5. 九月,歐洲大戰爆發,德軍以閃擊戰術橫掃西歐。接見尼赫魯總理,商討中印合作大局。
   6. 十月,湘贛地區戰事又起,湘北第一次大捷,殲滅約四萬餘人,召開南嶽第二次會議,分
          析國際局勢,策訂未來反攻方略,頒發抗戰手本,崑崙關大捷。

(四) 一九四O年 (民國廿九年):

   1. 元月,公佈中俄密商,揭穿日汪密約。
   2. 二月,召開柳州軍事會議,檢討戰役,部署局部之攻擊行動。
   3. 三至四月,召開全國參謀長會議,訓話七次。研擬鄂中作戰指導要領。
   4. 五月,召開航空會議。敵發動襄陽之戰,以七個師團由紹陽迄鍾祥分五路進犯,我軍以有
          利地形,誘敵撲空,反遭我埋伏反擊,敵傷亡四萬餘人。張自忠將軍奮戰殉國,蔣氏親自
          撰文致祭痛哭。
   5. 六月,宜昌失守,安南緬甸受敵恫嚇,停運我物資。八月,部署黔滇防務,預擬日軍攻川
          防預計畫。
   6. 九月,中共多處進攻我方游擊區,國共互鬥又開始,川境空戰我方失敗。倭寇登陸安南,
          德意日簽定同盟協定,滇緬路在美方支援下重行開放。
   7. 十一月,我軍收復南寧。我提出英美三國合作方案。十二月,石友三謀叛,查實正法。頒
          令嚴格執行物價管制。

(五) 一九四一年 (民國三十年):

   1. 皖南中共新編第四軍,公然叛變,推翻中共諾言,統帥部下令解散,中共未加處理,此例
          一開,引起連鎖反應,為爾後叛亂創下惡例。
   2. 倭寇於豫南,江西上高,大舉進攻。長沙會戰第二次大捷,殲敵約五萬眾,敵軍之戰力,
          至此已開始衰退。我與美英簽定平準基金協定,美英先後聲明,戰後放棄在華一切特權。
      3. 十二月七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美海空軍受創甚重,翌日,日軍再襲駐菲美軍,未遭抵
          抗,美乃向日宣戰,我對德意日亦正式宣戰,第二次大世界大戰於焉展開,戰爭情勢,對
          我方日益有利。

(六) 一九四二年 (民國卅一年):

   1. 反侵略共同宣言,我與美英蘇等廿六國簽定於華盛頓,我方支持羅斯福、邱吉爾之言論。
   2. 我空軍遠征日本,散發日本國民書,促啟日本人民覺悟,日本空防發生此嚴重疏漏,日人
          議論紛紛。
   3. 我國為維護國際補給通路,派第五、第六、第六十六,三個軍入緬佈防,不受緬人歡迎,
          後遭優勢日軍攻擊,鎩羽而返,一部退入印度整補,成為新一軍,新六軍,反攻回國。
      4. 同盟國推舉蔣氏任同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並飛印度訪問,與甘地總理會談,街件印回
          教領袖,促成共同抗日,加強中印邦交。
   5. 長沙第三次會戰告捷,殲敵萬餘人,敵知難而退。
   6. 美、英、挪聲明放棄在華領事裁判權。蔣夫人奉邀飛美訪問,在國會演說,敘述中國抗戰
          對世界貢獻,呼籲美國應支持援助,早日擊敗共同敵人。

(七) 一九四三年 (民國卅二年):

   1. 敵軍於鄂西發動攻勢,我軍藉山地與石壘要塞與敵激戰,擊潰敵軍。
   2. 美第十四航空隊正式駐華,參與對日作戰,並協助我成立中美混合大隊,加強訓練。
   3. 羅斯福、邱吉爾在卡薩布蘭加會議,宣佈加強援助中蘇,法維琪政治宣佈放棄在華治外法
          權。
   4. 林森主席逝世,蔣氏當選國府主席,發行手著中國之命運一書,並頒佈實施行政三聯制。
   5. 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訪華。中、美、英、蘇在莫斯科簽訂聯合宣言,約定同日發表。
          日本海軍在太平洋兩次大戰均慘敗,已喪失其制海權。
   6. 湘西常德大戰,擊斃敵軍四萬餘人。
   7. 蔣氏赴開羅與羅斯福、邱吉爾舉行會議,商討聯合作戰方略,戰後歸還中國失土,包括東
          北三省、台灣、澎湖,恢復朝鮮獨立等和平條件,並發表聯合公報。

(八) 一九四四年 (民國卅三年):

   1. 我與美英軍聯合反攻緬甸,攻克緬北孟關、迦邁、孟拱、密支那。中國軍隊強渡怒江反攻
          滇西、克復松山、龍陵、騰衝等重鎮,繼續前進,準備於緬北與我駐印軍會師。
   2. 美國派赫爾利、納華遜來華,成立戰時生產局,並聘納華遜為顧問。
   3. 衡陽經四十八天之苦戰,突圍失敗而失守。
   4. 因兵源困難,發動十萬知識青年從軍,成立青年軍七個師。
   5. 日軍於華南作最後掙扎,於十月攻陷桂林、柳州、南寧後,深入貴州獨山騷擾,遭我痛
          擊,退返廣西河池與我對峙。
   6. 任命何應欽為陸軍總司令,於昆明成立總司令部,負責西南部隊及遠征軍之訓練與指揮作
          戰,策訂計畫,待命光復失地之重任。

(九) 一九四五年 (民國卅四年):

   1. 中印國軍於緬北南坎會師,中印公路首次通車,命名曰史迪威公路,自印度輸入物資得以
          暢通,自印度鋪設之油管到達昆明,從此作戰物資源援輸入我國,於是,國軍戰力大增。
   2. 敵軍進犯湖南芷江,我陸空奮戰,敵大部就殲。
   3. 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戰結束。中、美、英、蘇在舊金山開會,對日提出勸降牒文。美軍登
          陸硫磺島。
   4. 美軍第十航空隊增調中國作戰,中國陸軍反攻南寧、柳州、桂林得勝,陸軍總司令部推進
          至桂林,立即草擬反攻廣州計劃。美國空軍猛炸日本工業區,日受創極重。日本徵兵年齡
          降為十六歲。顯示其兵源涸竭。
   5. 長崎廣島被美軍投中子原子彈各一顆,日本國人及其軍政元老,咸感將有亡國滅種之禍,
          晉見日皇請求接受盟軍要求,於是日皇於八月十五日宣佈無條件向盟國投降,結束侵略戰
          爭。
   6. 九月二日麥克阿瑟將軍代表盟國在米蘇里艦受降,我國派徐永昌參予簽字。中國陸軍總司
          令何應欽代表中國統帥,於九月九日再南京受降。
   7. 國府劃全國為十六受降區,遭朱德反對並阻礙受降,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希望中國
          和平統一,並派馬歇爾來華調處之。



  檢討八年長期戰爭,中日雙方均蒙重大傷亡,中國版圖中,除外蒙古、新疆、西藏、西康、甘肅、陜西、寧夏、四川等各省,未遭日軍鐵蹄蹂躪外,其餘廿多省大都遭受戰火之摧殘,人民傷亡失蹤至少再千萬左右,軍隊傷亡與失蹤者約三百萬,財產損失無法估計,最後雖獲得勝利,卻造成國共內戰之局面。至於日本方面,據岡村寧次降書報稱:投入中國大陸地面部隊,計十個軍及直屬部隊,卅六個師團,四十六個獨立旅團,念個警備支隊,六個特別部隊,至少約二五O萬人。動用飛機二千架,內河戰艦百艘,空襲艦千隻,運用官兵至少約三十萬人,共計陸海空勤總兵力約二八O萬人。在投降後,俄國俘去五十萬修築西伯利亞鐵路,我遣返日俘一三O萬,其餘之一OO萬人,可能皆成為異鄉之怨魂也。

日本領土損失亦大,南庫頁島及千島群島,被俄奪取,朝鮮獨立,台灣回歸中國,太平洋代管之群島,被美軍佔領。物資及工業損失,亦是無法估計。倘非韓戰越戰發生,美國以日本為軍事基地,助其恢復工業,復甦經濟,日本支國力將不知衰萎何種程度! 日本若干軍政首長,戰敗切腹自裁,表示對戰爭負責,實質上是逃避罪行,諉過塞責而已。此輩少壯派法西斯份子,皆是日本歷史上永遠不可饒恕之罪人!亦是世界人類共憤之惡魔!



總之:無論是「九一八」、「一二八」、「七七」、「八一三」等事變中,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之國恥,日本軍閥以其犀利武器,無故屠殺我中華同胞,姦淫我婦女,強佔我土地,劫掠我物資,乃屬我中華民族之奇恥大辱,凡我中華兒女,皆不可抹煞忘記。蓋日本民族極具殘暴無理之民族性,偶談及二次大戰彼等暴行,及我以德報怨之事實,皆曰:這是上一代之恩怨,與我們無關,毫無慚愧感謝之色。且其右派份子,還想利用其走狗爪牙,滲入我國社會干預政務,製造分裂,其狂妄陰險之性格,與二次大戰之前,毫無改變。一些軟骨份子,且仰鼻息以為榮,衣食言行亦步亦趨,一副假洋鬼子之醜態,令人噁心。惟望我政壇人物,潔身自愛,勿墜入日本圈套之中,並糾正此種歪風,勿讓日本人藉經濟、文化、科技、生活習慣,逐漸腐蝕國人心性,奴化國人生態,慢慢墜入其殖民陰謀淵藪之中,盼國人千萬猛省之!






五、四年鬩牆之爭


  日本法西斯軍閥戰敗投降,美國援助歐亞作戰國家復興,並成立聯合國機構,負責執行全球和平繁榮大計,實乃中華民族起弱圖強之大好良機,無奈中共卻掀起內亂,運用政治、軍事、黨務三條路線,向國軍併列發起攻勢,實屬愚昧自私,令人痛心之極!

