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雜談】論近體詩七絕之格律——以某則社群貼文為例(上)

四弦 | 2022-05-16 02:20:23 | 巴幣 4580 | 人氣 706


  相信關注我一段時間的朋友都知道,我寫詩的頻率遠遠超過散文與小說,並曾透過雜談闡述現代詩的書寫理念,以及如何謀篇;關於近體詩卻未置一詞,每次發表拙作,僅附上簡單的注釋與後記。理由很簡單,面對這門有著明確教範準則、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學問,理應謹言慎行,以免誤人子弟。

  不過,在目睹某則發布於社群專頁的貼文後,我意識到普羅大眾在中國韻文方面的基礎知識,顯然是貧乏的。或許該藉此機會,稍加複習求學時期必修的國學知識。原文截圖如下:


  據筆者考證,原詩來源於土耳其,後被譯為英語,題為〈I am afraid〉,如此算來中文版該是第三手的資料。該詩從一位被告白者的角度,述說自身對於愛情的惶恐,還有承諾的疑懼。印象中,我曾在他處見過此詩的中譯文本數次,只是版本略有不同,推測其創作模式與《詩經》相仿,非一人一時一地所作(如此比較,不免委屈了詩經)。轉發者對於接下來的內容似乎很有自信,從引言不難看出「中文強於英文」的弦外之音。

  
  羅列的六種版本中,我認為僅有離騷與七絕在文義上相對適切,其他筆法為了填補字數,衍生出無關原詩、甚至是超譯的段落。雖然假托各種韻文筆法,寫就詞藻華美的文句,但剪裁痕跡嚴重,詞組生搬硬套,例如古人慣語中,絕無「欄帳」這般說法,兩字分別代表不同的物事。譯者對於文言語法的掌握與認識,尚停留在日漸氾濫的古風歌曲層級。

◆◇◆

  回歸正題,中國詩學有其脈絡可循,後來的詩體編制,必然能在先驅作品中略見端倪,但這不代表同一時期只有單一形式的詩體蔚為風潮;初時嚴謹明確的風格定義,也有機會發生變革。比如並陳於漢魏六朝的詩歌雙璧——漢樂府古體詩前者原本專指官署收集民間歌辭入樂,後者則可泛稱字數篇幅不拘、平仄聲韻可兼用的詩體。

  理論上,無法合樂吟唱者不能稱為樂府,但隨著政體更易、曲譜亡佚,不少詩人選擇依附樂府舊題,乃至於自創篇目,實則無曲可唱,只可誦唸,性質上與古體詩已相去無幾。杜甫《兵車行》白居易在新樂府運動中作《琵琶行》、《長恨歌》,即屬此例。因此,統一用古體詩的名目囊括這些不拘格律的詩作,雖不精準,但也不能算錯

  近體詩有別於古體詩與樂府,特點為講究格律與用韻。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曾言:五言絕句自五言古詩來,七言絕句自歌行來,此體本在律詩之前,律詩從此出,遂令充暢爾。」五絕與七絕分別繼承了古體詩和樂府歌行的餘緒,而律詩又承接絕句之後。可以想見,自漢朝以降無數騷人墨客的嘗試和習作,奠定了近體詩的基礎,過程並非一蹴而就

  早在南朝的齊、梁兩代,絕句一詞已出現在《玉臺新詠》這部詩歌總集中,概念上是五言四句的詩作,而絕字本身具有「截斷」、「竭盡」的意味,四句一絕,詩情詩意便收束齊中,完整充分了律詩的定調則稍晚一些,直至初唐,規則才算是確立,模式與漢樂府有異曲同工之妙,官方帶動創作風氣,民間群起效尤。

  時值唐高宗與武后主政,科舉進士科除了以經學和時策命題,還得加考詩賦,有文才、會作詩的士人,進入官場的門檻也因此降低。其中著名的例子便是文章四友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他們先後任官,慣以五律寫作應制詩,歌詠宮廷御苑、典章制度,雖在文學藝術的評價不高,倒是替格律打下深厚根柢。杜甫曾豪言:詩是吾家事吾祖詩冠古正是因為爺爺杜審言成功推行了律詩,且被後世譽為初唐五律第一人

◆◇◆

  要談格律前得先談聲韻。宋朝以後作詩,主要依循《平水韻》及其衍生韻書,若以相同基準檢視唐詩,亦會發現基本符合,這當然不是搞穿越,《平水韻》之編撰有很大程度沿用唐韻。歷經千年,唐宋口語和現代漢語讀音已有顯著差別,因此也有學者另行推廣《中華通韻》。

  生活在魏晉隋唐時期的文人使用中古漢語,音韻四聲的概念則始於南朝。語言不是一件死物,而是活的過程,在近代方言裡,我們偶爾能見到中古漢語的影子,但或多或少有些脫落和整併。漢語音韻研究不是一家之言,但多數學者都能接受粵語閩南語客語保存了相對完整的中古漢語發音,例如此影片模擬中古漢語拼讀《將進酒》,還有我認為相當有趣的歷代語音變化,不免讓人感嘆,果真穿越回去唐宋以前,恐怕連日常生活應答都無法辦到。

