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從感官聯覺提升重度特教生的語文學習/蘇家立 國語日報 2024/1/19

蘇家立 | 2024-01-22 20:17:14 | 巴幣 1136 | 人氣 128

從感官聯覺提升重度特教生的語文學習/蘇家立
 
朗朗徐風拂過校園,揚起一抹燦爛,流雲若水,一派優閒輕枕著藍穹,蔚藍的空色下除了孩童嬉戲歡愉,還夾雜一股響徹──時而搖頭,時而晃腦,即便無法言語,依舊賣力打起精神,動手操作圖卡的特教生。縱使先天框架侷限了羽翼的伸展,特教生猶能透過量身訂造的策略與教具,嘗試邁開步伐,憑感官與外界產生綿密連結。
 
  為了不令本文失焦,先過濾掉學童於家庭教育薰陶出的氣質與個體內在殊異的影響:面對重度特教生的語文學習,除了在個別化教育計畫中預設好各自的學習目標外,最優先的,無非以諸多效力不同的媒材,多元化刺激其感官,藉此與日常生活產生鏈結,讓學習與實用性接軌。以下是我會採取的教學策略:
 
  (一)以觸覺搭配視、聽覺,多重刺激個體認知符號與生活的連結:有的特教生雖無口語,但聽、視知覺相對敏銳──為了彌補某些感官的缺陷──只要一有風吹草動便會猛然反應,並顯示出不小的強度。例如:隔壁教室同學們的窸窣耳語,就逃不過他們的察覺。這也是特教生容易分心的原因之一。為特教生需專門設計教具,並同時刺激兩種以上的感官,令學生能夠加深印象。譬如在教導「ㄕ」時,我會先用響板或鈴鼓,搭配童謠「小星星」(歌詞中的「閃」字與ㄕ有關)吸引學生注意,讓他們注意到我的「嘴型」,因重度學生接受訊息和反饋的時間偏長,我會放慢速度讓學生能夠跟上,並試著使有口語的學生跟讀;放慢速度朗讀ㄕ時,除了嘴型要正確、清晰,更要誇大,以便提升學生興趣──若刺激不夠強烈,學生不僅沒反應甚至是完全不理睬;放慢速度是一個關鍵,其次是重複並加重語氣,我會以學生能悅納的音量朗讀「三」次,而這三次之間,彼此間會間隔二至三秒,讓學生能接收到訊息,這是「聽」的方面。與此同時,我會手持大小不一的瓦楞板,上面黏貼著護貝過後的ㄕ以及ㄕ相關的語詞,較大的A4注音卡,主要是教師展示用,而較小的讓學生方便操作,選用瓦楞板是因為它有一定厚度,除不易損壞外,更能讓學生觸摸、持拿,而瓦楞板擇選的顏色和注音卡要有明顯的色彩對比,且背景需單純、簡明,國編本的編排過於複雜,對視知覺有缺損的學童相對不利,教師可根據課本簡化教材,不僅要放大注音卡的符號,並對要呈現的符號做立體加工,這便是視、觸覺與認知產生連結。
  
  首先,將要教的注音貼在大瓦楞板的正中央,提示是這堂課的「目標」,接著,設計數個常用的詞彙,以圖一為例:洗「手」(ㄕㄡˇ)、「上」(ㄕㄤˋ)課、「傷」(ㄕㄤ)心等,因重度特教生的認知較弱,教學以圖卡為主(圖卡是泛稱,而能呈現具體物的照片效果最佳),字(語詞)為輔,循序漸進,教師一邊拿著較小的瓦楞板(上課),一邊朗誦語詞,而學生能注視老師的板子、嘴型,在大瓦楞板進行操作(圖卡後有黏扣圓貼,同時訓練精細動作):講到「上課」這個語詞,學童可以先從眾多圖片中搜尋到將象徵「上課」的圖卡,將其貼上瓦楞板,再找到「上課」這詞條、最後是上課的上ㄕㄤˋ的雙拼及聲調。對重度特教生而言,理解抽象符號相對困難,需從圖片著手,俟學生熟稔後方可褪除提示,將圖卡去除,學童只要聽見「上課」這語彙,不僅能連結到「上課」的涵義(在固定的時間內學習)且能類化到其他情境,可直接找到上課的詞條、加深對上課這二字的辨識;教師同時可在大瓦楞板上呈現其他選項,讓學童可判斷何是何非,藉此評量學童是否真正理解而非胡亂猜測。
 
  (二)透過聲音與觸壓理解語詞:對於無口語的學生,可採用觸壓錄音按鈕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意願(錄音按鈕需準備多個,同樣讓學童可以選擇)。如圖二所示:學童按了「杯子」的按鈕,就會發出「杯子」的聲音予以回饋;按下「妹妹」的按鈕,學童就能聽見「妹妹」的語彙。以此類推,可依序準備「我」、「要」、「洗澡」等錄音按鈕,教導學童依序按下,即便無口語,也能表達自己的需求,而這有無法涵蓋長句及抽象詞彙的限制,在課堂上讓學童能透過操作與現實生活產生鏈結,並藉此與周遭互動,這對重度特教生融入人群相對重要。
 
  溝通,是融入社會的基礎要件。重度特教生儘管與缺陷相伴,仍可透過刺激感官以增強語文能力,進而認知這多彩世界:如何令學童涓涓流入人海,有賴教師對個體的深刻關懷及有效率的教學策略,運用視、聽、觸覺讓他們產生對語文的興趣與自信,亦可替未來人際互動奠定穩固的磐石。


創作回應

果火龍
有心了。
2024-01-22 20:19:07
蘇家立
就教學分享
2024-01-22 20:20:29

更多創作