此次內戰中共經過八年經營,有備而來,在實質上占有優勢,國府方面因受日軍連年攻勢襲擾,黨政軍民陷於疲憊,數量雖多而質量上則居劣勢,雖然美方給予許多援助,並參與調處,但其不諳中共欺詐本性,反而成為中共避實擊虛之掩護,故四年來。談談打打,戰戰停停,江國軍整體作戰與供應計劃,弄得破綻百出,續續斷斷,最後被中共各個擊破。另加上前述之「接收不良」、「金融紊亂」,過早「光復還都」、「整編部隊」、「實施憲政」等大計執行不當,乃將八年抗戰之成果,被中共竊取,再陷人民於水火之中,爰將其中之週折大要,
摘如各次:

(一) 中國共產黨擴張軍利之過程:

  憶張楊兵諫,實際得利者為中共,國府同意停止剿共,將流竄至陝北之殘軍,編入國軍系統,正式賦予三個師番號,授予師長 (含) 以下之人事權,按時給予經費與裝備。中共於一九三七年八月編組完成,並設置陝北保安司令,由高崗擔任,肖勁光副之。在政治上取消「蘇維埃」政府,改稱為「陝甘寧邊區」特別行政區,設委員九人首席由林伯渠擔任。另外在皖豫鄂邊區收容圍剿中漏網之部隊,成立新四軍,軍長葉挺,編成若干縱隊,陳毅、栗裕、李先念等均曾任縱隊司令,爾後葉挺因公然叛亂被捕,各縱隊在敵偽地區自行游擊發展,仍受中共中央指揮調度。此際中共之正規軍及游擊已發展至約八萬人。

一九三七年七月開始,日軍約共廿一師團,飛機二千架,兵艦百餘艘,於華北、華東、華南發動全面攻勢,國府立即成立國防會議,徵求各政黨對國事之意見,中共周恩來、朱德、葉劍英參加開會,會中推舉蔣氏為陸海空軍大元帥,以軍委會為最高統師部,另設國防參會議,任命中共代表周恩來、林袓涵、秦邦憲及其他黨派各名流共廿三人參議委員,將全國戰地分為五個戰區,任命閻錫山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副之,指揮晉察緌陝北所有部隊,十八集團在作戰序列為第八路軍,被編入第二戰區作戰,自八月底先後渡過黃河,開往山西前線,一一五師前晉東北,一二O師前晉西北,一二九師除以三八五旅留守陝北外,於開赴晉東南,配合正面部隊作戰,從此後,中共人員向山西部隊及民間,以抗日保鄉名義大肆滲透與擴張,如組織「動員委員會」、「犧牲同盟會」、「決死隊」、「工人自衛隊」、「政治自衛隊」,此新興武裝名曰「新軍」,總數約七萬人,在建制上雖屬於閻錫山,事實上歸中共領導。

同年九月中旬,日軍第五軍團由察省南下,企圖突破平型關,直入代縣繁峙,切斷雁門關後路,然後進趨太原,廿四日敵以主力向平型關守軍發動猛攻,守軍奮鬥抵抗,時中共軍一一五師擔任右翼掩護,是為中共首次參加正面作戰,該師潛伏於平型關右側山區,阻止增援,日軍廿一旅團之一部,行進該師埋伏圈內,突遭襲擊,殲敵千餘人,毀汽車百餘輛,繳獲大量槍枝彈藥及軍衣,中共軍陣亡團長一員,死傷官兵數十人,是為中共大肆誇耀之戰績。十月一日敵攻擊太原,軍委會調十四集團軍衛立煌部為正面,扼守嵉縣原平至忻口之線,朱德率國共聯軍 (國三共二) 五個師為右翼,守五台山至峪口,第六集團軍楊愛源部為左翼,守寧武山區一帶,第七集團軍傅作義部為總預備軍,控制定袞、忻縣、太原、第一戰區部隊防守石家莊、娘子關、防敵迂迴側背,於是山西太原保衛戰展開,雙方傷亡慘重,我方第九軍長郝夢齡、五十四師師長劉家褀、一九六旅旅長姜玉貞,獨立第五旅旅長鄭廷珍等四員壯烈殉國,自八月底至十一月初,激戰兩月餘,忻口之攻防戰,餘時廿天。殲敵約二萬餘人,我方陣亡二萬多人,傷亡三萬人左右,中共傷亡約五千人,此為國共聯合戰之首次,也是最後一次。

繼之太原及永濟相繼失陷,日軍僅能佔據點線,山地縣市多為中共所控制,此後,日軍之攻勢轉向華中、華南及中南半島,山西幾乎成為中共發展基地,逐次向內蒙各省、東北吉遼山區、魯西膠東山區、蘇北豫東山區、豫鄂皖區滲透,攻擊我方游擊隊,強迫收編地方自衛隊,構成四個野戰軍之雛型,自一九三八年起,至一九四五年春,在七年中,據中共發佈資料,解放區已發展至十九個,總人口近一億,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抗日軍隊約計九十萬,民兵二百萬,實力增至百倍。



(二) 日軍投降前之政治紛爭:

  由於日軍攻下貴州獨山,重慶震動,檢討對日軍作戰中,敗多勝少,軍力與國土日益萎縮,經濟每況愈下,生活困苦。中共乃要求改組一黨專政之國民政府,於是所謂個民主義派人士如:張瀾、沈鈞儒、馮玉祥、郭沫若、陶行知、李濟琛、柳亞子等人及其主持之雜誌報誌,同聲呼應,一股改組浪潮,洶湧衝擊政府。四月廿三日,中共在延安招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改組政府三點結論,內涉及聯合政府之組織與階級成分等問題。一些盲從青年人也被唆使起鬨,且在華之美國高級人士如美駐華首席軍事代表史迪威、駐華大使高斯、軍事觀察組包瑞德等,亦受影響而偏袒中共。

蓋在一九四三年六月,羅斯福總統曾派副總統華萊士訪問,有意促成國共合作組成聯合抗戰指揮機構,以早日結束對日戰爭。但為政府婉拒,謂中國內政問題很複雜,希望美國勿予干預。故在下半年,以赫爾利及魏德邁瓜代高斯與史迪威兩人職務。十一月七日赫爾利以和平使者去延安訪問,且與中共簽定了關於建立民主聯合政府、聯合軍事統帥部及承認中共之合法地位的五項協定,因事前不諳國共鬥爭淵源,亦未與國府磋商,被我拒絕,由國府另提出三點「反建議」為赫爾利解窘,十二月廿一日,赫爾利致電中共,請周恩來到渝重新談判,周回函赫爾利要求國府先解決四個問題:(1) 取消邊區封鎖;(2) 解放政治犯;(3) 取消限制人民自由法令;(4) 取消特務警察。這些條件未為國府接受。回覆此為戰爭結束後之事項,將召開國民大會解決,戰爭中無法施行。

一九四五年元月下旬,周恩來再次抵渝,與宋子文、王世杰、張治中談判,赫爾利受邀列席,事前周恩來聲明,赴渝目標是向國民黨、中國民主同盟,提議召開黨派會議,作為國事會議之預備會議,以便正式商討聯合政府組織及其實現步驟,二月二日周向國民黨提出關於黨派會議之協議草案,主要內容為:(1) 黨派會議包括國民黨、共產黨,及民主同盟三方面,由國民黨負責招集,代表由各方自行推出。(2) 會議有權決定:如何結束一黨之治,如何改組現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並起草共同施政綱領。(3) 此施政綱領將來於國事會議通過,成為國家法案。(4) 會議應公開進行,保證各代表有平等也位及交往自由。國府認為在戰爭時期,召開政黨會議;改組政府士違背戰時法規,政黨分贓及推翻政府作法,不予理會,同意召開政治咨訊會議,由軍事參議委員會,指派國民黨、共產黨及美方組成三人小組,對於中共已擴張之部隊,實施整編與補給,並賦予任務,迅速打敗日軍結束戰爭,雙方意見,南轅北轍,沒有結果,周於二月十六日返回延安,至此,抗戰後期之國共談判暫告中止。

一九四五年五月五日至廿一日,國民黨於重慶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蔣氏在會中公開提出反共,反組織聯合政府主張,針對中共「七大」之三點建議,提出反駁,並對黨內同志提醒中共大肆擴軍,企圖顛覆政府,提出對中共鬥爭六條主張,如中共不予遵守,不惜發起反共內戰。另為順應民主風潮,制定若干政綱政策,諸如:農民政策綱領,土地政策綱領,工業建設實施原則,勞工政策綱領等,並訂於本年十一月十二日召開國民大會,通過憲法、實施憲政,歸政於民。並對馮玉祥等人提出「加強民主設施促成國家統一案」、「重新推選國民大會代表,草擬憲法,以便實施案」,均交付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慎重研討。並準備本年七月七日於重慶召開四屆一次國民參政會,中共表示不派員參加。

六月二日,其他民主人士黃炎培、褚輔成、冷遹、章伯鈞七位參政員,聯名致電毛周二人,希望國共兩黨恢復談判,中共表示要國民黨先放棄一黨專政,召開政黨會議,商組聯合政府,實行民主改革,否則不出席參政會,右為了爭取黨外人士好感,表示歡迎彼七人去延安訪問,商談國事。七月一日,黃炎培等六人 (王雲五因並未去) 飛延安訪問,與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林袓涵等兩次會商,協商兩點:(1) 國民大會停止進行,等重新改選國大代表後再議。(2) 速召開政治會議,由國民黨、共產黨、民主同盟及其他黨派派員組成,議題為「節數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民主聯合政府,重選國大代表」等問題,中共毫無讓步誠意。

七月十三日參政會如期召開,前兩問題擱置,僅討論「召開國大」一項,屆時對各項問題一倂解決,中間各黨派人士對召開國大,亦有不同意見,黃炎培、冷遹、江恆源認為有組織大黨意見未融通前,其後果堪虞。章伯鈞主張採納中共建議。左舜生、邵從恩等要求綏召國大,如必須召開時,應先召開政治會議。均傾項中共,未獲結論,召開國大一案暫時擱置,日本降前知政治鬥爭告一段落,中共之勢力亦因此提升。



(三) 日軍投降後之軍政紛爭:

  一九四五年七月廿六日,中英美三國發表波茨宣言,促日投降,日方拒絕,盟軍即出動千架飛機,輪番轟炸日本本土,日輕重工業生產被炸停頓,八月六日及九日投下兩顆原子彈,八月九日,蘇俄百萬大軍,在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指揮下,分四路進入我國東北作戰,並通知中共華北游擊隊接應,同日,毛澤東發表聲明號召其部隊對日寇作最後之一戰,翌日朱德命其八路軍、新四軍立向東北日軍及偽滿軍發起攻擊。統帥部令何應欽陸軍總司令指揮所部向武漢、長沙、衡南、廣州,發動攻擊,日軍望風披靡,於是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受降儀式已於前述,但其執行方式,卻引起中共及俄國之不滿,蓋此時中共軍隊發展武力已近百萬,其統領地域均百萬平方公里,民兵超過兩百萬。

日軍總投降人數約一二八萬人,偽軍六十餘萬,分散駐紮各省縣,統帥部所訂之受降接收方式,同意東北四省由俄軍受降接收,免引起中俄之糾紛。其餘劃分為十六個受降區,令各路反攻部隊儘快速到達受降區,處置接收任務。對中共軍政首長,未列入受降名單,對龐大之中共軍隊,命其原地駐防待命,令偽軍於原地維持地方治安。十五日,朱德令飭岡村寧茨及被中共控制之部隊,應向中共軍隊投降,並要求統帥部收回不公平之命令,岡村寧茨向盟軍遠東總司令麥克阿瑟請示,裁定應由國民黨軍隊受降。俄國見狀亦表不平,乃於東北受降時,將貴重機具、工業設備,約值二十億美元,全部運走,將俘虜伍十萬充當勞工,遣去修建第二條西伯利亞鐵路,將輕武器裝備,及六十萬偽軍與東北四省行政權交中共接收,故中共軍隊搶先進入東北,獲得大量寒帶裝備武器及兵員,為爾後全面叛亂之資本。

美國遠東總部惟恐俄軍南下,襲捲中國大陸,影響其東南亞大戰略部署,乃調集海空軍運輸部隊及陸戰隊,幫助國軍運兵,在兩月內運送路運十四個軍,四十一個師,八個交警總隊,美參謀總長指揮令駐華第七艦隊,已受降遣俘名義,直接在各重要港口登陸協助。九月七日美艦六十艘開進長江,九月卅日,美海軍陸戰第一師 (約一萬八千人) 在塘沽登陸,占領秦皇島以北葫蘆島等港口。十月三日,美陸戰第三師 (約一萬八千人) 在秦皇島登陸。十月十一日,美陸戰第六師 (約一萬六千人) 在青島登陸。美海航空隊三個大隊,進駐北平、青島。美國駐軍總數超過十萬人,貸款援助物資約六十億美元、美總統杜魯門答應,在抗戰時所允援助之卅六個師裝備,將繼續完成。

在美國大力支援下,國軍精銳部隊約五十萬大軍進入東北,奪回瀋陽、長春、錦州、哈爾濱、四平等大城市之點線,大部戰爭面仍控制在中共與偽軍手中。此一戰略部署,重蹈拿破崙與希特勒,於寒地犯莫斯科之覆轍。其一,各點成一線,距離太遠,不能構成犄角互相支援。其二,補給線太長,且要海運轉口輸送前方,無法適時供應作戰。其三,國軍部隊之戰士,絕大部分為南方人,不能適應寒帶之生活與作戰。其四,若干兵器不堪於寒地使用。其五,缺乏寒地服裝及訓練。其六,不熟稔寒帶天候與地帶之特性。因此於三年之後,這批精銳部隊,在中共「圍點打援」與「阻援打點」之戰術交互運用下,被各個殲滅。耗損國軍精銳部隊達四分之一,實屬我方戰略上重大錯誤。



(四) 蔣毛談判:

  當日軍尚未投降之前,經過國共兩黨及中間份子之多次會談接觸,國共雙方認為和平尚未絕望,所以中共「七大」會議決定,請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飛赴重慶與國民黨主席談判,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從旁拉攏並保證毛之安全。毛等三人於八月廿八日到達重慶,於機場發表來渝目的,「是商討團結建國大計,反映全國人民爭取和平民主願望」,頗具煽動性,受到中間人士及知識份子之歡迎,乃由國民黨派出張群、王世杰、張治中、邵立子等,代表與周恩來、王若飛接觸,由中共提出問題予以討論,九月二日,毛澤東提出在國共兩黨談判有結果時,應召開各黨派及無黨派人士代表,參加政治會議等八項原則性意見,次日,周恩來等又具體提出十一項談判方案,內容均圍著以前的老問題週旋。

國民黨主席蔣氏堅持「軍令統一,政令統一」,共軍須整編,取消解放區,等四項原則,其間中共對軍隊整編與解放區稍有讓步,同意按照六比一或五比一之比例,將中共軍隊相對編成廿個或廿五個師。在解放區方面,在民選原則下,中共退出廣東、浙江、蘇南、皖南、皖中、湖北、湖南、河南 (不含豫北) 等八個解放區,將部隊撤退到長江以北。經過四十三天談判,國共雙方代表於十月十日簽訂下「國民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所謂「雙十協定」,其內容概括:承認中共提出之"和平建國基本方針",承認要"堅決避免內戰",給予"人民某些民主權力",接受中共"召開政治協商會議"之建議,承認"中共軍隊可編為廿師",關於軍隊國家化,解放區地方政府問題,停止武裝衝突及國民大會等問題,未達成協議,雙方繼續談判,毛澤東於十月十一日返回延安,周恩來等留渝繼續談判。

此一協定表面上冠冕堂皇,但其最重要課題:「停止武裝衝突」,「地方政府權屬」兩項,未作時間空間之概定限制,致在談判後,共軍盡量擴張地盤,破壞各鐵路之交通,企圖阻礙國軍之接收工作。國軍亦不甘示弱,自平綏鐵路、同蒲鐵路、正太鐵路、平漢鐵路、津浦鐵路、隴海鐵路等線前進,佔領華北各重鎮並維護交通之暢行,在美方運輸艦之支助下,東北戰區副長官杜聿明率軍至秦皇島地區登陸,向熱河遼寧前進,華中地區由五、六兩戰區進出桐柏山大別山地區清除共軍根據地,華東方面由卅二集團軍將浙東新四軍擊滅,國軍動用兵力數量達一二O萬,長江以北地區,佈滿內戰之陰霾,長江以南地區大致順利完成受降接收任務。

但因戰爭氣氛醞釀昇高,國府對中間黨派及民主人士溝通不良,金融問題處理欠當直接影響軍民生活,例如:國府規定二百元偽幣兌換一元法幣,造成接收人員以法幣套購物資,囤積居奇,壟斷市場,使物品供應失調,人民生活困苦,對國府怨聲載道,痛恨國府官員貪汙無能,於是反內亂反政府情緒逐漸昇高,中間黨派及知識份子,都有左傾趨勢,大眾要求停止內亂,召開政協會議。美國方面鑑於華北東北兩地區尚未順利接管,國共軍隊互相衝突,民主意識高漲,有礙於東亞安定及其海權勢力部署,於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廿七日,杜魯門批准調回親國府之赫爾利,派陸軍上將馬歇爾為「使徒」,來華調處國共爭端,並授意國府按「雙十協定」,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五)馬歇爾來華調停國共紛爭:

  馬歇爾係西點軍校畢業,但具有民主政經學識素養,其聲望茁起甚早,與麥克阿瑟同為美國五星上將,但其才華出眾,曾任國務卿,對戰後歐洲復興提出四點計劃,頗具盛名。伊來華後第一件工作為促成國府召開政治協商會,十二月十六日中共出席該會代表到達重慶,其成員為周恩來、董必武、王若飛、葉劍英、吳玉章、陸定一、鄧穎超等人,為了搶奪先制,廿七日提出「立即無條件停止內戰」之書面建議。國府回應「須先恢復鐵路交通」,在馬氏協調下中共同意主張在鐵路線上雙方均不得駐軍運兵,經多次磋商,於一九四六年元月五日,達成關於停止國內衝突協定,及由張治中、周恩來、馬歇爾組成三人小組,開始協商停戰細節,三人小組舉行了六次會議,元月十日國共雙方分別下達,自十三日午夜十二時生效之停戰令。

同日在北平成立「軍事調處執行部」,由鄭介民、葉劍英和美國駐華代辦羅伯森三人組成,附則停戰之執行。元月十日,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開幕,出席代表共卅八人,內計國民黨八人,共產黨七人,民主同盟九人,青年黨五人,無黨派者九人。會議由國府召開,商定事項亦由政府實施。政協會議之中心議題,為「政治化民主」和「軍隊國家化」,經過廿三天,舉行十次會議及分組討論;作成決議如下: 

1. 改組政府問題:國民黨被迫讓步,停止一黨專政,規定國民政府委員會為最高國務機關,設
 委員四十人,在約法時期國民黨佔廿員,其餘半數由他黨派員擔任,但涉及施政綱領之變更
 ,須有三分之二委員通過。國府對某一決議之否決,須有五分之三以上委員同意,國府委員
 會還有對各部會首長之任免權。
2. 關於軍事問題:討論十分激烈,中共提出政治民主化和軍隊國家化同時進行,細節在研究。
 國民黨主張先交出軍隊給政府,由政府統一控制調度。青年黨主張文人治軍,軍與黨分離,
 兩黨均須交出軍隊。最後通過民主同盟主張,軍隊屬於國家,軍黨分離,軍民分治之大原
 則,由三人小組續商兩黨軍隊處理細節。
3. 國民大會問題:國民黨堅持保留一九三六年所選代表一二OO人,中共與民盟讓步,但須擴
 大名額為二O五O人,七百人為中共及其他黨派選出,一五O由東北與台灣選出,其制定憲
 法須四分之三代表方為有效。
4. 憲法草案問題:國民黨主張維持「五五憲草」原案略予修正,但中共與其他黨派均反對,決
 定成立修憲委員會,修改五五憲草,採用國會制,三權分立之政體,並訂定地方自治原則。
5. 施政綱領問題:接受中共之和平建國綱領,規定和平、民主、團結之原則,保障人民自由民
 主權力。國府並允立即釋放廖承志、葉挺,以示誠信。