  音韻四聲分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以外,其餘三種聲調皆有高低變化,故統稱為仄聲,在詩中安排平/仄聲字次序的法則即為格律。我們熟知的國語一聲可對應至陰平,二聲對應陽平,三聲大致接近上聲,四聲對應去聲,入聲則無法以國語(系出北平方言)讀出。
  
  七言詩可視為數個詞塊組成的句型,即便首次接觸近體詩者,亦能自然而然地以二、二、三的節奏讀出。例如:「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或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按此規律,偶數字序(第二、四、六個字)與居於末尾的第七個字,將會是發音較重,並催生頓挫感的位置,亦是音韻節奏之美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常聽到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入門提綱,當寫詩用字難以避免違律時,奇數字序還能提供少許容錯空間

  七絕的標準句式共四種,只需觀察第一句即可判斷
  • 第一句的第二個字之平仄,若屬平聲為平起式,反之為仄起
  • 第一句的第七個字之平仄,若屬平聲為正格,反之為偏格

  如果你已看懂上述技巧,就會知道下列格律分別為仄起正格平起正格、仄起偏格、平起偏格仄仄平平仄仄平、仄、。掌握第一句後,再牢記另外幾條規則,即可順勢推演出其餘三句之格律。

  • 押韻:第二、第四句要押平聲韻,第三句不可押韻。
  • 每句詩的末尾不得出現三平調、三仄調例如犯了三平調,仄仄平平仄仄犯了三仄調,若三平/三仄發生在句中則不在此限。
  • 每句詩不得出現孤平廣義而言,凡是被仄聲所夾的單一平聲皆可稱之孤平,例如仄仄仄仄仄即犯孤平
  • 對與黏第一、二句同樣位置的字,平仄相反(稱之為對);第二、三句同樣位置的字,平仄相同(稱之為黏);第三、四句同樣位置的字,平仄相反(稱之為對)。

  規則由上至下,代表遵守的優先級別。現以仄起正格為例,已知第一句,寫出其餘三句,步驟如下:

  1. 第一句是仄仄平平仄仄,第二句必須與之相對,即平平仄仄但第二句必須押平聲韻,因此修改為平平仄仄;然而這樣又犯三平調,最終調動第五字,即為平平仄仄
  2. 第三句與第二句相黏,先複製貼上,平平仄仄。但第三句不可押韻,改為平平仄仄;如此犯孤平,最終調動第五字,即為平平仄仄平平
  3. 終於來到第四句,與第三句相對,仄仄平平仄仄。完美!不須再做補救,同時你會發現,該句恰好與第一句格律相同,這是寫正格的優勢所在,可以少背一句。

  現在讓我們回顧那則貼文,標示出七絕版譯文的平仄:

戀雨卻怕繡衣濕,喜日偏向樹下倚。
仄仄仄 仄仄 

欲風總把綺窗關,叫奴如何心付伊。
平 平 
  
  發現問題所在了嗎?它根本不是絕句,格律完全是一蹋糊塗,同時亦毫無用韻可言,如果要我評析,我會說它是介於古體詩和新詩之間的產物(但這樣可能會被超熱血聖騎士老師責備我胡說八道,所以還是偏向古體詩好些XD)

  其實,近體詩尚存在拗句拗救一說,若用字不符格律,還有補救之法,這種現象在歷代詩篇中並不罕見。由於我仍在鑽研此道,習作時往往採用上述四種標準格律,而不敢偏離,關於此法只能一筆帶過。

  舉例來說,原本寫作仄仄平平仄仄的句型,若第三字不得已而拗仄,則必須連帶動用第五字,形成拗救,以避免犯孤平:仄仄平平。比如顧況的「月照客船」。

  拗句相當於刑法中的正當防衛行為,提供詩人一個合理的自救條件,保障其詩心詩趣,而不受格律威脅。然而一連四句皆是拗句,首句六個仄聲字又不思補救,便與光天化日之下連捅路人六刀無異,萬萬沒有轉圜餘地。如果單純以眼觀之,無法意會此詩的不和諧,那麼以口誦念,便會得到張大春老師所言之「墜甑碎瓦的噪響」。

  綜上所述,任性灑脫如詩仙李白,也斷然不能寫出這般出格的詩作,除非他穿越至現代,乾下長島冰茶並瀕臨斷片。

  下一回,讓我們接著討論七律版譯文。 

創作回應

琉璃糖
我反而覺得第二句「喜日偏向樹下倚」比第一句還要難念
四弦真的很嚴謹,學到好多以前不知道的規則
2022-05-16 20:01:13
四弦
其實這篇討論的內容還是很粗淺的,我只希望讀者看完後,能辨別出哪些是近體詩,哪些則不是。
2022-05-16 21:20:02
『。』
骯,好多以前國文課學到的專有名詞哦
記憶都被喚醒了[e15]
2022-05-19 17:52:57
萍緣
很實用,謝謝分享
2022-07-31 23:21:12
RockUser
感謝整理,獲益良多,那首或許能改編成仄起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喜雨仍藏繡傘陰,欣陽卻躲樹叢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迎風總把花窗閉,愛汝何生戀慕心。
2022-10-17 09:05:34
RockUser
不過若要保留陰韻,或許需要換掉第二句的根,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喜雨仍藏繡傘陰,欣陽卻躲樹叢心。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迎風總把花窗閉,愛汝何生戀慕因。
2022-10-17 09:10:54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