以上五項議案,對中共和民盟及無黨派人士而言,實質上頗為有利,國民黨內激進份子均表不滿。重慶各界民主人士,趁機也大搞街頭活動,在政協開會期間,隨即組成了政協會之協進會,每天邀請政協會中所謂民主人士至滄白堂報告會議發展及辯論情形,進行造勢活動,引起愛國群眾之不滿,乃發生暴力衝突,致傾向中共方面人士,受到干擾,其報社遭到群重破壞,並擴及北平及昆明等地,發生學潮及暗殺事件,但到騷擾者,卻指責是國民黨特務份子所為,又種下雙方不信任之禍根。

三月一日至十七日,國民黨召開六屆二中全會,席上許多極端委員,不滿政協決議,公然通過推翻政協決議,限中共軍隊在三個月內接受整編,其佔領地區內之政治、經濟、金融、文教等,應遵照政府法令執行,勒令中共在解放區停止一切暴行,並飭國防部草擬進軍計劃。據傳聞馬歇爾態度,在不干預中國內政之原則下,祇作軍事之調處,伊主張撤回東北軍隊,先集中軍力,廓清黃河以南地區中共部隊,鞏固我方政權。然後進展至長城之線,將中共軍政力量分割成東西兩部份,最後用政治手段或軍事手段,將其擊敗,蓋中共勢力在七年中已發展至相當龐大範圍,無法一戰而殲滅也。但國防部過份高估自身實力,且忽視北方寒地特性所產生之困難程。未採用馬歇爾之意見。草率擬訂野戰戰略計劃,其第一步即進軍東北及熱察諸省,覓敵決戰,第二步在連雲港登陸,企圖打通津浦北寧鐵路,與關外部隊會合,第三步掃蕩蘇、魯、豫、皖等省之共軍。如此部署,使作戰線零亂,補給線延長而複雜,易被共軍切斷,陷於各據點孤立狀態。

三月下旬,在美海軍支援下,進入東北四省者約計十五個軍之美械裝備精銳部隊,佔領了承德、秦皇島、葫蘆島、錦州、瀋陽、長春、四平、哈爾濱等大城市,形成一條狹長之戰略地帶,但中共正規軍避免與我決戰,以其收編之偽軍及民兵,與我軍纏鬥,且利用南方人不宜於北戰之我軍弱點,逐次增加我方傷亡,切斷補給線,將我軍圍困於大城週邊,然後以正規軍配合民兵,運用「圍點打援」及「阻援打點」之戰術,逐次將各大城市區國軍擊滅,至一九四八年冬結束此一戰役。



  一九四六年三月,美軍在我國設立軍事顧問團,抗戰期間應允之卅六個師重裝備運訖,其中計各種火砲約七千門 (因當時無法空運) 及其彈藥為主,另將戰後淘汰之飛機亦千架,艦艇二七O艘,及價值八億元之剩餘物資贈予我國,國防部獲得此批兵器,又增編十幾個美械師,兵力頓形增強,五月周恩來領導之代表團,由滬遷移南,京六月六日三方代表徐永昌 、周恩來及馬歇爾開始談判,希望儘速結束東北衝突,恢復交通,整編軍隊等問題,中共認為可個別解決,目的在拖延時間,消耗國軍戰力,國府洞察其奸,於六月十七日提出停止內戰五項條件:
(1) 讓出蘇皖邊區,(2) 讓出膠濟線,(3) 讓出承德以南地區,(4) 東北在十月十五日以前退至黑龍將、興安、嫩江等省,(5) 山東山西兩省須退出本年 (一九三五) 六月七日以後佔領之地區。中共答覆謂以上五地區,乃從日偽軍手中接收,不願讓步。於是一九四六年六月廿六日,以進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全面發起攻擊,國軍動用正規兵力約為二百萬人 (計一九三整編旅),共軍約一二O萬人,但有大量民兵支援,運用機動與游擊戰以避實擊虛應對。

此一區自古以來即屬大戰場,軍閥時期曾建有避戰設施,中共進入中原後,即在各省邊區山地,經營許多根據地,當國軍發動攻擊,其正規軍即轉入山區根據地避戰,故在四個月攻勢中,雖佔領百餘城市,但卻損失廿萬部隊,十月中旬攻占張家口後,部隊需要保守城市維護交通,攻勢有逐漸減緩趨勢,而駐守東北五十萬大軍,亦同樣被城市點線膠著,無法轉用。此際,馬歇爾見國軍已居優勢,建議國共兩黨直接談判,乃由周恩來、董必武與陳誠、王世杰、邵力子等五人直接會商,但互相指責,毫無結果。宋慶齡亦發表對時局主張,呼籲建立聯合政府,馬歇爾亦表示雙方在僵持下去,美國將退出調處。倘雙方以戰爭決勝負,中國民命及經計耗損,將無法估計,絕非二三十年可復甦,並布望按停戰協定事項,在本年底前完成。

八月底,馬歇爾七次赴廬山與蔣氏商議,希望將東北部隊撤回關內,以鞏固長城以南地區,並暫時停戰,使軍民獲得生息,培植國力,均遭蔣氏拒絕。九月中旬周恩來致函馬歇爾,主動提出恢復三人談判,因馬未獲國府應允而拒答。九月下旬周恩來以中美無磋商餘地,憤而離開南京至上海,並先後致馬歇爾三份備忘錄:
(1) 對美國出售剩餘物資給國府表示抗議,並希望凍結該項物資之出售。
(2) 要求馬氏轉達國府安排三人小組會議發怖停戰命令。
(3) 宣佈周即赴上海等待回覆,若決定召開三人小組會議,即回南京。

馬歇爾將周之備忘錄轉交國府請示 (因馬在廬山七次謁蔣碰壁後,即不願直接與蔣會談),周之備忘錄經蔣氏批閱,准允停戰十天,迅速恢復三人或五人小組會談軍事與政治問題,馬將國府回覆函轉交周恩來後,周又致馬備忘錄,內容大致為如次:(1) 同意恢復三人小組會談,(2) 雙方軍隊在關內者應恢復元月十三日位置,在東北這應恢六月七日之位置,就其原駐地實施整編,(3) 政協決議由五人小組會談,(4) 國府委員會中,中共與民盟應佔四十席中之十四席,(5) 行政院與國府委員會同時改組,(6) 以政協決議草擬憲法草案,(7) 國大召開日期及其增加新名額由政協綜合小組協商決定、此備忘錄轉致國府後,未予理會,乃於一九四六年十月十一日佔領張家口,當家國府下令單獨召開「制憲」之國民大會,十七日陳某對中外記者招待會上說:將於三、五個月內能消滅中共軍隊,和談之門乃被關閉。



  第三方面見國共雙方僵持不讓,對彼等本身利益有損,對國家前途尤其不利,願出面調停,國府為表現民主風度,願接收第三方面建議,因此先後有孫科、雷震、張君勱、沈鈞儒、黃炎培等人去滬,邀請周恩來等赴京重開談判。由於第三方面之努力,十一月十日,中共代表周恩來、董必武,國民黨代表孫科、吳鐵城、邵力子,民盟代表張君勱、羅隆基,青年黨代表曾琦、陳啟天,無黨派代表莫德惠等,在南京舉行非正式會談。中共堅持停戰令由國共雙方頒布,關內國軍應恢復一月十三日以前位置,國民黨堅持八項和平條件為談判範圍,因而和談夭折,十一月十九日周恩來宣稱目前祇有回延安,留下董必武繼續協調。國民大會原定十一月十二日召開,為了等待中共代表名單,延至十五日開幕,開始制憲及審憲作業,此一行動又引起各黨派間,及國民黨內權力鬥爭,使國家內政又帶來無限糾紛與煩惱。

一九四七年元月十八日馬歇爾奉召回美擔任國務卿重任,調處工作由司徒雷登代理,臨行發表聲明大意如下:他認為國民黨內有優勢之反和談份子,而且包括軍事政治領袖,他們反對聯合政府,信任武力可解決問題。批評中共所採取路線,顯示不願促成公允妥協,中共所提最後要求,解散國會及國軍退回元月十三日位置,為政府所不能接受,認為和平解決無望。

一九四七年元月廿九日,美國國務院宣佈:美國政府決定放棄國共「調處」工作,退出三人會議,盡速撤回美方軍事調處執行部人員,馬歇爾調處至此結束。繼後,中共駐上海、南京、重慶、北平等處聯絡人員亦相繼返回延安。和平之門,從此關閉矣!



(六) 國共正式熱戰開打

  戰前情勢之分析,就戰略部署之態勢而言,敵居內線,我居外線,我欲勝敵,必講求迅速分進合擊,包圍殲滅。但我軍各部隊卻分散部署於東北、西北及華南地域,且交通線被敵方控制,中共主力集中於魯、冀、豫、晉、察各省,易於集結優勢兵力,對我各個擊破,故馬歇爾蒞華之初,即建議放棄東北,集中兵力廓清黃河以南地區,整頓部署後,再向長城之線進軍,其目的即在調整不利之戰略態勢也。其次,在戰術方面,我方各級將領,仍固執於抗日時期之防禦思想,不敢機動打擊敵人。又步、砲、裝甲諸兵種間缺乏連絡通信,陸空運絡亦如是,故均停頓在各自作戰之框架中,失去美械裝備之聯合作戰宗旨。

就兵員素質而言,中共部隊大部份為北方人,慣於樸素生活,能吃苦耐勞,性格剛毅沉著,樂於服從盡責,以當兵為榮,故勇敢善戰,亦自古以來養成之習性。我方軍隊多為南方人,生活企求優裕,性格聰敏活潑,見異思遷,責任心差,份子複雜,多被迫而來,怯於作戰,尤畏寒冷,不習慣北方生活,故在東北之軍中,有凍斃和凍斷手腳趾頭及耳鼻之事情發生,影響士氣甚大。綜合言之,我方兵力雖然數量優勢,但質量上卻遜敵甚大,此乃勝敗之關鍵。

至於影響軍事作戰之其他因素亦多,前文曾略為提及,綜合其犖犖大者簡述如次:(1) 接收工作欠善,招致民怨;(2) 通貨惡性膨脹,影響軍民生活;(3) 不與友黨合作,形成孤立;(4) 徵兵流弊百出,壯丁寢食不安;(5) 敵後組織、宣傳、情報、效率太差,尤不能與軍隊配合;(6) 治安不靖,牽制軍隊行動;(7) 不當之競選,瓦解團結意志;(8) 領導統御不當,造成派系對立,不互相支援;(9) 不採納友邦善意,運用外援物資不當,本國無能製造,外援停止,軍實即感涸竭;(10) 居上者,性格孤僻,高估自己,低估敵人,往往下達錯誤決心與指示。厲行緊韁控制,高級統帥部,經長越級指揮,干預團營之行動。養成下級部隊指揮官忍耐等待心理,部隊處處陷於被動。國軍在這種條件下作戰,求勝困難。

中共目睹軍政、外交、經濟、民情已轉趨優勢地位,為其致勝良機,於是決定撕毀協議,在軍事上放手一搏,其戰略指導方針為逐次決戰各個擊破,以最少兵力吸住國軍東北、西北兩方面大軍,集中全力擊破津浦鐵路地區國軍、威脅京畿神經中樞,迫我自保,將我軍擊滅於中原,然後渡江南下,分別行戰略性追擊而解決戰爭,據云:此一戰略計劃,出之於劉伯承之手,蓋劉曾留學法國多年,隊拿破崙之內線作戰戰史,研習頗詳也,茲將雙方之軍事行動,簡略摘述如次:
  一九四七年春,屯駐東北之五十大軍,無什發展,被迫據守各大城市據點,日漸萎縮,統帥部擬將此精銳部隊,調入關內運用,但須掃清津浦、北寧兩路地區之中共軍隊及民兵,同時為了牽制此一作戰,對西北中共之老巢穴,發起攻擊,乃產生延安與魯中之戰: 

1. 延安之役:西北長官部所轄部隊約為四十萬,但任務非常繁重,其一,對陝北甘寧地區之封
 鎖,其二,對宜川、潼關、靈寶間黃河之防禦,對寧、甘、青三省馬家軍之監視,對新疆之
 支援,對陝南之守備,抗戰勝利前後,派出一個軍、空運雲南支援貴州獨山方面抗日,派二
 個軍支援新疆鎮壓回變,派四個軍接收北平、石家莊及鄭州,維護交通安全。派二軍赴晉南
 支援二戰區,共計卅萬餘,手頭掌握兵約十萬眾。據空中偵察,有千餘輛馬曳托車,分為四
 個縱隊,於陝北軍渡附近渡黃河向晉北竄去,判斷係中共中央機構撤退之徵兆,但並無部隊
 蹤跡,後據情報確認,共軍一野部隊集中全力攻略太原與大同,僅留下約兩萬部隊,盤踞延
 安城郊,由彭德懷、賀龍指揮。

 三月十四日胡將軍以三整編師圍攻,十九日克延安,時余任補給區監護營長,押運軍品於陝
 北開設補給站,見延安乃是一座空城,僅於百餘老弱逗留街頭,共軍撤退時將水井及通信線
 路均予破壞。利用地利及民兵對我方進行游擊,其指揮部撤至長城邊關口之榆林,企圖引誘
 我軍進剿,而由晉南進窺關中平原,胡將軍未中其計,將大軍回西安週邊,僅留一整編師看
 守延安及其外圍,發動政工人員攜帶白麵、布匹及日用品安撫民眾,以廣招徠。此一戰役,
 雙方無正面接觸,傷亡甚少,但中共忍痛放棄延安,在政治號召上,頗受影響。


2. 魯中之役:以泰山為中心之綿亙山地,為控制華北、華東兩大平原之樞紐,自古即為兵家必
 爭之地,抗戰中期,韓復渠賣國伏法後,其部隊即盤據山區,後由中共蘇魯區游擊隊收編,
 成為陳毅、粟裕基本部隊,光復後又接收汪偽軍約十萬人,勢力約卅萬眾,主力在泝蒙山
 區,一部在膠東,與國軍抗衡,國軍欲打通津浦路向北寧路進出,必須消滅該敵,乃在攻下
 延安直後,於同年四月向該敵發起攻擊,由顧祝同率軍十餘整編師,約四十五萬人向魯中進
 攻,並包含有最精鋭之七十二師及七十四師,領導率先前進,由於山地地形複雜,重裝備運
 動困難,疏於搜索偵察。敵軍分別由兩翼包圍攻擊,四月下旬敵軍攻克泰安,七十二師突被
 襲擊,損失兩萬餘人,五月,七十四師,行至蒙陰東南的孟良谷,又被敵軍包圍,全軍覆
 沒,師長張靈甫陣亡。

 此兩師失敗後,統帥部震動,即再調四師前往增援,但因敵居高臨下,頑強抵抗,我部隊傷
 亡甚大,乃改攻為守,並以一部進至魯安以為犄式,敵乃停止前進。經此一役,我軍戰力大
 減,政府忙於實施憲政,金融每況愈下,民心士氣欠佳,同年政府頒布動員戡亂令,引起友
 黨及知識青年不滿,紛起「抗兵、抗捐、罷課」等活動,局勢至為紊亂,乃觸發中共之大舉
 攻勢行動。


3. 中原之役:一九四七年六月底,晉、冀、魯、豫等省敵野戰軍 (二野),向中原地區發起攻
 勢,兵分東西兩路迂迴前進。其主力約十三萬人,在劉伯承、鄧小平領導下,於魯西地區渡
 過黃河天塹,向我軍攻擊,我軍驟不及防,頓遭襲擊,經過一月之激戰,我軍損失約六萬
 人。七月中旬,蔣氏飛達開封,從山東、陝西調集十一個整編師,分五路向魯西圍攻,並擬
 在開封以東,開掘黃河水淹劉鄧之軍。八月七日,劉鄧進退兩難,乃冒險從昔日之黃河泛區
 小道,渡過渦河、淮河而進入大別山老巢,威脅武漢。其希路兵團,在陳賡、謝富治率領
 下,於豫陝我兵力薄弱地段,強渡黃河,向豫西挺進,進入豫鄂陝邊區山地,威脅鄂北,敵
 之攻略中原計畫,乃告得逞。

 令我黃河以南部隊,大受震撼,尤其劉鄧之軍竄入大別山,使武漢至南京間之防線頓形暴
 露,國府下令成立國防部九江指揮部,由國防部長白崇禧任其總指揮官,調集南方半數以上
 部隊,部署長江防務,以一部進剿大別山區敵軍,但因敵眾我寡,力不勝任,至十二月底,
 我河南省及其週邊部隊,在劉伯承、陳毅、陳賡三路共軍之合圍之,被殲滅約廿萬人。且中
 原地區約有百餘小城市被中共佔領,作為搜括物資,裏脅兵力之泉源。我軍分別被隔離於東
 北、西北、華北、膠東等省之點線地帶,形成孤立,戰略態勢極為不利。

 此時若斷然放棄東北,將部隊海運至膠州灣,連雲港登陸,與華北部隊,圍殲陳毅粟裕之部
 隊,破其犄角之形勢,然後進剿立足未穩,劉伯承、鄧小平皖南大別山部隊,豫西陳賡之數
 萬人交由胡宗南與鄂西軍隊夾擊,或可挽回中原被圍之急,但國府卻實行分區防守清剿之下
 策,將全國劃分為廿個綏靖區,另於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華東成立五個剿共總司令
 部,將部隊分置各綏靖區數個旅,依敵情由各剿總調度運用,等於軍閥時代割據之態勢,兵
 力完全分散,運用時,各自顧地盤,調動協調更加困難,增加敵方各個擊破機會。

 自一九四七年底至一九四八年夏,戰略戰術完全處於被動,造成更大損害,在東北失去了四
 平與營口等十八座城市,損失兵力約十五萬。華北損失十三萬,太原陷於包圍中,西北損失
 約四萬,共軍收復延安與洛川,華東損失約十四萬、失去泰安濟寧,華中失去洛陽、開封與
 襄陽,損失約十五萬,半年之中,國軍方面約損失九十三萬人,總兵力降到三二O萬。其中
 正規軍一九八萬,可用於作戰者一七O萬,且分別牽制於五個戰場。關於共軍方面則增至二
 八O萬,正規軍二OO萬,可參予做戰。一九四八年八月初,國府於南京召開軍事會議,決
 定縮短戰線,截併綏靖區,集中兵力實行重點防禦,策劃撤退東北,確保華中,經營華南,
 但意見紛紛,舉棋不定。中共見機不可失,決定發動全面攻擊,首先擊破華東國軍,佔領濟
 南,揭開戰略決戰之序幕,繼而產生遼瀋、華北、徐蚌 (共軍稱為淮海戰役),等三大戰役。


4. 遼瀋之役:一九四八年秋,中共東北野戰軍 (四野) 已發展至七十萬 (內有偽四十萬),國軍不
 適寒地生活,已減至五十五萬,而正規軍只有四十八萬,分別困守長春、瀋陽、錦州,三個
 孤立據點,中共認為發起關內大決戰,必先解決東北問題,免去後顧之憂,使林彪四野部
 隊,亦可助關內一臂之力,乃於九月制訂遼瀋作戰指導方針,決定先打錦州,封閉國軍撤退
 與補給之門,同時準備趁勢撃滅來援之瀋陽長春國軍,乃一「阻援打點」及「圍點打援」兩
 戰術之聯合運用。

 中共軍九月十二日發起攻勢,包圍錦州,令國軍補給線中斷,引起全東北及關內之震動。九
 月卅日蔣氏率三軍總司令及高級幕僚,飛抵北平召開緊及軍事會議,組成援錦州東進兵團。
 十月二日又飛瀋陽,組成援錦州之西進兵團,意在東西夾擊之下,解錦州之圍。但東進兵團
 行至塔山,西進兵團行至山縣打虎山,均被中共軍佔領陣地所阻止,於是發動攻擊,但因天
 寒降雪,進展困難。十月十四日中共軍對錦州發起總攻,經卅多小時之激戰,錦州失陷,約
 十萬兵力瓦解,剿總副司令官范漢傑被俘。未幾駐守長春之六十軍長曾澤生,陣前叛變,另
 一副總司令鄭洞國被迫放下武器。

 中共軍攻陷錦州後,向長春回師,在黑山與打虎山之線與廖耀湘軍遭遇,在眾寡懸殊情況
 下,被中共軍包圍撃滅,廖亦被俘,繼後中共軍輕易攻陷瀋陽及營口,至此東北國軍全被瓦
 解。自九月十二日中共發起攻擊,至十一月二日結束戰爭,歷時五十二天。瀋遼決戰後,中
 共軍獲得許多砲兵與重裝備,實力大增,中共軍總兵力增至三百餘萬,國軍總兵力降至二五
 O萬。毛澤東在新華社發表評論,認為中共實力已到達轉捩點時期,要勇敢於關內地區發起
 戰略性之大決戰,預期一年要解放全國之狂語。


 在一九四八年,國軍部隊曾又作了一次調整,五個剿總名稱及地區不變,更改綏靖地區與整
 編師、旅名稱,改為兵團、軍、師、團等編制,每兵團所轄軍之數目不固定,軍分甲乙兩
 種,甲種軍為美械裝備,有編制之山野砲營,乙種軍無砲兵,純以步兵重兵器為火力之骨
 幹,因此在運用調度上,發生許多爭執,影響彼此合作。一九四八年底,國府控制土地幅
 員,尚有大半壁河山,但在長江以南無正規部隊守備,僅在川、鄂湘、贛蘇各省,約有十餘
 個戰餘之軍,在重新增兵整備中。可以作戰之較佳部隊約八十萬,於徐州京滬守衛首都,華
 北傅作義約有六十萬,其中有五個軍係由西北胡宗南調來,華中白崇禧約有卅萬,守備豫南
 皖西、江西約有十五萬,守備贛北之江防,西北胡宗南僅有兵力十五萬,因山西太原被圍,
 要應付陝北晉西敵軍,國軍總兵力約二百萬,可作戰者約一五O萬,皆分別擔任防禦任務。
 中共總兵力約在三五O萬以上,可用於攻擊者,至少一五O萬,兵力民心均佔絕對優勢。


5. 徐蚌之役:一九四八年秋末,中共中央軍委會,即開始策劃徐蚌會戰,攻略屏障南京上海之
 國軍主力地域,直接威脅軍政經濟中心,然後分別各個消滅各省之部隊,在戰略上乃屬內線
 作之典型指導。當時駐守此一區域之國軍總指揮官為劉峙,統兵約八十萬,其中二十萬守京
 滬,六十萬集結於徐州附近,以主力佈署連雲港至商邱地帶,一部置於蚌埠為二線防禦部
 隊,利用隴海津浦兩鐵路交通之便,以轉運兵力及補給品,並將戰車集中徐州,以支援各方
 之作戰。中共中央軍委會決定由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指揮部,鄧小
 平為書記,統一指揮二野三野及地方部隊約六十萬人,展開國共兩軍空前大決戰。

 十一月六日至廿二日,中共於徐州以東新安鎮,碾莊地區突破,擊敗黃伯韜兵團,隨即轉向
 南旋,於十一月廿三日至十二月十五日,中共軍於宿縣雙堆集地區,擊敗黃維兵團,切斷宿
 縣與蚌埠南京之補給線。十二月一日,因補給中斷,杜聿明率領三個兵團,棄徐州向西轉
 進,四日被劉伯承部隊於蕭縣與永城之間地區包圍,八日,突圍之孫元良兵團被擊潰,孫獨
 自潛逃。其餘西兵團則陷於孤立,給仰賴空頭接濟,廿日至廿八日連降大雪,空投停止,國
 軍飢寒交迫,軍無鬥志,中共發展政治心理攻勢,敦促杜聿明效倣鄭洞國、孫良誠等榜樣,
 立即下令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杜聿明拒絕,但有下級官兵,經不起誘惑,約萬餘人投降或
 逃避。一九四九年一月八日,全線突圍,中共軍亦發起總攻,經過四天激戰,擊敗杜之兩個
 兵團約廿五萬餘人,杜聿明被俘,邱清泉殉國,李彌率部份逃出,此次戰役歷時計六十五
 天,國軍損失五十五萬餘人,中共乃佔有華東、中原、東北等版圖。戰力轉變為極大優勢。


6. 華北之役:當徐蚌戰役進行時,國軍華北剿總傅作義即大為驚怵,將所屬六十萬大軍,分別
 向張家口、北平、天津、塘沽之地收縮,企圖西進綏遠或海運南方,正在猶豫不決之際,中
 共中央於十一月中旬,指示東北野戰軍主力,急速秘密進入關內,結合原駐華北兩兵團及地
 方部隊,共約一百萬人,十二月十一日中共軍委會下達作戰指令,決定林彪、羅榮桓、聶榮
 臻組成總部,林彪任書記,統一指揮戰役之進行。十二月上旬,中共完成了對北平、天津、
 彰家口、塘沽、石家莊之各個包圍態勢,並採取「圍而不打」、「分隔控制」之方式,先穩
 住傅軍,然後分別攻擊,各個擊破其外圍據點,將主力包圍於北平市、用和平手段解決。

 中共用優勢兵力於十二月廿三日攻克新保安,全殲傅之嫡系精銳主力第卅五軍,廿四日攻克
 張家口,天津守軍警備總司令陳長捷拒絕放下武器,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共軍對天津發起
 總攻擊,經卅小時激戰,擊滅國軍十三萬人陳長捷被俘,十七日攻陷塘沽,切斷了海上撤退
 之構想,至此,傅作義之廿萬守軍,被困於北平市絕境,經過中共中央及野戰軍派幹員,多
 次談判爭取,傅軍接受了和平改編條件,元月卅一日,北平宣怖「和平解放」,平津戰役歷
 五十六天結束,此役除駐守塘沽之國軍五萬餘人,乘船撤退外,國軍計損失五十二萬餘人。

 此役結束後,整個華北地區,為中共囊括,僅西北一隅,尚有胡宗南十萬餘人扼守秦嶺一帶
 山地,江南京滬地區約有廿萬人,華中剿總於武漢鄂西一帶尚廿餘萬人,總計可作戰部隊,
 不過五十萬眾。羅廣文號召四川民眾,成立新軍十個師,響應冷淡,桂系、湘系、贛系部隊
 尚處於搖擺不定之態勢中,國軍至此,可謂已至窮途末路矣!希望以長江天塹之險,阻止共
 軍南渡,以和談方式緩和共軍三五O萬人之攻勢,實乃癡人夢想。


7. 再次和談:早在一九四八年十月,鑒於軍事失利,蔣氏曾致函美總統杜魯門,儘速軍援,並
 發表聲明支持國民政府,遭到拒絕,美大使司徒雷登向美國務院建議,勸蔣氏退休,讓位給
 李宗仁副總統,或其他政治人物,為和談製造有利條件。因此李宗仁會同國防部長兼華中剿
 總白崇禧,以桂系實力加壓蔣氏下野,以便取而代之。斯年十二月廿四日及卅日,白崇喜兩
 次致電蔣氏,乘平津、京滬、武漢尚在我掌握中之際,迅將謀和誠意,轉告友邦及公諸國人
 冀獲支持,李宗仁隨即宣佈五項和談建議:(1) 蔣氏下野,(2) 釋放政治犯,(3) 言論集會自
 由,(4) 兩軍各退卅里,(5) 劃上海為自由市,撤退駐軍,任命各黨派人士組織上海政府,邀
 請中共代表於上海舉行和談。同時,湖南主席兼綏靖司令程潛,亦致電蔣氏表示同意李白之
 建議,白崇禧並威脅武漢方面將與中共單獨和談,湘、鄂、豫、桂四省參議會隨聲附和。

 一九四九年元旦蔣氏發表文告,謂只要中共一有和平誠意,能作出確切表示,政府必開誠相
 見,願商討停戰與恢復和平具體辦法,其原則為無害國家獨立完整,有助人民休生養息,不
 破壞憲法,中華民國法統不中斷等。毛澤東亦於元旦發表新年獻詞,題目為「將革命進行到
 底」,內容大要為革命戰爭已得到普遍勝利,世界友邦亦肯定其合法性,要以革命手段消除
 一切反動勢力,建立人民民主專政之共和國。元月十四日,毛澤東發表了更強硬之和談八條
 件:(1) 懲辦戰爭罪犯,(2) 廢除現行憲法,(3) 廢除「偽」法統,(4) 依據民主源則改編一切
 反動軍隊,(5) 沒收官僚資本,(6) 改革土地制度,(7) 廢除賣國條約,(8) 召開沒有反動分子
 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南京國民政府及其所屬機構之一切權利。

 此公告一宣佈,一些所謂民主黨派,國民黨內主張和談份子,及被戰爭蹂躪得家破人亡之盲
 目民眾,皆予響應,將十一年戰爭造成之惡果,都推在國民政府及蔣氏身上。於是於一九四
 九年元月廿一日,蔣氏宣布引退,但仍保持國民黨總裁身份。次日,李宗仁發表就任代總統
 文告,大意謂:承認三內戰所造成人民之災害痛苦,是國民黨之責任,希望透過和談達成結
 束戰爭之目的。並積極進行謀和活動:當天以代總統身份,電邀李濟琛、童伯鈞、張東蓀等
 民主黨派人士來南京,共謀和平運動。指示行政院決定政府和談代表,選出邵力子、張治
 中、黃紹竑、彭紹賢、鐘天心五人擔任。電知中共並請告知會談地點及時間。另派邵力子、
 甘介侯去上海訪晤宋慶齡、章士釗、顏惠慶、黃炎培、羅隆基、張瀾等民主人士,從旁襄
 助,又派南京、上海兩地人民和平促進團派代表,赴北平試探中共之意向。

 其次,承認以中共主席元月十四日所提八條件為和平基礎,並實行七大和平措施,其大意
 為:(1) 將各地剿總,改為軍政長官公署,(2) 取消全國戒嚴令,(3) 裁撤戡亂建國總隊,(4)
 釋放政治犯,(5) 取消一切戡亂法令及啟封報館雜誌,(6) 撤銷特種刑事法庭並廢止其條例,
 (7) 通令制止特務活動,對人民非依法不能逮捕。李宗仁致電毛澤東迅速指定談判地點時間。
 元月廿五日,中共發言人發表談話要點為:基於毛澤東元月十四日所提八點基礎談判,不准
 討價還價、地點,待北平問題解決後 (此時傅作義尚未放下武器),概定為北平,談判代表中
 不歡迎彭紹賢之類人物。歡迎南京、上海、人民和平代表來北平見面,二月六日南京地方人
 民和平代表邱致中、吳裕至北平,由葉劍英接待,說明毛八點之意義。二月十四日上海地方
 人民和平代表顏惠慶、章士釗、江庸、邵力子等人至平,由葉劍英、董必武、聶榮臻、羅榮
 桓等接待交談,廿二日兩代表團人士,乘機到石家莊,由李維漢陪往平山縣西柏坡村 (中共中
 央另一巢穴),晉見毛澤東、周恩來,交換和談意見,帶了毛氏致李宗仁函件返京滬,為和談
 開啟了大門。

 但蔣氏雖已引退,仍以黨總裁身份處理軍政大計,對毛提八條件,堅決反對,尤對懲治戰犯
 一條更為憤怒,乃策劃行政院長孫科遷往廣州,孫於兩難情形下辭去院長,李宗仁請何應欽
 接任,何於三月廿三日組閣,使和談得以進行,次日召集院會,重新擬定和談代表名單,以
 張治中為首席代表,其餘為邵力子、黃紹竑、章士釗、李蒸、劉斐 (後加入),接著李宗仁、
 何應欽與各代表集會四次,針對毛八點提出九點和談腹案:(1) 雙方確認和談為全國人民之要
 求,所談之主題,端在國家元氣之如何保存,人民痛苦如何解除,國家政策如策定,政治制
 度如何建立,以謀長治久安,關於戰爭責任問題,不應再提。(2) 同意重新制定憲法,起草人
 士我方應有相當比例人數。(3) 關於法院問題與憲法有關,可合併商討。(4) 雙方軍隊應分期
 各就原駐地改編,使軍隊國家化。(5) 沒收官僚資本一節,原則同意,另行磋商條例辦理。(6)
 改革土地制度,原則同意,另商條例辦理。(7) 關於賣國條約,由未來政治就獨立自由、平
 等互惠原則,逐次審查,加以修訂或廢止。(8) 同意召開政治協商會,並由該會產生聯合政
 府,所提名額,國共相同,餘為第三方面人士。(9) 代表團抵平後,向中共正式提出商談之
 前,應就地停戰,並參酌國防部所提軍事最低要求執行 (內容有七點、文繁省略)。


 一九四九年四月一日,和談代表抵平,立即與李濟琛、沈鈞儒、黃炎培、譚平山、傅作義、
 鄧寶珊等左翼人士接觸。同時與中共代表林伯渠、葉劍英、聶榮臻、李維源等人個別交談。
 四月十三日,就毛八條內容討論,開始由周恩來綜合說明:關於第一條懲治戰爭罪犯問題,
 可以略為讓步,但對主要罪犯不可輕恕。戰爭責任應由國民政府承擔,凡是撕毀協定,挑動
 戰爭者應予懲辦,如真心悔悟,爾後不再犯罪行者,可以寬大,有人問:「對蔣氏怎麼
 辦」,答曰:他能做到後者,可此照辦理。對於日本戰犯,國民政府處置錯誤,待新政府成
 立再討論。關於第二、三兩條,廢除舊憲法,舊法統,無多大爭議,照辦。關於第四條,改
 編軍隊,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依各地區情況,定出集中地點,開往整編,第二階段,
 分區改編為人民解放軍正規部隊,此一工作繁重,須時很長,應設置一整編委員會辦理。第
 五條沒收官僚資本,對於特權豪門依勢侵佔者,一律沒收。對小規模且有關民生者,可繼續
 經營。第六條關於土地改革制度,先減租減息,再重分配,非解放地區,亦得照辦。第七
 條,廢除賣國條約,由新成立之聯合政府,負責審查處理。第八條召開沒有反動份子參加之
 政治協商會。成立聯合政府,接收南京國民政府及其各級政府之一切權力。南京政府在聯合
 政府未成立前,應維持現狀,勿讓反動份子破壞。對原國民政府之公務人員,中共負責為他
 們找出路。其中最難解決癓結、端在「解放軍渡江接收政權」以及「改編部隊」兩項,沒有
 結果,國府代表在會談中提出四十個意見,但中共祇接受其中之一半。

 雙方將其協議紀錄,各報其主政者請示。四月十五日,舉行第二次會議,中共代表團提出最
 後修正案,共八條廿四款,周恩來重申對「渡江接收國府政權」與「改編軍隊」兩項,絕對
 不能讓步,我們要革命到底,不蹈辛亥起義與北伐妥協之覆轍,中共願意等候改憲至本月廿
 日,如屆時國府仍不簽字,則人民解放軍立即過江。十六日張治中派黃紹竑,屈武攜帶和談
 修正案飛往南京請示,李宗仁對此重大決策亦不敢做主,即派人送溪口請蔣氏過目,同時召
 集桂系要員開會,黃紹竑在會上發言,認為不必與蔣同呼吸,同命運。簽字後,李宗仁可任
 聯合政府副主席,桂系部隊可在一年後改編,屆時桂系人員可得較優待遇。蔣氏看過文件,
 祇寫請「德鄰兄卓裁」,附一小箋曰:「無論簽字與否,共匪都要渡江,等於無條件投
 降」。十九日,李宗仁電請中共延長簽字時間,電示張治中拒絕簽字,要求重新停戰協定。

 四月廿一日晨,共軍在安徽蕪湖附近之荻港偷渡成功,於是江防守軍軍心動搖,中共軍二、
 三野戰軍主力,分成三路,於江西湖口迄江蘇江陰五百公里之間,以強大砲兵火力掩護強行
 渡江,分向京滬、杭州、南昌進攻。四月廿二日蔣氏召集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於杭州聚
 會決定在政治上,宣告中共無理要求過苛,和談破裂。軍事上,由行政院長何應欽兼任國防
 部長、指揮三軍繼續作戰,國府遷廣州辦公,與中共抵抗到底。


8. 最後一戰:當北平談判期間,國府在江南所有兵力不足一百萬,而長江上起宜昌,下至上海
 約長二千公里,實難形成嚴密之江防,乃將長江防務劃成兩個長官部統轄,自宜昌迄湖口,
 為華中長官部防區,兵力約有廿五萬,由白崇禧指揮。自湖口至上海為華東長官部防區,兵
 力約四十萬,由湯恩伯指揮,另調集海軍兵艦一二O艘,飛機六十架,構成立體防預戰,重
 點置於京滬一段。原西北、西南、東南諸長官部防區不變,除西北長官部尚有十五萬兵力要
 應付對陝北晉南共軍外,其他各省均無兵力可抽調。關於中共方面,集結二百萬兵力待命攻
 擊,其中一百萬,係第二、三野戰軍編成,由劉伯誠陳毅等指揮,負責攻略京滬、浙、贛、
 閩等地區,其次五十萬係第四野戰軍編成由林彪指揮,負責攻略鄂、湘、川、粵等地區,再
 次五十萬係由第一野戰軍編成由彭德懷指揮,負責攻略陝、甘、寧、新、青等地區,中共中
 央早已部署完妥,一待下令,隨時開始行動。

 四月廿一日,安慶至蕪湖之線,貴池至湖口之線均被突破,則集中兵力向鎮江江陰防線猛
 攻,江陰要塞守備隊投降,其所有兵力全部渡江完畢,直趨京滬、京杭兩線進展,廿二日克
 江浦、浦鎮,廿三日占領浦口,開啟南京北門。海軍二艦隊司令林遵於廿二日深夜率艦廿五
 艘,於南京東北巴斗山江面叛變,廿三日夜,中共軍進入南京城。然後,克無錫、蘇州、杭
 州、紹興,至五月十二日,圍攻上海,湯恩伯收集殘部約廿萬人,利用堅強工事及空軍支
 援,展開上海保衛戰,中共軍層層猛進,將上海外圍各縣市逐步佔領,廿五日進入市區,突
 破蘇州河防線,次克寶山、獅子林、吳淞等戰術要點,已無險可守,湯乃率五萬餘人由上海
 撤退至定海和台灣,其餘十五萬人瓦解,廿七日宣怖上海棄守。華東戰事就此結束。

 五月十四日,中共四野林彪部隊,於漢口以東圍風鎮至武穴之間渡江突破防線,守備武昌至
 嘉奐縣之十九團司令張軫叛變,打破白崇禧之防守計畫,白氏乃率其桂系部隊約四個師,經
 湖北退往湘南。華中方面祇有宋希濂之十四兵團約三個新編軍在宜昌之線防守。爾後宋部撤
 入川西峨嵋被俘。

 五月十七日,中共第二野戰軍攻克九江,廿二次克南昌。五月廿日,中共第一野戰軍攻佔西
 安,胡宗南率三個軍退守秦嶺及漢中,爾後轉進西康,於一九五O年三月底,全部瓦解。八
 月四日,湖南省主席程潛及第一兵團司令陳明仁,暨鄉耆唐生智等百餘人發起通電,贊成和
 平解放,中共軍進入長沙。八月廿八日,中共派傅作義、鄧寶珊去綏遠董其武放下武器,董
 乃傅之舊部,願跟隨傅行動,九月十九日率其部隊四萬人,及回族代表卅於人,依照北平方
 式放下武器降共,此例一開,雲南盧漢,西康劉文輝,新疆陶峙岳、色爾漢等相繼均率軍投
 靠。九月底中共乘勢,以迅速手法於衡陽寶慶地區,擊滅桂系四個師,直趨廣州,蔣氏飛重
 慶,成都巡視,雖然見到胡宗南、宋希濂、羅廣文等一面,終因久戰兵疲,所剩部隊部過兩
 三萬人,乃飭轉進至西昌,不得已時,進入緬泰邊境從事游擊。

 蔣氏再飛海南島,部署軍政人員撤退台灣事宜,十二月七日,宣佈國民政府遷設台北。隨政
 府遷台灣兵力約六十萬,其中卅萬為身經百戰之官兵。政府各級官員及家屬約卅萬,坦克三
 百輛,飛機五百架,船隻七百餘艘,黃金三千萬兩。(資料摘自德國專欄作家施羅曼) 從此在
 戰後艱苦之台灣,滲淡經營,重建復興基地。殘破之大陸山河,在毛共極權控制下,設下鐵
 幕,進行慘烈之清算鬥爭,例如:「三反五反」以略奪資財,「大鳴大放」以誘出右派整
 肅,「大小四清」以篩出異己份子,「大煉鋼」、「深根密植」以拆磨工農,「人民公社」
 以牢籠全國人民,「文化大革命」以踐踏中華文明,早菅人命,歷時近卅載,直至一九七七
 年鄧小平上台向右修正為止,中華民族所遭劫難,無法言喻。


(七) 檢討評論:一九三六年,張揚兵諫,迫使國府停止剿共,為中共解危,從此虎歸山林,任
其縱橫矣!蓋中共本質,崇拜馬列思想且善於組織宣傳等伎倆,具備國際政治背景,抗戰前劣跡斑斑猶存,故在釋圍後政府應予嚴加監控,公開派國府要員,以補給連絡為名,隨其中樞行動,並公佈規定其活動範圍,限制其兵力發展數量,如有愈越,應會同其他友黨以媒體輿論制裁,令其知難而自行約束。詎料政府竟將它交予二戰區閻錫山編入戰列部隊,參加作戰,准其在晉東晉南活動,實為重大錯誤之決策。蓋閻錫山本屬軍閥餘胥,具有割據地盤落伍思想,山西地形高亢,產豐富煤鐵,自古即為控制華北要地,為兵家所必爭。

閻茁起後,建設同蒲鐵路 (狹軌),及兵工廠,能製造大砲與裝甲車,編組五十萬大軍,民國廿年代,曾與馮玉祥聯盟進窺中原,為南京國府所敗,從此堅守山西地盤,足不出晉,但軍老師疲,抵不住日軍攻擊,故同意困踞陝北之中共軍及綏遠傅作義部隊入晉相助。詎料中共軍入晉北後,大肆滲透閻軍,兩年中譁變約卅團部隊,閻深為恐懼,故將中共調守晉東南。意在「放馬出柵」丟掉包袱,中共軍得償宿願,大力向華中、華東及內蒙發展,八年擴張為九十萬眾,與國府分庭抗禮,爭奪戰勝果實,中央與閻氏,皆難辭其咎。


其次,抗戰末期中共軍隊及民兵,既已擴張如此龐大,且據有十餘游擊區,此一事實,國人黨及美軍人員,俱已知悉,豈能掩蓋忽視,國府應面對問題,皆受事實,在受降接收名單中,列入若干名額,以示公平,並規範其地域,避免亂竄,破壞整個接受大計。可惜執政當局,意用事,缺乏遠見,在十六個受降接受地區中,獨缺中共名額,致引起中共極端憤慨,友邦及民人士均表不滿。故朱德隨即發表反對聲明,要自行受降接收,軍隊開始擴散行動,使我軍政受接收,產生極大干擾,甚至兵戎相向,種下內戰禍根。再者,分配受降接收地區,未考慮爾後略戰術之部署與運用,軍隊佈置分散,互相支援困難,補給尤為不易,致處處陷於被動,遭敵各個擊破而落敗。茲將其因素概略分析如次:

1. 忽略廣泛人民意願:自民國建立迄抗戰勝利為止,歷時卅四載,幾乎每年皆有戰爭,人民生
 活於硝煙戰火之煎熬中,痛苦萬分,普遍均有強烈厭戰心理。固然挑釁者為中共,但當政者
 為國民黨政府。為大眾所仰望,故策訂政略大計時,須以民心為依歸,應平心靜氣,以國脈
 民命為前提,儘力避免內戰。即令以發生衝突,亦應將戰事導向於局部化、邊緣化,以不影
 響全國之大局為原則。惜當時主政者與好戰份子,自恃兵多將廣,美援充足,竟悻然接受中
 共全面挑戰,與魔鬼拼鬥,因而喪失民眾與友黨支持,造成失敗之基本原因。


2. 不明國際與外交趨勢:二次大戰結束,無論戰勝與戰敗,兩者俱傷,亟待休養生息,恢復元
 氣,世界各國民眾反戰厭戰情緒高漲,均企盼其政府協助重建家園,復甦經濟,安渡太平生
 活,絕不同意其政府再參予他國戰爭,乃理所當然趨勢。抗日期間,美國予我方大量軍經援
 助,其目的在希望我方能拖住日本大量陸軍與部分海空軍,無法實施逐島作戰,侵犯美國本
 土,並冀海陸夾擊日軍,促其早日投降。戰後繼續供應軍援,其目的在期盼我國成為東亞安
 定力量,維護美國以海制陸之地緣戰略,戢制蘇俄勢力突破圍堵之政策,並非鼓勵我國進行
 內亂。故而派遣德高望重且深具政治素養之五星上將馬歇爾為特使,來華調停國共內爭,其
 用心可謂深遠。

 馬特使蒞華後,見共軍已發展至九十萬,具有大量民兵約二百萬作後盾,深知無法將其消
 滅,國軍雖居外線,數量約三五O萬,但戰線綿長而零亂,補給運輸困難,乃建議調整戰略
 部署,將東北部隊調入關內,東北四省交由中共接收,將各省共軍均調關外駐屯,並由美國
 給予相當物資支援。據說此案在和談時已獲毛澤東之同意,並選擇吉林省佳木斯為其政治中
 心。但蔣氏不信任中共承諾,未予同意,爾後馬特使多次調解均遭拒絕,乃終止和談黯然歸
 國,隨後杜魯門政府亦發表聲明,放棄調解和談,撤回和談人員,未幾美援亦告中斷。形成
 孤立獨自作戰,乃失敗之次要原因。


3. 不知善用黨派協助鞏固政權:民主政治精神,在顯示政治民主,政權共享之特性,所以黨
 外有黨,黨內有派,乃政治競爭正常現象,勿須視為怪異。但是中國國民黨及共產黨均屬革
 命政黨,曾互相合作以戰爭方式取得政治地盤,雙方政要,均相信「槍桿出政權」之迷思,
 此為形成內戰之另一原因。以當時情勢而言,國民黨擁有土地、人民、軍隊物資,均佔極大
 優勢,依據「西瓜靠大邊」邏輯,中間黨派應向國民黨靠攏才對,可惜領導者之胸襟狹窄,
 黨工人員亦缺乏遠見,使中間黨派人士,均為中共羅致運用,舉例而言:在一九四九年革命
 委員會 (民革),中國民主同盟 (民盟),民主建國會、民主促進會、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等中間政黨,以及無黨無派人士,區域代表、人民團體代表、軍隊代表、
 華僑代表、宗教代表、少數民族代表等,均搜羅無遺,開會結束,所選出之副主席計有朱
 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琮、張瀾、高崗六人之多。倘當年我方主持政協時,多設幾位副
 主席和委員,則黨內外皆大歡喜矣!


4. 通貨膨脹金融破產、軍隊乏糧餉:抗戰期前,使用"法幣",初與銀元幣值相同,和銀元
 同時混合通用,至政府遷重慶後,物價開始上揚,市面銀元銅元絕跡,一律採用紙幣,中國
 數千年來,一直採用硬幣,對紙幣興趣缺缺,(漢武帝曾發行皮幣民眾不表歡迎而止) 致物價
 日日高漲,政府為抑制物價,一面實施管制,一面提高月薪待遇,使軍公教人員得以生活。
 在民國卅二年間,美國為配合軍援,曾空運黃金卅噸,供國府穩定幣值,但主管財經部會,
 未利用此金採買物資,增加生產生活必需品,以平抑物價,卻用不智方法,出售黃金收回法
 幣,名曰「黃金存款」,未及一年,黃金售盡,物價仍居高不下。乃改換幣制,發行金元
 券,人民不信任紙幣,拿出銀元、銅元作交易媒介,軍公人員持金元券購物,民眾拒絕,因
 此軍隊每月副食及薪餉均發生困難。

 民卅七年,政府見金元券被拒絕,為順應民情又發行銀元券,廢止金元券,但政府並無充分
 銀元銅元兌現。民眾仍拒絕接受紙幣,使軍隊同樣遭遇生活上之困難,於是政府以金塊作為
 解決軍用之需要,規定每兩黃金折算七時銀元,官兵每月薪餉副食費同時降低,兵卒不分等
 級,每人每月八銀元,士官軍官每高一階加一元,待遇菲薄無以維生,且上級發給之經費,
 全為金塊,官士兵每天副食每月薪餉,分配支付之換算甚為疾首,因此產生許多擾民於不法
 事件,令帶兵、財務人員、無法解決、攜帶金塊貪汙逃亡之情事,不斷發生。軍紀敗壞至無
 法收拾程度。兵法云:「軍無食用則散」,貨幣改制及惡性貶值,則成為失敗之催化劑也。



  以上四項不過犖犖大者,其他關於 「過早還都」、「整軍不當」、「戰略戰術錯誤」、「豪門特權作祟」等,前文已予記述,不再贅敘。此四年內戰,雙方傷亡數字,據中共統計:共軍一二三.三六萬人,國軍一五三.七八萬人,共計二百七十七萬餘人,軍品損耗無法統計。至於因內戰傷亡之民眾約千餘萬人,物資損失無從估算,為我中華民族繼八年抗日後又一浩劫。書至此,不禁令人揮淚長嘆!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234846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2喜歡★mikimomo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目次... 後一篇:貮、求學...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lemonade1120大家
歡迎來逛逛看看我寫的奇幻小說喔~ :)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2:23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